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銜接——讓高中文言虛詞教學不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知愚草堂 2010-12-25
初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有效銜接——讓高中文言虛詞教學不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小課題研究教師:周曉瑤
小課題研究時間:2008年9月-2009年7月
小課題研究活動情況相關資料包括:
1. 心得體會
2. 讀書筆記
3.教學嘗試探索與總結報告(上,、下)
4.重點虛詞歸納整理(高一必修1、2,、3,、4)
——小課題研究心得——
初高中文言文有效銜接教學課題研究的必要性
 
高一語文組  周曉瑤
 
本學期我研究的小課題是《文言文的有效教學——讓高中虛詞教學不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目前高中階段所使用的新教材,,普遍加大了文言文的比重,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課文總篇目的1/2,,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領域。但是從事高一語文教學兩年來,,我深感高一文言文教學的步履唯艱,,原因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學與初中存在著巨大的斷層,?!?br>首先,初中的文言文較為淺顯短小,,教師教學時更強調記憶背誦而忽略了對規(guī)律的摸索和對方法的指導,。而到了高中,無論從文言課文本身數(shù)量,、篇幅,、難易,還是從課時安排,、學生精力來看,,客觀上要求學生有較為扎實的文言文閱讀基礎知識。否則,,再低的教學要求也是難以達到的,。學生一上高中,,接觸的就是篇幅極長的《鴻門宴》,僅從量上看,,就抵得上學生初一初二所學文言文的總和了,,更不用說詞句和內容方面的難度了;而必修2中選入的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有那么多的典故與古代文化知識,,十五六歲的孩子,,初中剛畢業(yè),根本沒有多少文言文知識的積累,,又如何理解與掌握得了這么多東西呢,?僅靠高中起始教學的“慢啟動”銜接是不行的。
其次,,從高中文言文課堂操作看,,需要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而初中階段教師教學多為“字字落實”,、“句句推敲”的訓讀課,可是,,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機械地記憶,以應付僅限于課文范圍的考試,,這樣一來,,學生的自學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墒堑搅烁咧须A段,教師不可能像初中那樣作全面的講解,。學生要會看注釋,,會使用工具書,會根據(jù)上下文或其他相關知識揣摩難詞難句的含義,,這些能力雖然也是高中段培養(yǎng)的重點,,但是,在語文課時減少,、學生課余用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也大為減少的情況下,,學生如果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基礎,高中文言文教學容易成為空中樓閣,。如若教師在講解字詞等基礎文言文基礎知識上花費過多時間,,就很難騰出時間來講授文言文的深層精髓,學生也會備感枯燥乏味,。
再從近幾年高考試題中文言文閱讀的測試要求看,,選文都出自課外,,雖然考點的相關知識與課內密切相關,但是,,不重視在日常教學中加強課內與課外的聯(lián)系,,不重視學生文言閱讀的能力遷移,學生是難以取得好成績的,。初中文言文教學只顧課內不顧課外,,課內又只顧基本篇目不顧自讀課文,基本篇目又只顧幾個可能的考點,,且不說這樣的教學談不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給學生文言文學習觀念和由之帶來的習慣也是極其有害的。如若教師不能在高一的初始階段就將學生的學習觀念與習慣扭正過來,,將會貽害將來,。
再加上初中教材多使用蘇教版,而高中轉用人教版,,兩類教材中沒有明顯的順承關系,,高一的文言文教學與初中似乎完全脫節(jié),學生很難將花費了大力氣背記的知識運用到高中的學習中來,,會導致他們對熟讀背誦文言文這一任務產生懷疑,。因此,高一的語文文言文教學任重而道遠,,必須讓學生學會使用已學來解決未知,,學以致用,融會貫通,。
因此,,我對我們的研究的成果充滿期待,希望它能更有效地指導我們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甚至能反過來促進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與高中靠攏,。而我在文言文教學中也多次試驗,收效甚佳,。例如,,我在教授虛詞“焉”的多種意義與用法時,就多次將《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引入課堂來幫助學生理解,;在講解《赤壁賦》中“相與枕藉乎舟中“一句時,,為了幫助學生理解“乎”字的這一特殊含義,我又聯(lián)系了《醉翁亭記》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一句,。這些類似的做法能幫助學生迅速地整理思維網絡,對虛詞的學習不再感到懼怕,,而是覺得我們只是在從以前的知識中提取規(guī)律,,幫助我們去運用于新知而已,,學習起來更為輕松,教師的教學也更為有效了,。
這一學期的文言文選篇精彩紛呈,。
必修三的古代議論性散文中,有議論治國得失的,,有總結軍事經驗的,,有討論學習和人才培養(yǎng)的。聆聽其中的濟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懷與睿智,,我們會更加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思想精華的寶貴,借鑒古人議論的藝術,,學會清晰有力地表達思想和見解,。
必修四的古代人物傳記,傳主或以政績,、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令后人景仰,、追慕,。結合時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閃光之處,,體會作者對筆下人物的感情傾向,不僅可以使我們享受一場思想的盛宴,,還能學習到多樣的敘事寫人手法,。
與之前必修一的記事寫人散文、必修二的寫景抒懷散文相比,,對學生而言,,難度并沒有多大的區(qū)別,所涉及到的虛詞也仍然不離之前所學,。所以,,這個學期的虛詞教學不能像上學期那樣,仍舊一板一眼地落實每個字詞的意義與用法,,而應該教會學生聯(lián)系與歸納,,學會自行推斷出正解。
例如,,我在教《蘇武傳》時,,開篇講到“何以汝為見”這一難句時,我首先點出了這一“為”字,,注解為“助詞”,,這一理解很表面化,,強記的話學生印象不深刻,我就聯(lián)系之前《鴻門宴》中所學的“何辭為”這一典型句例,,一提學生就立刻貫通了,。
學生對于“以”字的連詞與介詞用法不甚理解,混淆不清,,我就以“因”一解為例,,聯(lián)系已學課文中的例子來解析。如《荊軻刺秦王》中,,“以故荊軻逐秦王”,,“因為這個緣故”,在“因為”后接的是一個名詞,,所以“以”字用作賓語,;而在《游褒禪山記》中,“古人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一“以”字所接的是一個表原因的短語分句,,所以它用作連詞,,依照這一區(qū)別,我們可以推斷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虛詞“以”是用作連詞,。
