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論壇:父愛缺失是一種家庭隱患 作者:孫云曉
“中國是一個父教缺位的國家,,以至于有小孩子質(zhì)問‘要個爸爸有啥用’。這實質(zhì)上是家庭教育的隱患,。”孫云曉認為,,中國的家庭教育正由傳統(tǒng)的“嚴父慈母”向“嚴母慈父”轉(zhuǎn)變,更多的家庭是父親不管不問,,母親一手包辦,。很多男人忙于工作,認為掙錢養(yǎng)家是自己最大的功勞,。孫云曉舉了個例子,,有一次在外講完課打出租車回家,司機問他做什么職業(yè),,他說自己是研究兒童教育的,。司機笑言:“一個大男人,研究什么兒童呀,?那還不是女人的事兒,?” 孫云曉正色道,“這種觀點值得警惕,,對于父親來講,,掙錢不是惟一,也不是最重要的,。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愛與母愛同樣不可或缺。”他解釋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愛有其特殊的價值。一般來說,,由父親帶大或參與帶大的孩子獨立性比較強,。父愛可以為男孩子找到性別認同的榜樣,父親果斷,、堅毅的氣質(zhì)會給孩子帶來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愛缺失,孩子則往往表現(xiàn)得比較柔弱,、獨立性差,。 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差異源于父母育兒風格不同,。從嬰兒時起,,母親抱孩子就抱得比較緊,百般呵護,,生怕孩子摔著碰著,;而父親則放得開一些,甚至會掄起來,、扛在肩膀上,,這樣孩子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也有更多經(jīng)歷危險與鍛煉的機會,。父親的粗放與母親的細膩對于孩子來講都是不可缺少的,。 在孫云曉看來,《千里走單騎》就揭示了父教缺位導致的家庭悲劇,。高倉健飾演的高田先生與兒子誤會多年,,在兒子病重之際只能從兒子錄制的節(jié)目中去間接地了解他的內(nèi)心訴求。之后,,這個日本父親決定只身千里去云南尋訪兒子在中國的經(jīng)歷,,在他心里,這是與兒子溝通的最后希望,。不幸的是,,在尋訪的過程中兒子已經(jīng)過世。 孫云曉說,,父教缺位導致的家庭悲劇是難以愈合的,。電影中,父愛的扭曲,、斷裂是一把雙刃劍,,既傷害了健一、兒媳,,也傷害了高田自己,。健一的性格發(fā)生變異,不能與人交往,,孤獨一人,,不能說與家庭教育沒有關(guān)系。而對于兒媳來講,,一方面要承擔妻子的責任,,另一方面還要做丈夫與公公之間對話的橋梁。由于兩個男人的對立,,她的“一家人一起吃頓飯”這樣小小的愿望都成了遙不可及的奢侈,。 電影中另一對父子關(guān)系是楊楊和他父親李加民。在孫云曉看來,,李加民是個失職的父親,,既然生了楊楊,,他就是楊楊法律上的父親,就應該承擔起撫養(yǎng)的職責,,以及經(jīng)濟,、精神上的支撐。而現(xiàn)實是,,他自己完全不知道有這個孩子的存在,,另一個村的村委會成了楊楊的監(jiān)護人。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高田先生一再詢問楊楊是否愿意見他從未見過的父親,,村委會和主任等人紛紛表示“小孩子懂個屁”,,“大人讓他見他就得見”。然而,,在高田先生的一再懇請之下,,和主任才問了楊楊的意見,結(jié)果是果然不想見,。高田先生毅然放棄此愿,,尊重了楊楊的選擇。 對此,,孫云曉這樣解讀,,楊楊當時的表現(xiàn)是對親情的不信任。從小缺少父愛的他,,不能接受突然冒出來的爸爸,。父愛是在天長日久的相處中建立起來的,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個小孩子,,寧愿吃千家飯也不愿去見自己的父親,這正是父教缺位造成傷害的反映,。高田先生的一再堅持也有他的理由,,父子深刻的教訓讓他知道必須尊重和理解孩子。 健一逝世的當晚,,高田先生懷里抱著楊楊度過寒夜,。“這個環(huán)節(jié)也預示著父愛的復活、復蘇,。”孫云曉進一步說,,高田在得到楊楊親情的時候也在失去健一,在失去健一的同時又得到了健一的諒解,。對于楊楊而言,,他在高田的身影之下建立起對于父親的完整想像。而對于健一而言,,他口述的一封信“到云南去是父親給他最好的禮物”,,也使一切矛盾都得以化解,,父愛得以復蘇。 =================== 繼續(xù)閱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