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很多對《西游記》宗教立場的評論,。無非有兩種,一是揚佛抑道,,一是抑佛抑道,。
持前者觀點的人認為,作者在通篇的作品中,,對道家思想和道教本身持否定態(tài)度,,而認為佛家才是正道。比如孫悟空出身道家,,最后卻在佛門得成正果,。大圣大鬧凌霄寶殿,天宮中道家諸仙無計可施,,最后還是佛家出面,,了結了事端。除此之外,,車遲國僧道斗法,、五莊觀偷果逢難等情節(jié),都把道士描寫成奸佞狡詐,,鼠肚雞腸之狀,。從這些事件來看,道家確實成為了作者描寫反面形象的典型代表,,而來反襯佛教的光明正派,。
然而有些人不贊同這種觀點。他們認為《西游記》對于佛教諷刺的更為深刻,,是明褒暗貶,。和尚雖然總是以慈悲大度的形象出現,然而卻也有觀音院中為了袈裟而暗起殺心的金池長老,,甚至在寶剎靈山,,也有向唐僧師徒索要“人事”貪心羅漢。
那么究竟《西游記》對于佛道的觀點立場是怎樣的呢,?我漸漸體會到了一些和上述觀點不同的東西,。
《西游記》是一部浪漫主義色彩很濃的通俗小說,其中充滿了瑰麗的想像,。而無論任何形式的想像和憧憬,,都肯定是追求一種脫離苦海永葆極樂的狀態(tài)或者環(huán)境。而這種追求,,就是宗教要解決的問題,。但在《西游記》中,,道教模式儼然成了人間等級制度的翻版。玉皇大帝在天上也做起了皇上,,眾仙家一樣要早晚朝拜,,上朝奏本。顯然這不能和佛教的修成正果,,不墮輪回,,永享極樂相提并論。吳承恩于是塑造了孫悟空,,最初為了追求長生恒樂而拜師學道,。最后不滿這種天上的世俗,大鬧天宮,,被西方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可見作者對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的道家,,確實是排斥的。為什么要強調玉帝,、老君的道教,,后自有述,此處暫且按下不表,。
那么佛教呢,?唐僧可以說是佛教的典型代表。他是金蟬子轉世,,修行了十世,,每次輪回均立志西去拜佛求經。但每次路過流沙河,,都被還是妖怪的沙僧吃掉,,成為了他項下一棵新的骷髏。最后這一次,,收了行者,、悟能、悟凈,,這才取得了真經,,得成了正果,。這樣一個“純粹虔誠”的佛家弟子,,應該早已悟徹佛法,了然輪回,。對人間種種世俗,,必然能看開放下,。但記得唐僧按觀音菩薩指示,前往西天拜佛求經,,當時是這么說的:“貧僧不才,,愿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祁保我王江山永固,。”唐王也很知趣,立即“上前將御手扶起道:‘法師果能進此忠閑,,不怕程途遙遠,,跋涉山川,朕誠愿與你拜為兄弟’”,。這一下唐僧可是受寵若驚,,隨即感動的發(fā)誓:這一去定要捐軀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經,即死也不敢回國,,永墮沉淪地域,。這么看來,唐僧把個御弟看的真重啊,。而且取來真經,,不是為了普度眾生,而是為了保佑江山,。真不知這樣的高僧和玩牌前燒柱香祈求贏錢的老太太有何區(qū)別,。在加上一路佛祖給這個和尚故意找的麻煩、這個和尚故意給悟空找的麻煩,,以及西天索要賄賂的羅漢,、對此事默許的佛祖。種種事件表明,,佛教盛行的地方根本達不到如來自詡的那種:不貪不殺,,養(yǎng)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的地步,。而完全就是一套流于表面,虛偽迂腐的形式上的東西,。
