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中醫(yī)藥調理治未病 定期應用中醫(yī)藥進行調理,可以說是一個上乘的養(yǎng)生防病抗衰的方法,。尤其是在緊張,、勞累、抑郁,、失眠等身體明顯失調的情況下,,感覺難以應付繁忙的工作和學習,難以控制煩躁的情緒去友好地與人交往,,此時體內的各種代謝廢物也最容易產生,。由于自身暫時或已經(jīng)沒有能力糾正機體的紊亂狀態(tài),及時借助中醫(yī)藥調理可以獲得很好的幫助,,能夠改善身體和情緒的不良狀態(tài),,使得氣血陰陽趨于協(xié)調,避免垃圾產生,,及時消除瘀血痰濁,,使機體總是處在平衡自穩(wěn)狀態(tài)。這樣的機體就有條件識別和排除各種不利因素,,達到防病健身的最佳境界,。 應用中藥調理必須因人而異。每個人體質均不相同,,稟賦各有陰陽,,臟氣各有強弱。隨之,,性情習慣不同,,飲食喜好不同,勞逸耐受不同,,勇怯剛柔不同……有的臟熱喜涼,,有的臟寒喜熱;有素挾風邪者,,必因多燥,,多燥由于血也;有善病濕邪者,,必因多寒,,多寒由于氣也……中醫(yī)治病之要,首當察人體質之陰陽強弱,,而后方能調之使安,。 另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服藥反應各不相同,,每個人的用藥以及療程劑量也有很大不同,。醫(yī)生要根據(j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中醫(yī)認為:男子的特點是:陽氣為本,,表現(xiàn)是精力充沛,,果斷剛勁,容易患過亢,、過升,、暴病,;女子的特點是陰氣為本,,柔弱欠壯,數(shù)失陰血,,體質易虧,,容易患纏綿不斷的疾病,;小兒的特點是生機勃勃,,容易患熱癥;老人的特點是正氣衰退,,容易患衰弱,、臟腑功能減退的疾病。 但凡應用各種療法,,都要考慮到人體有強弱,,年齡有大小,時令有冬夏,,氣候有寒溫,,地域有燥濕,病邪有盛衰,。才能實現(xiàn)因人制宜,,因時制宜,因地制宜,,靈活應變的治療,。 進補也應根據(jù)患者體質、病癥辨證進補,,量體裁衣,。若補不對證,陰虛者補陽,,猶如火上澆油,,使熱者更熱,;陽虛者補陰,好比雪上加霜,,使寒者更寒,。此外,進補要適可而止,,即使是虛象十分明顯的人也不宜濫施蠻補,,如補藥過量將會產生副作用,。臨床曾遇見有患者過度服用人參,、黃芪等補氣藥,導致腹脹等癥狀,;過量服用紅參,、鹿茸、附子等補陽藥,,出現(xiàn)大便秘結,、煩躁、口干,、血壓升高等反應,;過分使用阿膠、熟地,、龜板,、鱉甲、首烏等滋膩藥物,,使胃納下降,、惡心、腹瀉,、舌苔膩濁,。 中醫(yī)治病常常不是針對外來的病原體(對病因則極為重視),而著眼于解決病人身體的內在矛盾,,也就是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只要辨證應用得當,就可以收到滿意療效,。改善亞健康勢必離不開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可以預見,,21世紀中醫(yī)中藥將成為捍衛(wèi)人類健康的重要生力軍,。
一清二補 “一清二補”其含義是指清理是首要的,舉足輕重的,;“補益”是次要的,,是放在清理之后才可以實施的,。沒有一,就不能有二,,沒有“清”就不能有“補”,,這是對絕大多數(shù)人都適用的一個原則,違反了這個原則,,就會適得其反,,給機體造成傷害,甚至是無法挽回的后果,。古代醫(yī)學家早就告訴我們“邪氣不去而補之,,是關門逐賊;瘀血未除而補之,,是助賊為殃”,。 1.體內埋藏著毒素 造成人體生病的原因可以分為先天和后天兩個方面。先天是指稟賦所造成的體質因素以及生長發(fā)育衰老等不可抗拒的因素,,這些只占很小的比例,;后天是指人為影響及氣候環(huán)境等方面造成的因素,其中氣候環(huán)境因素也只占很小的比例,。需要我們重點注意的是后天人為因素,,它占有60%以上的比例,而且,,都是我們自己可以掌控的,。比如不注意飲食,、睡眠,、運動等可導致產生痰濁,、濕氣、瘀血,、積聚,、毒熱等病理產物,從而引起各種疾病發(fā)生,。從中醫(yī)角度來講,,幾乎任何疾病的發(fā)生都與這些病理產物有關,因此,,治療與保健首先是要清除這些病理產物,,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清理毒素。 有些人盲目地服用一些補藥,,不僅不利于病理垃圾的清除,,反而會加重或加實這些不良因素的堆積,使之更加難于清理,以致產生嚴重后果,。拿飲食來說,,由于飲食不當引起的疾病比比皆是,如小兒,,食多消化不良日久可以造成發(fā)育滯緩,,神情呆滯,腹大體瘦,,不思飲食,,中醫(yī)稱之為“疳積”。輕者可以引起腹痛,、腹瀉,、易感冒發(fā)熱、睡眠不安等,,重者則影響身體及大腦的發(fā)育,。