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
老子說:聲色犬馬,飲食男女,人之性也.意思是人要耳朵聽,眼睛看,要做事,要吃飯,還要生兒育女,這是人的本性。 孔子說:食色乃人之大欲,就是食欲性欲是人的莫大欲望,。 又有古人說:人之有欲雖堯舜也弗能違也,就是說人皆有欲,即使是堯舜這樣的圣人君王也不能例外,。 人要吃飯穿衣,要做事賺錢,還要生兒育女,否則人不能生存,活得也沒意義。所以陶宏景說:常人不能無欲,不能無事,。 傳統(tǒng)文化把欲望作了分類,即按自然性分人有:眼欲,耳欲,口欲,鼻欲,身欲和意欲,。眼看東西,耳聽聲音,口嘗味道,鼻聞香臭,身觸感覺,意想問題,意欲為六欲的中心,。按社會性分人有:名利富貴顯嚴六欲。名為知名,利為利益,富為富有,貴為尊貴,顯為顯赫,嚴為威嚴,此六欲以名利為中心,。 自然性欲望是人生來就有的本能欲望,社會性欲望是人在出生后與社會的逐漸接觸中產(chǎn)生的,自然性欲望是社會性欲望的基礎,社會性欲望是自然性欲望的延伸,。不過我們平時所說的欲望更多的是指象名利這樣的社會性欲望,因為它們已經(jīng)包含了自然性欲望。 <<禮記>>中說:人性本靜,感物而動,物至知知,好惡形焉,。意思是人本來沒有名利之類的欲望,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產(chǎn)生的,人的感官受到刺激,將信息輸入大腦,產(chǎn)生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了好惡,即產(chǎn)生了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的思想,而這喜歡的東西概括起來就是名利之欲,人又天性趨利避害,喜歡的就追求,不喜歡就逃避,求名求利就是由此而來,。 欲望也可說是需求,欲望是人希望滿足自己需求的心態(tài),而需求還有層次之分。美國社會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即:一,衣食住行,。二,安全,。三,自尊。四,為社會所接受,。五,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并指出人總是最先滿足低層次的需求再滿足高層次的需求。 應該說欲望是人產(chǎn)生各種行為的內(nèi)在動因,正因為人有滿足需求的愿望,為實現(xiàn)這種愿望就要采取各種實際的行動,才有了生命的內(nèi)容,才有了奮斗,創(chuàng)造,并才有了享受奮斗創(chuàng)造產(chǎn)生的成果,而人的幸福,快樂也在奮斗創(chuàng)造享受中產(chǎn)生,所以說欲望是人的幸??鞓返幕盍χ?/span>,人不能沒有欲望,。 欲望是幸福快樂之源,也是禍害之根,這是因為適度的欲望可給人帶來幸??鞓?/span>,而過度的欲望卻給人帶來痛苦悲傷,。 欲望產(chǎn)生于與社會的接觸之中,也就是人的感官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也叫誘惑),傳導于大腦由意識判斷產(chǎn)生好惡追求??墒且环矫嫒说母泄偈怯袩o限延展性,看了這又想看那,聽了這又想聽那,把這個不斷的感覺輸入大腦,人意識又沒有一個絕對的正確評判標準,而且意識本身又有無限想象性及無限追求性,想要這,又想要那,想要好的,還想要更好的,所有這些決定了人會產(chǎn)生一個一個正確的欲望,還會產(chǎn)生有錯誤的欲望,會產(chǎn)生可以實現(xiàn)的欲望,還會產(chǎn)生超過自己實現(xiàn)能力的欲望,總之會出現(xiàn)欲望過度,欲望失控的情況,。所以古人說好惡無節(jié)于內(nèi)(內(nèi)在分不清好壞),知誘于外(受到外面的誘惑),不能反躬(反省),天理滅焉(失去正確的方向)。 欲望的過度可帶來兩方面的結果,一是身體的透支,因為欲望要靠行動來實現(xiàn),要行動就要有消耗,用手做事要消耗體力,用腦子想問題要消耗腦力,用眼看要消耗眼力,吃飯還要消耗口力胃力,而過度的追求必然帶來過度的消耗,必然損害身體健康,有些人年青時用健康換財富,到老了又用財富來換健康,要知財富和健康并非等價,健康可以換來財富,而財富未見得換得來健康,。 欲望的過度也是人道德敗壞,社會風氣淪喪的根源,人所想要的往往也是他人想要的,而想要的東西又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又是無限的,這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的爭奪,爭名利,爭是非,爭權勢等,而種種的爭斗必然產(chǎn)生各種丑惡現(xiàn)象,明爭暗斗,爾虞我詐,行賄受賄,貪贓枉法,欺騙,虛偽,偷盜,搶劫等等,。 比如單位加工資,名額只有幾個,而想加的有幾十,怎么辦呢?爭吧,你爭我奪,明爭暗斗,拍領導馬屁,說別人壞話,行賄受賄就來了。 又比如做個產(chǎn)品再賣出去,有人會誠信為本,產(chǎn)品貨真價實,有人則會為謀取暴利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而上面的體力透支也好,你爭我奪也好,無論是在過程之中還是在過程之后,都會產(chǎn)生失敗,傷害,于是失落,痛苦,焦慮,憂傷就會隨之而來,而這種心理失衡,情緒失控是人生健康幸福的大敵,因此欲望過度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老子說:罪莫大于貪,咎莫大于欲得,禍莫大于不知足。又有人說:人活得都覺得累,累就累在一個貪欲上,。佛教把貪字列為禍害人生的三毒之首,。 欲望是好,欲望又是不好,那是不是欲望不知如何是好呢? 也不是,正如前面所說,欲望適度為好,欲望過度為不好。