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昆明筇竹寺的三葉蟲化石說起 [DYMT] 小時候,,春季旅游。昆明筇竹寺與西山,、金殿同樣是學校老師的候選景區(qū),。筇竹寺因公交車通到玉案山下,登山過程可開展“把紅旗”競賽,、野炊,,進寺后,孩子們被圍墻圍在寺院里,,老師便與管理,同學們也可以盡興的玩,。而西山旅途較遠,,車程較長,小孩腳力不濟,,寺與寺之間距離長,。金殿小孩會漫山遍野“放野馬”。在我印象中,,小學期間,,西山只去過一次,金殿去的也不多,,大量的春游是去筇竹寺,。因熟車熟路,暑假,,“小隊之家”的同學自己也約伴兒“耍筇竹寺”,。所以,筇竹寺的“三碗水”,、“菌兒窩”,、“板栗林”,,寺后“花紅洞”的“松子林”、“楊梅林”,、“蝙蝠洞”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筇竹寺給我留下了眾多的兒時記憶,其中之一是我至今難忘的,。 記得一年春游,,在寺后山門的方丈園內(nèi),大家不經(jīng)意地發(fā)現(xiàn),,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一個像“報欄”一樣的“櫥窗”里,赫然擺放著,、掛滿著地質(zhì)生物化石,,其中最多的是“三葉蟲”化石,也有一些像草一樣植物的化石,。“三葉蟲”的化石有完整的,,有殘缺的,還有側身的,。幾行幼稚的字寫著簡短的說明,。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見到地質(zhì)動物的化石實物。三葉蟲那 一次,,一個寺廟里的工作人員[沒穿袈裟,,看不出是和尚]告訴我,那些化石是學生們在寺外山箐里采集的,。老師為宣傳科普成果,,沒經(jīng)上級批準就擺在那里的,。后不知什么原因不準他們擺了。終于有一天,,我得知了那有“三葉蟲”化石的神秘山箐,。其實,就是汽車路邊的一個普通箐溝,。我和一小伙伴“冒險”深入,,草高林茂,濃蔭蔽日,,“路”越走越窄,,后終于沒有了“路”,有各種石頭埋在土里,,或一角或一半露在外面,,手摳摳不動,撿起來的全是“普通的”石頭,,哪里有“三葉蟲”的影子,?。失望伴隨恐懼,、膽怯使我們退出山箐,。這次“冒險”就這樣無果而終了,也可以說我與“三葉蟲”擦肩而過了,。但是,,這神秘的山箐,成了我心中的夢,!我曾忍耐不住,,把這秘密悄悄告訴過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鐵桿”小伙伴,他們都笑著搖頭,,堅決不信。直到近年箐溝口立了一塊石碑,,標明是地質(zhì)保護區(qū),。已成年的伙伴們才認可了我小時候告訴的秘密其實是真的。后悔當時沒進去“挖幾個‘三葉蟲’”,。 書載:三葉蟲是節(jié)肢動物已滅絕的一綱,,背殼縱分為一個中軸和兩個肋葉;前部為頭,,頭有須,,有頸;中部為胸,,分節(jié),,能彎曲,,最少兩節(jié),最多可有四十節(jié),。后部為尾,。翻過來,背朝下,,腹朝上,,腹面有口、觸須,、附肢和肝門,。最大的可長 奧陶紀氣候溫暖,全世界包含現(xiàn)今我國大部都為淺海覆蓋,,三葉蟲,、筆石、海林檎,、珊瑚,、苔蘚蟲、層孔蟲,、瓣鰓類及低等海生植物遍布全世界的海洋,。志留紀地球地質(zhì)激烈運動,海水退縮,,陸地擴大低等陸生植物發(fā)生,。 近年,隨???#8220;昆明蟲”化石發(fā)現(xiàn),,澄江“生物大爆炸”化石群出土。人們認識到,,昆明這古老的大地,,在洪荒時期,,曾演出過多少生命樂章的活劇。昔日滄海,,現(xiàn)或為高山,,西山、玉案山,、帽天山,;或為桑田,現(xiàn)昆明盆地,、澄江盆地,、通海盆地都是滇中大大小小的糧倉。西山的抬升及部分剝離陷落形成的斷崖絕壁,;玉案山的箐溝,;帽天山的古地質(zhì)堆積層,把過去早于女媧時代的信息,,以實物的樣式,,擺在我們眼前,以本身的默默無語,,顯示“造物主”自然,、宇宙的偉大。有資料表明,,滇池曾經(jīng)屬于珠江水系,。后因地質(zhì)運動,湖水出??诟牡?,才成為長江水系。 在宇宙運動系統(tǒng)中,,地質(zhì)運動是很短的一段,。在地質(zhì)運動面前,生命運動同樣是很短暫的,。在生命運動過程中,,人類的發(fā)展更如白駒過隙的一瞬。但是,,生命運動,人類的發(fā)展是各種運動的高級形式,。 人類應該感謝宇宙,,感謝自然,應該珍愛自身,。人類與宇宙地質(zhì)的聯(lián)系是實在的,,隨著地質(zhì)考古質(zhì)料的不斷發(fā)現(xiàn),,及研究的深入,這些聯(lián)系已經(jīng)是觸手可及的了,。在時空坐標中,,人類在宇宙中看到了自己的鏡像。 在玉案山上,,我們一手觸摸著人類文化的精神產(chǎn)品--筇竹禪寺,;同時一手觸摸著宇宙生命發(fā)展的遺跡—“三葉蟲”化石。相隔幾億年的事物,,在時空的坐標系統(tǒng)中,,就這樣看似偶然,實屬必然的相互碰撞了,。聯(lián)系已經(jīng)是必然存在的了,,只是這天我們才以這樣的方式意識到。禪的思辨是人類的智慧之花,;“三葉蟲”是地球生命的早期形式,。若沒有生命的早期形式,那人在哪里呢,?同樣,,若沒有人類思維的發(fā)展,這樣的兩個事物赫然擺在一起,,我們將怎樣認識呢,?二者將會發(fā)生怎樣的“對話”呢? 神秀禪師偈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六祖惠能偈應:“菩提本無樹,,明鏡也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我們今天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本來同一物,,人本是塵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