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者人恒愛之 |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①,,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zé)o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④哉?于禽獸又河難⑤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6)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注釋】
?、贆M逆:蠻橫無禮。②此物:指上文所說“橫逆”的態(tài)度,。奚宜:怎么應(yīng)當(dāng),。③由:通“猶”。下文“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中的“由”也通“猶”,。④擇:區(qū)別,。⑤難:責(zé)難。(6)法:楷模,。
【譯文】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nèi)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nèi)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jīng)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jīng)常尊敬他,。假定這里有個人,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么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zé)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后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么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于君子別的什么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尤患了,。”
【讀解】
“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這是一段典型的勸人互愛互敬的文字,,在論述中又強(qiáng)調(diào)了個人修養(yǎng)中的反躬自省,。讀起來,使人感到與西方基督教的精神有相通之處,。
就像我們今天流行的歌曲所唱的那樣:
只要人人都獻(xiàn)出一點(diǎn)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讓這世界有真心的愛,,讓這世界充滿情和愛,!
道理并不深奧,可以說是不言而喻,。關(guān)鍵是要有行動的熱情,。如果人人都有這種行動的熱情,許多人際之間的矛盾糾葛就會沒有了,,許多事情就要好辦得多了,,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會大大提高了。問題是,,我們從幼兒園時就接受這種互愛互敬的教育,而實(shí)際到底做得怎么樣呢?
恐怕也應(yīng)該接受孟子的建議,,來一點(diǎn)反躬自省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