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黃金為當時流通的主要貨幣,官方賞賜,、饋贈動輒就是以千萬計,當時中國的黃金之多,,令后世驚奇,。但在東漢年間,這么多的黃金突然不見了,,真令人百思而難解,。
秦漢時的黃金之多,,常令后世驚奇不已。顧炎武的《日知錄》,、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對此均有專門論述,。下面是趙翼的歸納:
古時不以白金為幣,專用黃金,,而黃金甚多,。尉繚說秦王,賂諸侯豪臣,,不過三十萬金,,而諸侯可盡。漢高祖以四萬斤與陳平,,使為楚反間,,不問其出入。婁敬說帝都關(guān)中,,田肯說帝當以親子弟封齊,,即各賜五百斤。叔孫通定朝儀,,亦賜五百斤,。呂后崩,遺詔賜諸侯王各千斤,。陳平交歡周勃,,用五百斤。文帝即位,,以大臣誅諸呂功,,賜周勃五千斤,陳平,、灌嬰各二千斤,,劉章、劉揭各千斤,。吳王濞反,,募能斬漢大將者賜五千斤,列將三千斤,,禆將二千斤,,二千石一千斤。梁孝王薨,,有四十萬斤,。武帝賜平陽公主千斤,賜卜式四百斤。衛(wèi)青擊匈奴,,斬首虜萬九千級,,軍受賜二十余萬斤。昌邑王賜故臣君卿千斤,。宣帝既立,,賜霍光七千斤,廣陵王五千斤,,諸王十五人各百斤,,賜孔霸二百斤,賜黃霸百斤,。元帝賜段會宗,、甘延壽、陳湯各百斤,。成帝賜王根五百斤,。王莽聘史氏女為后,用三萬斤,,賜孝單于千斤,,順單于五百斤。莽末年,,省中黃金,,萬金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尚方,,處處各有數(shù)匱,。可見古時黃金之多也,。
趙翼所列舉的這些黃金數(shù)量,,雖然據(jù)《廿二史劄記校證》的校證者王樹民先生說,有一些小的筆誤,,但基本上都可以在《史記》,、《漢書》的“本紀”和“列傳”中找到出處,足證當時中國的黃金數(shù)量之大,。
但是,,到了東漢年間,巨量黃金突然消失,,不僅退出流通領(lǐng)域,,使商品交換倒退為以物易物,,而且以黃金作為賞賜也相當少見。據(jù)學者考證,,終東漢一代,僅漢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就一次賜朱■黃金五十斤,。那么,,西漢時的巨量黃金到哪里去了呢?為什么會突然消失呢,?
對此,,學者們進行了種種猜測和考證,有數(shù)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認為黃金已用于佛事。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一《黃金》載:“宋太宗問學士杜鎬曰:‘兩漢賜予多用黃金,,而后代遂為難得之貨,,何也?’對曰:‘當時佛事未興,,故金價甚賤,。”
趙翼在《廿二史劄記》卷三《漢多黃金》載:“后世黃金日少,金價亦日貴,。蓋由中土產(chǎn)金之地已發(fā)掘凈盡,,而自佛教入中國后,塑像涂金,,大而通都大邑,,小而窮鄉(xiāng)僻壤,無不有佛寺,,即無不用金涂,。以天下之計,無慮幾千萬萬,,此最為耗金之蠹,。加以風俗侈靡,泥金寫經(jīng),,貼金作榜,,積少成多,日消月耗,。故老言,,黃金作器,雖變壞而金自在,,一至泥金,、涂金,則不復(fù)還本,此所以日少一日也,。”
今人陳直先生也在《兩漢經(jīng)濟史料論叢》中提出了與顧炎武,、趙翼相類似的說法。即是說,,佛教在東漢時期傳入我國后,,用以涂金佛、寫金經(jīng),,消耗了大量黃金,,而這樣的消耗與造器物不同,是不可以回收的,,因此使黃金日少一日,。
其二,認為是東漢對外貿(mào)易入超所致,。
彭信威先生在《中國貨幣史》上冊《黃金》一節(jié)中認為,,東漢黃金數(shù)量減少,“是由于黃金的外流(賞賜外人)”,、“貿(mào)易的入超(向大宛買馬,、明珠玻璃)”。傅筑夫先生在《中國經(jīng)濟史論叢》中也認為,,東漢黃金“最大的泄漏,,乃是通過對外貿(mào)易、大量輸出國外”,。
