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臟腑辯證與精油——腎
腎—膀胱病辯證:
腎陽虛——腎陽虧虛,溫運失職,,性機能減退,。
病因:
1、素體陽虛,。
2,、久病傷腎。
3,、房勞過度,。
4、年高腎虧,。
癥狀:
1,、畏寒肢冷,精神不振(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肢體,,機能低下)。
2,、腰膝酸軟(腰為腎之府,,腎主骨,下元虛衰,,精髓不充,,不能溫養(yǎng)腰膝)。
3,、性欲減退,,男子陽痿,精冷不育,,婦女宮寒不孕(腎藏精主生殖,,腎陽不足,性機能衰退),。
4,、大便恒溏或五更泄瀉(腎主二便,命門火衰,,火不生土),。
5、面色晄白(腎陽虛衰,,氣血不能上榮),。
6、面色黧黑(濁陰上泛),。
7,、舌淡胖,,苔白,脈沉弱,,兩尺尤甚(腎陽不足,,陽虛寒盛)。
治法:
溫補腎陽,。
腎虛水泛——腎陽虧虛,,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內(nèi)停,,形成水腫,。
病因:
久病傷腎。
癥狀:
1,、全身浮腫,,尿少不利(腎陽不足,氣化功能障礙,,水液內(nèi)停,,泛溢肌膚)。
2,、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沒指(水濕之性下趨,且下元虛冷),。
3,、腹部脹滿(水液內(nèi)停,氣機阻滯),。
4,、心悸喘咳(水氣凌心射肺)。
5,、畏寒肢冷,腰部酸冷(陽虛寒盛,,腰失溫養(yǎng)),。
6、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陽虛水飲內(nèi)盛),。
治法:
溫陽利水。
腎陰虛——腎陰虧虛,,陰虛內(nèi)熱,,虛火內(nèi)擾。
病因:
1,、久病傷腎,。
2,、房勞過度。
3,、稟賦不足,。
4、過服溫燥劫陰之品,。
癥狀:
1,、腰膝酸軟(陰虛精虧,骨骼失養(yǎng)),。
2,、眩暈耳鳴(髓海失充)。
3,、女子月經(jīng)量少或經(jīng)閉(血??仗摚?/span>
4,、崩漏(陰不制陽,,虛火內(nèi)擾,迫血妄行),。
5,、失眠多夢(腎水虧,心火旺,,虛火內(nèi)擾心神),。
6、遺精(擾動精室),。
7,、性欲亢奮(腎陰虧虛,相火妄動),。
8,、消瘦(腎陰為一身陰液的根本,形體失于濡養(yǎng)),。
9,、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咽干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陰虛內(nèi)熱),。
治法:
滋補腎陰,。
腎精不足——腎精虧損,以致生長發(fā)育,,生殖機能低下及早衰,。
病因:
1,、稟賦不足。
2,、調(diào)養(yǎng)失宜,。
3、房勞過度,。
4,、久病傷腎。
癥狀:
1,、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經(jīng)閉不孕,性機能減退(腎精虧虛),。
2,、小兒生長發(fā)育遲緩,身材矮小,,鹵門遲閉,,骨骼痿軟,智力低下,,動作遲鈍,;成人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老人記憶模糊,,精神呆鈍,,足痿無力(腎為生長發(fā)育的根本,腎精不足,,不能生髓養(yǎng)骨充腦),。
3、易脫發(fā)(精衰血虛),。
治法:
補益腎精,。
腎氣不固——腎氣不足,失其封藏固攝能力,。
病因:
1、年高腎氣虛衰,。
2,、年幼腎氣未充。
3,、久病,。
4,、房勞過度。
癥狀:
1,、腰膝酸軟(腎氣虧虛,,骨骼失養(yǎng))。
2,、聽力減退(腎開竅于耳),。
3、面白神疲(精氣不足,,機能活動減退),。
4、小便頻數(shù)而清長,,或失禁,、遺尿(氣化之本在腎,腎氣不足,,膀胱失約),。
5、尿后余瀝不盡(氣化不利,,排尿機能減弱),。
6、男子滑精早泄(腎氣虛,,精關不固),。
7、胎動易滑,,常易造成流產(chǎn)(不能固護沖任),。
8、白帶清稀量多(帶脈不固),。
9,、舌淡苔白,脈弱(腎氣不足),。
治法:
補腎固攝,。
腎不納氣——腎氣虧虛,攝納無權(quán),,氣不歸元,,呼吸機能衰減。
病因:
1,、久病咳喘,,耗傷肺氣,肺虛及腎。
2,、腎虛及肺,,以致肺腎氣虛。
癥狀:
1,、咳喘經(jīng)久不愈(肺腎氣虛),。
(1)呼多吸少(腎氣虧虛,攝納無權(quán),,氣不歸元),。
(2)動則喘咳加劇(動則耗氣),。
(3)腰膝酸軟(腰為腎之府,,腎虛失養(yǎng))。
(4)聲音低怯(肺氣虛,,宗氣不足),。
(5)自汗(衛(wèi)外不固)。
(6)神疲(機能衰退),。
(7)舌淡脈弱(氣虛),。
2、陽虛欲脫(腎氣久虧傷及腎陽),。
(1)喘息加劇,,冷汗淋漓,肢冷面清,。
(2)脈來浮大無根(虛陽外?。?/span>
3,、氣陰兩虛(腎氣不足,,延久傷及腎陰)。
(1)氣短息促(腎虛不能納氣),。
(2)顴紅心煩,,咽干口燥(陰不斂陽,虛火上炎),。
(3)舌紅,,脈細數(shù)(陰虛內(nèi)熱)。
治法:
補腎納氣,。
膀胱濕熱——濕熱蘊結(jié)膀胱,,以致膀胱氣化功能失常。
病因:
1,、外感濕熱之邪,。
2,、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生,。
癥狀:
1、尿頻,,尿急,,排尿澀痛(濕熱蘊結(jié)膀胱,下迫尿道),。
2,、小便黃赤短少或混濁,小腹脹悶(濕熱內(nèi)盛,,氣化失常),。
3、腰痛(濕熱郁蒸則可發(fā)熱,,阻滯腎腑),。
4、尿中雜質(zhì)沉結(jié)而形成砂石(濕熱蘊結(jié)日久),。
5,、血尿(熱傷膀胱絡脈)。
6,、舌紅苔黃膩,,脈數(shù)(濕熱內(nèi)蘊)。
治法:
清熱利濕通淋,。
蕓香科:
Grapefruit/ Citrus grandis
味辛,、甘、苦,,性溫,。歸脾、肺,、腎經(jīng),。
