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 人體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lián)系的又可以劃分為對立的陰陽兩部分 。 陰陽的最初涵義是很樸素的,,僅指日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后來其涵義逐漸延伸至晴與雨,、寒與熱、天與地,、日與月,、靜與動、男與女,、氣與形等,。至《周易》,,陰陽已上升為哲學范疇,概指自然界一切具有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兩個方面,,并用以闡釋事物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 ......
陰陽好比冷熱,,如果盆里有半盆水一個吸管在吸水,你覺得水有點涼,,你加一點熱水,,冷水會變少嗎?你又覺得熱了,,加一點涼水,,熱水會變少嗎?吸管所吸的水是一定的,,就像身體的消耗是一定的,。我們又不斷補充,飲食或運動都能調節(jié)陰陽,。但身體某處有問題時,,陰陽就不均衡了。就是所謂陰陽不調,。這時要找到根源,,加強調理,身體自然強壯,。
陽為人身之動力,,可視為能量,陰為人身之能量儲備,,可視為能源,。 同時有陽的存在,可使陰液不至于過冷而為冰寒,;有陰的存在,,可使陽氣不至于過熱而為火熱。 當人體陰陽循環(huán)正常時,,陽氣消化,、吸收食物,生成陰液,,并將能量存于陰液中。 而陰液又在陽氣的推動下,,轉化為氣,,并釋放出能量,轉化成陽氣,。 可見陰陽市相互依存的,,豈可分而論之,,同時在陰陽的轉化過程中,陽是其中的推動力量,,故人身當以補陽氣為重,。尤其可見:陽氣足,陰液自然足,; 陰液足,,陽氣不一定會足,還要加上人體有足夠的陽氣作為推動的陰轉陽的動力,,則自然可以生成更多的陽,。 脾胃乃是人體陰陽來源的后天之本,故一般補陰陽,,只要健脾胃,,補脾胃之陽氣,即可將人體內的陰陽生成過程推動起來,!然后,,逐漸陰陽就會都充足起來 。 陰陽好比水火,,火就是人體的能量,,水就是體內的液體(精、血,、津),。陰陽平衡即水火平衡,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就有兩種情況:陰虛和陽虛。陰虛就是水多火少,,陽虛就是火多水少,;所以陽虛必須補陽,陰虛則需滋陰(補陰),,以恢復陰陽的平衡,。 中醫(yī)認為疾病就是人體陰陽二氣失去平衡而致的. 陰虛則內熱,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寒,陽盛則熱這是中醫(yī)的基本綱領. 人一半是水一半是火的情況下,水火是相互依存的.則水少了,火就相對的顯的過多,且過多的火也無所依存,要向外瀉越,人會出現一些熱象.但是中醫(yī)還認為人與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體,而白天屬陽,所以內里的熱很容易透發(fā),故白天不明顯.而晚上屬陰,體內的火熱之氣向外透發(fā)就顯的吃力,所以晚上發(fā)熱或是低熱,煩燥,口干,或是盜汗,這就是所說的陰虛內熱. 陽虛則外寒.陽氣平時有保護體溫穩(wěn)定的作用,現在由于陽氣少,相對水就顯的過多,而水寒,所以會出現病人怕冷(近火取暖可緩解),面色蒼白,易腹瀉等.這就是陽虛則外寒,它是病人自覺得一種冷的感覺. 陽盛則熱,就是說的是陽氣過多,這是實證,病人會高燒,面紅大汗,口渴. 陰盛則寒也是實證,說的是寒過多,這樣火就顯的不足,病人會出現腹瀉,怕冷,四肢不溫或是局部疼痛的癥狀.陰虛治療當然要補其不足啊,所以治療以滋陰為主. 陽虛相對的就要用溫性藥補其陽熱之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