其三,,認為大量黃金被埋于地下。
唐任伍先生在《西漢巨量黃金消失之謎考》一文中指出:西漢巨量黃金入東漢后突然退出流通領(lǐng)域而消失,,唯一的答案是一部分黃金作為各種金器金物隨葬或遺落地下,,另一部分則以金幣形態(tài)隨富商大賈和各級官吏而埋葬。
戰(zhàn)國至西漢,,商人以賤買貴賣手段集中了大量的黃金,,而封建統(tǒng)治者運用國家機器,攫取占有了大部分黃金,。人們紛紛貯存黃金,,大批的黃金被這批人占有并窖藏。如:梁孝王死時,,“藏府余黃金尚四十余萬斤”,;漢末王莽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為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藏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shù)匱”。東漢時窖藏黃金者也大有人在,。如董卓“筑塢于眉,,高厚七尺,號曰‘萬歲塢’……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而且,,從后來出土的錢幣中看,,中國歷史上窖藏金銀珍物之量大確實驚人。為什么他們貯存巨量黃金而沒有用掉呢,?一是掌握大量黃金的商人貯藏黃金以備用,,二是西漢末年爆發(fā)了農(nóng)民大起義,窖藏了大量黃金的富豪官吏,,或死或逃,,從而使窖藏的黃金如納粹德國的巨量黃金一樣,無從考察,。
其四,,認為當時所說的黃金其實是黃銅。
有學者認為,,史書上所說的西漢巨量黃金其實并非真正的金,,而是黃銅。因為從歷史上看,,從秦漢黃金開采量和對外貿(mào)易看,,西漢不可能冒出那么多的黃金來。人們慣以“金”來稱呼錢財,,這就很有可能把當時流通的銅稱作“黃金”,,而后人不察,竟以為是真正的“黃金”,。
上述四說,,各有道理和根據(jù),那么究竟應(yīng)當怎樣來理解這個問題呢,?
說是東漢黃金用于佛寺塑像涂金,,當然有道理。佛事用金的確驚人,,到西藏布達拉宮和青海塔爾寺看看便可知道,。但問題是,,佛事勃興不是在東漢而是在南北朝,東漢時佛教剛傳入不久,,還不存在大興寺廟,、塑像涂金問題,即使有一些寺廟使用黃金,,用量也微乎其微,,它不能成為西漢巨量黃金突然消失的主要原因。
說是對外貿(mào)易入超導(dǎo)致黃金流失,,事實上也缺乏根據(jù),。因為當時中國是商品輸出國,大量絲綢輸向西方,,應(yīng)該換回大量黃金才是,。封建統(tǒng)治者雖然為滿足自己的奢侈需要,有時也用黃金向西域,、南海各國購買奇珍異寶,,但這并不常見,黃金用量不會很大,,而且常常是使用軍事脅迫,,逼使外國稱臣納貢而得。
至于說西漢黃金是黃銅,,也缺乏有力的根據(jù),。因為漢代時,金,、銅的區(qū)別極明顯,,漢人從沒有把金稱為銅的例子,也從無“黃銅”之稱,。而且黃金與銅幣的重量單位和名稱也不同,,秦漢時代黃金以“斤”、“鎰”為計算單位,,而銅錢則稱為“銖”或直接稱“錢”,,西漢時金與銅的區(qū)分是很明確的,如管理金礦的稱“金官”,,管理銅礦的稱“銅官”,。
還有說西漢黃金被深埋或遺忘于地下。的確,,中國人有窖藏金銀珍寶的習慣,,但說一部分黃金因此消失于地下還可以理解,而把絕大多數(shù)黃金都說成是隨葬和遺忘于地下則難以說得通,。因為無論是私人還是國家黃金貯藏,,少量除外,,貯存巨量黃金的金庫總是應(yīng)該留有線索的,絕不會在一場戰(zhàn)爭過后,,所有的黃金擁有者都死去或忘記自己的財富所在,。至于說因厚葬而隨葬了大量黃金也說不通。因為事實上,,許多厚葬的墓自埋葬之日起就成了盜墓專業(yè)戶的目標,,總會被掘墓賊發(fā)掘出來又流通于世的。另外還需注意的是,,埋葬于地下的并不限于黃金,,還有銀、銅等種種珍寶,,為何單單是黃金奇跡般地沒有了呢,?而黃金本身是不會風化或氧化的。
如此說來,,西漢時的巨量黃金為什么突然消失這個問題并沒有真正解開,仍需史學研究者去辛勤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