俗話說:“要想小兒安,三分饑和寒,。”確實有它的道理。 癌癥的越來越高發(fā)使很多人感到緊張甚至恐怖,。提到預防癌癥首先要明確引起癌癥的原因和導致癌癥發(fā)生的機理,,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去預防它。中醫(yī)認為,,癌癥是由于氣滯血瘀,、痰濁積聚、毒熱內阻等原因所造成的,。尤其重要的是“郁積”二字,,體內的代謝產物及毒素等不良因子的堆積,是由于日久天長逐漸累積壅滯而成,,或在此基礎上,,遇到某種不良刺激致使疾病發(fā)生。 有人會說我們每天不都在排出代謝產物嗎,?實際上體內任何廢物及代謝垃圾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排干凈,。一方面在不斷地接受和產生(空氣污染、飲食污染,、不良生活習慣……),,一方面又在不斷地傷害著機體,使得機體各種功能不斷下降,。二者互為作用,,久而久之,毒素越積越多,到了一定程度,,超過了人體的承受能力,,而聚積成結塊,并逐漸由小變大,,終致腫瘤侵害,。很多年輕人發(fā)病常常由于遺傳因素,或某些化學(如藥物,、毒物)物理(如射線)因素等,,這些也往往與自身體質存在薄弱環(huán)節(jié)有關。因此經(jīng)常清理和調理身體,,就可以杜絕很多病患的發(fā)生,。
2.清理是必須的 醫(yī)學實踐證明,人的衰老離不開兩大原因:一是體內垃圾的堆積增多,,二是身體素質的下降,。垃圾指的是代謝廢物以及所造成的毒素逐年蓄積增多,,漸漸地潛移默化地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和健康,;身體素質的下降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各個組織器官都在逐漸地走向老化,,隨著臟腑功能的衰退,,機體不再能夠有效地識別及清理體內積存的垃圾和毒素,垃圾毒素也隨之越來越多,。 正如古籍所說:“年四十,,陰氣自半。”即是說四十歲左右正氣就已開始減半,,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也下降很多,,不能像年輕人那樣能夠抵御各種毒素及不良因子,,而使得腫瘤等各種老年病更有機會發(fā)生,。機體的這些變化是逐漸產生的,,年齡越大疾病越多,,體質越差,。 按照以往的觀念,,人老了應以進“補”為第一要義,甚至很多年輕人也在急急忙忙地開始進補了。殊不知妄投補藥,,如同在使用毒藥,,危害之大,,遠遠超過身體本身的疾患,就好比是一種催化劑,,推動了體內毒素的滋生和繁殖,。故此只有抓住“清理”這一有力措施,才會盡可能減少對于身體的損害,,使機體走向康復,。正如古籍醫(yī)典《黃帝內經(jīng)》所云:“疏滌五臟,,故精自生”,。指明清滌疏理就是補益,,就可以達到精氣生長,,防病抗衰的目的,。故清理門戶是健康的基本保證
3.清就是補 清理與補益應該如何擺放才對呢,?如果把人體比作房屋,,“清理”就好比是打掃房間,,補益好比是添放家具,。如果不把房間打掃干凈,家具放上后就會塵土越積越多,無法再打掃干凈了,。如果把人體比作莊稼,,“清理”好比是拔除雜草,補益是給莊稼施肥,。如果不把雜草拔除干凈,,施肥后雜草會隨同莊稼一起茁壯生長,,莊稼越壯也越不容易發(fā)現(xiàn)雜草。一旦發(fā)現(xiàn)雜草已根深蒂固,,拔不動了,,非得使用工具并把附近的莊稼也損傷了才可除掉,,實際上雜草本身已經(jīng)侵害了周圍的莊稼,。 注重“清理”是因為我們已經(jīng)不知不覺間補得太多了,。諸如食用高熱量,、高營養(yǎng)的各種食品,添加多種維生素及食用一些藥膳,,如用黃芪當歸等補品燉雞燉肉等,。更有些人不斷地在服用一些保健品及補劑,而不清楚身體內還有那么多的垃圾沒有清理,后果是造成了病理產物的形成,、繁衍和擴散,疾病就不知不覺地被培養(yǎng)起來了,。不要覺得用了補藥后渾身有勁了,,卻不知那些垃圾也飽滿成熟了,有勁是短暫的,,當前的,;而生長起來的垃圾產品卻是逐漸的,日后才會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有些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疾病專跟我過不去呢,?卻不知竟是自己逐漸培植了這些疾病,。 可見清理是太重要了,自古以來,,就有醫(yī)家已看到盲目補益的危害性,,提出很多警示:“人參殺人無過,大黃救命無功,!”說的是熱衷用補藥的人,,不該用人參而用人參,出現(xiàn)了嚴重毒副作用仍不能覺悟自省,,而對正確使用大黃可以治病救人的道理卻不予認可,。臨床上這樣的例子很多。一位67歲的老人,,心臟介入手術后發(fā)熱一周不退,,并發(fā)肺炎、心衰,、腎衰,、消化道出血等。用了很多藥物,,仍無好轉,,呈昏睡狀。