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劇《威尼斯商人》中的鮑西婭和中國古典小說《再生緣》中的孟麗君都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女扮男裝形象,,她們的機智才華都是對男性權力話語的顛覆,。然而,鮑西婭在愛情和家庭觀上的妥協(xié)順從反映了男性權力話語對女性話語的絕對抑制,,是男權社會借女性之口宣揚符合男權要求的女性愛情觀; 孟麗君對獨立人格和忠貞愛情的追求則張揚了女性自我,,反映了女性話語對男性權力話語的顛覆。
[關鍵詞]抑制,;顛覆,;女性話語;權力話語 莎士比亞在喜劇《威尼斯商人》中塑造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形象鮑西婭,,她女扮男裝作律師,,在法庭上智斗猶太高利貸商人夏洛克,挽回了丈夫的朋友安東尼奧的生命,。她的口才和智慧使劇中所有的男性都相形見絀,。有人據(jù)此認為鮑西婭是“完美的女性代表”。無獨有偶,,我國清代才女陳端生在長篇小說《再生緣》中也塑造了一位女扮男裝的年輕女子孟麗君,,她中狀元官至宰相,提拔夫君皇甫少華,,助其伸冤,。她的才干讓小說中的男性人物自愧不如。陳寅恪認為《再生緣》可與印度,、希臘的古史詩媲美:“世人往往震矜于天竺,、希臘及西洋史詩之名,而不知吾國亦有此體,。”郭沫若也贊同陳寅恪的觀點,,并認為,陳端生比諸18,、19世紀英法大作家們,,如司各特,、司湯達、巴爾扎克,,“實際上也未遑多讓”,。無論才貌、膽識或是性格,,鮑西婭和孟麗君都有頗多共同之處,,然而對待愛情,她們的態(tài)度卻大不相同:孟麗君比鮑西婭有更強的獨立愿望,,對丈夫的忠誠更為苛求,,選擇夫君的標準也更為理性嚴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也許并不在于東西方文化的迥異,,而在于作者立場的不同,,即莎士比亞是站在男性的立場上宣揚女性愛情觀,維護男權社會的價值觀,,因此鮑西婭在男權話語下妥協(xié)順從,,《威尼斯商人》反映了男性話語權力對女性話語的成功抑制;而陳端生則從女性的立場出發(fā),,表達她們對愛情的理解,,反抗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制,《再生緣》反映了女性對男權話語的反叛與顛覆 顛覆與抑制是英國新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概念: 顛覆是指對代表統(tǒng)治秩序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顛覆,而抑制則是對這種顛覆力量的抑制,統(tǒng)治者允許并鼓勵顛覆和抑制同時存在,,通過適當?shù)卮碳て胀ù蟊妼ΜF(xiàn)存統(tǒng)治秩序的顛覆,在不危及統(tǒng)治階級的實質利益和不改變統(tǒng)治關系的基礎上,使普通大眾的不滿得以宣泄,從而達到對真正有破壞力的顛覆給予安全抑制的目的,。鮑西婭在法庭上充分展現(xiàn)了她的智慧,可以看作是對男權話語的顛覆,,但她的顛覆是有限的——身著男裝,,以男性身份說話,展現(xiàn)的是男性的力量,;而一旦回到家她就扮演起溫順妻子的角色,,抑制比顛覆顯得更為強大、絕對,,無處不在,。相比之下,孟麗君雖然也著男裝,,以有限的方式對抗男權,,但對待愛情與家庭,她不屈服于男權社會對她的期待,,她的反叛與顛覆比鮑西婭更加徹底,。
