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伎是日本典型的民族表演藝術(shù),,起源于17世紀江戶時代初期,至1600年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成熟的一個劇種,,演員只有男性,,近400年來與能樂、狂言(日本古典戲?。┮黄鸨A糁两?。
歌舞伎的始祖是日本婦孺皆知的美女阿國,她是島根縣出云大社的巫女(出云大社:日本最古老的神社之一,,也是日本唯一一個被冠以“大社”之名的神社,;巫女,即未婚的年青女子,,在神社專門負責奏樂,、祈禱等工作的人員),為修繕神社,,阿國四處募捐,。
歌舞伎三字是借用漢字,原意是“傾斜”,,因為表演時有一種奇異的動作,。后來給它起了雅號“歌舞伎”:歌,代表音樂,;舞,,表示舞蹈;伎,,則是表演技巧的意思,。
阿國創(chuàng)建了歌舞伎后,在京都,、大阪一帶的“游女”受其影響組織了許多“游女歌舞伎”,,她們除了表演之外還從事賣淫活動。當時的日本德川幕府對“游女歌舞伎”的淫亂行為采取了取締措施,并于1629年公布禁止女人演戲的法律,,從而結(jié)束了“游女歌舞伎”的時代,。女人演戲被禁止,并沒有中斷歌舞伎的發(fā)展,,劇團采取變通辦法,,以年輕貌美的男子扮演女人的角色,這就產(chǎn)生了歌舞伎中的“女形”,,這種歌舞伎被稱為“若眾歌舞伎”,。
“若眾歌舞伎”中的青年男子演員因為年輕貌美,深受武士的喜愛,,演員生活作風糜爛,,經(jīng)常和觀眾發(fā)生同性戀情,殉情,、私奔等引起社會轟動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幕府雖然采取多種措施加以管理,但收效甚微,,于是在1652年明令禁止“若眾歌舞伎”演出活動,。
然而,歌舞伎畢竟已經(jīng)成為當時日本百姓最主要的娛樂活動,,幕府禁止也無法斷絕民眾的喜好,。劇團方面想出了對付禁令的方法,把青年男子演出的歌舞伎改由成年男性演出,,于是出現(xiàn)了“野郎歌舞伎”,,也就是現(xiàn)在日本歌舞伎的原型,。歌舞伎也因此改變了以美媚之貌蠱惑觀眾的做法,,轉(zhuǎn)而追求演技,逐漸發(fā)展成為專門由男演員演出的純粹演藝?,F(xiàn)在,,歌舞伎演員皆為男性。
明治時代后,從西洋歸國的知識分子和執(zhí)政者們看到西方社會里把藝術(shù)視為國家文化的象征,。于是就把歌舞伎當作了日本文化的象征,。
歌舞伎的主題大致有兩類:一是描寫貴族和武士的世界;二是表現(xiàn)民眾生活,。內(nèi)容涉及忠孝仁義等方面,。
目前,在日本歌舞伎比其他任何一種古典劇種都受歡迎,,近幾年又產(chǎn)生了不少新的劇本和制作,。歌舞伎與中國京劇素有“東方藝術(shù)傳統(tǒng)的姊妹花”之稱。晚清詩人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中贊美道:“玉蕭聲里錦屏舒,鐵板停敲上舞初,,多少癡情兒女淚,,一齊彈與看芝居。”他把歌舞伎看作“異鄉(xiāng)境里遇故知”了,。
日本明治時代,,雖然歌舞伎也有過像時裝戲一樣的現(xiàn)代化的嘗試,可是至今它一直保留著“男扮女裝”的女形,。
歌舞伎的舞臺布景非常講究,,既體現(xiàn)日本的花道藝術(shù),又有旋轉(zhuǎn)舞臺和升降舞臺,,千變?nèi)f化,,再配以華麗的舞蹈演出,可謂豪華絢麗,。男演員演出的“女形”,,虛幻妖艷,給人以超脫現(xiàn)實的美感,。
現(xiàn)在日本歌舞伎演員的化妝非常濃,,但在江戶時代(1604-1868)歌舞伎演員并不化妝,因為在室內(nèi)劇場演出的歌舞伎與觀眾的距離相當近,,所以相貌非常重要,。但是自歌舞的中心搬遷到江戶后,觀眾的喜好漸漸由美貌轉(zhuǎn)為演技,。
19世紀以后,,歌舞伎的觀眾擴大到一般老百姓。以前規(guī)定歌舞伎的主人公必須具有高貴的身份,,但是隨著觀眾身份的變化,,身份低下的人也開始成為歌舞伎的主人公。
經(jīng)過400年的歷史演變,,古典化的歌舞伎已經(jīng)成為日本傳統(tǒng)國粹文化的代表,。在歷史上以寫凈琉璃(文樂)和歌舞伎劇本聞名的日本作家近松門左衛(wèi)門,被稱為日本的莎士比亞,,其數(shù)十本凈琉璃(文樂)和歌舞伎劇作,,成為日本文學史的寶貴遺產(chǎn)。一些歌舞伎演員不斷磨練演技,,成為名門,,至今在日本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
在明治維新以后,,由于西洋劇的大量引入,,使得歌舞伎的表演開始走下坡路,。“二戰(zhàn)”后,在麥克阿瑟占領(lǐng)日本期間,,因為歌舞伎中有剖腹自殺等封建忠君內(nèi)容,,一度被禁演。后來因為占領(lǐng)軍副官巴瓦斯是歌舞伎的愛好者,,他認為應該把藝術(shù)和現(xiàn)實政治分離開來考慮,,才逐漸解除了歌舞伎上演禁令。
在現(xiàn)在的日本,,像中國的京劇一樣,,歌舞伎也面臨著如何發(fā)展的問題。共通的課題是:理解和觀賞歌舞伎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少,。因此,,日本文化藝術(shù)界也提出了歌舞伎改革的問題。
評論家指出,,歌舞伎的改革,,一方面要保存古典中的精髓部分,否則就不能稱為歌舞伎,,而是新劇,。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觀眾的要求,各種新流派的歌舞伎的出現(xiàn)將成為必然,。
歌舞伎與能,、人形凈琉璃(“文樂”)并稱日本三大國劇。能(のう):能是起源于14世紀的歌舞劇,。自16世紀形成以來,,上演至今。能原本是寺院里敬神及祈禱農(nóng)作物豐收的舞蹈?,F(xiàn)在上演的大約有240種,,多以佛教思想為背景的。有名的代表作有《原氏物語》,、《伊氏物語》,。
狂言(きょうげん):是與“能”一起自14世紀發(fā)展起來并流傳至今的歌舞劇。“能”是以嚴肅的題材為主,,“狂言”則是以搞笑為中心、滑稽的故事情節(jié)為其特色,。在語言上“能”使用的是出自日本及中國古典的語言,,而“狂言”使用的則是口語,多接近于現(xiàn)代的日語口語,。保留下來的作品大概有300種,,有200種左右至今仍在上演,。
日本歌舞伎曾多次到中國訪問演出。我們雖然聽不懂他們高度風格化的舞臺語言,,但他們在舞臺上的姿勢,、動作、眼神和舞臺特技以及夸張的出場,、快速的換裝等,,都會使我們大飽眼福。當然,,這些也都是我們欣賞歌舞伎表演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