寬中理氣,消食,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氣郁胸悶,,脘腹冷痛,食積,,瀉痢,咳喘,疝氣,。傘形花科:
Fennel, Sweet/ Foeniculum vulgare
味辛,性溫,歸肝,、腎,、膀胱、胃經(jīng),。
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主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jīng),。
陰虛火旺者禁用。
檀香科:
Sandalwood/ Santalum album
味苦,,性溫,。歸胃、腎經(jīng),。
降逆和胃,,行氣止痛。主治呃逆,,嘔吐,,胃脘痛,腰痛,。
桃金娘科:
Clove Bud/ Syzygium aromaticum
味辛,、甘,性熱,。歸脾,、胃、腎經(jīng),。
暖胃,,降逆,溫腎,,止痛,。主治胃寒脹痛,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實火,陰虛火旺者禁用,。
中醫(yī)臟腑辯證與精油——肺
肺—大腸病辯證
肺氣虛——肺氣不足,,肺功能活動減弱,以致宣降無力,,衛(wèi)表不固。
病因:
1,、久病咳喘耗傷肺氣,。
2、氣的化生不足,。
癥狀:
1,、咳喘無力,少氣倦怠,,懶言聲低(肺氣虛弱,,宗氣亦隨之不足,肺的主氣司呼吸功能減退),。
2,、動則喘咳、氣短益甚(動則耗氣),。
3,、痰液清稀(肺氣不足,,宣降失常,,津液輸布受阻,停聚為痰),。
4,、自汗、畏風,、容易感冒(肺主皮毛,,肺氣虛弱不能宣發(fā)衛(wèi)氣于肌表,導致衛(wèi)表不固),。
5,、面色淡白或晄白,舌淡,,脈虛(氣虛),。
治法:
補益肺氣,。
肺陰虛——肺陰不足,虛熱內(nèi)生,,肺失清肅,。
病因:
1、久咳,、久病,。
2、燥熱之邪灼傷肺陰,。
癥狀:
1,、咳嗽(肺陰不足,陰虛火旺,,肺失清肅則肺氣上逆),。
2、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津被火灼),。
3,、痰中帶血或咯血(虛火灼傷肺絡)。
4,、口咽干燥,,甚則聲音嘶啞(肺陰虧虛,,津不上潤),。
5、形體消瘦(陰虛失養(yǎng)),。
6,、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兩顴潮紅,,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陰虛內(nèi)熱),。
治法:
滋陰潤肺,;滋陰降火。
風寒束肺——感受風寒,,束于肺系,,肺衛(wèi)失宣。
病因:
風寒,,病位在肺及肺衛(wèi)之間,。
癥狀:
1、咳嗽,,痰稀色白(外感風寒,,肺氣被束,,宣降失常)。
2,、鼻塞流清涕,,輕度發(fā)熱惡寒,頭身痛楚(肺主氣屬衛(wèi),,邪客肺衛(wèi)),。
3、舌苔薄白,,脈浮緊(風寒表證),。
治法:
宣肺散寒、止咳化痰,。
寒邪客肺——寒邪直接侵入肺臟,,肺氣郁閉不得宣降。
病因:
寒邪侵襲于肺,,病位完全在肺。
癥狀:
1,、咳嗽氣喘(感受寒邪,,內(nèi)克于肺,肺失宣降,,肺氣上逆),。
2、痰稀色白(寒為陰邪,,陽氣被郁,,津液不化,凝而成痰),。
3,、形寒肢冷(陽氣被郁不能外達)。
4,、舌淡苔白,,脈沉緊(陰寒內(nèi)盛,陽氣被困),。
治法:
宣肺散寒,、肅肺平喘。
風熱犯肺——風熱之邪侵犯肺系,,肺衛(wèi)受病,。
病因:
風熱,病位在肺與肺衛(wèi)之間,。
癥狀:
1,、咳嗽(風熱襲肺,,肺失清肅)。
2,、痰黃質(zhì)稠(熱邪灼津為痰),。
3、發(fā)熱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濁涕,,口干咽痛(肺主氣屬衛(wèi),與衛(wèi)表相合,,肺衛(wèi)受邪),。
4、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風熱表證)。
治法:
辛涼宣肺,。
熱邪壅肺——熱邪內(nèi)壅于肺,,肺失清肅。
病因:
熱邪侵襲于肺,,病位完全在肺,。
癥狀:
1、咳嗽(熱邪熾盛,,內(nèi)壅于肺,,肺失清肅)。
2,、咯痰黃稠(肺熱熾盛,,煉液為痰,痰熱互結(jié)),。
3,、氣喘息粗,呼吸困難,,甚則鼻翼煽動(痰熱交阻,,肺氣郁閉)。
4,、壯熱口渴,,大便干結(jié),小便量少色深(里熱熾盛,,陰津被耗),。
5、胸痛(痰熱阻滯肺絡,,氣滯血壅,,氣血運行不暢),。
6、咳吐膿血腥臭痰(熱壅血瘀,,腐敗為膿,,則成肺癰)。
7,、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里熱熾盛)。
治法:
清宣肺熱,、止咳平喘,;清熱化痰排膿。
燥邪犯肺——燥邪侵犯肺衛(wèi),,肺系津液耗傷,,肺衛(wèi)失宣。
病因:
秋令感受燥邪,,病位在肺及肺衛(wèi)之間,。
癥狀:
1、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難咯(燥邪犯肺,,肺津受傷,肺失清潤,、肅降)。
2,、胸痛咯血(咳甚則肺絡受傷),。
3、鼻咽干燥(津傷化燥,,肺系失其濡潤),。
4、發(fā)熱惡寒(燥襲衛(wèi)表,,肺衛(wèi)失宣),。
5、脈浮數(shù)(燥邪偏溫,,為溫燥),,脈浮緊(燥邪偏涼,為涼燥),。
治法:
清肺潤燥,。
痰濕阻肺——痰濕內(nèi)盛,壅阻于肺,,以致肺失宣降,。
病因:
1,、久咳傷肺。
2,、感受寒濕病邪,,以致肺不布津,聚濕釀痰,。
3,、脾氣素虛,濕聚成痰,,上漬于肺,。
癥狀:
1、咳嗽痰多,,甚則氣喘痰鳴(痰濕阻滯于肺,,肺氣上逆)。
2,、痰雖粘膩,,但色白量多而易吐(其痰由水濕所聚)。
3,、胸悶(痰濕阻肺,,肺氣不利)。
4,、舌淡苔白膩,,脈滑(痰濕內(nèi)阻)。
治法:
燥濕化痰,。
大腸濕熱——濕熱侵襲大腸,,氣機壅滯,傳導失職,,以致泄瀉,、瀉痢。
癥狀:
1,、腹痛(濕熱侵犯大腸,,大腸氣機不利)。
2,、膿血便(濕熱損傷血絡,,瘀熱腐敗為膿)。
3,、腹痛,、里急后重(熱迫氣滯)。
4、腹瀉不爽(濕熱交結(jié)),。