首先,從女性對獨立的要求來看,鮑西婭為了愛情甘愿拋棄獨立自主的生活而成為丈夫的仆從,;孟麗君則相反,,一旦她獲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就不愿失去獨立,,即使犧牲愛情也在所不惜,。 鮑西婭為了愛情放棄獨立。她原是一位富有的女繼承人,,父親去世,,留給她巨額的財富,豪華的住宅和眾多的仆人,。在自己家里她就如同女王,,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她對自己的獨立,、自由和權利似乎并不看重,一旦巴薩尼奧選中裝著她肖像的鉛盒,,成為她的丈夫,,她就對巴薩尼奧說:“我自己以及我所有的一切,現(xiàn)在都變成您的所有了,;剛才我還擁有著這一座華麗的大廈,,我的仆人都聽從著我的指揮,我是支配著我自己的女王,,可是就在現(xiàn)在,,這屋子,這些仆人和這一個我,,都是屬于您的了,,我的夫君。”不可否認,,鮑西婭深愛著巴薩尼奧,,當時的法律和社會習俗也規(guī)定丈夫有支配妻子和她的財產(chǎn)的權利,但讓一位獨立富有的女人在瞬間毫無怨言,,甚至滿懷歡欣地放棄她所有的財產(chǎn)和權利,,做她丈夫溫順的仆人,似乎不大符合女人的心態(tài),,倒是反映了男權社會中的男性心理:他們希望在婚姻中享有絕對的支配地位,,不論妻子比丈夫富有多少,能干多少,,她們都只能居于從屬地位,。男性的這種愿望如果借女性之口表達出來,就更顯得合情合理,似乎這是女性自愿遵循的道德準則,。莎士比亞正是借鮑西婭的言行樹立符合男性利益的女性道德規(guī)范,。盡管鮑西婭在法庭上盡顯其智慧的鋒芒,她卻毫不自傲,,案件了結就迅速返家,,重新做巴薩尼奧順從的妻子。她對巴薩尼奧表白自己:“她有一顆柔順的心,,愿意把她奉獻給您,,聽從您的指導,把您當作她的主人,、她的統(tǒng)治者和她的君王,。”過著獨立富足生活的聰慧女子,為了愛情竟會放棄獨立,,甘愿做丈夫的臣仆,。這一番表白, “認同男性主流文化,表現(xiàn)出順從與自得”,,是男性作家筆下對符合男性利益的女性道德典范的宣揚,;在女性作家陳端生筆下,孟麗君對獨立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孟麗君不愿與皇甫少華相認,,原因之一是不愿失去獨立。孟麗君為躲避劉家逼婚,,女扮男裝深夜逃出家門,,后來中狀元官至宰相。未婚夫皇甫少華立功封王,,四處找她,。孟麗君雖時常與之見面,卻不愿說明真相,,現(xiàn)出女身,。面對母親的勸說,她回答道:“麗君雖則是裙釵,,現(xiàn)在而今立赤階,。浩蕩恩深重萬代,惟我爵位列三臺,。何須必要歸夫婿,,就是這,正室王妃豈我懷,?況有那,,宰臣俸祿巍巍在,自身可養(yǎng)自身來。”孟麗君從前閉鎖深閨,,一朝得出即大展才華,。她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更體會到獨立的尊嚴,。宰相的俸祿使她經(jīng)濟獨立,,不愿再仰賴丈夫的保護和恩賜。在大千世界盡力馳騁,,體會過自由的歡樂,,她不愿重入深閨,做一只供人觀賞的籠中鳥,,服從丈夫的命令,,聽候公婆的差遣。即使王妃的名號也不能使她動心,,令她放棄來之不易的獨立自由,。不論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幾千年來的男權社會總是剝奪女性的獨立自主權利,,向她們灌輸溫柔順從的女性美德,,卻壓制不了她們對獨立自由的向往。無怪乎,,一部未完成的《再生緣》會在民間廣為流傳:“惟是此書知者久,浙江一省遍相傳……閨閣知音頻賞玩,,庭幃尊長盡開顏,。”孟麗君身上寄托著無數(shù)“閨閣知音”對獨立自由理想的追求。權衡愛情與獨立,,莎士比亞讓鮑西婭選擇前者,,陳端生讓孟麗君選擇后者,顯而易見是誰在吐露女性的心聲,,又是誰在借女性之口替男性宣傳“婦道”,。 