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07 10:11:50) --經濟文化并進與社會的和諧 作者:蒼生 2011-04-07 有人說,,溫州是“經濟的森林,,文化的沙漠”。而且,這一點也得到了全國相當一部分的人的贊同,。在世人眼里,,似乎形成了這么一種定論:溫州人素質差,只會賺錢,,不懂文化,。 這種觀點到底是否有依據呢,?為什么很多人都持這種意見,?如何才能消除這一成見呢?筆者在這里先從溫州人在歷史上的“七次崛起”談起,。 溫州古稱甌越,、東甌,春秋時隸屬于越國,,越亡后屬楚,,因其地偏處一隅,屬于蠻荒之地,,一向是默默無聞的,。秦末漢初,其先王曾助劉邦取天下有功,,得封東甌,。到漢景帝時七王之亂,吳王劉濞戰(zhàn)敗后逃到東甌王處,?!皾h使人以利啖東越”①,東甌王就在丹徒殺死了吳王劉濞,,向朝廷請功,。后來吳王世子到福建的閩越王處挑撥離間,誘閩中起兵,,攻打東甌,。東甌王向朝廷求救,當時曾有人反對說:“越人相攻擊,,固其常,,又數反覆,不足以煩中國往救也,?!钡写蠓蚯f助則認為:“今小國以窮困來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當安所告愬,?又何以子萬國乎”②。于是漢武帝派莊助至會稽調兵浮海而下,嚇退閩越兵,。事平息后,,部分東甌人便被遷移到江淮一帶。這是溫州人第一次走上歷史舞臺,,給世人留下了的印象竟是:“數反覆”,。 溫州自“東甌王事件”后,數百年間還是默默無聞,。直至西晉末年,,五胡鬧中原,晉室南遷,。以建康(今南京)為首都,,現在的江浙一帶成了京畿之地。南遷的晉室貴族及人民,,帶來了當時先進的黃河文明,,于是溫州一帶又開始發(fā)展起來,在這里設置了永嘉郡(永嘉為晉懷帝的年號),。溫州的山清水秀,,吸引了相當一部分豪門名士的目光,后來遂有“東晉山水稱永嘉”的說法,。永嘉郡城設計者是著名學者郭璞,,現在市區(qū)里還有以他為名的地方郭公山。郭璞之后,,大詩人謝靈運,、書圣王羲之、文學家孫綽,、顏延之,、史學家裴松之等曾先后出任永嘉郡守。南朝時的“山中宰相”陶弘景也曾隱居溫州陶山,。這里面對溫州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中國山水詩派的祖師爺謝靈運了,。謝靈運乃東晉時淝水之戰(zhàn)的策劃者謝安之后,十八歲襲封康樂公,,世稱謝康樂,。謝靈運性愛游山水,在永嘉郡數載間,,他到處游山玩水,,寫下了很多贊美東甌山水的詩篇,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③等等,。在這些“外來溫州人”的推動下,溫州由此又一次引起人們的注目,,在世人眼中遂被目為“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亦即山清水秀,、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方,。 熱鬧一陣后,由于隋唐定都長安,,政治,、文化重心復又北移,,隋以后溫州仍舊歸于一陣沉寂,。北宋時溫州有以哲學聞名于世者,王開祖等講學于郡城華蓋山,,到后周行己,、許景衡等又將“洛學”、“關學”帶到溫州,,但只是在本地培養(yǎng)后人而已,,并無在全國范圍內有過什么創(chuàng)舉,不算是鋒芒畢露,。 到了南宋,,溫州文化才第一次稱雄全國,其中以大思想家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永嘉四靈詩派及溫州南戲為代表,。葉適字正則,號水心,,今市區(qū)人,。他上承薛季宣、陳傅良等人,,創(chuàng)造了以事功主義為核心的永嘉學派思想體系,,當時與大哲學家朱熹之理學、陸九淵之心學在全國成三足鼎立之勢,。永嘉四靈分別為徐照(字靈暉),、徐璣(號靈淵)、趙師秀(字靈秀),、翁卷(字靈舒)四人,,四人的字號中都有一個“靈”字,且都來自永嘉(溫州),故有“永嘉四靈”之美譽,。四靈詩派以晚唐賈島,、姚合為宗,在審美觀念上,,反對道學,,以矯江西詩派之弊。寫作注重錘詞煉字,,詩風精致纖巧,,清新淡遠,為當時沉悶的詩壇帶來了一陣清新的風,。而南戲在當時也風行全國,,是中國最早的戲劇。 這是溫州在繼東甌王事件,、謝靈運山水詩之后第三次在全國范圍內所起的重大影響,,正如呂祖謙稱贊葉適的話:“自以為進,后生可畏”④,,世人眼里便有了奮發(fā)自強,、“自以為進”的感覺。由原先長期的默默無聞一下子掀起滔天大浪,,真是:“看不出來還有那么一下子”,。 溫州在南宋之后又是數百年的默默無聞,在元朝時,,其間雖然也曾出過一些人物如詩人林景熙,、陳高,戲劇作家高則誠等,,但在全國范圍內畢竟是難稱開一代風氣之重量級人物的了,。 直到明朝,溫州開始在政治上出了一大批有影響的人物,。