經(jīng)中醫(yī)診視后,考慮為痰濁積滯胃腸,,積而生熱,,導致濕熱交蒸而發(fā)熱不退。故投予豁痰消導的方藥二劑,,服后瀉下稀便2—3次,,發(fā)熱消退,全身情況明顯改善,。隨之又開中藥數(shù)劑調理,,患者很快好轉出院。出院后繼續(xù)服中藥數(shù)月,,多年的胸悶氣短等癥狀消失,,狀如常人,每次就診一再表示感激之情,。此例可以看出,,盡管是老年人,且術后衰弱,,伴有多臟器衰竭,,但是仍然可能“病邪”是主要矛盾。只要將病邪清理干凈(此為邪從腸道排出),,全身及各臟器功能自然會得到改善,。從這個意義上說,清就是補,。所以很多認為虛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虛,,而是病邪對機體的傷害所致。經(jīng)常清理,,就會神清氣爽,,氣血暢行,臟腑強健,,陰陽平衡,,百病不生。
4.補法不當即是毒 補藥的應用在于對癥,,確實純虛無邪者方可進補,。而這種純虛無邪的人現(xiàn)在并不多見,一般人都或多或少夾雜著實邪于體內,。因此,,這種情況下進補實在是弊大于利。如:人參被列為名貴補品,,具有延年益壽之力,,但臨床上已有服人參酊劑500毫升而致死的報道,,人參可以導致或加重高血壓等疾病,;黃芪對血壓升高的影響更加顯著,,服用過度可加速癌癥惡化的進程和轉移;補腎不當可致少年早熟,,個子矮小,,中年早衰…… 明代巨著《本草綱目》的創(chuàng)編者李時珍極力倡導補虛抗衰與去邪并施,認為:“氣所虛處,,邪必湊之”,,有一分之虛,必有一定程度之邪,。即氣虛必有滯,血虛必有瘀,,有虛必有實,,故補虛抗衰之中,應當注意去邪與疏通氣血并施,。李時珍補虛抗衰,,常補瀉共施,即于補的同時或去邪,、或理氣,、或活血,避免了單純服用補劑容易造成的危害,。 金代名醫(yī)張從正認為:“人身不過表里,,氣血不過虛實。表實者里必虛,,里實者表必虛,,經(jīng)實者絡必虛,絡實者經(jīng)必虛,。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后治其虛,亦有不治其虛時,。……庸工之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舉世皆曰平穩(wěn),,誤人而不見其跡。……若先論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橫鶩而不可制矣。唯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其余有邪積之人而議補者,皆鯀湮洪水之徒也,。”文中指出,,好的醫(yī)生治病先去實邪,而后再治體虛,;而庸醫(yī)治病,,只知道用補藥,不敢去攻實邪,,感覺好像非常平穩(wěn),,實際上是誤人不露痕跡。如果妄用補藥,,非但補不成虛,,反致邪氣更加猖獗難以制伏了。唯有脈象極弱,,下焦虛寒,,體內確實沒有病邪和積滯(積滯包括氣滯血瘀、痰濁食積等)的人,,才可談論補的問題,,否則就像古時的鯀湮治水越治洪水越泛濫無制。 漢代醫(yī)圣張仲景的經(jīng)典著作《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二書中,,補劑之方甚少,。再觀上古治病之法,病去則調養(yǎng)以谷味,,未曾病后而施以峻補者,。到明代以后,補方才漸盛行,。清代醫(yī)書《一得集》說:“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盡,誤投補劑,,必至邪與正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終身之疾,。”因此,,穩(wěn)妥的做法是,寧使五谷調養(yǎng),,不得亂投補藥,,這樣,既可以節(jié)省經(jīng)費,,又不會導致遺憾不已的弊端,。
5.誤補致害教訓多 一位很有造詣的中醫(yī)師,曾談到早年行醫(yī)時的一個病例:一位男性癌癥患者,,正當壯年,,屬于癌癥早期,已作過手術等治療,,可是,,在服用她開出的中藥后時間不長,患者病情迅速發(fā)展,,很快轉移至晚期,,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她分析原因,,考慮是由于在中藥中用了較大量的黃芪?;颊呱眢w較壯,,沒必要應用過多的黃芪,而應該以去邪為主,,黃芪有促進生長的作用,,很可能加速了癌細胞的增長與擴散,使得患者很快就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個教訓告誡我們,,千萬要慎用補品,尤其要區(qū)分邪和正哪個是主要矛盾,。對于惡性病患者,,一定要搞清楚患者體質、患病階段,、飲食習慣等相關因素,。即使需要補,也千萬要掌握好分寸,,究竟應該幾分清,,幾分補。 有一位晚期癌癥患者,,郁熱癥狀很重,,經(jīng)予中藥調理后,,全身情況已明顯改善??