教學生在分類記錄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同時,還要教他們學會附加上相關的典型例句,,幫助理解記憶,。例如,在學到《張衡傳》時,,我們又再度接觸到了“以”字的幾種常用意義與用法,,同時在《蘇武傳》中還學到了“以”字較為特殊的意義,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歸類,。
“以”字作介詞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出自《 張衡傳》),;(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樹之以桑”(出自《寡人之于國也》);(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4)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出自《蘇武傳》)。
“以”字作連詞時,,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出自《游褒禪山記》),;(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3)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以弱天下之民”(出自《過秦論》);(4)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出自《荊軻刺秦王》)(5)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另外,“以”還能用作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質量,、范圍之類的界限。“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出自《赤壁賦》),;用作副詞,,通“已”,已經,。“日以盡矣”出自《荊軻刺秦王》),,“前以降及物故” ( 出自《蘇武傳》)。
如果在學生已大致熟悉虛詞詞義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聯(lián)系與歸納的意識,,那么就能很快地將學生引導至一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境界,,在以后的虛詞教學中也就省力許多,,只需要適當點撥一些陌生和復雜的詞義即可。當學生具備了扎實的虛詞功底時,,那他也就具備了閱讀文言文的基礎能力和背景知識,,在應試和平時閱讀中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小課題研究讀書筆記
本學期因為小課題研究的是文言文中的虛詞,,所以在平日里閱讀其他書籍時對虛詞就格外多了幾分關注,。本以為虛詞在文言文中沒有實際意義,是可有可無的,,但是細細一品,,發(fā)現(xiàn)它的作用不可小覷。
教授“表達與交流”中的“對聯(lián)”時,,我特意閱讀了一些趣味對聯(lián),。我發(fā)現(xiàn),有的對聯(lián)只因一虛詞之差,便謬以千里,。巧妙運用虛詞,,可使聯(lián)句增色,,情趣斐然。例如這幅對聯(lián):“君恩似海矣,;臣節(jié)如山乎,。”原來此聯(lián)是明末陜西總督洪承疇的門聯(lián),,原本無聯(lián)句尾處兩虛字,,為“君恩似海,臣節(jié)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頌皇恩的對聯(lián),。洪承疇后來投敵賣國,,遭人唾棄,,便有人在原聯(lián)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徑庭,成為一副絕妙的諷刺聯(lián),。
再看這樣一副對聯(lián):“民猶是也,,國猶是也,,何分南北;總而言之,,統(tǒng)而言之,,不是東西。”這副對聯(lián)是王湘綺寫的諷刺袁世凱的,,被近代人稱為名聯(lián),。聯(lián)中嵌入“民國總統(tǒng)”四字,并在聯(lián)尾點出“不是東西”,,上聯(lián)的“也“字和下聯(lián)的“之”字都運用得很好,,如去掉虛字,,則難稱佳作,遜色不少,。
而據(jù)古代筆記記載:“王勃死后,常于湖濱風月之下,自吟《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后有士人泊舟于此,,聞之輒曰:曷不去‘與’‘共’乃更佳,。自爾絕響,不復吟矣,。”可見由士人而到王勃本人都承認“與”“共”卻屬多余,,當然前提是人死后真有靈魂??墒菬o論從通篇的結構來看,,還是從吟誦的口感來看,這兩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虛詞其實都是不可或缺的,,何必刻意去效仿古人“千金易一字”呢,?
    之所以先寫這些,是有感于中學文言文的教學,,特別是文言虛詞的教學,。自我為人師以來,我一直在腳踏實地地落實虛詞教學,,可是有一日,,一位老師的一句話令我心里突然感覺空了半邊,她說,,虛詞教學上不用抓,,因為現(xiàn)在高考已經基本上不考虛詞了。難道說考者不考,,教者就不教了嗎,?學生本就怕學、厭學,,當然也就不會問,。有的學生到現(xiàn)在連實詞和虛詞的基本區(qū)別都分不清。但是如果因此而斷言教師不重視文言虛詞的教學,,那也不是事實,。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在課堂上是喋喋不休地講,課后更是反反復復地練,,但幾年下來,,學生還是很難分清之、乎,、者,、也。那么,造成文言虛詞教學耗時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正是我想要通過研究這個小課題弄清楚的問題,。
何立偉的《美的語言與美的情調》中指出:“實詞的推敲可鮮人耳目,虛詞的布設又添了蕩氣回腸,;忽張忽弛的音節(jié)節(jié)奏,,使情緒的流瀉如溪穿澗石;妙用的斷句,,就叫語氣有了頓挫抑揚,;而某種對語法規(guī)范的沖決,便得到了感覺的芬芳的釋放……”這段文字的敘述,,不難看出語者所理解的語言所構建的話語空間對讀者閱讀的影響,。用什么樣的語言,建立起什么樣的話語空間,,想讓讀者產生什么樣的閱讀感受,,這些是文本的作者在字里行間的文字符號的排列組合中所要面對和詮釋的。從語序句法到遣詞造句都經過作者的精心提煉推敲,,一個匠心獨具的語序安排都會使文本增色添彩,從而才能使讀者從中獲得豐富的空間感,、縱深感和高低起伏的旋律美,。而虛詞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近我略覽了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因為唐詩本與文言就有相通之處,,所以我格外注意發(fā)掘虛詞的妙用,竟有不少收獲,?!短圃娝卧~選讀》所選唐詩中虛詞的運用十分常見,門類也較齊全,。副詞具有表情態(tài),、程度、時間等方向的功能,,因此運用較多,。例:“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忽聞歌古調,,偏驚物候新。”介詞有“蓬門今始為君開”“與客攜壺上翠微”,。助詞有“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連詞,,如:“曉鏡但愁云鬢改”“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猶自音書滯一鄉(xiāng)”,。就連嘆詞也有,,如著名的《蜀道難》,開篇便是“噫吁嚱,!”