5,、瀉下黃色稀水而臭,肛門灼熱(濕熱下迫),。
6,、口渴,小便量少色深(津液耗傷),。
7,、發(fā)熱惡寒(表邪未解),但熱不寒(里熱已成),。
8,、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濕熱內(nèi)盛),。
治法:
清化濕熱,。
瘀熱阻腸——瘀熱阻滯大腸局部脈絡,發(fā)為腸癰,。
癥狀:
1,、右少腹疼痛拒按,且反跳痛明顯(濕熱內(nèi)蘊,,腸腑氣機不利,,致成氣滯血瘀,瘀熱互結(jié),,阻滯闌尾),。
2、惡心嘔吐(瘀熱壅滯,,腑氣不通,,濁氣上逆,胃失和降),。
3、發(fā)熱,,口渴,,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脈數(shù)(里熱熾盛),。
4、見弦數(shù)脈象(脈弦主痛),。
治法:
泄熱祛瘀,。
大腸液虧——陰液虧虛,不能濡潤大腸而便秘。
病因:
1,、素體陰虧,。
2、婦女產(chǎn)后血虛,。
3,、年老而陰血不足。
4,、熱病后期陰液虧耗,。
癥狀:
1、大便干結(jié)難以排出,,常數(shù)日一行(大腸津液不足,,失于濡潤而傳導不利)。
2,、口臭,、頭暈(大便日久不解,大腸腑氣不通,,濁氣上逆),。
3、口干咽燥,,舌紅少津(液虧內(nèi)熱),。
4、脈象細澀(津液不足,,脈道失充,,血行不利)。
治法:
潤腸通便,。
腸虛不固——大腸陽氣虛衰,,固攝無力,致大便失禁,。
病因:
久病下利損傷陽氣,。
癥狀:
1、瀉利久延不愈,,或大便失禁,,甚至脫肛(大腸陽氣虛衰,固攝無力),。
2,、畏寒肢冷,腹痛隱隱,、喜溫喜按(陽虛陰盛,,寒從內(nèi)生),。
3,、舌淡苔白,,脈沉弱(虛寒)。
治法:
澀腸固脫,。
唇形科:
Peppermint/ Mentha piperita
味辛,,性涼。歸肺,、肝經(jīng),。
疏風散熱,,解毒散結(jié),。主治風熱感冒,目赤,,咽痛,,痄腮。
Basil/ Ocimum basilicum
味辛,、甘,,性溫。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疏風解表,,化濕和中,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主治感冒頭痛,發(fā)熱咳嗽,,中暑,食積不化,,不思飲食,,脘腹脹痛,嘔吐瀉痢,風濕痹痛,,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牙痛口臭,,胬肉遮睛,,皮膚濕瘡,癮疹瘙癢,,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氣虛血燥者慎用,。
Patchouli/ Pogostemon cablin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主治濕阻中焦之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外感暑濕之寒熱頭痛,,濕溫初起的發(fā)熱身困,胸悶惡心,,鼻淵,,手足癬。
陰虛者禁用,。蕓香科:
Grapefruit/ Citrus grandis
味辛,、甘、苦,,性溫,。歸脾、肺,、腎經(jīng),。
寬中理氣,消食,,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氣郁胸悶,脘腹冷痛,,食積,,瀉痢,咳喘,,疝氣,。
Mandarin/ Citrus reticulate
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jīng),。
散寒燥濕,,理氣化痰,寬中健胃,。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逆,惡心嘔吐,,胸脘痞脹,。
陰虛燥咳及久咳氣虛者禁用。
Orange, Sweet/ Citrus sinsensis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肺經(jīng)。
行氣健脾,,降逆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痰壅氣逆之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梅核氣,。
Orange, Bitter/ Citrus aurantium
味苦、酸,,性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理氣寬胸,行滯消積,。主治胸膈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孕婦慎用,。傘形花科:
Coriander/ Coriandrum sativum
味辛,、酸,性平,。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健胃消積,,理氣止痛,透疹解毒,。主治食積,,食欲不振,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嘔惡反胃,瀉痢,,腸風便血,,脫肛,疝氣,,麻疹,,痘疹不透,禿瘡,,頭痛,,牙痛,耳癰,。
有火熱者禁用,。姜科: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味辛,性溫,。歸肺,、胃,、脾經(jīng)。
散寒解表,,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陰虛內(nèi)熱及實熱證禁用,。胡椒科:
Pepper, Black/ Piper nigrum
味辛,性熱,。歸胃,、大腸、肝經(jīng),。
溫中散寒,,下氣止痛,止瀉,,開胃,,解毒。主治胃寒疼痛,,嘔吐,,受寒泄瀉,食欲不振,,中魚蟹毒,。
熱病及陰虛有火者禁用,孕婦慎用,。桃金娘科:
Eucalyptus (Blue gum)/ Eucalyptus globules
