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帖】釣白條魚(藍(lán)刀)
白鰷魚是一種分布十分廣泛的小型魚類。在云南的許多江河湖庫中,,由于其對生長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能力的特強,,形成了白鰷魚龐大的群體生存和繁衍,也因獨特的地理條件和良好的水資源,,茲養(yǎng)了碩大的個體,。筆者所在的滇南邊地文山州的普者黑水域是湖河同水的魚類生存的樂園,更是大白鰷的天地,,地處中越邊境的馬關(guān)縣馬鞍山水庫也是大白鰷的家園,,硯山縣路德水庫三四百克的白鰷也常有人釣獲,在州內(nèi)最大的擺龍湖內(nèi),,被當(dāng)?shù)剞r(nóng)民釣出水的白鰷魚最大者達(dá)600克之重……白鰷這往昔被看作“小不點”的魚兒,,也因不斷出水大個的,以及烹食的美味酥香,,開始成為釣魚人愛釣的品種,、消費者喜食的佳肴(在邊城馬關(guān)的餐館中每500克可賣到30元),。 在江湖中,白鰷雖多,,卻并不是誰都能釣起來的,,如馬鞍山水庫的當(dāng)?shù)蒯炚撸?#8220;沒有本事”把這小精靈拋上岸,,只好望著水面這群白色小天使充滿激情地舞蹈著,。以至于當(dāng)筆者在此拋竿頻上時,成了一道奇異的風(fēng)景線,,其實,,筆者不過是運用了小鉤細(xì)線小餌短漂釣小魚的一般規(guī)律合適的氣象條件、良好的客觀環(huán)境,,加上基本垂釣技巧獲得成功的,。 我們這地方大多數(shù)釣魚人不喜歡釣白鰷魚大致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白鰷嘴小,釣時光見漂子動,,不見魚上鉤(這里有釣者用傳統(tǒng)釣組過于粗大緊密相關(guān)),;二是白鰷大部分時間生活和活動于水的上層,對于釣慣底釣鯽鯉的城鄉(xiāng)釣魚人(特別是守釣大魚者)來講,,就不愿意改造竿及釣組去適應(yīng)釣白鰷而放棄底釣獲大魚的機會,;三是白鰷普遍個體小(一般重約20克,少數(shù)大個的在50克~100克之間,,極少數(shù)的可達(dá)500克),,長年野釣者,特別是善釣者有“不屑一顧”這“毛毛魚”的思想,。 其實,,釣白鰷?zhǔn)切U有情趣的,只要方法得當(dāng),,一天釣個一二百條是輕松愉快的事,,從吃的角度看,,由于白鰷生活在水體上層,,無土腥味,又善于游動,,肌體強健,,其肉絲緊密細(xì)嫩,煎炸色澤金黃味醇,,刺軟肉酥,,品質(zhì)極佳,實乃魚中上品,。在目前底層魚普遍難釣的現(xiàn)狀下,,不妨“改轍”去釣釣這水面的“舞蹈家”吧,。 要釣白鰷?zhǔn)紫鹊糜幸惶嘴`巧的釣組。 竿子最好用市售的碳素竿(價在200元以內(nèi)足夠),,薄型的玻璃鋼亦可,,沒有條件的農(nóng)村用細(xì)荊竹也行,長度在4.5米~6米(再短就不適應(yīng)大水面了),,以單手持竿不墜手為好,。線徑在0.1mm~0.2mm,即口線0.1mm,、主線0.2mm,;鉤越小越好,以袖形0.5號~1號為佳,,海夕,、新關(guān)東等小號鉤亦可,有刺無刺無所謂,,鉤色以黃色或白色為上,,最好不用黑色的(這大概與魚類的趨弱光性有關(guān));漂子選用溪流漂,,也可用臺釣1號漂,,三五粒的鵝毛星漂亦行;墜子以使漂在水中中層時尚露出2目~3目即可,。拴竿時,,線的長度略比竿長一拃。 其次,,在釣餌上要因地制宜,。 