(1)“色”---色是指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而六塵又可分為三種色,。
第一種色謂之“可對可見”的色,。“可對”就是可以跟我們面對,我們可以接觸到的意思,。 “可見”是指我們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塵中的第一塵——色塵,就是指這種色,,是有相相,。
諸如長短方圓、青黃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叢林,、飲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見,又能接觸感覺到,。
第二種是“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看不見它,但卻能感覺得到,、接觸得到,這就是聲,、香,、味、觸,。
第三種是“不可對不可見”的色,。眼睛既看不見,也接觸不到,,這就是“法”,。法就是法塵,是六塵之一,,是前面色,、聲,、香、味,、觸五塵落謝的影子,。
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香臭,,舌頭品嘗到的酸甜苦辣,身體所接觸到的外境,,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們的第六識(即大腦)
里成為意識,,這就是法塵。這個法塵,,既不可見,,又不可對。
(2)空---凡夫大都認(rèn)為“空”為相對的空,,即頑虛空和斷滅空,。而佛法說的空,是色的當(dāng)體即空,,以諸法無自性故空,。但同是修道人,以根性不同故,, 在“空”的認(rèn)識上也有不同,。如小乘羅漢、辟支佛等以析法為空,,大乘初門菩薩以體法為空,,這都不究竟。大菩薩與佛說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空,。
2,,分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須整體理解,,不可分割,。 “色不異空”是對凡夫講的。凡夫都著相,、著有,,把一切境相都認(rèn)為是實(shí)有,貪得無厭,因而說色不異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執(zhí)著所有色相。 縱然你費(fèi)盡畢生心力,,使盡計(jì)謀,,追逐求取,可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反而臨終隨業(yè)受報,枉受輪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異色”是對二乘說的。因二乘人執(zhí)空,,認(rèn)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廢色守空,。他們認(rèn)為凡夫因執(zhí)著色相,,為物所使,困擾受苦,,造業(yè)受報,, 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則必須遠(yuǎn)離這個色相肉體,,故斷除“人我執(zhí)”,破有,,守空,。殊不知,有個“空”在,,還是著有,。而且死守空邊,這空便成為生死窠臼,。
守在這窠臼邊,,雖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輪回,,但因執(zhí)空,法見未除,,不得自在,,還有變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見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說“空不異色”
而度之,,使他們曉得空和色無有兩樣,不要執(zhí)空廢有,,從而破除法執(zhí),,圓證菩提。
“不異”二字雖說是沒有差異,、沒有兩樣的意思,,但總好象還是有兩樣?xùn)|西存在,不是一體,。所以佛緊接著斬釘截鐵地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是破菩薩色,、空尚存二見而說的,。菩薩雖然知道色和空無有二樣,但“無二樣”畢竟還是針對兩種東西比較而言,,仍不是一個分不開的渾同體,。所以佛慈悲心切,
為破菩薩執(zhí)有二見之過,,進(jìn)一步明確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兩個體,,無有二般。色,、空是一個體,,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
盡管現(xiàn)千差萬別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們認(rèn)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誤認(rèn)為大體相同的兩樣?xùn)|西,而去追逐企求,,
以致誤入歧途,。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會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頑空,、斷滅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無住,,當(dāng)體即空,,所以相也虛幻不實(shí),了不可得,。
故我們對一切色相,,不可執(zhí)著企求、患得患失,。何謂妙呢,?山河大地、森羅萬象,,一切色相無不是自性的顯現(xiàn),,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
在色相上不分別、不執(zhí)著,,隨緣起用,,不取不舍,這就是妙,!我們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見相即是見性,,就可以透過一切色相,,而見自性。
見性即是見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運(yùn)騰騰,騰騰任運(yùn),,光明自在,,圓證菩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