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治無故愛生氣,,胃脘脹滿
胃病一般有嘔酸痛脹四個(gè)常見的癥狀,其中胃脘脹滿一證治療起來最為棘手,。??从械尼t(yī)生動(dòng)輒就是砂仁厚樸陳皮木香一類藥物,實(shí)際上效果并不佳,,脘腹脹滿遠(yuǎn)非解決起來就這么簡單,。通過多年的臨床實(shí)踐我認(rèn)為,脹滿一癥除了要分為虛實(shí)寒熱按證治療以外,,還有一個(gè)治法可以考慮運(yùn)用,。即理氣、疏肝,、活血三步走療法,。 血府逐瘀湯所治癥目
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病,,開列于后。
頭痛:頭痛有外感,,必有發(fā)熱,,惡寒之表癥,發(fā)散可愈,;有積熱,,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虛,,必似痛不痛,用參耆可愈,。查患頭痛者,,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下放,用此方一劑而愈,。
胸疼:胸疼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疼,,用瓜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疼,,前方皆不應(yīng),用此方一付,,疼立止,。
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jīng)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全愈。
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于胸,,方睡,已經(jīng)二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設(shè)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天亮出汗: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bǔ)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下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付而汗止,。
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葉之下轉(zhuǎn)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于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xì),,有礙飲食也。此方可效,,全愈難,。
心里熱(名日燈籠病): 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nèi)有血瘀。認(rèn)為虛熱,,愈補(bǔ)愈瘀,;認(rèn)為實(shí)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活熱退,。
瞀悶: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
急躁: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
衣睡夢多: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付全愈,,外無良方。
呃逆(俗名打咯忒):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并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yán),,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呃氣,。若血瘀甚,,氣管閉塞,出入之氣不通,,悶絕而死,。古人不知病源,以橘皮竹茹湯,、承氣湯,、都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姜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寡,咯忒瘟病,,必死,。醫(y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癥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飲水即嗆:飲水即嗆,,乃會(huì)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古人評論全錯(cuò),,余詳于痘癥條,。
不眠:夜不能睡,用安神養(yǎng)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小兒夜啼: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兩付全愈,。
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fā)百中,。
夜不安: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wěn)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
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
俗言肝氣病: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此方應(yīng)手效,。
干嘔:無他癥,,惟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晚發(fā)一陣熱:每晚內(nèi)熱,,兼皮膚熱一時(shí),。此方一付可愈,重者兩付,。
血府逐瘀湯
當(dāng)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四錢 紅花三錢
枳殼二餞 赤芍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一錢
桔梗一錢半 川芎一棧半 牛膝三餞
水煎服,。
【方歌】
血府當(dāng)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
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