虛詞是與實詞相對而言的,。有的人認為,虛詞太虛幻了,,不可捉摸,,所以也就想當然地認為它無甚作用。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早在劉淇的《助字辨略序》中就有云:“構文之道,不過實字虛字兩端,。實字其體骨,,而虛字其性情也。”他用人的肉體和精神的關系作比,,說明實詞和虛詞的性質及其在作文中的用途,。古人對文學作品中的詞語是精心錘煉的,尤其表現(xiàn)在對一些實詞的運用上,。虛詞固然不像名詞,、動詞等實詞那樣具有敘事狀物、繪景摹態(tài)的功能,,但也決不是可有可無的,。明代詩論家李東陽就曾明確指出:“詩用實字易,用虛字難,。盛唐人善用虛字,,開闔響應,悠揚委曲,,皆在于此,。”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詩中能否用虛詞,而是能否善用虛詞,。恰到好處地運用虛詞不僅不會影響詩歌語言的彈性,,妨害詩歌的審美特征,反而能有效地增添詩句的聲情韻致,表達出種種含蓄婉曲的言外之旨,,具有實詞難以達到的審美效應,。
盛唐詩人似乎在錘煉虛詞上情有獨鐘。劉大櫆就曾說過“虛詞詳備,,作者神態(tài)畢出”,。杜甫《滕王亭子》“古墻猶竹色,虛閣自松聲”,,其中“猶”,、“自”即為詩人精心雕琢:墻外竹色“猶”在,亭中松聲“自”響,。經過這兩個虛詞的點染,,將滕王閣見證的歷史滄桑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妒裣唷?#8220;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臺階上空自掩映著碧綠的春色,,深樹叢中的黃鸝也空自有一副好嗓音,。這里寫春色與黃鸝嗓音的無人欣賞實際上是暗示這蜀相祠堂少有人來。春草“自”碧,,黃鸝“空”啼,,景色幽美卻無人問津,景象荒涼凄慘,。《安定城樓》中“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游”,,作者沒有開門見山,而是通過“虛”與“更”兩個虛詞的結合,通過歷史上兩個不得志的文人的不幸遭遇來借喻自己因言不見采而空自垂涕,不得不遠行游幕依人的辛酸,。盡顯仕途進取無望的悲哀,。
這些悲劇性情感無一不是詩人悲劇命運的象征和人生悲劇命運感慨的載體,而在抒寫這種深沉的悲劇性情感的過程中,,虛詞點綴呼應,,或幫助發(fā)出深長喟嘆,或推進一層,,反面見意,,或徹底否定,揭示虛幻,,或故作曠達, 婉轉抒慨,,極盡變化之能事,很好地與實詞配合,將深藏心里的悲劇性底蘊透露了出來,。
詩人抒發(fā)諷刺性情感的時候,,往往也借助虛詞的運用來冷嘲熱諷, 使其詩婉轉雋永,既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又深寓諷慨, 富于情韻,。如高適的《燕歌行》中的“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坍嬊胺綄⑹科此雷鲬?zhàn)流血犧牲對照下的美人歌舞縱情聲色的畫面,,句子中沒有一個褒貶性的字眼,一個“猶”字尤為精妙,。尖銳地諷刺了身居要職的將軍們腐敗的作風,。堪稱畫龍點睛之筆,。再如李商隱的《安定城樓》“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雛竟未休” 中,詩人把朝廷的祿位比作腐臭的老鼠,,用鹓雛也就是鳳凰自比,。是詩人立身處世的極其鮮明、有力的表白,。一個“竟”字是全詩憤慨的徹底爆發(fā),,用自己的崇高懷抱和貪戀“腐鼠”的小人們的卑鄙心理做了涇渭分明的對比,狠狠地諷刺了那些排斥自己的朋黨勢力,。全詩也因為虛詞的靈活運用而顯得情韻超逸, 傳神空際,。
而李商隱的《無題》中,明明是相思追求的無望深淵, 卻仍然要堅持到“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方”“始”兩個虛詞表現(xiàn)出的是生命盡頭透出的一股執(zhí)著與堅韌的精神力量,。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豪放奔放,,杜甫“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的歡快熱烈,杜牧“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的曠達沉醉的情感都是通過“須”“莫”“肯”“難”等虛詞來傳遞給讀者積極的色彩和情味,。
由此可見,在古典詩詞中,,虛詞錘煉到恰到好處時,,可以做到表情達意,盡顯神態(tài),,“意”味有余,,“情”味十足,。
“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要達到這一藝術境界,除了內容精心營構之外,,虛詞的運用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語法手段,。清代袁仁林在《虛字說》中說:“凡書文發(fā)語、語助等字,,皆屬口吻,。口吻者,,神情聲氣也……其隨本字而運以長短,、疾徐、死活,、輕重之聲,,此無從以實字見也,則有虛字托之,,而其聲如聞,,其意自見,如虛字者,,所以傳其聲,,聲傳而情見焉。”實字有其短,,正好用虛字來彌補,,而在表達作者比較隱晦和曲折的內心思想情感,尤為重要,。
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晦澀,、纏綿而著稱。表達的思想情感非常隱曲,,其中一個重要的技巧是李商隱善于運用虛詞,。例如,,“賈生年少虛垂淚, 王粲春來更遠游”,。虛詞“虛”“更”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寫曲隱而不顯,,既具有詩歌無限的韻味,,又表達了作者深沉的悲劇性的思想。再比如“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通過兩幅特寫鏡頭畫面的對比,,通過“欲”和“空”的虛詞寫出征夫思婦內心共通的情感,,來突出戰(zhàn)爭導致的雙方肝腸寸斷的悲痛。
詩人往往精心選擇這樣一些恰當?shù)奶撛~嵌于句中,,以虛為實,,借助讀者的想像力去補充詩句的意蘊,形成一種峰巒斷而云霧連的審美效應,,從而含蓄巧妙地表達出詩句的言外之旨,、韻外之致。運用虛詞要用如實詞,,也能使表達的意義遒勁有力,,雖用虛詞而不覺其“虛弱”。比如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整首詩每句都用虛詞,,卻并未傷害杜牧詩歌感情低徊的抑郁,,反而因為這一系列虛詞的運用而使得作者的用語體現(xiàn)出曠達的風姿,使句子增色不少,。