墒?,沒過多久,再來時卻病情惡化,,患者極為痛苦,。問及緣由,患者近期因老人照顧,,給予大量的補品服食,,如西洋參、桂圓,、阿膠等,,飲食也多為雞鴨魚肉,很多都是發(fā)物,?;颊咴灸贻p,毒熱較重,,再加上補品的壅滯產熱,、過度營養(yǎng)的脾胃損傷以及飲食發(fā)物對邪毒的催化,導致病情發(fā)展,,迅速加重,。 如何進補,古人在這方面也有很多相關論述,。提出欲補先瀉,,夾瀉于補的治療原則。著名古代養(yǎng)生學家孫思邈說:“凡欲補益者,,先服利湯,,以蕩滌腸胃痰涎蓄水也。……凡人服人參,、白術,、黃芪、地黃而中滿者,,皆中有邪氣也,。蓋服此藥之人,總因虛弱,。虛弱之人,,中氣不運,腸胃必積有濕熱痰水,,格拒正氣,,使不流通,。補藥性緩守中,入腹適與邪氣相值,,不能辟易邪氣,,以與正氣相接也,故反助邪為患矣,。故凡服補益者,,必先重服利湯,以攘辟其邪,,以開補藥滋養(yǎng)之路也,。”其中內涵與“先清后補”的原則如出一轍。其強調凡服補劑者,,必須先清利胃腸,,消除濕熱痰濁壅滯,而后方可進補,,否則將助邪為患,。比如服用人參、白術,、黃芪,、地黃等補品而出現(xiàn)脾胃脹滿者,是由于脾胃內有積滯邪氣,。服這些補藥的人,,都是由于體質虛弱,而體質虛弱之人,,脾胃運化功能較差,因此其中必有濕熱痰濁積滯,,而堵塞正常氣機運行,。補藥均為和緩滯塞之劑,進入胃腸正與在此堆積的濁邪相碰,,非但不能抵御及排除邪氣,,反而會加重邪濁的阻滯和壅堵。故服補劑者,,必須事先很好地清理體內,,以去除邪氣,才能打開補藥的門路,。
虛不受補 虛弱和強壯是一對矛盾,,虛弱的人都想追求強壯,于是想方設法地服用各種補品,。盡管中藥中的補品十分豐富,,可是仍然不能解決虛的問題,,原因就在于虛不受補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要想搞清這個問題,,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有關的學問,。 1.虛是什么 虛不受補,通常是指患有虛證的人,,用了補劑以后,,不能耐受,出現(xiàn)上火癥狀或其他不良反應等,,不僅達不到補虛的作用,,反而感覺更不舒服?!饵S帝內經(jīng)》說:“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故從理論上看,,只要是虛,,就可以補。但是,,有太多的人都認為自己是虛不受補,,要搞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虛”是什么,,“實”是什么,。 虛實是互相對立的,也是相對的,,最簡單明了的解釋即《黃帝內經(jīng)》所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也就是說邪氣亢盛的則稱之為實證,,正氣虧缺的則稱之為虛證,。邪氣指的是致病因素,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病因,,可導致發(fā)熱,、頭痛、周身疼痛等病證,,故稱之為外感六淫邪氣,。而痰飲、食滯,、瘀血,、水濕等內生病理產物也可引起痰涎壅盛、食積堵塞、瘀血內阻,、水濕泛濫等病證,,故可稱之為內傷致病邪氣。如果邪氣強盛,,機體亦很健壯,,就會出現(xiàn)劇烈的正邪交爭表現(xiàn)。如外感病初期所見高熱,、煩躁,、頭痛、面赤等,,就是典型的實證表現(xiàn),。反之,虛是指機體的精,、氣,、血、津液不足,,臟腑經(jīng)絡組織功能虛弱,,抗病能力低,正邪斗爭不劇烈,,臨床上難以表現(xiàn)出強烈的反應,,而出現(xiàn)一系列不足、衰弱的表現(xiàn),。如神疲體倦,、面容憔悴、心悸氣短,、畏寒肢冷等癥狀,,此種情況多見于素體虛弱或疾病的后期以及多種慢性疾病中。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很多人說我從來不生病,,是不是身體很壯呢?其實不然,,有部分不易生病的人是由于體質弱,對很多事物反應不上來,。如感冒發(fā)熱,,體質壯的人通常對病邪的斗爭也很劇烈,表現(xiàn)高熱明顯,,癥狀也重,;而體質弱的人往往不愛發(fā)熱,或者發(fā)熱也不會很高,對病邪反應很輕,,或者根本沒有反應,。再比如,一些瘦弱女子,,成天乏力不舒,,卻能活到**十歲;而一些壯漢,,力大無比,,卻壽命未必長久。這說明體質弱的人未必不長壽,;而體質壯的人,,卻更容易得暴病、重病,。因為,,體質雖弱,如果養(yǎng)護得好,,氣血陰陽得以平衡,,雖然處于一個低水平的平衡狀態(tài),也可以不生病,,甚至由于低耗,,反而容易長壽;而體質壯的人,,常常不太在意身體,,更不會去刻意養(yǎng)護,機體損耗多,,遇到邪氣或不良因子機體反應強,,不易保持氣血陰陽的平衡狀態(tài),因此,,常常愛患一些較重的疾病,。 總之,實證即邪氣實,,正氣也足,,癥狀表現(xiàn)也較劇烈;虛證即正氣虧,,感受邪氣常常也輕,,癥狀表現(xiàn)多不甚劇烈。“**”期間也是這樣,,往往能活下來的老人、小兒較多;而青壯年往往病情較重,,死亡率較高,。
