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自行車生存狀態(tài)調查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產(chǎn)業(yè)的大發(fā)展及汽車進入尋常百姓家,,自行車的生存環(huán)境越來越差,。在我國大中城市的道路上,滾滾車流中,,騎自行車出行越來越戰(zhàn)戰(zhàn)兢兢,;大中城市的機動車道越來越寬,非機動車道越來越窄,;存放自行車的場所也越來越少,。汽車的快速增長,使自行車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
我國是曾經(jīng)的自行車大國,,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城市中涌動的自行車流,,曾被外國人比喻為“移動的長城”,。即便是現(xiàn)在,自行車依然是百姓離不開的出行工具,。無論是從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時代要求出發(fā),,還是從解決民生問題的視角出發(fā),我們都應該為自行車這種最平民化,、最綠色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鼓與呼,。 不需要挑選日期,只需要在上下班高峰時段,,來到任何一個城市的繁華路段,,往往就會看到這樣的情景:排成長龍的汽車慢吞吞地移動,行人左突右閃穿過馬路,,而自行車,,則如一條條魚,在機動車留下的縫隙里,,在行人之間,,閃轉騰挪,曲折穿行,。 本刊記者在北京,、武漢、鄭州,、合肥等地采訪時,,騎車人普遍反映,現(xiàn)在的馬路越來越寬,,但自行車越來越難騎了,。 “如今,騎自行車越來越不方便了” 從年輕時一直騎到60多歲,,酷愛自行車的徐老換過多少輛自行車,,連他自己也記不清了,。自行車載著徐老上下班、接送小孩,、探親,、旅游,多年來是他的雙腿,,是他的密友,,也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騎自行車出門,,曾是徐老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騎車出門方便,,又鍛煉身體。特別是天氣好的時候,,騎在馬路上,,微風吹過耳邊,舒服極了,。”回想起上世紀80年代前騎車出行的日子,,徐老的臉上寫滿懷念:“那時候,城市交通主要靠自行車當家,,特別是上下班時候,,一片自行車的海洋。汽車很少,,而且得給自行車讓道,。” 那么后來呢?“后來呀,,情況逐漸地變了,。”徐老無奈地搖了搖頭告訴記者,,盡管自己現(xiàn)在很健康,,依然熱愛騎自行車且騎行本領絲毫未退化,但對騎車上路非常犯怵?,F(xiàn)在路是比以前多多了,、寬多了,可騎自行車越來越不方便了,。一些大路上雖然有專門的自行車道,,但很多都被占用了,一些小路上則根本就沒有自行車道,。而在一些路口和立交橋下,,自行車更是不好騎。汽車那么多,,開得又快,,感覺很不安全,。趕上堵車,汽車把路全占了,,自行車只能在汽車縫里鉆,。 徐老說,有一次他騎車過一個小路口,,既沒有紅綠燈,,也沒有人行橫道,路上的汽車很多,,開得還快,。他推著車站在路邊,只見滾滾車流在面前不停地流啊流,,他實在不敢走,,結果足足等了15分鐘才過了馬路。 他說,,現(xiàn)在一些道路設計完全是為小汽車服務的,,沒有考慮騎自行車和步行的人。長長一條路,,中間既沒有過街天橋也沒有地下通道,,這讓騎車人怎么走?“有一次,,我騎車出去,,在一條馬路上怎么都找不到口到對面去,一直騎出去一兩公里才得以調頭,,真讓人受不了,。” “我感覺,自行車在馬路上是最弱勢的” 安徽農業(yè)大學經(jīng)濟與貿易學院老師龔珺一直騎車上班,。說起自己的騎車經(jīng)歷,,她有一肚子煩惱。 她告訴記者,,從她家到學校騎車要走20分鐘,,這一段路中的一半都是沒有自行車道的,自行車與摩托車,、轎車,、公交車等走同一條路。騎著一輛單薄的自行車,,走在這些強大的馬路同伴之間,,她真切地感覺到自己是其中的最弱勢者。 “常常是騎在車子上,剛聽到后邊有點動靜,,還沒來得及反應呢,,‘嗖’的一聲,一輛汽車就從身邊擦著過去了,,還有那種動靜不大,、速度卻不慢的電動車,突然就從旁邊拐到前面,,把人嚇一跳,。”