絕句和律詩字數(shù)有限,,但高明的詩人卻能在狹小的空間里施展出萬千世界,而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是這些詩人善于利用虛詞,,起承轉得靈活,、巧妙、自然,,表達無盡的思想內涵,。王昌齡的《閨怨》一詩,自古堪稱佳作,。而真正的妙處只在第三句“忽見陌頭楊柳色”的“忽”字,,使詩意急轉,使前兩句描繪的春色和凝妝頓然成為一種折磨,,深刻地揭示出“閨怨”的主題,。這一虛詞“忽”字,真不知要抵去多少實詞,。再如王昌齡的《出塞》也同樣堪稱絕妙, 而妙也同樣妙在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的“但使”作一虛詞,,既是假設,更使全詩發(fā)生急轉,,異軍突起,,振爍全篇。又如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其中虛詞的巧妙運用更是起了很好的作用,。“忽”“初”兩字相對而出,突出了杜甫的喜悅之情,。“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即”“便”二字,,將杜甫歸家心切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千軍萬馬不可阻擋之勢,。而這幾個虛詞可謂神來之筆,,在詩句中鉤連上下,輾轉自如,,暢快神游,,其修辭效果也是無法用其他的實詞來替代的。還有“鴻雁不堪愁里聽,,云山況是客中過”,,雁是惜別思鄉(xiāng)的意象,常引起對故鄉(xiāng),、親人的定向聯(lián)想,,云遮霧繞的重重山嶺象征和故里、親人的重重阻隔,,離愁本來就讓游子不堪其痛,,更添雁叫,云山阻礙,,何況客中,?一個“況”字使詩句中表達的離愁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造成一種轉折遞進的意味,既含蓄又曲折,,深得古文之余韻,,令人玩索不已。在格律嚴謹?shù)慕w詩中如果恰到好處地運用虛詞,,能使詩句產生某種程度的散文化傾向,,即成為詩中的“文句”。這種文句能與詩中其他句子相互呼應,,彼此映照,,使詩篇產生一種整中有變、流暢健練的美感,。“詩中有文,,詞調流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杜甫客居草堂的代表作《客至》為例,,這首詩句句合律,工整妥帖,,但讀起來又覺得活潑婉轉,,有一種流動的韻律感,,“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一聯(lián),,前后映襯,情韻深厚,,雖是對仗的句式,,但筆墨靈動,風神頓宕,。這兩句,,前后映襯,情韻深厚,。“不曾”不僅說客不常來,,還有主人不輕易延客意,今日“君”來,,益見兩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暢歡快有了著落。后句的“今始 ”又使前句之意顯得更為超脫,,補足了首聯(lián)兩句,。“不曾”表現(xiàn)出的寂寞之中,佳客臨門,,一向閑適恬淡的主人自然不由得喜出望外,。用虛詞虛寫客至。為下文實寫作者竭誠盡意的盛情和力不從心的歉仄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表達效果與詩句中“皆”“但”“不曾”“今始”“只”等一系列虛詞的表現(xiàn)力是分不開的,。
有時運用虛字還會改變詩句的語義節(jié)奏,使之與其他常規(guī)句子形成對比,。如首聯(lián)語義節(jié)奏為“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而第二聯(lián)的語義節(jié)奏是“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兩聯(lián)之間的語義節(jié)奏的變化能給平板的節(jié)奏帶來輕快的旋律,,詩句語氣纖徐有致,語調悠揚流暢,,讀來別有一番情味,。
在古典詩詞中,虛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羅大經《鶴林玉露》指出“作詩要健字撐拄,,活字斡旋,。撐拄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車之有軸”,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詩人對語言的巧妙駕馭有關,。其中善用虛詞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虛詞用得好,一樣也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委曲,活躍情韻的美學效果,。在《唐詩宋詞選讀》“唐詩”部分探究唐詩魅力的教學過程中,,這種修辭效果也是不可忽略的一個關鍵因素。

小課題研究活動教學嘗試探索與總結
在高中文言虛詞的教學中,,普遍存在種種錯誤的觀念,。或以為文言虛詞在文中是可有可無的,,考者不考,,教者自然也就可以不教,忽略了虛詞在音節(jié)與結構,、語氣等方面的“綠葉”作用,;或以為教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就是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講,課后反反復復地練,,但幾年下來,,學生不僅還是很難分清之、乎,、者,、也,甚至對文言虛詞產生了輕視以致厭惡的情緒,。那么,,造成文言虛詞教學耗時低效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就是我們實施這一小課題研究的本意,。
我們不妨首先從文言虛詞本身入手,。文言虛詞與實詞相比,文言虛詞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用法比實詞靈活,,往往一個詞有好幾種用法,,好幾種意思,甚至分屬好幾種詞類,。古漢語中許多虛詞都有好多種用法,,一個虛詞可以當現(xiàn)代漢語好多虛詞來用。我們在閱讀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去找以前已經學過的文言文語句以及現(xiàn)代漢語中恰當?shù)脑~語甚或成語來解釋,。
如 “于”字在古漢語中主要當介詞使用,它幾乎可以同現(xiàn)代漢語所有的介詞相對應,。例如:①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相當于“在”);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相當于“自,、從”)③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相當于“到”),;④于其身也,,則恥師焉(相當于“對、對于”),;⑤歸璧于趙(相當于“給”),;⑥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相當于“比”),;⑦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相當于“被”);⑧業(yè)精于勤(相當于“由于”),;⑨故燕王欲結于君(與,、和、跟,、同),。還有用法更多的虛詞,如“其,、而,、以”等。
二是使用頻率比實詞高處許多,,許多常用的虛詞,,在一篇文章中會反復出現(xiàn)。如在《游褒禪山記》這一課中,,“其”字就出現(xiàn)了二十多次,,較全面地體現(xiàn)了虛詞“其”的用法,我們將這些用法歸納如下:
(一)“其”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在句中作主語或與其他詞語構成主謂短語作該短語中的小主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他(他們)”“它(它們)”,。如:  ①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②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③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④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二)“其”作第三人稱代詞,用在名詞或方位名詞之前,,作領屬性定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他的(他們的)”“它的(他們的”)。如: ①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②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③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④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⑤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   (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稱代詞,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相當于“我(自己)”,、“我們”或“我的(我們的)”。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四)“其”作指示代詞,可以指代個別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數(shù),一般都是遠指,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①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②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  ③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④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五)“其”作副詞,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表示反詰的語氣,可譯為 “難道”,。如:其孰能譏之乎,?( 六)“其”作助詞,用來湊足音節(jié),,舒緩語氣,。如: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
如若我們能夠這樣歸納起來,,再向學生補充“其”字的其他幾種用法,就很容易幫助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記憶鏈了,。
三是語法功能比實詞強,,實詞往往要靠虛詞的組合、連接,、輔助而成為完整的句子,,體現(xiàn)不同的意思,表達不同的語氣,,抒發(fā)不同的感情,。清人袁仁林說過“千言萬語,止此幾個虛詞出入?yún)⑽槠溟g,,而運用無窮”,。
例如“而”字,例舉幾個典型句子①扣舷而歌之;②正襟危坐,,而問客,;③順流而東也;④耳得之而為聲,;⑤客喜而笑,;⑥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它可以表示并列關系,、遞進關系,、承接關系、轉折關系,、假設關系,、修飾關系等等,每一類都可以讀出不同的情感來,。甚至有時候,,我們會恨不得不去細解翻譯它,只是平移過來使用便已是韻味無窮了,。
四是在漢語的發(fā)展歷史長河中,,變化比實詞大得多。文言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虛詞差異較大,,現(xiàn)代漢語虛詞一般就當虛詞用,,而文言虛詞因為是從實詞演化而來,所以大部分虛詞都有實詞的含義,,所謂“虛詞不虛”,,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文言虛詞與現(xiàn)代漢語虛詞的差異表現(xiàn)最明顯的莫過于語氣詞,,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現(xiàn)代漢語則用“啊,、嗎,、呢、吧,、呀”等,,沒有一個相同。文言虛詞,,基本不變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極個別,。正因為用法復雜,才給我們現(xiàn)代人閱讀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就連古人也覺得“實字易訓,,虛詞難釋”。
    再者就是人為的因素了,。首先是教法不當,。中學文言文教學熱衷于介紹古漢語常識里講的那些知識,講到“而”就是連詞,,表并列,、承接、轉折,、修飾,、假設等等,沒完沒了,,學生聽得云山霧罩,、昏昏欲睡。其實,,學生初學文言,,接觸文言詞句并不多,,一知半解,,所得是感性的。隨著學習時間,、內容的增加,,感性的零碎知識逐漸增多后,學生自己也會有意或無意地總結一下,,如“其”的用法一般是用于指代,,“是”經常是代詞而不是系詞表判斷等等,這樣總結的認識是理性知識,。理性知識具有系統(tǒng)性,,可以使感性知識更清楚,更牢固,。因此,,文言文學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學學古漢語常識是有好處的,。但這好處僅僅是輔助性的,,不能喧賓奪主,在中學階段,,學生讀的文言并不多,,沒有必要講這些,。
我個人認為:一、就學習語言說,,會的主要基礎是熟,,不是記道理,學習英語最能說明這個問題,,背語法書是不會說英語的,,文言可以算是半門外語,因為完全用文言的語境已經不曾在了,;二,、古漢語知識的起作用,要在有相當數(shù)量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三,、某一具體詞句的確切意義,常常不是概括知識所能領會的,。教師出于一片好心,,想下小網而得大魚,講授文言,,一開始就把重點放在語法分析上,,比如說“臣之壯也,猶不如人”,,句中“之”是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等等,。這樣講講好像也沒什么不對,,其實是所得未必能償所失。你想:一,、學生就算記住了,,又有何用,下一次遇到類似的用法還是不知道,,因為他們腦子里根本就沒有什么主語謂語之類的概念,。二、讓初學者死記硬背語法知識,,占去不少時間和精力,,而用處卻很小。因此,,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古漢語的理性知識,高中階段其實可以不學或少學一點點,。
    其次是學法指導方面也需要反思,。目前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文言虛詞多用歸納法,,本無可厚非,但多采取一個文言虛詞有多少種用法,,用法后面舉兩三個例子,,以為學生就此可憑此舉一反三,無往而不勝,。實際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記住這個并不能靈活運用到那個,這種歸納很難起到系統(tǒng)掌握的目的,。再是練習,,文言文虛詞練習學生作了不少,多是選擇題,,今天“之”,,明天“而”,后天可能就是“其”,,要么選出相同的要么選出不同的,,零零碎碎,學生練來練去,,不明白還是不明白,。教師難免著急,總結了不少解題的方法,,什么代入法,、句意分析法、句例推斷法,、結構分析法,、成語聯(lián)想法,、確認標志法,、上下文推斷法等等不一而足,似乎有了這些所謂的解題方法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是忽視了學習語言的基本規(guī)律,特別古代漢語中的虛詞,,其用法之靈活并不是幾種方法能解決的,。
