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應(yīng)縣往東北不遠,,進入渾源縣境,。遠望一座大山突兀拔地而起,迎面撲來,,那就是仰慕已久的北岳恒山了,。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17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nèi)外。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余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游人,。
恒山歷史悠久,據(jù)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北方,看此地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岳。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后的歷代帝王,,也多差使臣到恒山朝圣。
恒山久負盛名,,歷代名人,、學(xué)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覽過恒山勝地,,并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古人由此贊嘆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里黃沙散夕陽,。”唐代詩人賈島詩云“巖巒疊萬重,,鬼恒浩難測”,是對恒山的點睛之筆,。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 詩人元好問證大茂山為北岳的詩句:“大茂維岳古帝孫,太撲未散真巧存”,。
登上恒山,,可見恒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峰重重疊疊,,氣勢磅礴,。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gòu)成一幅幅美麗畫卷。如詩如畫的景色,,令我們一行猶如置身于世外桃源,,流連駐足。
遠眺恒山之雄渾氣勢
楷體的“恒宗”兩個大字凸顯恒山厚重偉岸之風(fēng)格
恒山的中心寺廟周圍留下歷代文人墨客的遺跡
隱秘于深山峻嶺中的道觀
下恒山直奔恒山腳下的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是古代工匠根據(jù)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所建。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
寺距地面高約50米,,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shè)計與選址,,懸空寺懸掛于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沖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于被淹,。四周大山的遮擋減少了陽光的直射。大概這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吧,。“懸”是懸空寺的40間殿閣,,看上去是由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所支撐,其實木柱受力有限,,而真正的重心在于鑲嵌在堅硬巖石里的懸空橫梁,。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 來形容驚心動魄的建筑藝術(shù),。懸空寺的“巧”體現(xiàn)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tài)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筑,,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設(shè)計非常精巧,。正可謂巧奪天工,。
遠遠望去,懸空寺就像恒山上天然而成的巨幅壁畫一般,。
遠眺懸空寺,,因其懸而震撼人心
近觀懸空寺,因其巧而扼腕驚嘆
走在這懸空小道上,,你能不心驚膽顫嗎
懸空寺精巧的榫卯結(jié)構(gòu)
空中樓閣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后,,在一巨石上書寫的“壯觀”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