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鑒賞<六>---1
江畔獨步尋花 |
唐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作者簡介]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 河南鞏縣,。由于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饑寒之身永懷濟世之志,處窮困之境而無厭世思想,;在詩歌藝術方面,集古典詩歌之大 成,,并加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給后代詩人以廣泛的影響。 杜甫在世時,他的詩歌并不為時人所重視,逝世40年以后,,始見重于韓愈,、白居易、元稹等人,。白居易,、元稹的新樂府運動,在文藝思想方面顯然受到杜詩的影響。李商隱近體詩中諷喻時事的名篇,,在內容和藝術上都深得杜詩的精髓,。宋代著名詩人如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對杜甫都推崇備至,,他們的詩歌各自從不同方面繼承了杜甫的傳統(tǒng),。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虜,,囚居獄中,,用杜甫五言詩句集詩200首,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倍旁姷挠绊懰埃痪窒抻谖乃嚪秶?,更重要的是詩中愛國愛人民的精神感召著千百年來的廣大讀者,,直到今天還有教育意義。(詳見第五冊“江南逢李龜年”)
[注釋] 江畔:江邊,。 獨步:一個人散步或走路,。 蹊(xī):小路。 壓枝低:因為花開得很多,,把枝條壓得低垂下來,。 戲蝶:蝴蝶飛舞,好像在游戲,。 時時:常常,。 自在:自由安適,不受拘束,。 嬌鶯:嬌美的黃鶯,。嬌:可愛的。 恰?。呵∏膳錾?。這里形容黃鶯啼叫悅耳和諧的聲音。 留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本詩句用來形容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的樣子,?!傲暨B”是個“聯綿詞”。構成聯綿詞的兩個字僅僅是這個詞讀音的記錄,而與詞義無關,,所以一個聯綿詞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留連”也寫作“流連”,詞的意義仍然一樣,。
[譯詩]
黃四娘家百花盛開遮蔽了園中的小蹊,,
千朵萬朵沉甸甸的已把枝頭壓得很低。
留連在花叢中的蝴蝶不時地翩翩起舞,,
自由自在的黃鶯歌喉宛轉正在啼鳴,。
[賞析]
上元元年(760)杜甫卜居成都西郭草堂,在飽經離亂之后,,開始有了安身的處所,,詩人為此感到欣慰。春暖花開的時節(jié),,他獨自沿江畔散步,,情隨景生,一連成詩七首,。此為組詩之六,。 首句點明尋花的地點,是在“黃四娘家”的小路上,。此句以人名入詩,,生活情趣較濃,頗有民歌味,。次句“千朵萬朵”,,是上句“滿”字的具體化?!皦褐Φ汀?,描繪繁花沉甸甸地把枝條都壓彎了,景色宛如歷歷在目,?!皦骸薄ⅰ暗汀倍钟玫檬譁蚀_,、生動,。第三句寫花枝上彩蝶蹁躚,因戀花而“留連”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鮮妍,。花可愛,,蝶的舞姿亦可愛,,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連”起來,。但他也許并未停步,而是繼續(xù)前行,,因為風光無限,,美景尚多?!皶r時”,,則不是偶爾一見,有這二字,,就把春意鬧的情趣渲染出來,。正在賞心悅目之際,恰巧傳來一串黃鶯動聽的歌聲,,將沉醉花叢的詩人喚醒,。這就是末句的意境?!皨伞弊謱懗鳅L聲輕軟的特點,?!白栽凇辈粌H是嬌鶯姿態(tài)的客觀寫照,,也傳出它給人心理上的愉快輕松的感覺。詩在鶯歌“恰恰”聲中結束,,饒有余韻,。讀這首絕句,仿佛自己也走在千年前成都郊外那條通往“黃四娘家”的路上,,和詩人一同享受那春光給予視聽的無窮美感,。 此詩寫的是賞景,這類題材,,盛唐絕句中屢見不鮮,。但象此詩這樣刻畫十分細微,色彩異常秾麗的,,則不多見,。如“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門前溪水流”(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王昌齡《春宮曲》),這些景都顯得“清麗”,;而杜甫在“花滿蹊”后,,再加“千朵萬朵”,更添蝶舞鶯歌,,景色就秾麗了,。這種寫法,,可謂前無古人。 其次,,盛唐人很講究詩句聲調的和諧,。他們的絕句往往能被諸管弦,因而很講協律,。杜甫的絕句不為歌唱而作,,純屬誦詩,因而常常出現拗句,。如此詩“千朵萬朵壓枝低”句,,按律第二字當平而用仄。但這種“拗”決不是對音律的任意破壞,,“千朵萬朵”的復疊,,便具有一種口語美。而“千朵”的“朵”與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雖同屬仄聲,,但彼此有上、去聲之別,,聲調上仍具有變化,。詩人也并非不重視詩歌的音樂美。這表現在三,、四兩句雙聲詞,、象聲詞與疊字的運用?!傲暨B”,、“自在”均為雙聲詞,如貫珠相聯,,音調宛囀,。“恰恰”為象聲詞,,形容嬌鶯的叫聲,,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聽覺形象?!皶r時”,、“恰恰”為疊字,既使上下兩句形成對仗,,使語意更強,,更生動,更能表達詩人迷戀在花,、蝶之中,,忽又被鶯聲喚醒的剎那間的快意,。這兩句除卻“舞”、“鶯”二字,,均為舌齒音,,這一連串舌齒音的運用造成一種喁喁自語的語感,維妙維肖地狀出看花人為美景陶醉,、驚喜不已的感受,。聲音的效用極有助于心情的表達。 在句法上,,盛唐詩句多天然渾成,,杜甫則與之異趣。比如“對結”(后聯駢偶)乃初唐絕句格調,,盛唐絕句已少見,,因為這種結尾很難做到神完氣足。杜甫卻因難見巧,,如此詩后聯既對仗工穩(wěn),,又饒有余韻,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處:在賞心悅目之際,,聽到鶯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此外,,這兩句按習慣文法應作:戲蝶留連時時舞,,嬌鶯自在恰恰啼。把“留連”,、“自在”提到句首,既是出于音韻上的需要,,同時又在語意上強調了它們,,使含義更易為人體味出來,句法也顯得新穎多變,。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江上被花惱不徹,,無處告訴只顛狂。 走覓南鄰愛酒伴,,經旬出飲獨空床,。 稠花亂蕊畏江濱,行步欹危實怕春,。 詩酒尚堪驅使在,,未須料理白頭人。 江深竹靜兩三家,,多事紅花映白花,。 報答春光知有處,,應須美酒送生涯。 東望少城花滿煙,,百花高樓更可憐,。 誰能載酒開金盞,喚取佳人舞繡筵,。 黃師塔前江水東,,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不是愛花即肯死,,只恐花盡老相催,。 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葉商量細細開,。