2.虛如何補 明白了什么是實證,什么是虛證,,當然也就容易判斷究竟是不是虛不受補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人會感到困惑,,明明像是虛證,,為什么還是不能補呢?這就是因為其中還要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虛中夾實,因虛致實,,虛實夾雜等問題,;除此,也還要明確虛是什么虛,,氣虛還是血虛,,心氣虛還是肺氣虛,腎虛還是脾虛,,腎陰虛還是腎陽虛等很多細節(jié)問題,。只有都搞清楚了,才可以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方法來進補,。比如,,虛中夾實者可以補虛為主,兼以去實(指去實邪),;實中夾虛者可以去實邪為主,,兼以補虛;氣虛的以補氣為主,,配合疏調氣血,;血虛的以補血為主,配合疏調氣血,;腎陰虛的補腎陰為主,,配合陰陽氣血的疏調;腎陽虛的補腎陽為主,,配合陰陽氣血的疏調,。根據(jù)不同的虛證采用不同的補法,也就不存在什么虛不受補的問題了,。 為什么在各種補法中,,都要提到疏調氣血的問題,仍然是為了防止虛不受補,。因為,,畢竟補劑是壅滯的,稍多就會影響氣血的疏通,。如果補的同時配合疏調氣血,,既可以防止補品的壅滯,又可以更好地發(fā)揮補品的作用,。所以,,我們在應用補品時,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千萬不要一味地純補,,一定要注意用調補的方法。人們也許還會說這些掌握起來可并不容易,,就連有些醫(yī)生都判斷不準及用藥不準,,更何況我們患者呢?的確是這樣,,但是,,我們仍然可以通過獲得一些簡單的知識,保證我們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如果我們多懂一點,,就可能在打理自己的生活、飲食,、起居中獲得很多益處,,長此以往,對我們的生命乃至壽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何為虛不受補 這么多人都說是虛不受補,,難道真是虛不受補嗎?實際上并不是虛不受補,,而是有著種種的原因,。對于這個問題,古人也早有提示,,清代名醫(yī)吳瑭就說過:“俗傳虛不受補,,便束手無策,以為可告無愧,。蓋曰非我之不會補,,彼不受也。不知虛不受補之癥有三:一者濕熱盤踞中焦,;二者肝木橫穿土位,;三者前醫(yī)誤用呆膩,,閉塞胃氣而然。濕熱者,,宣其濕而即受補,;肝木橫者,宣肝絡,,使不克土即受補,;誤傷胃氣者,先和胃氣,。和胃有陰陽之別,、寒熱之分:胃陽受傷,和以桔,、半(指中藥橘紅,、半夏)之類;胃陰受傷,,和以鮮果汁,、甘涼之類。”此段話指出虛不受補是由于三個原因,,一是因為有濕熱阻塞,,經(jīng)宣化濕熱后就可以接受補藥了;二是因為肝郁克脾,,經(jīng)疏通肝絡后,,使脾胃功能不被肝氣克制,也就可以進補了,;三是因為應用呆滯膩胃的藥物使得胃氣不通,,經(jīng)和胃消滯之后,就容易進補了,。當然,,臨床上所遇到的可引起虛不受補的情況還很多,下面詳細說明這個問題,。 陰虛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人的體質有著很大的不同,,所采用的防病治病的手段就應具不同的針對性。中醫(yī)首先把人分成了不同的體質類型,,其中有一種偏于陰虛體質的人最容易虛不受補,。因為,陰虛的人是由于體內陰精缺少,,相對來講陽氣就顯得偏多,,陽屬熱。因此,,這種類型的人很容易上火,,稍微用點補藥,,就會上火,所以稱之為虛不受補,。 這里實際上是一個概念搞錯了,,通常人們所說的補是指的用溫補的方法,所用的藥也常常是溫性的補藥,。正確的補應包括補陰、補陽,、補氣,、補血等分別不同情況的不同補法,用藥也有涼補,、溫補等不同,。同時即使是補陰,或者即使是補陽,,仍然有個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的問題。所以,,《黃帝內經(jīng)》曰:“不別陰陽,,開口動手便錯。” 比如,,臨床上遇到一些萎縮性胃炎的患者,,服些中藥就容易上火,被認為是虛不受補,,癥狀遲遲未能改善,。其以往所服方劑用藥常常偏于溫補,而此類患者脈證中都有一些陰虛的信號,,比如體型偏瘦,,脈搏較細,口干,,眼干,,睡眠差等。經(jīng)仔細辨證后采用和陰兼疏通的中藥湯劑,,病情就會較快好轉,。 但是,另有一種治法,,非??扇。幢R崇漢先生倡行的扶陽理路,,按照陽主陰從的關系,,陰虛證實際上也存在本質上的陽不足,,采用扶陽的方法治療,只要配伍得當,,用法合理,,不僅療效高,還可以引火歸元,,達到陽生陰長的目的,,這種治法,疾病去除得會更快,。 