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屋脊的走獸
太和殿屋頂當(dāng)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wěn)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在尺寸上較前代加大,,一只鴟吻的重量可以達到七千三百斤,值銀一百八十余兩,。吻獸造型優(yōu)美,,是構(gòu)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yán),這些構(gòu)件在建筑上起了裝飾作用,。 在中國古建筑的岔脊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重脊的排頭是一個騎著鳳凰的小人,其后是一排小獸,,最后面有一個較大的獸頭,,便是“垂獸”。仙人與垂獸之間的小獸統(tǒng)稱“走獸”,。走獸的排列有著嚴(yán)格的規(guī)定,,按照數(shù)量的多少是依宮殿的大小、建筑的等級而定的,。走獸最多可達九只,,隨著建筑等級的降低而遞減。小獸的減少是從最后一只依次往前減的,。故宮太和殿上的走獸數(shù)量最多,,而且是中國古建筑中唯一有十個走獸的特例。其它殿上的小獸按級遞減,,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等都是九個(減去行什),,坤寧宮為七個,,東西六宮為五個,一些門廡和琉璃門頂上僅用一至三個,。 騎著鳳凰的小像叫仙人,,又稱真人或冥王。據(jù)說這位仙人是齊閔王的化身,,民間有“日曬閔王,,走投無路”的說法,說東周列國時的齊閔王,,被燕將樂毅所敗,倉皇出逃四處碰壁,,走投無路,,危急之中一只鳳凰飛到眼前,齊閔王騎上鳳凰渡過大河,,逢兇化吉,。在屋檐的頂端安置這個“仙人騎鳳”大概還有絕處逢生,,逢兇化吉的含義。 太和殿的走獸,,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音suan ni),、狎魚,、獬豸(音xie zhi)、斗牛,、行什,。 龍,最喜歡四處眺望,常飾于屋檐上,。 鳳,,比喻有圣德之人。據(jù)《史記?日者列傳》:“鳳凰不與燕雀為群,。”它是一種仁鳥,,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現(xiàn)預(yù)兆天下太平,,人們生活幸福美滿,。 獅子,在佛教中為護法王,,是勇猛威嚴(yán)的象征,。《傳燈錄》記載:“……-獅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獅子作吼,群獸懾伏,。” 天馬,、海馬,前者追風(fēng)逐日,,凌空照地,,后者入海入淵,逢兇化吉,,在我國古代神話中都是忠勇之獸,。 狎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和狻猊都是興云作雨,,滅火防災(zāi)的神,。 狻猊,形狀象獅子,,古書記載是與獅子同類的猛獸,,它頭披長長的鬃毛,因此又名“披頭”,,兇猛殘暴,,吃虎,也有說為龍的九子之一,。 獬豸,,我國古代傳說中的猛獸,與獅子類同,?!懂愇镏尽分姓f“東北荒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忠,見人斗則不觸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傳說中是一種虬螭,,據(jù)《宸垣識略》載:“西內(nèi)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類,遇陰雨作云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它是一種除禍滅災(zāi)的吉祥雨鎮(zhèn)物。 行什,。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雙翼,手持金剛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狀很象傳說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頂,是為了防雷,。 選擇這些神話動物作飾件,,首先是為了突出殿宇的威嚴(yán)。其次還象征著消災(zāi)滅禍,逢兇化吉,,剪除邪惡、主持公道的寓意,。將它們置于屋脊之上,,以希望風(fēng)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走獸”的體態(tài)原本差別很大,,而在隊列中,卻統(tǒng)一采用蹲坐姿態(tài),,形成大同小異的造型,,只有仙人在排頭的位置有特別的姿態(tài)。遠處觀賞高高檐角上的這排小神像,,往往必以明亮的天空把這些小獸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處,,所以在人們印象中,它們更多時候是一幅優(yōu)美的剪影圖畫,。 走獸也有實用功能,。因為屋檐有一定的斜度,脊瓦便有下滑的可能,,故在交梁上需用多個鐵釘加以固定,,為掩飾鐵釘不美觀的痕跡并保護其免受雨淋,匠師們便在釘帽上加飾了這些琉璃小獸,。 |
|
來自: westlife88 >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