江雪 |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貞元九(793年)進士。授校書郎,,后調任藍田尉,,升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唐順宗繼位(805),,柳宗元參加以王叔文為首的革新集團,,失敗后被貶為永洲司馬。十年后改任刺史,。死于柳洲,。 柳宗元和韓愈同是 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有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他的詩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寫他被貶后的悲憤憂傷,。風格清峻簡潔,,在平淡的語言中愈含深遠的情思。有《柳河東集》,。
[注釋] 絕:絕跡,。 鳥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徑:小路,。 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蓑笠翁: 披蓑衣,、戴斗笠的老頭兒,。
[譯詩] 很多很多山上沒有鳥飛,千萬條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見一只孤獨的船里,,有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獨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釣著魚,。 [賞析]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tǒng)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附]藝術品寒江獨釣壺
寒江獨釣壺17×6.5×10CM,是壽山石雕著名工藝師林文霖先生的作品,,石壺作品取材于唐代詩人柳宗元所作的《江雪》一詩,,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寂靜、凄寒的漁翁獨釣圖:空中雪花紛飛,,山中無鳥獸,,路上無人跡,。然而就在這幽僻清冷的世界里,一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竟獨自坐在一只孤零零的船上垂釣寒江!柳宗元是借描寫山水景物,,歌詠隱居的漁翁,來巧妙地表達自己不愿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內心世界,。林文光在制作中巧妙地采用巧色處理畫面,,技法的多變,使作品更充滿其意境,,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精品,。
靜夜思 |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xiāng)。
[作者簡介] 李白(701 —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 ),。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蘇聯吉爾吉斯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 ,,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 )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后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 縱觀李白一生,其思想是比較復雜的,。儒家,、道家、縱橫家,、游俠思想對他都有影響 ,。他企羨神仙,向往隱逸,,可是又不愿“一朝飛騰為方丈蓬萊之人”,,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他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但又不愿走科舉的道路,。他想通過隱居,求仙獲取聲望,,從而在名人薦舉下,,受到皇帝征召重用,以便實現“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然后功成身退。詩人就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度過狂放而又坎坷的一生,。 李白存詩九百九十多首,。這些詩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達對理想政治的熱烈追求,,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筆鋒揭露政治集團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畫筆點染祖國壯麗的山河,。他的詩篇,,無論五言七言,,無論古體近體,無不別具風格,,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有《李太白集》,。
[注釋]
靜夜思:寧靜的夜晚所引起的鄉(xiāng)思。 疑:懷疑,,以為,。 舉:抬,、仰,。
[詩文解釋] 那透過窗戶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為是一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xiāng),。
[賞析] 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保ā对娝挕染帯肪砹┩跏理J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標(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保ā端嚻詳X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只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著讀者。 一個作客他鄉(xiāng)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xiāng)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吹降?。