味辛,、苦,性寒,。歸肺,、胃、脾,、肝經(jīng),。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痰理氣,,殺蟲止癢,。主治感冒,高熱頭痛,,肺熱喘咳,,百日咳,脘腹脹痛,,腹瀉,,痢疾,鉤,、絲蟲病,瘧疾,,風濕痛,,癰瘡腫毒,濕疹,,疥癬,,燒燙傷,外傷出血,。
內(nèi)服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及患十二指腸潰瘍者慎用。
中醫(yī)臟腑辯證與精油——脾
脾—胃病辯證:
脾氣虛——脾氣不足,,運化失健,,機體失養(yǎng)。
病因:
1,、飲食失調(diào),。
2、久病傷脾,。
3,、思慮、勞倦過度,。
癥狀:
1,、納食減少,腹脹(脾氣不足,,運化失健,,以致胃的受納腐熟功能減退)。
2,、腹脹飯后尤甚(食后脾氣更困,,即所謂“食入不運,其病在脾”),。
3,、大便溏?。ㄆ⑻撌н\,水濕不化,,流注腸中),。
4、肢體浮腫,,面色晄白(水濕不化,,泛溢肌膚)。
5,、肢體倦怠,,少氣懶言,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機體失養(yǎng))。
治法:
益氣健脾,。
脾氣下陷——脾氣虧虛,,以致脾的升清、升舉功能不足而下陷,。
病因:
1,、脾氣虛進一步發(fā)展。
2,、久泄久利,。
3、勞倦傷脾,。
癥狀:
1,、脘腹墜脹,脫肛或子宮下垂(脾氣下陷,,升舉無力,,內(nèi)臟下垂)。
2,、便意頻數(shù),,或瀉利經(jīng)久不愈(清氣下陷)。
3,、小便混濁如米泔(脾不散精,,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輸布而下流膀胱)。
4、頭暈目眩(清陽不升,,頭目失養(yǎng)),。
5、氣短乏力,,聲低懶言,,舌淡苔白,脈虛弱(脾氣虧虛),。
治法:
益氣升提,。
脾不統(tǒng)血——脾氣虧虛,不能統(tǒng)攝血液而引起各種出血癥狀,。
病因:
1,、病久脾氣虛損。
2,、勞倦傷脾,。
癥狀:
1、血不偱經(jīng)而外逸(脾氣虧虛,,統(tǒng)血功能失常)。
(1)便血(血逸胃腸),。
(2)尿血(血逸膀胱),。
(3)紫斑(血逸皮下)。
2,、月經(jīng)量多色淡,,甚則崩漏(脾不統(tǒng)血,沖任不固),。
3,、食少便溏,神疲乏力,,短氣懶言,,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脾氣不足,,氣虛血虧)。
治法:
益氣攝血,。
脾陽虛——脾陽虛衰,,溫運失職,虛寒內(nèi)生,。
病因:
1,、由脾氣虛發(fā)展而來。
2、飲食寒涼損傷脾陽,。
癥狀:
1,、腹脹納少,大便溏薄清稀,,甚則完谷不化(脾陽不足,,溫運失職,水谷不化),。
2,、肢體浮腫,小便短少(水濕內(nèi)停,,泛溢肌膚),。
3、白帶清稀而多(水濕下注),。
4,、畏寒肢冷(陽虛無以溫煦)。
5,、腹痛隱隱,,喜溫喜按(證屬虛寒)。
6,、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虛寒),。
治法:
溫中健脾,。
寒濕困脾——寒濕內(nèi)盛,中陽被困,,運化失職,。
病因:
1、外感寒濕,。
2,、內(nèi)濕素盛,以致脾為濕困,。
癥狀:
1,、脘腹脹悶,食少便溏,,泛惡欲吐(寒濕內(nèi)浸,,脾氣受困,脾胃升降失常),。
2,、頭身困重(清陽之氣不得升展),。
3、口淡不渴(寒濕內(nèi)盛),。
4、黃疸,,黃色晦暗如煙熏(寒濕久郁不化,,發(fā)為黃疸,性屬陰黃),。
5,、肢體浮腫,小便量少(脾陽被寒濕所遏,,水濕不得溫化,,泛溢肌表)。
6,、苔白膩,,脈濡緩(寒濕內(nèi)盛)。
治法:
溫中化濕,。
濕熱蘊脾——濕熱內(nèi)蘊中焦,,脾胃功能失常。
病因:
1,、感受濕熱外邪,。
2、過食肥甘厚味,,濕熱內(nèi)生。
癥狀:
1,、脘腹痞悶,,泛惡厭食(濕熱內(nèi)蘊中焦,脾失健運,,胃失和降),。
2、大便溏泄不爽,,小便量少色黃(濕熱下迫),。
3、肢體困重(濕熱中阻,,脾為濕困),。
4、黃疸,,鮮明如橘子色(濕熱內(nèi)郁,,發(fā)為黃疸,,性屬陽黃)。
5,、皮膚發(fā)癢(膽汁外溢,,滯于肌膚)。
6,、身熱起伏(濕熱郁蒸),,汗出而熱不解(濕熱互結(jié),濕遏熱伏,,以致汗出而邪不去),。
7、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濕熱內(nèi)盛),。
治法:
清利濕熱。
胃寒——陰寒凝滯胃腑,,氣機郁滯,,胃失和降。
病因:
1,、脘腹受涼,。
2、過食生冷,。
3,、胃陽虧虛,以致寒凝胃脘,。
癥狀:
1,、實寒。
(1)胃脘冷痛(陰寒內(nèi)盛,,胃陽被遏,,寒凝氣滯)。
(2)遇寒胃脘冷痛加劇,,得溫冷痛減輕(遇寒則寒凝更甚,,得溫則陰寒始化)。
(3)口泛清水(寒凝胃腑,,胃陽被困,,津液不化,則胃失和降而上逆),。
(4)脈沉緊或弦(實寒),。
2、虛寒,。
(1)脘痛綿綿,,喜溫喜按(胃陽不足,,虛寒內(nèi)生,凝滯氣機,,胃氣不和),。
(2)嘔吐清水(水飲不化而隨胃氣上逆)。
(3)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虛寒),。
治法:
溫中散寒,。
胃熱——胃火熾盛,機能亢進,,胃氣失和,。
病因:
1、情志不舒,,郁而化火,。
2、過食辛辣,、過服溫燥藥物,。
癥狀:
1、胃脘灼熱疼痛(熱郁胃中,,火灼胃絡,,氣血壅滯,胃氣失和),。
2,、消谷善饑(胃火熾盛,機能亢進),。
3,、吞酸嘈雜嘔吐(肝胃之氣火上逆)。
4,、牙齦腫痛(胃火循經(jīng)上炎,,氣血壅滯于牙齦),,齒衄(灼傷血絡),。
5、口臭(胃中濁氣上逆),。
6,、口渴喜飲,大便秘結(jié),,小便量少色赤(火熱傷津),。
7,、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火熱內(nèi)盛),。
治法:
清胃瀉火,。
胃陰虛——胃陰不足,以致胃失濡潤和降,。
病因:
多種慢性因素引起胃陰耗損,,致虛熱內(nèi)生。
(1)胃熱證日久不愈,。