體弱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體質虛弱之人,,往往也易虛不受補。因為體虛之人身體各種機能常常偏弱,,整體代謝能力也是低水平狀態(tài),,補藥稍多即不耐受。日常人們所用的補品,,容易偏多偏熱,,體弱之人非常脆弱,也非常敏感,,用藥稍過則不能耐受,,出現(xiàn)胸悶、胃堵,、頭暈,、心悸等現(xiàn)象。古人云:王道之藥無近功,,便是針對此種情況,。王道之藥通常指的是作用柔和的藥(霸道之藥通常指的是作用猛烈的藥),嬌弱之人用藥也務必柔和體貼,,雖然眼下效果并不明顯,,但是長期堅持服用必有很好的功效。 另外,,體弱之人,,多是指先天之本——腎虛,后天之本——脾虛,。尤其是后天之本更加重要,,因為先天不足之人,后天可以補充,,如后天之本——脾胃虛弱,,那么,后天補充先天的機會就大打折扣了,。況且,,如果存在脾胃虛弱,,很容易出現(xiàn)脾胃呆滯,進食,、進補均會出現(xiàn)中焦堵塞現(xiàn)象,,中焦樞紐不通,上下左右氣機均會受阻,,故虛不受補就很容易發(fā)生了,。因此,脾胃虛弱之人,,無論食補藥補都要和緩進行,,有時對于醫(yī)師所開的又有效又容易上火的中藥湯劑,不妨試試一劑藥分二三日或多日服下,;如果有條件可以配成丸劑或者膏滋劑等劑型,使得藥物緩慢發(fā)揮作用,,這樣就容易達到目的了,。 肝郁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肝郁之人虛不受補的情況最為多見。肝郁通俗講就是情緒不暢,。中醫(yī)認為肝主情志,,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就會出現(xiàn)肝郁氣滯,,表現(xiàn)為情志抑郁、心煩易怒等,。同時由于心主神志,,情緒也常與心有關,故心火與肝火常常是互相影響互為作用的,,以致出現(xiàn)心肝火旺等表現(xiàn),。這些人由于體內蘊藏著郁火,所以,,稍用補品,,就會使得郁火燃燒,而出現(xiàn)虛不受補的情況,。 往往身體不好的人,,容易有心煩及不良情緒的存在。所以,,如果只注意到體弱的一面,,而未注意到情緒郁滯的一面,只是一味地應用補品,,就一定不會起到好的效果,。通常是剛服藥時感覺不錯有精神了,,再服下去就會不舒服,出現(xiàn)胸悶,、腹脹,、不愿進食以及一些上火癥狀。因此中醫(yī)用補劑時非常強調要兼用疏通的藥物,,才會使得補而不滯,,補而不膩,達到應有的效果,。 痰濕阻滯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同樣的道理,,只要體內有郁滯的人都容易虛不受補。痰濕之人,,體內痰濁膠著,,阻氣傷陽,也很容易出現(xiàn)虛的情況,。這時候如果不先清理痰濁郁滯,,單純地應用補品,就會加重痰濁的郁滯,,不會起到好的效果,,也會出現(xiàn)越補越不舒服。??吹接械幕颊哂昧撕艽罅康狞h參黃芪,,卻感覺更加乏力。一看舌象只見舌苔厚膩無比,,這樣再補下去就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比如發(fā)生心腦血管事件、導致原有病變加重等,,這樣的例子常能見到,。故一定要先將體內痰濁充分清理干凈,之后才好談補,;況且,,很多人將體內痰濁濕氣清理干凈之后,會感覺身體輕快,,體力增強,,也就達到補的目的了。故一定要學會抓主要矛盾,,分清狀況,,予以針對性治療。一味盲目進補,只能加深病患,,使得今后的治療恢復都更加困難,。 瘀血阻滯之人容易虛不受補 瘀血阻滯之人也易虛不受補。瘀血日久,,血中郁熱日深,,如果進補,有的就會有出血的情況,。如果出血在小血管,,如牙齒、皮膚尚無大礙,;但是當大的血管,,如腎臟、腦血管,,出現(xiàn)尿血,、腦出血等問題就嚴重了。尤其是老年人,,患有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患者,,血管功能薄弱,,尤易出現(xiàn)問題,。必須平日注意應用疏通血管,、改善血管機能的藥物,包括中藥或西藥,,使得血液濃黏凝聚狀態(tài)獲得改善,。如果需要用中藥補劑一定要同時加用疏通氣血的藥物,方可達到好的效果,。 臨床上,,如果不是什么重癥,又沒有其他原因,,在服用中藥的同時,,沒有其他原因身體仍然不斷出現(xiàn)狀況,比如一再出現(xiàn)心臟癥狀發(fā)作或者腦血管意外發(fā)生,,就有可能與應用補藥過多有關,。應該重新仔細調整方劑,防止問題惡化,,因為補藥很容易加重壅堵現(xiàn)象,。補和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法則,自古以來,就有醫(yī)者愛用補藥,,以為穩(wěn)妥,;有的是投病人所好,沒有認真體察患者的脈證,,結果導致弊端甚多,。