以云南地區(qū)講,根據(jù)一般自然水域中的垂釣,,長期主要用酒糟,、大米、玉米面,、麥麩等糧食加工品做誘餌的實際,,以及釣餌來源的方便性,我們釣白鰷的餌有大米飯,、面團(tuán),、細(xì)蚯蚓、蒼蠅,、菜蛆,、骨蛆以及媃軟的酒糟肉粒等自然餌。擬餌主要用女性的長發(fā)纏繞于鉤柄及至鉤門,,僅露出一點鉤尖,,還有用波絲網(wǎng)(即蜘蛛網(wǎng))纏的,,這兩種餌只要不掉,可不必常換,,但釣法上以緩流性的水體有效,,如能浸些香液如麝香、香精,,芝麻油等液體更佳,,就可釣靜止的水面。用真餌垂釣的口訣是:寧小勿大,,寧軟勿硬,,寧短勿長,寧條(狀)勿圓,。即掛酒糟時要以整粒的四分之一或六分之一上鉤,,那怕餌只針尖大,只要能掛住,,必有良效,;掛大米飯時以一粒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上鉤,千萬不要掛不過心的餌,;面團(tuán)芝麻大小上鉤為佳,;蚯蚓截成0.5cm~1cm小節(jié)從腹中穿過,可連釣數(shù)條不換餌,,勿長根地穿鉤,;蛆類也應(yīng)從尾部穿腹而過,宜選用小個頭的嫩蛆,;蒼蠅是白鰷最喜食之物,,穿鉤從頭部刺入,兩羽不必摘除,,以麻蠅為佳(綠頭蠅個頭較大不易呑),。 第三要把好選點做窩關(guān)。 釣白鰷選釣點尤為重要,,他關(guān)系到釣獲量的優(yōu)劣,,以及魚個體的大小。白鰷都是成群游弋,,有時群體面積可達(dá)數(shù)平方之大,,雖個體小但極其敏捷,,稍有響動即群體嘩啦一聲潛入深水下,,故它們很少到不足1米的淺水區(qū)活動(散兵游勇除外),釣時選窩,,總的原則是:選深及較深(2米以上)水位的大水面寬水面,,深淺交匯的深水面,。下竿前可用酒糟等大顆粒的誘餌投入釣點上,不要求準(zhǔn)確,,撒散即可,,讓其味在這片水體彌漫誘魚,慢慢形成底層,、中層,、上層都有白鰷轉(zhuǎn)游覓食的良好局面,但最好不要撒大米,、糟食之類的細(xì)散餌料,,以防白鰷?zhǔn)筹枺荒芟蚰承┪恼陆榻B的在水面撒干粉餌誘魚(也許這種方法適應(yīng)于池塘之類的幾畝水面),,那餌將會隨風(fēng)飄到遠(yuǎn)處而把魚帶跑了,,釣效必差,因為這是在一年四季都有風(fēng)浪的水庫或湖泊垂釣,,所以要求誘餌必須落底,。 第四要掌握幾種釣法。 為了述敘的方便,,筆者根據(jù)垂釣的實踐,,以最容易遇到的水勢和自然環(huán)境,設(shè)定一個窩點,,水位在2米左右,,就幾種釣法在此窩中的不同水層的技術(shù)問題試作逐一的論述,與讀者釣友共勉,。 第一種是中層浮釣法——把漂子調(diào)到1米許釣半水,。為何要釣中層呢?因為撒餌后,,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約10分鐘),,首先得到信息的就是在水域中上層亂躥的白鰷,它們便成群地尋聲聞味而至,,并迅速潛入水體中下層覓食,,在這一過程中,懸于半水的釣餌就成送上門的“嗟來之食”必然是最醒目最誘魚的,,白鰷?zhǔn)紫瘸云漯D而中鉤就是屬必然了,。漂訊的反映多為初期階段為倏地悶入水中,提竿即可中魚,,且個頭較大(50克~100克),,但釣上數(shù)條后,魚兒開始謹(jǐn)慎狡猾起來,漂子反映多為點一二下漂,,下去一目就不動,,提竿中魚率較低,到晚期則滯留魚兒很少,,漂訊反映升一點復(fù)下落,,中鉤率僅有一半,且咬鉤頻率較低了,,這時就應(yīng)調(diào)整釣法為底釣了,。 第二種是底釣法——從撒餌到開始底釣的時間大約在30分鐘至1個小時。