(2)外感熱病耗傷津液,。
(3)過食辛辣。
(4)情志之火內(nèi)郁,。
癥狀:
1,、胃脘隱痛,脘痞嘈雜(虛熱郁胃,,胃氣不和),。
2、能知饑而不欲食或食少(胃陰不足,,不能腐熟水谷,,但胃氣尚未傷)。
3,、口干咽燥,,大便干結(jié)(陰虧失潤)。
4,、干嘔呃逆(胃氣上逆),。
5、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陰虛內(nèi)熱),。
治法:
滋養(yǎng)胃陰。
食滯胃脘——飲食不化,,積滯胃腑,,胃的腐熟、通降功能失常,。
病因:
1,、飲食不節(jié)。
2,、暴飲暴食,。
3、脾胃素虛,,飲食不慎,。
癥狀:
1,、胃脘脹悶疼痛,腸鳴矢氣(食物積滯胃脘,,胃失和降,,胃腸腑氣不通)。
2,、噯腐吐酸,,甚則嘔吐酸腐食物(腐熟失職,不能消磨水谷,,食濁隨胃氣上逆),。
3、大便溏泄,,瀉下酸腐臭穢(食濁下移),。
4、苔厚膩,,脈滑(食濁內(nèi)阻),。
治法:
消食導滯。
唇形科:
Basil/ Ocimum basilicum
味辛,,甘,,性溫。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疏風解表,,化濕和中,行氣活血,,解毒消腫,。主治感冒頭痛,發(fā)熱咳嗽,,中暑,,食積不化,不思飲食,,脘腹脹痛,,嘔吐瀉痢,風濕痹痛,,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牙痛口臭,,胬肉遮睛,,皮膚濕瘡,癮疹瘙癢,,跌打損傷,,蛇蟲咬傷。
氣虛血燥者慎用,。
Patchouli/ Pogostemon cablin
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jīng)。
芳香化濕,,和胃止嘔,,祛暑解表。主治濕阻中焦之脘腹痞悶,,食欲不振,,嘔吐,泄瀉,,外感暑濕之寒熱頭痛,,濕溫初起的發(fā)熱身困,胸悶惡心,,鼻淵,,手足癬。
陰虛者禁用,。蕓香科:
Grapefruit/ Citrus grandis
味辛,、甘、苦,,性溫,。歸脾、肺,、腎經(jīng),。
寬中理氣,消食,,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氣郁胸悶,,脘腹冷痛,,食積,瀉痢,咳喘,,疝氣,。
Mandarin/ Citrus reticulate
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jīng),。
散寒燥濕,,理氣化痰,寬中健胃,。主治風寒咳嗽,,痰多氣逆,惡心嘔吐,,胸脘痞脹,。
陰虛燥咳及久咳氣虛者禁用,。
Neroli/ Citrus aurantium var. amara
味辛,、甘,、微苦,,性平,。歸脾,、胃經(jīng),。
理氣寬胸,,和胃止嘔,。主治胸中痞悶,,脘腹脹痛,不思飲食,,惡心嘔吐,。
Orange, Sweet/ Citrus sinsensis
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肺經(jīng),。
行氣健脾,降逆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痰壅氣逆之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梅核氣。
Orange, Bitter/ Citrus aurantium
味苦,、酸,,性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jīng),。
理氣寬胸,行滯消積,。主治胸膈痞滿,,脅肋脹痛,食積不化,,脘腹脹滿,,下痢后重,脫肛,,子宮脫垂,。
孕婦慎用。傘形花科:
Coriander/ Coriandrum sativum
味辛,、酸,,性平。歸肺,、胃,、大腸經(jīng)。
健胃消積,,理氣止痛,,透疹解毒。主治食積,,食欲不振,,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嘔惡反胃,,瀉痢,腸風便血,,脫肛,,疝氣,麻疹,,痘疹不透,,禿瘡,頭痛,牙痛,,耳癰,。
有火熱者禁用。
Fennel, Sweet/ Foeniculum vulgare
味辛,,性溫,,歸肝、腎,、膀胱,、胃經(jīng)。
溫腎暖肝,,行氣止痛,,和胃。主治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脘腹冷痛,食少吐瀉,,脅痛,,腎虛腰痛,痛經(jīng),。
陰虛火旺者禁用,。
橄欖科:
Frankincense/ Boswellia carterii
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脾經(jīng),。
活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消腫生肌,。主治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淤痛,癰疽腫毒,,腸癰,,創(chuàng)潰不斂。
胃弱者慎用,,孕婦及無瘀滯者禁用,。
Myrrh/ Commiphora myrrha
味苦,,性平,歸心,、肝,、脾經(jīng)。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主治胸腹瘀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微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
胃弱者慎用,孕婦及虛證無瘀者禁用,。
姜科:
Ginger/ Zingiber officinale
味辛,,性溫。歸肺,、胃,、脾經(jīng)。
散寒解表,,降逆止嘔,,化痰止咳。主治風寒感冒,,惡寒發(fā)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陰虛內(nèi)熱及實熱證禁用,。
胡椒科:
Pepper, Black/ Piper nigrum
味辛,性熱,。歸胃,、大腸、肝經(jīng),。
溫中散寒,,下氣止痛,,止瀉,開胃,,解毒,。主治胃寒疼痛,嘔吐,,受寒泄瀉,,食欲不振,中魚蟹毒,。
熱病及陰虛有火者禁用,,孕婦慎用。
檀香科:
Sandalwood/ Santalum album
味苦,,性溫,。歸胃、腎經(jīng),。
降逆和胃,,行氣止痛。主治呃逆,,嘔吐,,胃脘痛,腰痛,。
安息香科:
Benzoin/ Styrax benzoin
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jīng),。
開竅提神,,豁痰辟穢,行氣活血,,止痛,。主治中風痰厥,驚癇昏迷,,產(chǎn)后血暈,,心腹疼痛,風痹肢節(jié)痛,。
陰虛火旺者慎用,。
桃金娘科:
Clove Bud/ Syzygium aromaticum
味辛、甘,,性熱,。歸脾,、胃、腎經(jīng),。
暖胃,,降逆,溫腎,,止痛,。主治胃寒脹痛,呃逆,,吐瀉,,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實火,,陰虛火旺者禁用,。
Eucalyptus (Blue gum)/ Eucalyptus globules
味辛、苦,,性寒,。歸肺,、胃,、脾、肝經(jīng),。
疏風解表,,清熱解毒,化痰理氣,,殺蟲止癢,。主治感冒,高熱頭痛,,肺熱喘咳,,百日咳,脘腹脹痛,,腹瀉,,痢疾,鉤,、絲蟲病,,瘧疾,風濕痛,,癰瘡腫毒,,濕疹,,疥癬,燒燙傷,,外傷出血,。
內(nèi)服用量不宜過大,孕婦及患十二指腸潰瘍者慎用,。
Eucalyptus (Lemon scented)/ Eucalyptus citriodora
味辛,、苦,性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
散風除濕,,健胃止痛,解毒止癢,。主治風寒感冒,,風濕骨痛,胃氣痛,,食積,,痧脹吐瀉,痢疾,,哮喘,,瘧疾,瘡癤,,風疹,,濕疹,頑癬,,水火燙傷,,炮彈傷。
Cajeput/ Melaleuca leucadendron
味辛,,性平,。歸肝、胃,、心經(jīng),。
祛風通絡,理氣止血,,殺蟲,。主治風濕痹痛,拘攣麻木,,脘腹脹痛,,牙痛,,頭痛,疝氣痛,,跌打腫痛,,疥瘡。
中醫(yī)臟腑辯證與精油——心
心—小腸病辯證:
心氣虛——心氣不足,,推動無力,。
病因:
1、久病體虛,。
2,、稟賦不足。
3,、思慮勞倦,。
4、年高臟器虛衰,。
5,、暴病傷正。
癥狀:
1,、心悸怔仲(心氣不足,,搏動乏力,氣血不能正常運行,,神不安藏),。
2、胸悶氣短(心氣不足,,宗氣虛弱,,運行無力),。
3,、自汗(氣虛衛(wèi)外不固)。
4,、神疲(心神不振),。
5、活動后諸癥加?。▌觿t耗氣),。
6、面色淡白(心氣不足,,氣血不能上榮于面),。
7、脈虛或結(jié)代(心氣不足,,推動乏力,,脈氣不相順接),。
治法:
補益心氣。
心陽虛——心陽不足,,鼓動無力,,以致溫運失職。
病因:
由心氣虛發(fā)展而成,。
癥狀:
1,、心悸,怔仲,,胸悶,,氣短,自汗,,神疲乏力,,舌淡(心氣虛)。
2,、畏寒肢冷(心陽不足,,不能溫煦肢體)。
3,、心痛暴作,,甚則胸痛徹背(陽虛寒盛,陰寒凝滯心脈,,氣血運行不暢),。
4、面色晄白(心陽不足,,水濕不化),。
5、面色晦暗,,舌有瘀點瘀斑(氣血瘀滯),。
6、脈弱或結(jié)代(心陽虛衰,,鼓動乏力,,血行不利)。
治法:
溫補心陽,。
心陽暴脫——心陽驟然虛脫,,陽氣欲絕。
病因:
心陽虛的嚴重階段,。
癥狀:
1,、心悸,怔仲,胸悶,,氣短,,自汗,神疲乏力,,舌淡(心氣虛),。
2、冷汗淋漓(心陽暴脫,,陽氣衰亡,,不能衛(wèi)外);四肢厥冷(不能溫煦肢體),。
3,、呼吸微弱(心陽衰,宗氣泄),。
4,、神志模糊,甚則昏迷(心陽衰敗,,心神失養(yǎng)而渙散),。
5、面色蒼白,,口唇青紫,,脈微欲絕(陽氣外亡,血行無力而致陽虛血瘀),。
治法:
回陽救逆,。
心血虛——心血不足,心失濡養(yǎng),,心神不安,。
病因:
1、久病耗損陰血,。
2,、脾胃虛弱,血的生化不足,。
3,、失血過多。
4,、思慮過度,陰血暗耗,。
癥狀:
1,、心悸、怔仲(心血虧虛,心失所養(yǎng)致心動不安),。
2,、失眠、多夢(血不養(yǎng)神,,心神不寧),。
3、眩暈,、健忘(心血不足,,頭目失養(yǎng),髓??仗摚?。
4、面色淡白無華或萎黃,,唇舌色淡(血虛不能上榮),。
5、脈象細弱(血虛不能充脈),。
治法:
補血養(yǎng)心安神,。
心陰虛——心陰虧損,心失濡養(yǎng),,心神不安,,虛熱內(nèi)擾。
病因:
1,、情志不遂致氣郁化火,。
2、熱病傷陰,。
3,、勞神過度,暗耗心陰,。
癥狀:
1,、心悸、怔仲(心陰虧虛,,心失所養(yǎng)),。
2、心煩,、失眠,、多夢(陰不制陽,虛熱內(nèi)生,,擾亂心神,,心神不寧)。
3、五心煩熱,、潮熱盜汗(陰虛陽亢,,虛熱內(nèi)擾)。
4,、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陰虛內(nèi)熱)。
治法:
滋陰養(yǎng)心安神,。
心火亢盛——心火內(nèi)熾,,擾亂心神。
病因:
1,、情志郁結(jié),,郁久化火。
2,、過食辛辣,、溫補之品,化熱生火,。
3,、火熱之邪內(nèi)侵。
癥狀:
1,、心煩失眠,,甚則狂躁譫語(心火內(nèi)熾,擾亂心神),。
2,、口舌生瘡,常見面赤(心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火上炎)。
3,、口渴,、便秘(火熱傷津)。
4,、小便赤澀灼痛(心移熱于小腸),。
5、吐血,、衄血(火熱迫血妄行),。
6、苔黃,,舌尖紅絳,,脈數(shù)有力(火熱內(nèi)盛),。
治法:
清心瀉火,。
心脈痹阻——心脈血行不暢,,痹阻不通。
病因:
正氣先虛,,以致心陽不足,,推動無力,在各種因素作用下,,導致心臟脈絡血流不暢,,痹阻不通,本虛標實,。
癥狀:
1,、心悸、怔仲(心氣心陽不足,,心失溫養(yǎng)),。