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墒沁@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敘述,,而非摹形擬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huán)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抬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xiāng)的一切,想到家里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里,,我們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唐 王維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簡介] 王維(698-759,,一作701-761)〔唐〕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玄宗開元五年(717)進士,與弟縉并以詞學知名,。天寶十五年(756)官給事中,,乾元中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晚年歸隱藍田輞川,,嘗于清源寺壁上畫《輞川圖》,筆力雄壯,,山谷郁盤,,云水飛動,意出塵外,。善寫破墨山水,,筆跡勁爽,氣勢深重,,一變線條鉤勒和重色青綠畫法,,創(chuàng)以水滲透墨彩之新技法。畫山水松石,,似吳道子而風致標格特出,,尤工平遠之景,云峰石色,,絕跡天機,。得興處不問四時,如畫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蓮花同作一景,;畫《袁安臥雪圖》,,有雪里芭蕉,此乃造理入神,,迥得真趣,。荊浩《畫山水錄》說:“王右丞筆墨宛麗,氣韻高清,,巧寫象成,,亦動真思?!碧K東坡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明代董其昌推崇他為“南宗之祖”,認為“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亦善詩,前期詩作以邊塞為題材,,風格雄渾,;山水詩追慕恬靜和禪理生活,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成就獨特。畫跡有《青楓樹圖》,、《孟浩然馬上吟詩圖》等,。《太上像》《山莊圖》《雪山圖》等126件,,著錄于《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雪溪圖》(傳),絹本,,墨筆畫,,圖錄于《中國繪畫史圖錄》上冊;《伏生授經圖》卷,,絹本設色,,繪漢伏生像,形象清癯蒼老,,筆法清勁,,無款,南宋高宗題“王維寫濟南伏生”,,現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著有《王右丞集》,。
[注釋]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 憶:想念。 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xiāng)蒲州,。 異鄉(xiāng):他鄉(xiāng),、外鄉(xiāng)。 為異客:作他鄉(xiāng)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陽節(jié)登高的風俗,。 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jié)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譯詩] 獨自流落他鄉(xiāng),,長做異地之客,,每逢佳節(jié)良辰,越發(fā)思念眷親,。遙想今日重陽,,兄弟又在登高,他們佩帶茱萸,,發(fā)覺少我一人,。
[賞析] 王維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時期就創(chuàng)作了不少優(yōu)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和他后來那些富于畫意、構圖設色非常講究的山水詩不同,,這首抒情小詩寫得非常樸素,。但千百年來,人們在作客他鄉(xiāng)的情況下讀這首詩,,卻都強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藝術力量,。這種藝術力量,首先來自它的樸質,、深厚和高度的藝術概括,。 詩因重陽節(jié)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濟),,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中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xiāng)”,;而且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孑無親。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爱愢l(xiāng)為異客”,,不過說他鄉(xiāng)作客,但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卻比一般地敘說他鄉(xiāng)作客要強烈得多,。在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時代,,不同地域之間的風土、人情,、語言,、生活習慣差別很大,離開多年生活的故鄉(xiāng)到異地去,,會感到一切都陌生,、不習慣,感到自己是漂浮在異地生活中的一葉浮萍,?!爱愢l(xiāng)”、“異客”,,正是樸質而真切地道出了這種感受,。作客他鄉(xiāng)者的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jié)”──就很容易爆發(fā)出來,甚至一發(fā)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往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對家鄉(xiāng)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xiāng)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兩句,,可以說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直接法”。幾乎不經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現警句,。但這種寫法往往使后兩句難以為繼,,造成后勁不足。這首詩的后兩句,如果順著“佳節(jié)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采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蕩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重陽節(jié)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茱萸,一名越椒,,一種有香氣的植物,。