釣時先把墜子加重一點至漂尖平水后再往上趕漂至露出2目~3目,,也可不加墜重而直接換上小漂,,調(diào)法如上。底釣法咬鉤更為頻繁(因誘餌作用聚魚多),,漂訊表現(xiàn)多為較快捷悶漂,,中魚率較浮釣高,原因在于浮釣是動態(tài)性的,,特別是當(dāng)風(fēng)浪大時,,白鰷掠餌穩(wěn)定性較差,亦不準(zhǔn)確,,而底釣相對平靜,,讓魚能“看準(zhǔn)”鉤餌下口。底釣法上鯽鯉是常有的事,,漂訊表現(xiàn)出突然冷場一二分鐘,,便是白鰷躲避,鯽或鯉在窩了,,接著漂子或緩慢上升或悶入,,提竿便可中魚。還偶有大魚上鉤,,但釣組多難勝任,,成功率極低。底釣鰷的個相對要大些,,但因水深,,釣組落底時間延長,總的起竿下竿率要低些,,并且受窩底條件限制,,魚訊不如浮釣淺水來得快。 第三種是上層浮釣法——通過上述二種釣法,,魚訊減弱后,,可轉(zhuǎn)為上層浮釣,。把鉤餌定位在距水面20cm~30cm,由于白鰷喜歡在水面游弋覓食,,魚源廣泛,一般情況下下竿就會掠餌,,最遲不會過1分鐘,,并且因漂鉤距離短,進(jìn)入釣棚快,,比深水釣成倍地提高了起竿率,,即便中魚率不太高,但總的獲魚量還是大的,。上層浮釣漂子的反映最為敏捷,,多表現(xiàn)為刷地拖漂入水,中鉤率與釣組以及用餌最為相關(guān),,鉤和餌越小,,命中率越高,還與釣區(qū)有關(guān),,新釣區(qū)魚要憨些,,呑鉤猛,易中鉤,,老釣區(qū)魚則滑,,常用嘴嘬住餌的邊緣,不易上鉤,,還有一種漂訊是漂平行移動,,一般提竿也是有魚的。上層浮釣易獲大個的白鰷,,但個體小的更多,。上層浮釣還有一個最明顯的優(yōu)勢是,不局限于一個點上,,只要魚情略有呆滯,,人可立于釣點不動,便可把鉤餌另拋離其點一二米或三四米,,往往很快就來魚訊,,如此屢試不爽,在實釣中有時即便拋離窩點七八米十米也照樣頻頻上魚,,這也說明誘來的魚不一定都在窩內(nèi),,而在窩外的更易咬鉤。 第四種是走漂浮釣法——這是一種類似河溪流水浮釣法,。在野外大中水庫,,常有三四級到五六級的風(fēng)浪,,水面形成流動態(tài)勢,風(fēng)大流急,,風(fēng)弱流緩,,這種情況對釣白鰷也極為有利。而且因有了流動水勢,,死餌變活餌,,更能引起白鰷的追逐,這時,,用擬餌釣也會頻頻上鉤,。具體操作方法是:以中上層水域為落鉤餌點,每次拋竿至風(fēng)浪的頂頭,,讓水流推著漂子緩移,,形成走漂誘魚的效果,正常情況下漂立起后走上一二米就會有魚訊,,可見漂忽地拉入水中,,提竿上魚率雖因受鉤餌晃動,魚吃鉤不太準(zhǔn)的影響,,但也在60%以上,,如果漂走出了七八米仍無魚訊,可起竿換餌重投,,根據(jù)魚情,,不必每竿都投在一個點上,在一片水域可多點施釣,,選擇上魚快的點連投,。走漂浮釣不須撒餌做窩,每個釣位有魚則多呆,,無魚則挪位,,靈活出擊釣效更佳。 最后幾句雜言——在南方,,一年四季均可釣到白鰷,,(隆冬時節(jié)略差),釣效無大的差異,,尤以暮春初夏和中晚秋以及初冬時節(jié)為最好釣,,雨季漲水時期則效果差(可能與魚視覺受渾水阻礙有關(guān))。另外從一天中的時間上看,,上午9時~12時,、下午3時~5時比較好釣。氣候上以多云清涼為佳,,悶熱天氣咬鉤少,,大太陽的日子宜釣早晚,。從實踐看,釣雙鉤不如釣單鉤,,不絞線,、換餌快。墜鉤的距離以短為宜(在2cm~4cm),。另外出水的白鰷易死去,,釣獲后即刻要養(yǎng)在細(xì)眼網(wǎng)兜中,保證有較長的存活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