    針對這幾個方面的問題,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決,。
    一,、文言文的教學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虛詞也不例外,。所謂的語感,,就是把一種語言的表達習慣印在腦子里,。腦子里有這個表達習慣,或說有各式各樣的模式,,看到新的,,舊的就會跳出來,新舊聯(lián)系,,就會知道新的是什么意思,。舉例說,讀《赤壁賦》中有“此非曹孟德之詩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中“此非……乎”表反問語氣,,以后再讀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比照舊模式,,立刻就能理解了,。如果學生腦子里沒有這許許多多的模式,看見新的就會莫明其妙,。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除“熟”以外別無他法。對于文言來說要想熟就得“多讀”,,因為“言語實踐是培養(yǎng)語感的唯一途徑”,,而文言我們生活中已經基本不使用了。多讀只是粗略地說,,如果進一步探求,,還有讀什么、怎么讀,、時間怎樣安排等問題需要解決,。讀什么?教材的編者一般以文質兼美為標準選文章,,對學生的閱讀興趣考慮相對就要少一些?,F(xiàn)在使用的蘇教版的教材選文就以人文話題來組織。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打亂順序,,先從故事性強的,,短小的文章入手,特別是高一文言教學,,無妨多照顧一些興趣,。怎么讀的問題放在后面再探討。時間怎樣安排,?總的原則是時間要放長,,排均勻(雖然不必天天如此,,總是次數(shù)多一些好)。教師可以利用早自習,,規(guī)定篇目叫學生去讀,,學文言就可以不成為負擔,時間久了就會成為習慣,,談起養(yǎng)成習慣這個秘方,,還應該說說“興趣”。說它怪,,因為它既是習慣的母親,,又是習慣的女兒。是母親,,意思是靠它可以產生習慣,。所以教學一定要千方百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興趣還是習慣的女兒,,因為養(yǎng)成習慣之后,,興趣就會出生,有了興趣,,很多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多讀求熟、以熟求通的方法,,大家都會贊成,,主要的問題是高中語文教學的時間本來就不多,用于文言的時間如果過多,,會沖淡現(xiàn)代文的教學,,所以老想走捷徑,多快好省,,辦法是以綱統(tǒng)目,,認清規(guī)律,一通百通,。于是課堂上是喋喋不休的辨詞性,、分析句子結構,練習題也是連篇累牘的辨詞性,、分析句子結構。這種主要寄希望于規(guī)律的少讀而望速成的辦法其實并不管用,,原因前面已經講過,。
      二、閱讀指導要得法,,最主要的是言文結合問題,。這一點,,可以結合這樣一個故事來看。據(jù)古代筆記記載:“王勃死后,,常于湖濱風月之下,,自吟《滕王閣序》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后有士人泊舟于此,,聞之輒曰:曷不去‘與’‘共’乃更佳。自爾絕響,,不復吟矣,。”可見由士人而到王勃本人都承認“與”“共”卻屬多余,當然前提是人死后真有靈魂,。的確,,從語法角度講,刪除“與”共”二字不影響句意,??墒菬o論從通篇的結構來看,還是從吟誦的口感來看,,這兩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虛詞其實都是不可或缺的,,何必刻意去效仿古人“千金易一字”呢?清代駢文家孔廣森就曾提到:“庾信文‘落花芝蓋’,,‘楊柳春旗’兩句,,若刪除‘與’‘共’字,便成俗響,。陳檢討句云:‘四周皆王母靈禽,,一片悉嫦娥寶樹’。此調殊惡,,若在古人,,寧以兩‘之’字易‘寶’‘靈’二字也。”庾信《三月三日華林園射馬賦》有:“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為王勃所借用??讖V森已意識到“與”“共”二字并非可有可無,,但沒有講清楚究竟起什么作用。“陳檢討”指清代駢文家陳維崧,,其《瀛臺賜宴詩序》有:“接呷,,四周皆王母靈禽;竹柏微茫,一片悉嫦娥寶樹”,??资现鲝堄脙?#8220;之”字代替“靈”“寶”二字更好。我以為,,這是由于“之”是虛詞,,讀輕音,半拍,,朗讀起來的確比原句更有節(jié)奏感,。王勃、庾信所用“與”“共”的作用同樣在此,。張仁青說:王勃“原句之美,,端賴‘與’‘共’兩虛字旋轉其間,文氣乃暢,,曼聲吟哦,,尤饒佳趣。若刪去二虛字,,則韻味盡失,,固不止俗響而已。”
    教學中如果處處以詩人為標準,,學生自然輕視文言虛詞,,以為文言虛詞除了用來出題為難他們,此外別無用處,。重言輕文的結果是言文均不可得,,如《指南錄后序》一文中的“嗚呼!予之及于死者……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痛何如哉,!”文中的兩個“誤會”不僅使文章層次清楚,,第一個“嗚呼”興嘆,為奔縱文章氣勢做了充分準備,。最后一個“嗚呼”總結全段,,把作者的悲痛之情、無可奈何之嘆推向頂點,。倘若少了這兩個“嗚呼”,,其情感,氣勢均要大打折扣,。又如《醉翁亭記》全篇用了二十一個“也”,。“也”在文中的語法功能不外乎判斷,、肯定,、贊嘆,、解釋說明這四種。“也”字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如果僅僅是判斷解釋說明之類那還有什么意思,,誰聽誰都會覺得索然寡味。從整體來看,,全文由于“也”的運用,,使得文章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和音樂美。全文24個句子,,竟有21個結尾運用了“也”字,,可謂一韻到底,這樣的散文不是跟詩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嗎,?正因為如此,,使文章形成了一唱三嘆,回腸蕩氣的抒情表達效果,,讀來極具音韻之美,。第二文中的21個“也”字句,每一句都是一幅色彩鮮明生動逼真的圖畫,,或風景或風俗或人物或生活,,每一句都再現(xiàn)了滁州山美、泉美,、亭美,、四季美、官民同樂美,,“也”也是凸現(xiàn)文章主題美的一種技巧,。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這一主旨,,正是在這21個“也”字句的一再亮相登場中才得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渲染、體現(xiàn)并酣暢淋漓地展示給讀者的,。“同篇共用二十個‘也’字,,逐層脫卸,逐步頓跌,,句句是記山水,,卻句句是記亭,句句是記太守,。似散非散,,似排非排,文家創(chuàng)調也”。為扭轉中學文言虛詞教學中存在的言文分割問題,,蘇教版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必修三《鴻門宴》一文后面設計了練習“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仔細體會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的表達作用,,并回答有關問題,。”然后是“而、然,、者也,、耳、,、也,、矣”幾個虛詞在具體語境中的表達作用,一共四個小題,。這樣做的目的是使虛詞的教學不再把目光僅僅盯在意義和詞性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導向作用。
