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里的一次“奇遇”——柳宗元《漁翁》詩賞析及《欸乃》古琴曲欣賞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譯文: 漁翁夜晚停宿在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待清晨醒來時,,他取來清澈的湘江水,,以楚竹為柴點火做飯。太陽出來后繚繞的煙霧漸漸消散,,卻并沒有看到人影,,只聞得搖櫓的聲音蕩漾在青山綠水之中?;仡^望去漁舟早已順流而下,,惟有山上的白云在隨意飄浮、互相追逐,。 賞析:
唐代永貞年間,,柳宗元參與了王叔文政治集團的改革,改革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僻處湘南一隅,司馬又是個閑職,,不得過問吏治,,因此柳宗元一直心情抑郁,無奈之時,,他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間,,聊遣愁懷。因此這一時期,柳宗元寫出了許多極為優(yōu)秀的山水游記和山水詩,,《漁翁》便是其中之一,。 這首詩起句較平,只是簡單地點明了漁翁夜宿的地點在西山,。第二句卻峰回斗轉,,奇特別致。“曉汲清湘燃楚竹”,,連用兩個動詞,,“汲”與“燃”,為詩句增添了幾分動感與活力,。我們仿佛感受到漁翁在一夜安眠之后的輕松與閑適,。打水、燒柴做飯,,這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俗常不過的事,;然而由于詩句中的“清湘”、“楚竹”,,卻帶給我們一種超凡脫俗的感覺,。西山在湘江邊,古時圍繞“湘水”本就有許多美好神奇的傳說,;而西山古屬楚地,,楚地的斑竹枝又帶來一份悵惘的回憶和對一種高潔情感的追懷。因此漁翁這一無心之“宿”,,卻具備了如許多的雅趣,。漁翁本就是一個自然的意象,是一個自然中人,,靠自然為生,,與自然為伴。這也暗含了詩人因貶謫的境域而產生的寄情山水的理想,。“汲清湘”,、“燃楚竹”,我們看到的是一幅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清新明朗的畫面,。并且這兩個連續(xù)的動作還賦予了詩句一種意想之外的節(jié)奏與音韻美,,使詩句流動起來,極具美感,。 因為“燃楚竹”而產生了繚繞炊煙,,加之清晨水面常有的水霧之氣,因而漁翁的身影是隱在這煙霧之中的,。等到太陽出來,,煙霧消散,,要尋找他時,卻早已經不見人影,。這就使詩句具有了些許神秘色彩,。下一句可以說是全詩中最具奇趣的一句,“欸乃一聲山水綠”,。“欸乃”,,象聲詞,一說指槳聲,,一說是人長呼之聲,。唐時湘中棹歌有《欸乃曲》。此處場景轉換,,我們的視線也由水霧迷蒙的江岸轉到了日光初起的青山綠水中,,視野開闊了。這時忽聞得水上搖櫓聲,,或者還伴有一些歌唱,,這“欸乃”一聲就打破了山水的清寂,為平靜的景色注入了幾許活力,,也增添了幾分生活的氣息,。此句頗得民歌的特色,清新鮮活而又樸實無華,,讀來趣味盎然,。“款乃一聲山水綠”句,,歷來為詩人所玩賞稱贊。“綠”雖是一字之微,然而全境俱活,。 以上詩人為我們渲染了一幅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般的情境,。與自然的親近在另一方面也是與世俗的疏離,對詩人而言當然是暗含著對官場的怨憤與失望,。自古遭貶謫的詩人很多,,他們或孤高傲世誓不屈服、或遁跡山林產生歸隱之心,,然總之是脫不開寥落與愁緒,。此詩雖極力渲染一種空靈沖淡的境界,卻還是隱隱流露出作者的一絲孤寂,,也正是因了由宦途坎坷產生的孤寂心境才引發(fā)了他對閑適生活的向往,。詩人被貶的永州僻處湘南一隅,風景秀美,,這對他的失意是一種慰藉,,也為他寄情山水提供了現(xiàn)實條件。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江流滾滾,,云影悠悠,這里表現(xiàn)出了一種曠達與超脫,,可謂余音繞梁,。“無心”二字可說是化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而出岫”而來。