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學問,就自家身上切要處理會方是,,那讀書底已是第二義,。自家身上道理都具,不曾外面添得來,。然圣人教人,,須要讀這書時,蓋為自家雖有這道理,,須是經(jīng)歷過,,方得。圣人說底,,是他曾經(jīng)歷過來,。 【譯文】 學問,必須從自己人生最切要的方面來加以理解,,那讀書已是第二位的事情了,。自己身上,人生的道理都已具備了,,不需要外面添加進什么,。但是圣人教導(dǎo)人們,需要讀這個書時,,大都因為雖然自身具備了人生的道理,,然必須要親身經(jīng)歷體悟過,才能懂得,。圣人說的,,都是他曾經(jīng)歷過的,體悟而得的體會,。 【原文】 學問,,無賢愚,無大小,無貴賤,,自是人合理會底事,。且如圣賢不生,無許多書冊,,無許多發(fā)明,,不成不去理會!也只當理會,。今有圣賢言語,,有許多文字,卻不去做,。師友只是發(fā)明得,。人若不自向前,師友如何著得力,! 【譯文】 學問,,不論賢愚、大小,、無貴賤,,都應(yīng)是人本來就該懂得的事。如果沒有圣賢之人,,沒有許多圣賢之書,,沒有許多圣賢所闡發(fā)的明確的道理,難道就不去理會,,弄明白它了嗎?也仍然要去理會的,。如今有圣賢說的語言,,有許多文字,人們卻不去學習,。師友們只能是把道理闡發(fā)明確,。個人如果不自己發(fā)憤向前,師友們無論如何是沒有辦法的,。 【原文】 讀書以觀圣賢之意,,因圣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 【譯文】 通過讀書來認識,、體悟圣賢的思想,憑借圣賢的思想,,去認識,、體悟自然的道理。 【原文】 開卷便有與圣賢子相似處,豈可不自鞭策,! 【譯文】 打開圣賢之書,,就發(fā)現(xiàn)自己與圣人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難道還不勤奮自勉,、努力進取嗎,? 【原文】 讀書,放寬著心,,道理自會出來,。若憂愁迫切,道理終無緣得出來,。 讀書,,須是知貫通處,東邊西邊,,都觸著這關(guān)捩子,,方得。只認下著頭去做,,莫要思前算后,,自有至處。而今說已前不曾做得,,只怕遲晚,,又怕做不及,又怕那個難,,又怕性格遲鈍,,又怕記不起,都是閑說,。只認下著頭去做,,莫問遲速,少間自有至處,,既是已前不曾做得,,今便用下工夫去補填。莫要瞻前顧后,,思量東西,,少間擔閣一生,不知年歲之老,! 【譯文】 讀書時,,應(yīng)放寬心,道理自然會理解,、懂得,。如果心情非常憂愁,急迫,終無法悟出書中的道理,。 讀書應(yīng)了解書中的貫通處,,不論東邊西邊,都能接觸到這個扭轉(zhuǎn)點才行,。只低下頭努力去做,,不要思前想后,自有到達之處,。如今說以前沒有做過,,又怕遲晚,又怕做不到,,又怕那個太難,,又怕自己笨做不出來,又怕記憶不起,,這些都是閑說,。只管低下頭努力去做,不要關(guān)心快慢,,很快就會有收獲,。即使是以前不曾做過的,現(xiàn)在更應(yīng)下工夫?qū)⑺瓿?。不要瞻前顧后,,思量東西,耽誤自己的一生,,不知不覺中年歲已老,。 【原文】 學者讀書,多緣心不在,,故不見道理,。圣賢言語本自分曉,只略略加意,,自見得。若是專心,,豈有不見,! 【譯文】 學習者讀書,大多是因為心不在焉,,所以不能徹底明白書中的道理,。圣賢的言語本來就明白曉暢,只要稍微用功,,加以留心,,自然會明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是專心致志地去讀書,怎么會有不明白的呢,! 【原文】 董遇挾經(jīng)書投閑習誦,,人從學者,不肯教之,。云:「先讀百遍,,而義自見?!箼璩窃疲骸缚磿绶?,藥多力自行?!棺x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三國時的董遇平常總是帶著經(jīng)書,,一有空閑就認真習誦閱讀,。別人來向他求教,他往往并不直接講解,,而是說:「讀上一百遍,,自然就明白了其中意旨?!固K轍也說過:「看書就像服藥,,服的多了,自然就會發(fā)生效驗,?!棺x書人應(yīng)當從這些話中得到一些啟迪。 【原文】 顏之推云:「吾每讀圣賢之書,,未嘗不肅衣對之,。其故紙有五經(jīng)辭義及賢達姓名,不敢穢用也,?!箿毓^其子曰:「賈豎藏貨貝,儒家惟此計,,然當知寶惜,。今釋子老氏猶知尊敬其書,豈以吾儒反不如乎,?」趙子昂書跋云:「聚書藏書良匪易事,,善觀書者澄端虛,凈幾焚香,,勿卷腦,,勿折角,,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勿以作枕,,勿以夾刺,隨損隨修,,隨開隨掩,,后之得吾書者,并奉贈此法,?!棺x書者當作此觀。 【譯文】 北齊顏之推說:「我每次讀圣賢的書籍,,從來都肅然起敬,,衣冠整潔地閱讀。廢紙上寫有五經(jīng)辭義和賢達姓名的,,也不敢拿來接觸污穢的東西,。」司馬光對兒子說:「商人一心收藏金銀財寶,,讀書人就只想著讀書,,要知道愛惜書籍。佛道兩教的信徒尚且知道敬奉他們的經(jīng)書,,我們?nèi)寮译y道還不如他們嗎,?」