    三,、教學方法要科學,,所謂科學就是要符合學習語言的規(guī)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文言虛詞用法靈活,,這是教學的難點。一是可以根據(jù)選文的特點,,在一段時間內把目光集中在一兩個虛詞上,,如教《師說》可以學“之”,聯(lián)系以前的知識,,集中體會,、集中訓練,這篇文章中“之”用于主謂之間就有“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加上下一篇課文《赤壁賦》中的“茍非吾之所有”,、“吾與子之所供適”,可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所有有“之”的句子,,反復比較,,看看這類句子是怎樣說的,以后遇到類似的句子自然就知道了,。我們不一定非要介紹主語,、謂語等概念,,古人沒有現(xiàn)代漢語這樣的語法系統(tǒng),也不說名詞代詞副詞之類,,但并不影響讀書寫作,,原因在于訓練得法。對對子就是最好的訓練方法,,“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王維《觀獵》)、“黃葉仍風雨,,青樓自管弦”(李商隱《風雨》),,這些詩句對得相當工整,實詞虛詞絕不含糊,,是詩人長期實踐的結果,,而不是背了《馬氏文通》的結果。我這樣講并不是主張我們的學生去寫文言,,但為了更好地掌握,,仿照原句中虛詞的用法依葫蘆畫瓢說出一兩個來總是可以的,如學了“子將安適,?”,,照著說出“君安在?”,、“若將安適,?”之類,應該不會有多困難,,學生在說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學會了“安”的用法,,記住了“若、君,、而,、乃、汝”一系列文言第二人稱代詞,。同時學生的參與也可改變教師講,、學生記的單一課堂模式,學生參與的多了,,慢慢地就會提高興趣,,有了興趣,學習才會逐漸變成學生內在的需要,,學生才能不受壓抑,、逼迫而處于一種主動,、自由的狀態(tài),學生才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二是文言虛詞雖然古今變化很大,,但仍然與現(xiàn)代漢語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為古今漢語畢竟是一脈相承的,。如“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今天,如果我們不把主要精力用于開發(fā)具有實際用途的科學知識,,而仍然沉溺于審美文化的民族傳統(tǒng),,其結果是有害無益的。”(陳炎《中國與西方的文化資源》)一句中的“而”保留了連詞表轉折的用法,,“于”保留了一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的用法,。“這國土/養(yǎng)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民族(艾青《北方》)”,、“我在海洋上遠航過,,我在天空上飛行過,但我們的母親河長江上,,第一次,,為這樣一種大自然的威力所吸攝了”(劉白羽《長江三峽》),這兩句中的“為……所”表被動,,與“賈家莊幾為尋繳所殺(文天祥《〈指南錄〉后序》)”,、“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等句中的用法一致。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出很多,。古今聯(lián)系的好處是拉近文言虛詞與學生的距離,,心理學表明在熟悉的基礎上接受新的知識更容易,符合認知的規(guī)律,,教師要充分利用才是,。
    我認為,文言虛詞教學關鍵是教法學法都要得當,。如果我們把目光更多地投注到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言文結合的道路上來,,定會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如若能在初中階段就有意識地調整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我想,文言文虛詞的學習不會是一件難事,,而初中與高中的文言文教學也將因此而更有效地銜接起來,。
文言文虛詞的教學已經進入后期,探索的重點也有所變化,。前期我們主要是把精力投入到培養(yǎng)學生文言文語感,,貫通初高中文言文的言文信息,,而后期我們要開始教學生如何去聯(lián)系,去歸納,,去推斷,,所以要適當?shù)攸c撥技巧。
例如,,我在教《蘇武傳》時,,開篇講到“何以汝為見”這一難句時,我首先點出了這一“為”字,,注解為“助詞”,,這一理解很表面化,強記的話學生印象不深刻,,我就聯(lián)系之前《鴻門宴》中所學的“何辭為”這一典型句例,,一提學生就立刻貫通了。
學生對于“以”字的連詞與介詞用法不甚理解,,混淆不清,我就以“因”一解為例,,聯(lián)系已學課文中的例子來解析,。如《荊軻刺秦王》中,“以故荊軻逐秦王”,,“因為這個緣故”,,在“因為”后接的是一個名詞,所以“以”字用作賓語,;而在《游褒禪山記》中,,“古人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這一“以”字所接的是一個表原因的短語分句,所以它用作連詞,,依照這一區(qū)別,,我們可以推斷出《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虛詞“以”是用作連詞,。
教學生在分類記錄虛詞意義和用法的同時,,還要教他們學會附加上相關的典型例句,幫助理解記憶,。例如,,在學到《張衡傳》時,,我們又再度接觸到了“以”字的幾種常用意義與用法,同時在《蘇武傳》中還學到了“以”字較為特殊的意義,,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歸類,。
“以”字作介詞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jù)”“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例:“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出自《 張衡傳》),;(2)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樹之以桑”(出自《寡人之于國也》),;(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例:“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4)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出自《蘇武傳》),。