因此,用通用補應嚴格掌握適應癥,,以通為主還是以補為主,,幾分通幾分補一定權衡清楚,方能做到不誤病情,,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4.病后初愈不可以虛概之 《一得集》曰:“若外邪正盛,或病初愈而邪未盡,,誤投補劑,,必致邪與正為互,如油入面,,莫能去之,,致成終身之疾。鑒于此,,寧使五谷調養(yǎng),,即可省費,亦無弊竇也,。” 醫(y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論及了大病瘥(指病愈)后余熱,、遺寒、水氣及正虛氣逆等證治,,均不宜用補,。認為大病之后不可以虛概之,若在病勢初退之時,,不問虛實,,不察寒熱,一味予以溫補,,則難免出現(xiàn)疾病反復和加重,。例如:一位老人反復發(fā)熱,連續(xù)住院多次,。原因是回家后子女念其病后體虛,,每以甲魚、雞湯等大量補品及各類營養(yǎng)物品讓老人進服,。在質量,、數(shù)量上均超過了其所承受的能力,,則由飲食積滯逐漸化生毒熱,到了一定程度,,于是發(fā)生熱病,。中醫(yī)所講“食復”——飲食不節(jié)致疾病反復,就是這個道理,。 中醫(yī)非常強調病后慎養(yǎng)之法,,以防疾病復發(fā)。其中“食復”現(xiàn)象尤其要注意,。張仲景說:“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損谷則愈。”意思是疾病初愈,,脾胃功能薄弱,,如強使進食,則不能正常消化吸收,,反而會因飲食不當出現(xiàn)疾病反復,,這時給予消食導滯藥物就能好轉。故病后應該節(jié)食,,可吃容易消化的稀粥等進行調養(yǎng),,待脾胃功能漸漸恢復,方可逐漸增加飲食,,這樣,,身體康復就會比較順利了。既然進食都加以限制,,進補就更不合適了,。因為前面已經(jīng)提到,,病后仍會有余邪未盡,,比如余熱、余寒,、水濕邪氣等未能完全清除,,如若盲目進補,反而會貽誤病情,,或引起病情反復或加重,。只有等病邪慢慢清除干凈后,才可逐漸緩慢施補,。
5.怎樣矯正虛不受補 如上所說,,虛不受補原因很多,那么,就要去除這些原因并有針對性地進補,,才會比較穩(wěn)妥,。比如陰虛之人,在補的時候,,就一定要應用補陰的藥物或食物,,如百合、山藥,、蓮藕,、銀耳、黑木耳等,,避免應用相反的藥物或食物,,如鹿茸、海馬,、海龍,、雪蓮花、狗肉,、牛羊肉等溫燥之品,。有的陰虛日久也會造成氣虛,所以,,有時候要用一些補氣陰的藥物和食物,,如西洋參、北沙參,、玉竹,、山藥等。但一定注意配伍理氣通陽的藥物,,以使陽中求陰,、陽生陰長。 脾虛之人,,脾胃功能薄弱,,不論吃什么,都要注意限量,,不可吃得過多,,以免進一步損傷脾胃。同樣的道理,,服用補品更要量少,,因為補品多為壅滯之品,脾胃以疏通為“補”,,以疏通為“用”,,故一定要避免服用過多補品,,以免起到相反作用??梢苑靡恍┬哑?、健胃、和胃的藥物及食品,。脾虛實際就是消化吸收能力薄弱,,服用助消化藥也可以認為是針對消化能力弱的補品。一些健胃消食類的中成藥或保健品也可以適當服用,,其他還有云苓,、白術、陳皮,、雞內金等可以健脾消食,;幫助消化的還有山楂、檳榔,、荷葉,、白蘿卜等。另外燉肉時常用的佐料如桂皮,、八角,、小茴香等都有健胃助消化的功能。但還是那句話,,不要過多應用,,由于脾胃功能薄弱,量一多就更容易出現(xiàn)一些不必要的作用,,如因佐料偏熱而出現(xiàn)上火癥狀等,。 肝郁之人,是虛不受補中最多見的,,尤其是在春天,。肝氣應于春季,春天肝氣生發(fā)旺盛,。肝郁,、肝熱之人,如同時具備體虛現(xiàn)象,,需要進食補品,,就要格外小心了,,稍有不慎就會上火,。因此,春季上火的人格外多,,春季也是容易患瘟?。餍行詡魅静,。┑募竟?jié),有些常識的人,,春天往往都要備一些牛黃劑,,出現(xiàn)上火癥狀就趕緊服用,以免出現(xiàn)發(fā)熱等較嚴重的病況,。所以,,肝氣郁結者,包括常愛兩脅(兩側脅肋)不舒之人,,應適當用一些疏肝,、涼肝的物品,如玫瑰花,、菊花,、野菊花、桑葉等,,總以輕清疏解為好,,千萬不要應用厚濁重滯之品,以加重肝郁肝火使出現(xiàn)上火癥狀,。飲食上,,注意春天少食雞肉、狗肉,、牛羊肉,、蝦及某些海鮮等。否則,,也會引發(fā)或加重肝熱肝火現(xiàn)象,,以致出現(xiàn)性情急躁、心煩易怒等表現(xiàn),。 痰濕及瘀血阻滯之人,,多見于肥胖體質及老年人,也常會有高血脂,、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等情況,。如果要服補藥應注意用一些同時具有清化痰濁,、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藥,或同時用一些具有降脂,、降壓,、擴張血管等作用的藥物。因為中藥中很多活血通絡藥物如蟲類藥,,常常同時具有消痰去脂的作用,,而且化瘀與去痰濁,、濕濁往往是相輔相成、共同發(fā)揮作用的,。這樣的一些藥物同時配合補品服用,,才比較安全,才會起到好的效果,。