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xiāng),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jié)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xiāng)的兄弟們今天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fā)現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內。好象遺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鄉(xiāng)的兄弟共度佳節(jié),,反倒是兄弟們佳節(jié)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自己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杜甫的《月夜》:“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和這兩句異曲同工,,而王詩似乎更不著力。 |
絕句 |
唐 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并稱為“詩圣”,。他的詩深刻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被稱為“詩史”。其詩風格沉郁頓挫,,質樸通俗,,寓意深遠。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詩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如“黃”,、“翠”,、“白”、“青”等,,使畫面色彩絢麗鮮明,,更顯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麗。通過詩中生機勃勃的春景描寫,,我們不難體會到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那種歡快喜悅之情,。
[注釋]
黃鸝:屬黃鸝科,又名叫黃鶯,、黃鳥,,廣泛分布于我國東部各省。 鳴翠柳: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 鷺:一種水鳥名,,鷺鷥。 窗含:就是從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嶺: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肅的交界,。 千秋雪:終年不化的積雪。 泊:???。 東吳:指長江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孫權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建立的政權,,史稱“東吳”,。泛指現在江蘇、浙江一帶,。 萬里:指東吳到成都相距遙遠的路程,。
[譯詩] 兩只黃鵬在翠綠的柳枝上鳴唱, 一行白鴛飛上了高高的藍天。 窗口正對著岷山千年不化的積雪, 門外停泊著來自江蘇的萬里航船,。
[賞析] 杜甫詩作沉郁頓挫久為人所稱頌,,而其詩圣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的多樣對詩歌意境的開拓等方面更是為后者所重,詩學杜甫的難計其數,,“詩圣”的影響至今不息,。杜甫的詩作,除真寫關切人世社會的遭遇,、變動外,,還有不少是通過寫景以達情景相生,以抒發(fā)自己的情懷的,,現在要賞析的這首《絕句》正屬此例,。 杜甫平生有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但由于當朝李林甫等權奸的當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難行,,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離開了宮廷,歷經飄泊,,他始終關心著民生,,關切朝廷,但卻也長久地受著被投閑置散而愁悶滿懷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飄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嚴武向朝廷舉薦杜甫為節(jié)度參諫檢校工部員外郎,。這首絕句就寫在這一期間。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給人營造出一個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jié)萬物復蘇,,萌發(fā)生機時的顏色。以“鳴”發(fā),,黃鸝的啼叫,,仿佛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早春時節(jié)嫩芽初發(fā)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好一片具有喜慶氣味的生機,!而黃鸝居柳上而鳴,,這是在靜中寓動的生機,下句則以更明顯的動勢寫大自然的生氣: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此清新的天際中飛翔,這不僅是一種自由自在的舒適,,還有一種向上的奮發(fā),,此著一“上”字之妙。此兩句,,以“黃”襯“翠”,,以“白”襯“青”,色彩鮮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機初發(fā)的氣息,。兩首句還寫到黃鸝的啼鳴,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象就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劃,,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機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寫黃鸝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鷺的飛翔上天,,前間的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著整個環(huán)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一說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澄,晴天麗日故可睹西山雪嶺,。但我卻以為此說不甚如意,。可否這般理解更好一點:上兩句已點明,,當時節(jié)全是早春之際,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這給人就有一處濕潤的感受,,此句“窗”與“雪”間著一“含”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際濕氣潤澤了冬凍過的窗欞,,仿如潤含了感受,,這不更能寫出對那種帶著濕氣的早春生機的感受嗎?