2、心痛如針刺,,舌質(zhì)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或結(jié)代(陽氣不足,,血液運行無力,,致成瘀阻心脈)。
3,、悶痛尤甚,,身體困重,舌苔白膩,,脈滑,,患者多體胖痰多(繼發(fā)痰濁停聚心脈)。
4,、心痛暴作,,痛勢劇烈,畏寒肢冷,,得溫痛減,,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緊(陰寒凝滯心脈),。
5,、胸悶脹痛,脈弦(精神因素引發(fā),,氣滯心脈,,氣機郁滯,,心血受阻)。
6,、胸痛時發(fā)時止(心脈時痹時通),。
7、胸痛引臂內(nèi),,甚則放射至肩背(手少陰心經(jīng)之脈直行上肺,,出腋下,循臂內(nèi)),。
治法:
通陽化瘀,。
痰迷心竅——痰氣郁結(jié),阻閉心竅,,以致精神,、神智異常。
病因:
1,、濕濁釀痰,。
2、情志郁結(jié),,氣郁痰凝,。
癥狀:
1、神識癡呆,,意識模糊,,喉中痰鳴(痰濁蒙蔽心竅,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障礙),。
(1)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喉中痰鳴(中風證),。
(2)表情淡漠,,喃喃自語,舉止失常(癲證——情志不遂,,肝氣郁結(jié),,故精神抑郁,甚則心神被蒙,,不能自主),。
(3)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兩目上視,口吐涎沫并發(fā)出豬羊叫聲(癇證——痰濁隨肝風上蒙心竅),。
2,、舌苔白膩,,脈滑(痰濁內(nèi)盛)。
治法:
滌痰開竅,。
痰火擾心——火熱內(nèi)郁,,煉液為痰,痰火互結(jié),,以致神智異常,。
病因:
1,、精神刺激,,郁怒傷肝,氣郁化火,。
2,、外感熱邪。
癥狀:
1,、輕則心煩失眠,,重則神志狂亂(痰火內(nèi)盛,擾亂心神),。
(1)躁狂譫語,,發(fā)熱氣粗,面紅目赤,,痰液黃稠或喉間痰鳴(外感熱?。?/span>
(2)心煩不寐,,甚則狂越妄動,,打人毀物,哭笑無常,,胡言亂語(內(nèi)傷雜?。?/span>
2,、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里熱蒸騰,痰火內(nèi)盛),。
治法:
清心豁痰,。
橄欖科:
Frankincense/ Boswellia carterii
味辛、苦,,性微溫,。歸心、肝,、脾經(jīng),。
活血行氣,,通經(jīng)止痛,消腫生肌,。主治心腹疼痛,,風濕痹痛,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淤痛,,癰疽腫毒,腸癰,,創(chuàng)潰不斂,。
胃弱者慎用,孕婦及無瘀滯者禁用,。
Myrrh/ Commiphora myrrha
味苦,,性平,歸心,、肝,、脾經(jīng)。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主治胸腹瘀痛,痛經(jīng),,經(jīng)閉,,微瘕,跌打損傷,,癰腫瘡瘍,,腸癰,目赤腫痛,。
胃弱者慎用,,孕婦及虛證無瘀者禁用。
安息香科:
Benzoin/ Styrax benzoin
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jīng)。
開竅提神,,豁痰辟穢,,行氣活血,止痛。主治中風痰厥,,驚癇昏迷,,產(chǎn)后血暈,心腹疼痛,,風痹肢節(jié)痛,。
陰虛火旺者慎用。
桃金娘科:
Cajeput/ Melaleuca leucadendron
味辛,,性平,。歸肝、胃,、心經(jīng),。
祛風通絡,理氣止血,,殺蟲,。主治風濕痹痛,拘攣麻木,,脘腹脹痛,牙痛,,頭痛,,疝氣痛,跌打腫痛,,疥瘡,。
中醫(yī)臟腑辯證與精油——肝
肝—膽病辯證:
肝血虛——肝血不足,所系筋,、竅,、脈絡等組織器官失其濡養(yǎng)。
病因:
1,、脾胃虛弱,,化源不足。
2,、腎精虧損,,不能化血。
3,、失血過多,。
4、久病耗傷肝血,。
癥狀:
1,、面白無華,眩暈耳鳴,,鳴聲如蟬(肝血不足,,不能上榮頭面),。
2、視力減退,,或夜間視物不清(血不濡目),。
3、爪甲不榮(血不養(yǎng)筋),。
4,、肢麻,震顫,,經(jīng)脈拘急,,肌肉膶動(血虛生風)。
5,、月經(jīng)量少,,色淡,甚則經(jīng)閉(血??仗?,沖任失養(yǎng))。
6,、舌質(zhì)淡,,脈細(血虛)。
治法:
補血養(yǎng)肝,。
肝陰虛——肝陰不足,,經(jīng)脈失養(yǎng),虛熱內(nèi)擾,。
病因:
1,、肝郁化火傷陰。
2,、熱病后期耗傷肝陰,。
3、腎陰不足,,水不涵木,。
癥狀:
1、頭暈目眩,,兩目干澀(肝陰不足,,不能上滋頭目)。
2,、面部烘熱(陰虛內(nèi)熱,,虛火上炎)。
3、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虛熱內(nèi)擾),。
4、脅肋隱痛(肝絡失柔),。
5,、手足蠕動(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nèi)動),。
6,、口干咽燥,舌紅少津,,脈弦細數(shù)(肝陰虧虛,,陰虛內(nèi)熱)。
治法:
滋陰柔肝,。
肝氣郁結(jié)——肝失疏泄,,氣機郁滯不暢。
病因:
1,、情志不遂,,郁怒傷肝。
2,、其他病邪侵擾引起肝失疏泄,。
癥狀:
1、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肝失疏泄條達,不能調(diào)暢氣機,,調(diào)節(jié)情志),。
2、胸脅,、乳房,、少腹等肝經(jīng)循行部位脹痛或竄痛(肝氣郁結(jié),經(jīng)氣不利),。
3,、胸悶善太息(氣機郁滯不暢)。
4,、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行經(jīng)腹痛,,甚或閉經(jīng)(氣滯血瘀,沖任失調(diào)),。