趙子昂在其書后寫下這樣的話:「收集書珍藏書,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善于讀書的人,,要意念專一,不生雜想,,揩凈案幾,,焚燒好香??磿鴷r不能翻卷書脊,,不能折起書頁的角,不能用指頭指點文字,,不能手沾唾液翻揭書頁,,不能用書籍當枕頭,不能在書中夾帶名片,,書籍破損要隨時修補,,不看書時要隨手將書合上,。以后誰得到我的這部書,,請按上述方法實行,。」讀書人應(yīng)當像他們一樣養(yǎng)成愛惜書籍的好習慣,。 【原文】 顏之推曰:「校定書籍亦不容易,,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虮艘詾榉牵艘詾槭?,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剐戾|處集賢,朱黃不去手,,非暮不出,。嘗詣其家曰:「吾直寄此耳!」少精小學,,故所讎書尤審諦,。朱晦庵答楊元范書曰;「字書音韻,,是經(jīng)中一事,,先儒多不留意。然不知此處不理會,,卻枉費了無限亂說,,牽補而卒不得其意,甚害事也,。但恨早衰,,無精力整頓耳?!棺x書者觀此,。 【譯文】 顏之推說:「校定書籍也不是一件容易事,沒有把天下所有的書看遍,,就不能對他人書籍文章胡亂涂改,。或者那本書認為是錯的,,而這本書卻認為是對的,;或者是大同小異,或者是兩部書都錯了,,不能偏信某一部書,?!鼓咸菩戾|在任秘書省正字一職時,用于校書的朱砂和雌黃從不離手,,不工作到天黑不回家,。曾經(jīng)有一次回到家中說:「我不過是寄宿在這里罷了!」由于他早年就很精通字詞訓(xùn)詁之學,,所以他所??庇喺臅貏e精審謹嚴。朱熹給楊元范回信說:「字書音韻,,是研究經(jīng)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前人大多數(shù)都不太留意,豈不知在這個問題上不注意,,就很容易主觀臆斷,,牽強附會而抓不住真正的意思,害處很大,??上易约耗赀~力衰,沒有功夫從事這方面的研究了,?!棺x書的人應(yīng)當對書籍的音義校正給予足夠的重視。 【原文】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shù)次,,己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嘗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之憂,,則不敢惰,,四益也。(張子《經(jīng)學理窟》) 【譯文】 普通人教育小孩,,也會有所收獲:約束自己不三心二意,、隨心所欲,這是第一個好處,;教了別人幾次,,自己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這是第二個好處,;面對學生自己一定要衣冠端正,,講究儀表,,這是第三個好處;常常感到自己水平低下而誤人子弟,,并且為此擔憂,因此努力不懈,,不敢掉以輕心,,這是第四樣好處。 【原文】 先生嘗曰:「敬敷五教在寬,,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則是為教者當以寬容存心也,。今日學中大體雖要嚴密,,然就中節(jié)目寬緩,大概人品不一,,有夙成者,,有晚成者,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且一事有所長,必一事有所短,,千萬不同,,遽難以強之也?!秾W記》自『一年離經(jīng)辨志』至『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其始終節(jié)次,,幾多積累,,必不可以茍且致之,故教人不止,,各因其材,。又當隨其學之所至而漸進也。蓋教人與用人正相反,,用人當用其所長,,教人當教其所短?!梗ā对S魯齋集·附錄》) 【譯文】 先生曾經(jīng)講過:「恭恭敬敬地布陳五教在于寬容,,君子通過施行政教就考慮到了政教沒有窮盡,寬容能夠保證民眾幸福無疆,,這就是教育人的人應(yīng)當把寬容牢記在心的原因,。今天的學者中的大多數(shù)對學生的要求雖然嚴格,,然而其中具體的項目還是寬大舒緩的,大概因為人的資質(zhì)高低不一,,有早成才的,,有晚成才的,有可以成就大業(yè)的,,也有只能做小事的,。況且擅長于某一方面,必定不善于另一方面,,形形色色的人都不相同,,很難勉強把他們整齊劃一?!秾W記》中的『過了一年看學生對經(jīng)文的讀斷并進而考察他的志向,、品行』到『過了九年明曉了某一類事物的道理并且能觸類旁通,獨立思考,,能堅持一己之見,,不隨便動搖』,其開始結(jié)束的次序,,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積累,,是一定不能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得來的,,因此教誨別人不要半途而廢,,既要根據(jù)他們各人的資質(zhì)高下因材施教,又要按照他們學習的范圍程度而循序漸進,。也許教育人和使用人正好相反,,用人應(yīng)當用人的長處,教育人應(yīng)當幫助別人認識到,、并且彌補自身的短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