其中有來自文成縣的劉基,,這是家喻戶曉,毋庸多提,。此后最有名的要算是嘉靖間的內閣首輔張璁了,。張璁為永嘉場三都(今龍灣永中)人,在嘉靖間以“大禮議”之爭,、力排眾議得到皇帝的賞識,,被提拔為首輔。他的觀點被后人認為是“頗有深識”,。在此前后也出過因反對朱棣篡位被并滅三族的戶部侍郎卓敬,、耿直敢言的南京禮部尚書章綸及曾同解縉,、胡廣、楊士奇入閣拜相的戶部尚書黃淮等,,他們或被嘆為“國家養(yǎng)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或曾“議雖不從,,天下咸重其言”,,或被贊為“論事如立高岡,無遠不見”⑤,,大多有點不同于眾,,敢逆流而上,論事有獨特見解,。溫州人,,在全國開始又有了那么點的看法——“頗有深識”。 明中期之后,,溫州雖也曾小打小鬧過一陣,,但仍舊是數百年的沉寂。 溫州人的第五次崛起是在清朝的中晚期,,當時開風氣之先的是來自瑞安以孫衣言,、孫鏘鳴,、孫詒讓為代表的孫氏世家,。學者孫衣言建玉海樓,藏書數量甲于東南,,其子孫詒讓因此大受其惠,,成了“三百年絕等雙”(章太炎語)、“啟后承前一巨儒”(郭沫若語)的東南大學者,,溫州人因此在全國開始大顯身手,。在此同時,又有號稱“東甌三杰”的陳虬,、宋恕,、陳黻宸等一批維新主義思想家的崛起,形成了一種思想啟蒙運動的潮流,。溫州人因此在全國人的眼里也就有了這么的一個能夠“啟后承前”,、會趕潮流、敢為天下先的印象,。 繼晚清中國第一個辦數學刊物的黃慶澄之后,,民國成立后以來溫州出了蘇步青、姜立夫,、李蕃等等一大批的數學家,,其中蘇步青被譽為“東方第一幾何家”,,姜立夫則被認為是“中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據統(tǒng)計,,中國數學界的溫籍教授就有200來人,。溫州人,在全國人的眼里又有了一種很會算,、是“數學家之鄉(xiāng)”的印象,。這是溫州人及溫州文化在全國的第六次“崛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一陣沉寂,。直到改革開放之后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是“數反覆”,、來自“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的地方、能夠“自以為進”,、“頗有深識”,、“啟后承前”、“很會算”的溫州人開始在全國改革浪潮中大顯身手,。溫州模式蜚聲海內外,,溫州人站在經濟開放的前沿陣地,成了經濟大發(fā)展的開路先鋒,。 至此,,筆者總結一句,從歷史上的“七次崛起”看來,,溫州人的表現是:要么就默默無聞,,要么就轟轟烈烈。而最近的幾次“崛起”存在著時間上的交互性,,并且還有向前繼續(xù)發(fā)展的趨勢,,并非像以前那樣的中斷過久。 畢竟,,研究歷史的人是很少的,,任何人也不可能老是擺出些老古董,否則大家都去搬陳年老帳,,哪個地方沒有出過一些名人,?現在的溫州,雖也曾出過一些名宿清流,,但畢竟屬鳳毛麟角,,并無形成“森林”的氣候。而與經濟方面的“敢為天下先”相比,,一些沒有新意,、沒有獨創(chuàng)性,、單靠文采及現有知識的成就,無異于跛腳鴨走路——單邊斜,。并且由于經濟上的過于發(fā)達及其獨創(chuàng)性,,在文化上的這一點點成就倒被壓下去了。因此,,“文化的沙漠”一說不脛而走,。 當代文壇,東有余秋雨,,西有賈平凹,,南有金庸,北有王朔,,此為中國文壇之“四大寇”,,與香港“四大俗”是同一意義上的。各地人才濟濟,,論文采我們溫州無非就那么幾招,,論思想確實也沒有出過什么新鮮的見解來。即使有,,也被一棍子打死,嚇得再也不敢出頭露角了,。如此下去,,經濟上脫貧致富了,何時我們才能摘掉思想文化上的“貧困戶”這頂帽子呢,? 溫州若想改變這一失衡狀態(tài),,唯有在思想文化領域上也“領全國之先”,提出自己的獨特的見解,,在中國思想文化建設方面起先鋒、探索的作用,,溫州才能再一次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崛起,。 如果全市上下能夠真正地意識到這一點,能夠認真地做到這一點,,能夠從文化發(fā)展的長遠目光上看并給予應有的鼓勵與支持,。我想,歷史,,將會為溫州而驕傲,。 溫州人的“第八次崛起”,將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歷史上放出更為耀眼的光芒,。 ———— ①即東甌,。見《史記·吳王濞列傳》,。 ②見《史記·東越列傳》。 ③分別見《謝康樂集》卷二:《登池上樓》,、《登江中孤嶼》,。 ④見《朱文公集》卷三十六。 ⑤分別見于《明史》:《卓敬傳》,、《章綸傳》與《黃淮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