“在公交站附近,我本來靠邊騎著,,可公交車一進站,,我就必須騎到快車道上。這種情況很危險,,但我不走快車道走哪,?已經(jīng)被逼得無路可走了嘛!” 即便在非機動車道,,自行車也是不折不扣的弱勢者,。她說:“在有自行車道的路段,騎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經(jīng)常有摩托車‘嗚’一聲尖嘯,,緊貼著我超過去,嚇得我登時就一哆嗦,。有時候,,汽車也會跑到非機動車道上,一輛汽車就能把整個非機動車道幾乎全占了,,它一停,,我也必須馬上停下來,一不小心還會撞上汽車,。” 她告訴記者,,不久前剛剛改造完畢的徽州大道,是合肥市主干道之一,,本來還有非機動車道,,改造之后,有的路段卻沒有了,。有些路段,自行車道和行人通道被合并到了一起,,在上下班高峰期,,自行車幾乎完全被擁擠的人流裹挾。“有時我眼睜睜地看著綠燈變成紅燈,因為前方被行人堵住了,,我根本過不去啊,,真是讓人心焦!”她說,。 “有件事,,讓我從此放棄了騎車” 秦曉軍與自行車有緣,但現(xiàn)在這種緣分已經(jīng)斷了,。 小時候,,他經(jīng)常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大梁上。年齡稍大一點,,他就有了屬于自己的自行車,。上高中的時候,他把自己那輛丁里當啷的黑色二六車換成了一輛直車把,、粗轱轆的山地自行車,。他說:“那種感覺就像把奧拓換成奧迪一樣,騎這樣的車外出逛一圈,,絕對是件很拉風的事,。” 到北京工作后,自行車也成為他主要的交通工具,,上班騎車,,辦事騎車,只要是出行,,自行車就跟著他,。閑來無事,他就騎著車到處轉悠,。“在北京的胡同里騎車慢悠悠地邊走邊看,,一點壓力都沒有,那種感覺真不錯,。” 然而,,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卻讓他從此離開了自行車,。 一天,,他要到一個比較遠的地方開會,本來可以向單位要車去的,,但當時天氣很好,,而且時間也比較充裕,他就決定騎車前去,,順便也熟悉一下北京的道路,。 經(jīng)過1個多小時的騎行,,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但沒想到,,在門口他被保安攔住了,,死活都不讓他進??赡鼙0灿X得他騎自行車來與這個富麗堂皇的場所太不相稱,,也可能是從來就沒人騎自行車來這兒開會,總之,,任憑秦曉軍百般解釋也不行,,最后只好請召開會議的單位為他確認身份,才得以進去,。但保安說什么也不讓自行車進去,,理由是里面沒地方可放自行車。 眼瞅著鐵柵欄內一大片空曠的場地,,自己的自行車卻得不到一塊小小的安身之地,,秦曉軍憤懣不已。無奈之下,,他把自行車停放在大門外路邊的電線桿子旁,。就這樣,保安還認為停得離大門太近了,,毫不客氣地兩次讓他往更遠的地方挪放,。 秦曉軍帶著一種備受羞辱的心情進了大門,步行了15分鐘才來到開會地點,。途中,,他發(fā)現(xiàn)門口的保安態(tài)度雖然惡劣,但真沒說謊,,院里滿地停的都是氣派的小汽車,,見不到一輛自行車,怪不得人家不讓他進去,。 他說,,如果我要單位的車來,就不會發(fā)生這樣的事,,而且還舒服得多,。我騎自行車又省汽油又環(huán)保,結果卻遭到這樣的羞辱,。我從此明白了,,騎自行車是會被某些人歧視的。以后,,除了到離家門口100多米的菜市場買菜,,我?guī)缀踉僖矝]騎過自行車,。再后來我也買了小汽車,,自行車更是被塵封了?,F(xiàn)在,除了偶爾在健身房里揮汗如雨地騎單車健身,,這兩條腿再沒跨上過兩個輪子的東西,。 自行車因何日益被邊緣化