因此欲望是好還是不好的問題,關鍵在度的把握上,而度的把握又關鍵在于建立一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有價值,什么沒價值,什么值得追求,什么不值得追求,。 為此,老子提出身重于物的思想,說: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重?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意思是名利財富是身外之物,雖然是人之所需,但不能以損傷身體健康的代價來獲得,對于人來說除了身體健康是完全屬于人之外,其它即使是再高的名,再大的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錢是身外之物,帶不到陰間的,一死也就成清白鬼了。因此老子要人們珍惜生命,名利再重要也不要過度追求,以至于損命折壽,得不償失,。明<<家政要訓>>也說:身貴于物,汲汲為名,汲汲為利,俱非尊身之術,。老子要人要知足,知足者不辱,知止者不殆,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不要過分追求難以得到的東西。 明程頤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何為天理?就是至善至純符合人倫道德的原則,人欲是與天理精神相違的人的私欲,。 天理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的,而人的私欲是建立在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基礎上的,人的欲望的滿足,名利財富的獲得必須符合天理道義,而不能違背良心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不損人利己不是說不利己,而是要利人利己,成人成己,達人達己,使自己與社會他人天下雙贏,。 所以程頤說:君子不以天下重而身為輕,亦不以身為重而天下輕,君子應兼顧天下與個人利益而不超乎極端,圣人君子也有欲,但圣人所欲不逾矩,圣人之欲不違天理中庸,人之所欲也,茍于義而可求,如義不可求,寧貧賤以守其志也。 孟子卻提出追求天爵的思想,。 孟子把追求個人的功名利祿比作追求人爵,而把向人間播撒仁義忠信,無私奉獻比作追求天爵,孟子認為追求天爵優(yōu)于人爵,因為前者一方面充分實現(xiàn)人生價值,還會生出深層無盡的快樂,內(nèi)心會處于寧靜,少有苦悶煩惱的境地,而后者會生出種種煩惱痛苦,追求天爵是人的欲望追求的最高境界,何于見得? 追求天爵實際是一種天下為公,無私奉獻的忘我無我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沒有自我與外界的區(qū)別,我的利益就是大家的利益,大家的利益就是我的利益,也就沒有了我與大家的利益爭奪,沒有因為利益爭奪帶來的丑惡行為及痛苦煩惱,沒有了因為我的利益沒有滿足帶來的失落悲傷,。在這種狀態(tài)中,人很少想到自己,沒有私欲,心態(tài)至始至終都能保持平和寧靜,這實際就是一種人我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 追求天爵不是說自己完全不要利益,不要享受,而是自己的利益享受會在為他人為社會謀利益之中自然得到,是在不爭之中就能得到,種善因結善果,善必有善報,就如老子所說,,不爭之德為上德若水之德一樣,。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很柔弱,善利萬物而不爭,居善地(立身處事,處處為他人之下),心善淵(心象深潭一樣清明,純正包含內(nèi)容),與善仁(處世樂于奉獻,造福他人),言善信(說話誠實守信,表里如一),正善治(做事順其自然,遇圓則圓,遇方則方),事善能(恰倒好處處理各種事務),動善時(把握時機,臨機應變)。水處處不爭,而天下莫之能爭,地球上最柔的是水,力量最大也是水,人追求天爵就是具有水性之德,外表柔弱而內(nèi)在蘊涵強大力量,不爭名而名自來,不爭利而利自有,。 人希望幸??鞓?/span>,健康長壽,追求人爵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實際往往事與愿違,而若追求天爵,這些往往能自然實現(xiàn),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人在無人無我無私奉獻的天人合一之中實際是一種心志上的志閑少欲,恬淡虛無的狀態(tài),這種心態(tài)人往往會自然產(chǎn)生一種深層的愉悅安寧之感,這種感覺非一般人所能體會,是非常奇妙幸福的,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上說:恬淡虛無,志閑少欲,心安而不犋,嗜欲不能勞其目,淫褻不能惑其身,是故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心快欲于虛無之守,。 在這里舉一個成名的例子,成名實際上是一種人被他人尊重,被社會接受的一種需要,幾乎人人都想,所以無數(shù)人也為此追求不止,有的人通過發(fā)財出名,有的人通過當歌星影星出名,可當勞模也能出名,勞模就是靠奉獻自然成名,。 青島港許振超師傅,幾十年工作兢兢業(yè)業(yè),創(chuàng)造出振超效率,每年給國家創(chuàng)造幾千萬的效益,國家獎勵他,人們尊敬他,可以說全國聞名,恐怕比一般的大款明星的名氣還要大,這種名氣不但生前受人稱頌,死后還能傳揚,人活到這種份上是很幸福的,但這一切不是刻意追求來的,,而是在奉獻中在追求天爵中自然得到的。 天爵也可叫上天的賞賜,是自然大道的無限和諧無價之物,能帶給人永恒持久至真至純的快樂之感,此乃非有限可計算價值的人爵可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