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 關于后兩句,,歷史上有兩種不同說法,蘇軾《書柳子厚〈漁翁〉詩》云:“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熟味此詩有奇趣。然其尾兩句,,雖不必亦可”,。嚴羽《滄浪詩話》從此說,曰:“東坡刪去后二句,,使子厚復生,,亦必心服”。然劉辰翁認為:“此詩氣澤不類晚唐,,下正在后兩句,。”此后,關于此詩后兩句當去當存,,一直有兩種意見,。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后兩句讀來的確給人拖沓之感,,單此四句倒能夠給人留出更多回味的空間,。所以個人比較贊同蘇軾的說法,覺得后兩句不必也可,。沒有后兩句,,不會削減全詩的奇趣,反而使詩句更加簡潔凝練,。 總之,,《漁翁》一詩,造語平實,,設色淡雅,,情致悠閑,,境曠意遠,確是一首淡泊入妙的好詩,。 在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帶有濃厚地方情調的刻畫自然景物的小詩。除《漁翁》外,,還有《溪居》,、《江雪》?!断印罚?#8220;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從此詩中淡泊紆徐的風格,,不難看出柳宗元在這一時期對陶淵明的模仿,。蘇軾曾說“柳子厚晚年詩極似陶淵明”,“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東坡題跋》),。陶詩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以及“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都可謂是此詩的前身。雖然二者都流露了一種對歸隱的向往與鄉(xiāng)居的閑適,,然柳與陶比起來,,后者是真隱士,前者卻是借隱遁諷實事,。在柳詩中我們不難感覺到一種反諷的意味,,“幸此南夷謫”中的“幸”可謂意在言外,,表面說“幸”,實際上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不平與激憤,。 柳詩中流傳后世最為人稱道的當屬那首被稱為“唐詩五言絕句最佳者”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這首詩中依然出現(xiàn)了一位漁翁。然而此漁翁非彼漁翁,,這個漁翁的孤高清絕就與《漁翁》中那位踏歌而行,、閑云野鶴般的漁翁形成了鮮明對比。這首詩是詩人借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fā)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壓抑。他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寒江雪釣圖,,用清冷幽僻的情境凸顯作者的憂憤,、寂寞、孤直,、激切,,閃現(xiàn)出其深沉凝重又孤傲高潔的生命情調。因此可以說這兩首詩代表了詩人的兩種心境,,這正是他被貶后矛盾心情的集中體現(xiàn),。一方面他有著孤高的品性,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方面對于有一番抱負在胸的詩人來說,,在貶謫生活中難免生出孤獨寥落的寂寞心緒,難免會有心灰意冷的片刻,。因此詩人實際是在矛盾中徘徊,,又渴望隱居遁世,又郁積著一腔志向與不甘,。他也因此無法有陶的徹底與純粹,。此外,在藝術表達上,,《江雪》之峻潔,,《漁翁》之豐美,與陶詩之平和淡泊并不一樣,。但兩人的詩又都是內涵豐富的,。 蘇軾說柳宗元詩“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后》),。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柳宗元對具有凄冷意味和峭厲之感的意象特別偏愛,,他作品的基調,也多呈現(xiàn)出冷峭的風格特征,,這當然與詩人的遭遇也有很大關系,。然而在《漁翁》一詩中,我們領略了詩人難得的清新疏朗的一面,。后世常以“奇趣”二字為全詩貫名,。的確,這是一首奇特的,、美好的詩,,是詩人帶給我們的一件禮物,我也愿意把它當成是詩歌里的一次“奇遇”,。 傳統(tǒng)古曲 《欸乃》欣賞