“以”字作連詞時,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出自《游褒禪山記》),;(2)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例:“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3)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例:“以弱天下之民”(出自《過秦論》);(4)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出自《荊軻刺秦王》)(5)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出自《廉頗藺相如列傳》)。
    另外,,“以”還能用作助詞,。用在單純方位詞或時間詞之前,表示時間、方位,、數(shù)量、質量,、范圍之類的界限,。“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出自《赤壁賦》);用作副詞,,通“已”,,已經。“日以盡矣”出自《荊軻刺秦王》),,“前以降及物故” ( 出自《蘇武傳》),。
如果在學生已大致熟悉虛詞詞義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聯(lián)系與歸納的意識,,那么就能很快地將學生引導至一個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境界,在以后的虛詞教學中也就省力許多,,只需要適當點撥一些陌生和復雜的詞義即可,。當學生具備了扎實的虛詞功底時,那他也就具備了閱讀文言文的基礎能力和背景知識,,在應試和平時閱讀中都可以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再教給他們一些解題技巧,,那更是如虎添翼。
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現(xiàn)在比較流行的是“六看”之法,。
一 看語法結構。借助語法結構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用法,。
例1: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口舌”是介賓短語,,用來修飾動詞,所以“為”字當為動詞,,可譯為“立下”,。
    例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師道之不傳”是主謂短語,作“久矣”的主語,,“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是結構助詞,,可不譯,。
二看對應位置。語言結構相同或相似的詞句構成的對文,,其對應位置上的詞語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從句中熟悉的虛詞的用法,推斷對應位置的疑難虛詞的用法
    例: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賈誼《過秦論》)
    “因”和“乘”處于對應位置,“乘”是介詞“趁著”的意思,,由此可推斷“因”也是乘著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對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勢,。
三看特殊標志,。文言文段與段、句與句銜接過渡,,起承轉合,,常由一些虛詞充當?shù)臉酥拘栽~語。這些詞語多用來發(fā)議論,、轉話題,、抒感嘆、表關聯(lián)等,。根據(jù)標志性詞語,,可推斷其用法。
例1: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王羲之《蘭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發(fā)議論,,是發(fā)語詞,,可不譯。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若夫”“故夫”“且夫”“蓋”等,。
    例2: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韓愈《師說》)
“是故”表事情的關聯(lián),可譯為“因此”,。這種用法的虛詞還有“是以”“雖然”“然則”“蓋”等
四看語氣表達,。有些文言虛詞的用法可以根據(jù)語句所表達的語氣來推斷。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語氣副詞,,但所表達的語氣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例1: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其”表推測語氣,可譯為“大概”,。
    例2:其可怪也歟?。n愈《師說》)
    “其”表感嘆語氣,可譯為“真是”,。
    例3: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其”表商量語氣,,可譯為“還是”。
    例4: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表命令語氣,,可譯為“一定”,。
    五看看具體語境。文言虛詞的用法比較靈活,,要確定一個虛詞的用法就必須聯(lián)系語境作具體分析,,做到“字不離句,句不離篇”,。
    例1: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蒲松齡《促織》)
    語境是一只“青麻頭”(蟋蟀)藏匿在“針針叢棘”之中。由此可推斷“焉”是兼詞“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例2: 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說》)
語境是交代寫文章得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得人能夠看到這篇文章,。由此可推斷“焉”是代詞,代文章,。“得焉”即“能夠看到它”,。
例3: 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論語·季氏將伐顓臾》)
“焉”用在疑問句中,,表示責備得語氣,,由此可推斷“焉”是疑問代詞,可譯為“何、哪里”,。
例4: 圣心備焉(荀子《勸學》)
“焉”用在陳述的語境里,,是語氣助詞。
六看刪換變化,。有些文章虛詞的用法,,可以通過刪除或替換的方法來推斷。刪除或替換虛詞后句意表達不受影響的一般是介詞,。
如此一來,,依照規(guī)律,循序漸進,,以方法輔助語感,,我相信學生學習虛詞不再會覺得難以把握。
以上就是我這一學年來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所做出的嘗試,,這得益于我在文言文教學方面所投入的精力,,所以我收獲良多,另外還要感謝同一備課組的諸多熱心的老師們,,在我疑惑之際,,與我熱烈地探討,共同交流,,促我進步,。也希望這次小課題的研究能夠惠及他人,幫助學生成長進步,。如有不當之處,,還望各位前輩耐心指教。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