短短十幾年間,中國從自行車大國跨入了汽車大國的行列,。而在汽車數(shù)量迅猛增長的同時,,自行車這種節(jié)能環(huán)保的綠色交通工具,生存空間不斷受到擠壓,,在城市生活中日益被邊緣化,。
記者了解到,造成自行車在城市交通中越來越弱勢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路權”嚴重受損,騎行空間被擠壓 在武漢市一元路,,騎車路過的張先生告訴記者:“現(xiàn)在騎自行車越來越困難,,大多數(shù)路都沒有專門的自行車道,只能在機動車道上和汽車混行,,而且一些馬路邊上還畫了停車位,,遇到這樣的情況,自行車就只能在馬路中間騎,,確實挺危險的,。” 張先生的話,說出了大部分騎車人的心聲,。 近年來,,隨著機動車數(shù)量的飛速攀升,曾經(jīng)在道路上風光無限的自行車,,漸漸被“趕到”了邊緣地帶,。在大中城市的某些路段,自行車甚至被“逐出”路外,,喪失了在道路上行駛的權利,。據(jù)記者在武漢、鄭州,、北京,、合肥等城市了解到的情況,新建道路沒有自行車道,、原有自行車道被改為機動車道的情況多有存在,,城市交通資源分配明顯不公平,,自行車的路權嚴重受損。 即便有自行車道,,自行車騎行也困難重重,。河南省單車聯(lián)盟的尚瑞金說,自行車能走的路一般分為自行車與機動車混行道路,、無防護型自行車道,、有防護型自行車道、隔離型自行車道,、自行車專用道等幾種,。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城市新建道路和繁華地帶的自行車道,主要為前三種,。而這三種,,可以說各有各的困擾。在自行車和機動車混行道路上,,由于存在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和機動車多種速度相差很大的交通工具,很容易造成三者間的相互干擾,,在交叉路口這種干擾最為嚴重,。無防護型自行車道不但會有機動車頻繁駛入,有些甚至完全被當作機動車停車位,,導致自行車不得不駛入機動車道,,帶來安全隱患。有防護型自行車道則過于狹窄,,有些甚至不能兩輛自行車并行,,再加上速度很快的電動自行車混行其中,也給自行車騎行帶來很大不便,。
公共交通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選擇,,然而,當前公共交通也成為侵占自行車路權的主力軍,。中國民間環(huán)保組織自然之友河南小組組長崔晟說:“很多公交車站都設在自行車道上,,每當公交車進站,自行車就不得不在公交車夾縫中行駛,,或者被迫駛入快車道,,很容易發(fā)生交通事故。” 武漢市武昌區(qū)徐東大街有寬敞的自行車車道,,但這兒的自行車撞人事故卻層出不窮,,問題就出在公交車站上。由于岳家嘴,、汪家墩,、徐東村等四五個公交車站都緊靠自行車道設立,,乘客一下車,正好涌入自行車流,,一不小心就會與擦著公汽馳過的自行車撞個正著,。據(jù)了解,前幾年武漢市提出“港灣公交車站”概念,,將部分原在機動車道上的車站引入自行車道,,結果使得自行車的行駛環(huán)境更為復雜,。 鄭州城區(qū)現(xiàn)有公交線路209條,,線路總長度3230.7公里,數(shù)千個公交站點占用了大量自行車交通資源,。而另一方面,,鄭州市的公交車平均時速也呈現(xiàn)逐年下降趨勢,每年都會減少1至2公里,,2009年高峰時平均時速只有14.7公里,,基本上只比騎自行車快一點。這對公交車和自行車來說,,可謂是“雙輸”局面,。 自行車無法嵌入大交通系統(tǒng) 在國外,人們經(jīng)常會選擇多種交通工具搭配的方式出行,。例如,,先騎自行車到公交車站或地鐵站,將自行車存放后,,再換乘公交或地鐵前往目的地,。而在國內,人們往往只能選擇單一的交通工具出行,,自行車無法嵌入大交通系統(tǒng),,其作為重要輔助交通工具的功能并未得到開發(fā)。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國內大中城市普遍缺乏充足的自行車停放場所,。 