《欸乃》以唐柳宗元“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之名句而得名。故也有認為此曲是柳宗元所作?,F(xiàn)琴家所奏多以《琴譜正傳》(明黃獻撰于1547年)的十段無詞《漁歌》發(fā)展而成,。全曲為十八段,以首段吟唱性旋律和節(jié)奏為基調緩緩鋪開,,撫琴之勢如同展開一張立軸的山水長卷般既松且靜,,通過不同音區(qū)和音色、節(jié)奏的變化,,或輕靈,,或沉著,或跳躍歡愉,,或疏慢平整,,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行舟江中的情趣,表達了乘舟者豐富的感官感受,。曲調流暢自然,、優(yōu)美清麗。 樂曲以簡簡單單的一個滑音開始,,清風一推,,蕩開波浪層層婆娑細紋,如緩風習習,,一派閑適悠然的氣息應指而生,,悠長婉轉,,節(jié)奏極穩(wěn),,不躁不訥,不漾不墜,,毫無簇擁堆積之感,,似行舟平蕩,,青山相隨,心境開闊無礙,。在第四段中,,古琴用散音奏出深沉有力的音調,旋律典雅持重,;當第八段再現(xiàn)時,,采用彈奏泛音的效果,水聲淋漓,,鼓蕩飄逸,。行至中段,樂曲由一轉位做以轉折,,繼而情緒更為輕盈,,如行舟順暢,迎風而立,,心情如水路迎舟兩讓,,款款如歌。又有音色玲瓏,,似水花偶濺衣裾,,剔透清涼,更添意趣,;經過變化反復后,,琴聲愈加流暢自如、通達豁然,,山水之秀,,盡收視野,云水相融,,情致愈濃,。時而低緩,時而高揚,,然悠長卻如流水不斷,、如虛空無隙;游刃自如,,自在舒展,,無拘無束,進退皆可,。琴聲揮灑之間,,滿盤的清風拂袖、滿懷的清雅宜人,;心之坦然健康尤過翠竹之綠,,情之至感至深尤過湘水之藍,。恰如我一人舞則天地皆舞,又如天地萬物皆存而獨無我在,。 最后的尾聲是一個C徵調,,空曠且余韻裊繞,告輕舟已遠,,言諸世事已了然,;經此熏染,雖醉猶醒,,雖醒如醉,,感慨萬端,難以盡述,。只是待要重尋來時蹤影,,早已杳無痕跡,空留青山碧水作追憶,。元結在《石魚湖上醉歌》中言:“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透著大氣與闊達,,這巨大的想象,,僅有浸淫于山水的感觸是遠難以達到的,而非得要有放眼天下的情懷方能使然,。“誰能聽欸乃,,欸乃感人情”。“欸乃”,,本是指劃水的櫓聲,,這本是最平常的劃槳的聲音,在心懷憂思之人聽起來,,卻引發(fā)了格外的感慨,。面對放眼望不到盡頭的山水無聲,多年的奔波,,時事的變遷,,報國之心,憂民之慮,,由這耳邊一聲一聲平靜無心的欸乃,,伴著一道道迎面而來又遠遠逝去的青山綠脊,和著江水蕩漾的萬般變化,盡道來,,皆散去,,又聚來,,卻無序,。 用“欸乃”來做曲名,尤其在這個追求包裝的今天看來,,其立意毫無偽飾,、盡去雕琢,反倒呈現(xiàn)出十足的純厚韻味與文化氣息,,更闡述著大樸既美的道理,。且貼切正如此曲內旨般,似信手拈來,,漫不經意,,卻道出曲者欲拔身世外,卻又心存掛念的躊躇,;數十載寒窗苦讀的修為學識,,歸一為操琴以陶情,挾吟詩以養(yǎng)性,,全化作“獨善其身”的歸隱之意,,流露出對事對物已然無意去追逐執(zhí)著、淡然處之的精神境界,。欸乃無心,,方顯山水之綠真意難得。退一步則天地寬,,更何況置身喧雜污濁外,,則天地之清幽盡現(xiàn)矣。 【“欸乃”(ǎoǎi)是船夫拉纖的號子聲,,在樂曲中欸乃聲以不同形式先后出現(xiàn),,巧妙地表達了一種靜中有動的意境,贊頌了大自然秀麗的景色,,也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的情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