而“西嶺”則不妨理解為詩人看到帶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嶺,,想到西嶺山上的長久積雪繼而以那西嶺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見之雪,。但詩人為何以這“千秋雪”代窗上這上年的殘雪呢?詩人失落多年的運用,,使所表達的意境更廣遠,。上文我已簡單述了杜甫寫作此詩的處境,當年,,杜甫已久離朝廷飄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機。 這是詩人觀物寄情時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少年志向歷數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終有重展的機會,多年戰(zhàn)亂得以平定,,這與詩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嶺,,并以嶺上千年雪代窗上殘雪進而給人頑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聯。但同時,,以生此頑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來說也表明一種艱難,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況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卻有著更深的憂慮,。故我以為,,這句就不僅僅是對窗前雪的描寫了,它有著更深的寓意,,而這種對景物的體察,,其實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兩個”,、“一行”,,數目歷歷分明,觀察仔細,,不是因為內心的輕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內那久受的投閑置散的愁悶意緒和百無聊賴的心情。這與《小檻遣心》中“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與《曲江》中“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對景物的體察有異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無聊賴的心情,。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復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zhàn)亂平定,,交通恢復,,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xiāng),。此解也似不夠妥帖,。著一“泊”字,實有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義,,杜甫用的應正是此義。杜甫的多年飄泊無著,。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畢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對自己一展抱負的信心,,他自己應該知道自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實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亂而在梓州,、閬州一帶歷了一番流亡生活而歸,連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當時心情可知,,懷著這樣強烈迷惘不定的心緒,又有著這樣無著無依和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的人生體驗,,杜甫對嚴武的推薦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負,著實百抱望不大的,“泊”,,正好寫出此種處于希望與失望之間的復雜心情,。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三句中千秋并舉,,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這只停泊門前的東吳船并非自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長安而云東吳,,原因何在,?一則如上述,以成都,、東吳間相距之遠,,路徑之難暗示詩人抱負得展之不易;二則,,三國孫權善任賢能,,西聯蜀漢,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為不少士人譽之為明主,借東吳代孫仲謀,,一則暗示杜甫對當朝帝皇的希望,,同時也更應是他那“致君堯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寫出那“難”字,。而以這種情緒作結,,則又可引人再去細品寓于輕快春景之內的余味。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內心的心緒。在表面看來是一切生機,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卻寄托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而無聊的失落之意,更寫出了詩人在重有一線希望之時的復雜心緒,,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詩人對失望的感傷,對希望可否成真的無著,、彷徨,。以清新輕快之景寄托自己內心這般復雜的心情,正是詩人此詩的主意之所在,。
絕句 |
唐 杜甫
|
遲日江山麗,,
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
沙暖睡鴛鴦,。 | | |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祖藉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得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飫死耒陽。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辭海》1989年版)
[注釋] 遲日:人們稱春天的太陽為遲日,,因為春天來了,,日照時間長了,所以為遲日,。 泥融:這里指泥土滋潤,。 融:滋潤。 飛燕子:燕子飛來飛去,。 沙:沙灘,。 鴛鴦:一種水鳥,雌雄成對生活在水邊,。
[譯詩] 春天的太陽映照得江山如此秀麗,,隨風吹來了各種花草的芳香。濕軟的泥土引來只只飛燕,,溫暖的沙灘上睡著對對鴛鴦,。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