從北京市民陳先生家到附近的地鐵站,騎車只要5分鐘,,對于早晨時間極其緊張的陳先生來說,,騎自行車前去換乘地鐵是最佳方案。但是,,問題來了:地鐵站旁邊沒有正規(guī)的自行車停車場,,隨便停一個地方很容易被偷。幾年來,,就是為了騎車去換乘地鐵,,陳先生一家3口人,,已經(jīng)丟了好幾輛自行車。無奈之下,,陳先生只能放棄地鐵這一方便的交通工具,,咬咬牙買了私家車。 武漢市的楊小姐面臨跟陳先生一樣的煩惱,。 武漢被大江分割,,湖泊遍布,大大小小的橋梁都是交通干道,??纱蠖鄶?shù)橋梁尤其是過江大橋都沒有設置自行車道,甚至禁止自行車通過,,這讓許多騎車人感到不便,。楊小姐住在武昌,在漢口上班,。由于自行車上不了長江二橋,,附近又沒有過江輪渡,楊小姐只能把自行車騎到上橋處附近,,轉搭公共汽車過江,。由于沿江地帶蓋滿了各式高樓大廈,很難找到正規(guī)的停車場所,,半年不到,,楊小姐就被偷了兩輛自行車。 記者了解到,,自行車停放難問題在國內大多數(shù)城市都廣泛存在,。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萬建中說,以北京市為例,,2008年以來北京雖然規(guī)范建設了一批自行車停車設施,,但在大商場、社區(qū),、重要商業(yè)街區(qū),、寫字樓等地,自行車停放點還是普遍呈現(xiàn)萎縮狀態(tài),。那些過去街邊隨處可見的小存車點已經(jīng)越來越少了,,而較大的規(guī)范存車點又不足以覆蓋所有人流集中的地區(qū)。 萬建中表示,,雖然近幾年小汽車增長速度很快,,但自行車仍然是百姓常用的交通工具,既環(huán)保又節(jié)能的自行車理應成為政府提倡的出行方式。但是從近年來的情況看,,自行車停放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停車難的尷尬,成為許多人放棄自行車的一個重要原因,。 汽車文明欠缺的負效應 一個雨天,,一輛銀灰色寶來高速駛過一處積水點,高高濺起的水花飛向旁邊一位騎自行車的人,,雖然穿著雨衣,,他還是從頭到腳都被澆濕了。面對遠去的汽車,,這位騎車人滿臉無奈,。 這是在網(wǎng)上流傳很廣的一組照片,引起了廣大網(wǎng)友對開車人的強烈譴責,。事實上,,這組照片所反映的,正是我國進入汽車社會后,,亟須建設汽車文明的問題。
當下,,許多車主買了車后只注意到車輛給自己出行帶來的便利,,文明行車的認識卻大大滯后。在每個城市的人行橫道,、道路轉彎處,,人們經(jīng)常可以看見小汽車不讓行人和自行車的霸道行為,。在馬路上的滾滾車流中,,行人和自行車越來越顯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 張小姐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家堵車1小時讓她十分頭疼,。為了不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塞車上,張小姐決定重拾大學時騎過的自行車,??沈T了沒幾天,各種狀況就讓她焦頭爛額,,“跟大學里騎車完全不一樣,,感覺很不好。現(xiàn)在很多開車的人十分蠻橫,,瞧不起騎自行車的人,。比如過人行道的時候,經(jīng)常被汽車司機按喇叭催促,;雨天碰到一些素質不高的司機,,還會濺你一身泥水,。” 張小姐說,一些司機的惡劣行徑,,讓她覺得騎自行車低人一等,,心里很不平衡。有一天,,她甚至把怨氣撒到了交通協(xié)管員身上:“那一次我剛走到一個路口,,就看見他拿著小旗沖我搖,我登時火冒三丈,,你為什么不沖著汽車搖?。?#8221; 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小汽車,、自行車、步行以及其他出行方式在城市交通生活中都是平等的,,而作為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出行方式,,自行車更應該受到尊重,。目前,騎車人在馬路上的弱勢地位,,正說明了進入汽車社會后,,我國的汽車文明建設任重道遠。 當越來越多中國人開上私家車的時候,,自行車這種“落后”的交通工具卻重獲西方人的眷顧,。因為自行車占地少、投資小,、節(jié)能環(huán)保,,還可減少交通擁堵,所以在制定城市交通政策時,,一些國家特別注重鼓勵自行車出行,、以自行車優(yōu)先為原則的政策和規(guī)劃。