6.簡單補法 “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是一個原則,。但是對于那些所謂虛不受補的人,,能有什么辦法嗎?辦法肯定是有的,,還是看你怎么去補,。簡單說,可以根據(jù)你的感覺,,如果你的感覺是心煩燥熱,,你就用偏涼偏靜的藥物,如麥冬,、知母,;如果你的感覺是畏寒肢冷,你就用偏溫并能疏通肢體的藥物,,如當歸,、桂枝;如果你的感覺是乏力倦怠,,你就用增長氣力的藥物,,如靈芝、紅景天,;如果你是失眠頭暈,,你就用潛鎮(zhèn)安神的藥物,如珍珠母,、牡蠣,;如果你是食少便溏,你就用健脾和胃的藥物,,如陳皮,、山藥。如果你什么癥狀都有一點,,什么藥都想用,,那么,你就一定要從很少的量用起,體會你用后的感覺是不是好轉,,如果有好轉,,可以逐漸地增加用量,,或者使用較長時間,;如果用藥過程中感覺有什么不好,那么,,可能是藥不對路,,也可能是用量過多,就要調整或減量后再用,。當然,,最好的辦法還是請中醫(yī)來給你鑒定一下,因為補不對路會補出毛病來,。 常常體虛之人,,虛在先后天,即“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腎虧虛之人,進補尤為謹慎,。脾虛容易壅滯,,進補困難;腎虛用補腎之藥,,大多妨礙脾胃,,仍然難能補得上。此種人最虛不受補,,但是,,仍然有可補之法,即是先調脾胃,,可食補重于藥補,;待脾胃元氣恢復,脾腎同補,,緩緩圖之,,或補補停停,不可操之過急,。正應那句話,,三分治七分養(yǎng),久而久之,,必見成效,。
7.什么叫大實有羸狀 羸狀是指的瘦弱之象,大實之證是指壯實之人得的實邪病證,。大實有羸狀是說大實之證外表看上去卻是虛弱之象,。如果只看表面現(xiàn)象,,那一定就是用補了,結果造成不良后果,。比如:火極似水,,火指的是熱證,水指的是寒證,。明代有一患者叫諸仲文,,盛夏畏寒,穿著很厚的衣物,,飲食也必須是非常熱才行,,稍不夠熱便嘔吐。有醫(yī)生囑咐以胡椒煮母雞,,每日三次服,,病情更加劇。后來,,請到當時名醫(yī)戴思恭看后認為:脈數(shù)而大且不弱,,為“火極似水”,而胡椒發(fā)三陰之火,,雞能助痰,,只會加重病情。故以大承氣湯攻下,,晝夜腹瀉20余次,,患者頓時減掉一半衣物。又以黃連導痰湯加竹瀝飲之,,而獲痊愈,。 這個患者是由于痰火內甚,陽氣被郁而不能宣達于外,。因而盛夏畏寒,,穿厚衣,進熱食,,仍覺不暖,,看似極寒之證。但戴思恭留意其服食辛熱甘肥食物則病更加劇的情況,,并根據(jù)數(shù)大不弱脈象,,終于探得了病本,故用寒涼藥物攻下滌除痰熱,,使陽氣得以伸展,,而惡寒自解。可見,,寒熱既然如此難辨,,虛實也是同樣難分得清,盲目選用食療藥療都容易出錯,,只有靠醫(yī)生認真仔細的分析才可能把握準確,。 古書早有記載,有的實熱之證,,脈反細澀,,且神昏乏力,,甚至畏寒戰(zhàn)栗,,身著厚衣,酷似虛寒之證,。但仔細觀察其人必有唇焦,、口燥、便閉,、尿赤等實熱征象,,與真正虛寒者大不相同,假若不仔細辨別,,誤投補劑,,就大錯了。 因此,,雖然有的人看上去很衰弱,,可確確實實不是虛,而是相反——實,。因為外在表現(xiàn)往往可以是假象,,尤其小兒多見瘦瘦的,像豆芽菜一樣,,只見一個大大的肚子,,無精打采的,看起來確實不像實證,,可是卻完全是由于積食導致的實證,。如果認為是虛證,采用補的辦法,,就會越補越糟糕,,越補越瘦越衰弱。而采用消的辦法,,消食去積,,只有把胃腸中的積食清理干凈,才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恢復,而后能夠正常地消化飲食,,逐漸地長出肌肉,,使身體健壯起來。因此,,格外消瘦衰弱,,不一定就是虛證,不認真區(qū)分往往就會犯錯誤,。 清初名醫(yī)喻嘉言曾治一患者,,新秋時得病,惡寒發(fā)熱,,漸生咳嗽,,服解表藥不愈,逐漸消瘦,,延至初冬,,服人參白術等補劑,而致氣息奄奄,,不能進食,,咳聲微弱,泄瀉不止,,危在旦夕,。又有醫(yī)者開出人參、附子方劑,,家人不敢給服,,請喻嘉言診治。喻氏認為病由誤補所致,。秋燥傷肺,,醫(yī)者誤用發(fā)汗,使肺氣一傷再傷,,致干咳無痰,。此時應涼肺潤燥,反用參術補劑,,壅塞肺氣,,出現(xiàn)咳聲不揚,胸腹飽脹,,不思飲食,;肺中之熱無從宣泄,所以又直迫大腸而為瀉利不止,。經(jīng)施以潤肺之藥,,兼潤其腸,,則源流俱清,寒熱咳嗽泄瀉,,一齊俱止,。患者初服一劑,,泄瀉即好轉,,服四劑后,寒熱俱除,。再服數(shù)劑,,咳嗽等均獲痊愈。 以上均說明了誤補的害處,,如若不是誤補,,還有機會,結果誤補之后,,有的險傷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