5,、梅核氣(氣郁生痰,痰氣搏結(jié)于咽部)。
6,、癭瘤(痰氣積聚于頸部),。
7、乳房腫塊(痰氣郁結(jié)于乳房),。
8,、腹部痞塊,時聚時散(氣聚成瘕),。
9,、脅下癥塊(氣滯血瘀)。
10,、弦脈(肝?。?/span>
治法:
疏肝解郁,;理氣消痰,;理氣消癭;活血軟堅,。
肝火上炎——肝經(jīng)實火熾盛,,氣火上逆。
病因:
1,、肝氣郁結(jié),,郁久化火。
2,、火熱之邪內(nèi)侵,。
癥狀:
1、頭暈脹痛,,面紅目赤(肝火循經(jīng)上炎,,氣血上涌)。
2,、耳鳴如潮,,甚或突發(fā)耳聾(膽經(jīng)循行耳中,肝熱移膽,,循經(jīng)上沖),。
3、耳內(nèi)腫痛,,甚則化膿(熱蒸耳道),。
4、脅肋灼痛(火灼肝經(jīng)),。
5,、煩躁易怒(肝失條達),。
6、失眠或惡夢紛紜(火擾心神),。
7,、吐血、衄血(氣火上逆,,迫血妄行),。
8、口苦(膽氣上逆),。
9,、口干、便秘,、尿黃(熱盛傷津),。
10、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肝火熾盛),。
治法:
清肝瀉火。
肝陽上亢——肝腎陰虛不能制陽,,以致肝陽亢擾于上,,下虛上實。
病因:
1,、腎陰虧虛,,水不涵木。
2,、肝郁化火,,內(nèi)耗肝陰。
癥狀:
1,、眩暈耳鳴,,頭痛而脹,面紅目赤(肝陽升動太過,,氣血上沖)。
2,、急躁易怒(肝性失柔),。
3、失眠多夢(擾亂心神),。
3,、腰膝酸軟(肝腎陰虧,筋骨失養(yǎng)),。
4,、頭重腳輕,,行走不穩(wěn)(陰虧陽亢,下虛上盛),。
5,、舌紅,弦脈有力(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治法:
滋陰平肝潛陽。
肝風內(nèi)動,。
肝陽化風——肝腎陰虧,,陰不制陽,肝陽抗逆無制而風動,。
病因:
素有肝陽上亢史,。
癥狀:
1、眩暈欲仆,,頭痛而搖(肝陽化風,,沖逆于上,氣血上涌),。
2,、肢麻項強,手足震顫(風動筋攣),。
3,、語言謇澀(風陽竄擾舌本)。
4,、步履不正(風動于上,,陰虧于下,上盛下虛),。
5,、舌紅,脈弦細(肝腎陰虛),。
——中風先兆癥狀,。
6、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強不語(風陽暴升,,氣血逆亂,風痰竄擾,,蒙蔽清竅),。
——中風癥狀,。
治法:
育陰平肝息風。
熱極生風——熱邪亢盛,,燔灼肝經(jīng),,筋脈失養(yǎng)而引動肝風。
病因:
溫熱病程中常見之高熱抽搐,。
癥狀:
1,、高熱(邪熱蒸騰)。
2,、燥擾如狂,,重則神智昏糊(熱陷心包,心神被擾),。
3,、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兩目上視,牙關緊閉(熱灼肝經(jīng),,耗傷津液,,筋脈失養(yǎng))。
4,、舌質(zhì)紅絳,,苔黃,脈弦數(shù)(肝經(jīng)熱盛),。
治法:
清熱息風開竅,。
陰虛風動——陰液虧虛,筋脈失養(yǎng),,引動肝風,。
病因:
1、熱病后期,。
2,、內(nèi)傷久病,陰液耗傷,。
癥狀:
手足蠕動,;午后潮熱,形體消瘦,,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
詳見“肝陰虛”,。
血虛生風——肝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nèi)動,。
病因:
1,、久病血虛。
2,、急慢性出血過多,。
癥狀:
手足震顫;肢麻肉膶,;面色萎黃,,舌淡脈細。
詳見“肝血虛”,。
寒滯肝脈——寒邪凝滯肝經(jīng),,阻遏氣機,氣血運行不暢,。
病因:
外感寒邪,。
癥狀:
1、少腹冷痛,,牽及陰器,,常見少腹睪丸墜脹冷痛,陰囊或外陰冷縮引痛,,甚或巔頂冷痛(外感寒邪,,陽氣困遏于肝脈循行部位,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注:肝經(jīng)繞陰器,抵少腹,,布兩脅,,上至巔頂。
2,、疼痛遇寒加劇,,得溫稍減(寒則氣血凝澀,溫則氣血流通),。
3,、形寒肢冷(寒邪困遏陽氣,形體失于溫煦),。
4,、苔白滑,脈沉弦或沉緊(寒滯肝脈,,陰寒內(nèi)盛),。
治法:
暖肝散寒,。
肝膽濕熱——濕熱蘊結(jié)肝膽,疏泄功能失常,。
病因:
1,、外感濕熱之邪,郁而不達,。
2,、偏嗜肥甘厚味,濕熱內(nèi)生,。
3,、脾運失健,濕濁內(nèi)生,,郁而化熱,。
癥狀:
1、右脅肋部脹痛且有灼熱感(氣滯熱郁),。
2,、右脅下痞塊,按之疼痛不舒(氣滯血瘀),。
3,、厭食腹脹(肝氣犯脾,膽胃不和,,受納運化失職),。
4、泛惡欲吐(胃氣上逆),。
5,、口苦(膽氣上逆)。
6,、大便稀溏(濕熱內(nèi)蘊,,濕偏重);大便干結(jié)(熱偏重),。
7,、小便短赤(濕熱下注膀胱)。
8,、寒熱往來(邪居少陽,,正邪相爭)。
9,、黃疸色鮮(濕熱郁蒸,,膽汁外溢);
10、陰部濕疹,,瘙癢難忍,,婦女帶下黃臭,外陰瘙癢(肝經(jīng)濕熱下注,,浸淫陰部)。
11,、睪丸腫脹熱痛(濕熱郁蒸睪丸,,絡脈氣血壅滯)。
12,、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濕熱內(nèi)蘊肝膽)。
治法:
清泄?jié)駸?,疏肝利膽?/span>
膽郁痰擾——膽失疏泄,,痰熱內(nèi)擾。
病因:
情志郁結(jié),,膽失疏泄,,氣機郁滯,生痰化火,,痰火內(nèi)擾,。
癥狀:
1、驚悸,、膽怯(痰熱內(nèi)擾,,膽氣不寧)。
2,、煩躁失眠(心神不寧),。
3、頭暈目眩,,耳鳴(痰熱循經(jīng)上擾頭目),。
4、胸悶脅脹(膽氣郁滯,,經(jīng)脈不利),。
5、泛嘔欲吐(膽熱犯胃,,胃失和降,,胃氣上逆)。
6,、口苦(膽熱上蒸),。
7、苔黃膩,脈弦滑(痰熱內(nèi)盛),。
治法:
清化痰熱,,和胃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