專家指出,,在發(fā)展低碳經(jīng)濟的時代背景下,,作為發(fā)展中的大國,我國理應重視自行車的生存與發(fā)展問題,。而鼓勵與倡導騎車出行,,政府責無旁貸。 改變理念,從以汽車為本到以人為本 “自行車當前糟糕的生存狀況是城市規(guī)劃,、道路設計,、交通規(guī)則等多種因素造成的,而更深層次的則是相關部門的理念問題,,反映了到底應該以汽車為本還是以人為本的問題,。”崔晟說。 隨著城市的擴張和汽車數(shù)量的驟增,,大中城市不斷興建新道路,,拓寬舊道路。然而,,雖然道路在增加,,自行車的生存空間卻不斷縮小。崔晟說,,這種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是城市規(guī)劃和交通設計中的“汽車本位”思想。 2007年11月對鄭州居民出行方式所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和步行,,仍然是中心城區(qū)居民主要的出行方式。其中,,自行車,、電動自行車所占比例達47.5%,步行達30.4%,。 然而,作為普通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規(guī)劃中,,自行車的路權往往被忽視或犧牲,以滿足汽車的路權需要,。“現(xiàn)在的城市交通主要圍繞機動車來設計,,非機動車道越來越窄,設計部門往往認為只要汽車暢通了,,交通問題就解決了,。”河南財經(jīng)學院經(jīng)濟管理學教授史璞說,“現(xiàn)在的實際情況是汽車堵,,自行車也堵,。根本原因是沒有解決好科學發(fā)展的問題。” 史璞認為,,要解決當前的交通擁堵問題和自行車路權問題,,政府必須樹立“大交通”的概念,要把各種出行方式的交通權利統(tǒng)籌兼顧,不僅要考慮機動車,,還要考慮自行車,。 如何以人為本、統(tǒng)籌兼顧不同的出行方式,?在鄭州交通職業(yè)學院任教的郭宇光說,,這需要實現(xiàn)各級管理部門權限的一體化,不同交通工具發(fā)展策略的一體化以及交通與土地利用的一體化等,,對汽車上路可以通過政策,、價格等因素來進行調節(jié),從而為其他出行方式贏得更多空間,。 郭宇光認為,,政府進行交通規(guī)劃時,首先應考慮的是減少出行長度,,因為出行長度影響著出行選擇,,政府要盡可能使大多數(shù)人的日常出行距離在3000米以內,減少汽車出行量,,并在市政設施上盡可能留出自行車通道,,為自行車出行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 完善措施,,還自行車以生存發(fā)展權 對于如何保障自行車順利出行,,崔晟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措施:原有的道路應在便捷、安全,、舒適的基礎上保留或改造自行車道,,新建的道路應該規(guī)劃出自行車道;重要的交通樞紐周邊應建設足夠的自行車專用道和停放場所,,以便利出行方式的轉換,;使用護欄、行道樹,、綠化帶等將機動車道和自行車道分開,,使其不能互相穿越;改造現(xiàn)有不合理的公交車站設置,,避免公交車站占用自行車道,。 針對自行車停放難題,萬建中表示,,有關部門應該調研自行車出行總體情況,,對自行車車流集中地區(qū)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布設相應的存車設施,。