其次,從女性對丈夫忠誠的要求來看,,孟麗君比鮑西婭更為嚴格,。 鮑西婭能輕易原諒丈夫的不忠。她曾送給巴薩尼奧一個指環(huán),,作為愛情的信物,,囑咐他不要弄丟或送給別人。巴薩尼奧信誓旦旦地發(fā)誓:“要是這指環(huán)有一天離開這手指,,那么我的生命一定已經(jīng)終結,;那時候您可以放膽地說,巴薩尼奧已經(jīng)死了。”可是沒過幾天,,巴薩尼奧就把指環(huán)送給了鮑西婭假扮的律師,。面對鮑西婭的指責,他竭力為自己開脫:“要是您知道我把這指環(huán)送給什么人,,要是您知道我為了誰的緣故把這指環(huán)送人……您就不會生這么大的氣了,。”言下之意,他對鮑西婭的愛情比不上對安東尼奧的友情,。在法庭上他也曾聲明,,他愿以鮑西婭的生命換取安東尼奧的生命。這實在奇怪:一個熱戀中的女人容忍情人以對自己的愛情換取他對另一個男人的友情,。如此賢惠謙遜,,處處以男性為重的女人,正好符合男性對女性的期望,。她們似乎只有在男性筆下才能出現(xiàn),,也難怪男性會對其美德大加贊賞。 即使在視三妻四妾為當然的古代中國社會里,,陳端生也沒有讓孟麗君如此“賢惠”,。孟麗君不能容忍她與皇甫少華之間的愛情受到絲毫褻瀆。她不愿現(xiàn)身嫁皇甫少華最根本的原因是皇甫少華對她不忠,?;矢ι偃A與孟麗君才訂婚不久,卻又與劉燕玉私訂終生,。孟麗君毫不知情,。她做官后提拔皇甫少華,助他伸冤,,在皇甫少華上書給皇帝的血本中才了解到這一節(jié),。她本來還打算待皇甫少華伸冤后即與之團圓,看了血本后卻冷了心:“不期皇甫少華君,,倒與劉家結了親,。我尚愁其思元聘,誰知私訂貴千金,。既然已有劉門女,,酈明堂,且把尚書做幾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以孟麗君的才識和自尊,不會容忍皇甫少華的不忠,,也不屑與另一個女人分享丈夫的愛情,。從一而終的思想使她不會移情別戀,,但她對婚姻已經(jīng)冷心,于是打算繼續(xù)女扮男裝做官,。到后來,,皇甫少華與劉燕玉結婚,孟麗君下定決心不與他相認:“我孟麗君就做了一世女官有何不可,?從今索性不言明,,莽玉威風過一生。” 從此無論皇甫少華怎樣到處傳播他“義夫”的美名,,都不能動搖她的心,。她期待的是絕對忠誠的愛情,如果不能得到,,她甘愿放棄愛情,。封建道德竭力維護男性在婚姻中的特權,壓制女性的權利,,要求女性寬容大度,,嫉妒是她們的大忌。孟麗君的行為恰恰與這些道德準則背道而馳,。作為女性作家,,陳端生沒有像莎士比亞那樣,讓孟麗君做一個寬容柔順的賢惠妻子,,卻賦予她 [1] Vaugh, Sack A. Shakespeare’s Comedies [M]. New York: Fred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Inc.1980.84. 陳寅恪.論《再生緣》下[A].中華文史論叢[C].第八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97-344. 郭沫若.序〈再生緣〉前十七卷校訂本[N].光明日報,1961-08-07. 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三[M].朱生豪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王玉括.顛覆與抑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7):4. 陳端生.再生緣[M].趙景深主編.鄭州:中州書畫出版社,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