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門三景:橫跨運河臨流照影。圖片來源:名城蘇州
“盤門三景”是雄踞蘇州西南的“盤門”水陸城門,、橫跨運河的“吳門橋”,、臨流照影的“瑞光寺塔”,由滔滔大運河把三景連結在一起,,成為蘇州古城的名勝區(qū),。
“盤門”始建于春秋吳國闔閭元年(公元前514年)。雖經歷代多次改筑,,但位置基本未變,。由于吳國在辰位,越國在已位,,因此刻林木作蟠龍鎮(zhèn)北,,面向越國,以示吳國征服越國之意,,故名“蟠門”,。后因水縈回交錯,改稱“盤門”,。歷史上盤門一帶的繁華僅次于閶,,胥二門。盤門是蘇州僅存的古城門遺跡,,其水陸城門并存在全國已絕無僅有,。今城垣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所建。相傳,,意大利的馬可波羅曾繞城巡視,,并登城樓眺望。
“吳門橋”傍近“盤門”,,始建于北宋,。今橋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重建,因此處水陸要沖,,有吳中門戶之意,,而為橋名。橋橫亙于波滾滾的大運河上,,橋洞高大,,木船可揚帆而過,是一座典型的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特色的大型單拱石橋,。,,由盤門水城門而出的一支水流經“水關橋”進入寬闊的大運河,,此處北面城墻高聳,下臨深淵,,水流湍急,,形勢險要,古名“石家匯”,,是古代舟師出沒之所,。在東面不遠處,扼運河與大龍江交匯的岔道口上,,有“興龍橋”飛架,,輕盈飄逸,舉目水環(huán)水,,橋接橋,,河道縱橫,水流盤纏,,綠浪環(huán)抱,,如置身“船在波上游,人在畫中行”的畫卷,。
“瑞光寺塔”始為三國時代吳國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孫權在“普濟禪院”內所建造,。宋宣和間(公元1119-1125年)修建時,朱勵把塔改建成13層的“天寧萬壽寶塔”,。因塔現五色光,,易寺名為“瑞光禪寺”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改建為七層,。寺毀于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僅存“瑞光寺塔”傲然聳立?!叭鸸馑滤卑氨P門”和“吳門橋”,,大運河之濱,日夜照影于東流的大運河上,。曙光初臨,萬道霞光齊射塔身,,還是暮色蒼茫,,落日余輝照映塔頂,“瑞光寺塔”都是燦爛輝煌,。如循梯登塔,,臨空遠眺,天際白云悠悠,,大地碧綠如海,,江南水鄉(xiāng)風景如畫,,吳中風物盡收眼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