同時,,政府財政可以考慮進行投入,,逐漸取消自行車停車收費,建設公益性自行車集中存放點,。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黃家亮認為,,人們使用交通工具時不外乎以下幾種選擇:公交車、地鐵,、出租車,、私家車、自行車等,。汽車是最耗能的,,自行車則是最節(jié)能的。自行車輕便,,適于短途出行,,城市如果能充分發(fā)揮自行車的作用,不僅有助實現(xiàn)節(jié)能減排,,而且會大大方便市民生活,。 黃家亮說,2009年6月他在杭州調研時發(fā)現(xiàn),,杭州倡導自行車出行工作很得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其他地方借鑒,。 他說:“在我所住的賓館附近,,就有自行車租賃點。我持杭州市一卡通刷卡租了自行車后,,可以很方便地去很多地方,。我們當時去了西湖。到了西湖西側時,,可以把租來的自行車放在就近的??奎c,放心地游玩,、拍照。經(jīng)過蘇堤,、白堤,,到了西湖的東側,我們又可以重新租自行車,,騎著回賓館,,到賓館附近的租賃點,再把自行車還回去,。”杭州的自行車租賃點就像公交站牌一樣隨處可見,,形成了一個覆蓋城市的網(wǎng)絡,。而且,每個租賃點之間都是電腦聯(lián)網(wǎng),、信息互通,,租賃、歸還車子都非常方便,。 他說,,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為緩解日益嚴峻的城市交通問題,,歐美許多國家就推出了自行車免費租賃服務。在巴黎,、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等國際大都市,,自行車租賃服務的發(fā)展尤其迅速,,此舉對緩解交通壓力、促進節(jié)能減排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如果能學習這些城市及杭州市的經(jīng)驗,建設自行車網(wǎng)絡,,使人們在公共交通工具間方便地換乘,,相信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交通擁堵等問題。 加強宣傳,,倡導綠色生活方式 一些專家認為,,在日漸“汽車化”的中國,自行車作為符合國情,、有益環(huán)保,,并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代步工具,依然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因此,,政府除了從設施建設、政策措施等方面向自行車出行傾斜外,,還應大力開展騎行有益的宣傳教育,,鼓勵市民將自行車作為代步工具。 交通部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江玉林說,,現(xiàn)在在許多西方國家,,騎自行車都已成為一種綠色、健康的生活時尚,。國外很多企業(yè)都會主動采取措施,,給予騎自行車上班的員工獎勵,。很多企業(yè)和單位還備有專門的洗澡間和更衣室,供騎車上班,、滿身大汗的員工沖澡和換衣服,。紐約的地鐵站里也有洗澡間和更衣室,很多人都是先一身運動裝地騎車到地鐵站,,沖個澡,,然后換上在辦公室里穿的衣服,換乘地鐵去上班,。 黃家亮表示,,要形成騎車出行的時尚,就必須通過宣傳教育,,改變人們的觀念,,改變那種認為“自行車是落后交通方式”的錯誤想法。現(xiàn)在,,一些人存在這樣的狹隘觀念:即把一個人的成功,,與是否有私家車、有什么品牌的私家車等掛鉤,,仿佛一個騎車人一定沒有開車人成功,、開寶馬也肯定比開奇瑞更成功等。要消除這些狹隘,、落后的觀念,,就需要政府加大宣傳力度,促使全社會形成一種崇尚低碳生活,、以節(jié)能環(huán)保為榮的新時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