那么如此看來,,這部小說就真是抑佛又抑道了?表面看的確如此,,但是它抑的什么佛,,抑的什么道,?這才是問題根本之所在。要解決這個問題,,必然要從小說的頭號人物孫悟空來分析,。說《西游記》抑道,可是悟空就是道家出身,,只在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習了七年武,修了三年道,,就入地獄強銷了生死薄,,然后把個凌霄寶殿差點翻過來,就連佛教中鼎鼎大名的觀音菩薩也奈何不得,,急得直想用看家寶物羊脂玉凈瓶去砸那猴頭,,好讓其他人趁亂擒拿。最后害怕瓶子碰到鐵棒碎了,,才沒舍得,。可見如果作者真的是排斥道家,,他根本沒必要寫出菩提祖師這個人物,,讓悟空自己采天地精華,吸日月靈氣這樣豈不更干脆,。
所以先前我說《西游記》抑的是老君的道,,玉帝的道。而他們的道,,完全脫乎了宗教的本質,,被某些人有目的的扭曲了。真正的道在菩提祖師這里得到了體現,。而說到佛教,,則稍許復雜一些。同道教一樣,,如來的佛法在作者看來,,也是受某些力量的驅使,而變了味道,。于是才在這種佛教表面祥和超脫的氛圍下,,出現了險惡的金池長老、貪婪的西方羅漢,,迂腐不化的唐三藏,。甚至連佛祖本人,《西游記》也對其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在小說開篇如來化解天庭危機的那一幕,,頌揚終生平等,,佛法慈悲的佛祖,,竟然為了玉帝的皇位,,對一個不忍等級桎梏,不愿做官的猴子大動刀兵,?;氐届`山后,又對弟子們大吹大擂其在凌霄寶殿的作為,,夸夸其談玉帝對他的盛情款待,。眾弟子也紛紛“聽言喜悅,極口稱揚”,。在小說結尾,,佛祖又對手下弟子的索賄行為默許點頭??梢?,同老君的道教一樣,如來的佛法在吳承恩看來一樣是唬人的工具,。那么小說認為真正的佛法誰能代表呢,?答案仍然是頭號人物孫悟空。當然,,和道教一樣,,佛教中也有一個類似于菩提祖師那樣的高人對悟空進行了點化。這個人既不是光講大道理的如來,,也不是周恩來式的觀音菩薩,,而是一名叫做烏巢禪師閑散和尚。和菩提祖師一樣神秘,,在小說第十九回《云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中,,烏巢禪師出現了一次,傳授給唐僧一部《多心經》,,然后就腳駕祥云,,金光萬道的飛升而去,再也沒有出現,。
大凡讀過《西游記》者,,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對唐僧有好印象,歷來對《西游記》人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到豬八戒和孫悟空兩人身上,,少數談到唐僧的論文也是毫無例外的一概采取貶斥態(tài)度,。有趣的是,大家不喜歡此人的原因好像也比較一致,,一是嫌其過于懦弱迂腐,,膽小怕事,,動不動就掉眼淚,缺少男子漢大丈夫應有的那種陽剛之氣,,一是嫌其人妖不分,,喪失原則,關鍵時刻總是與孫悟空作對,,偏袒豬八戒,。如果僅僅是文學欣賞的話,這種看法倒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倘若我們要探求作者著書本意的話,,問題就來了:作者本人也是這樣不喜歡唐僧嗎?如果真是這樣,他為什么要讓一個如此懦弱無能的愚氓來承擔如此重大的取經重任,,而且還讓他統(tǒng)轄幾位武功高強的徒弟?雖然作品中也有針對唐僧的不敬之辭,,但為什么在更多的時候作者又對其夸不絕口?如此一位不討人喜歡的人物,為什么天上地府,、仙界佛門的神仙都如此心甘情愿地幫助他,,心高氣盛的孫悟空之外,連觀音菩薩,、太白李金星也跟著忙得不亦樂乎?為什么這位人妖不分的糊涂僧人最后修成了正果,,而且排名還在孫悟空之前。因為有這些疑點,,我們不能不繼續(xù)追問下去:是不是作者的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與作品的客觀接受效果之間出現了偏差,,是不是作品的表達與讀者的理解之間出現了歧異?是不是我們對唐僧其人存在著某種偏見?
在西天取經的隊伍中,無論是身為護法,、勇往直前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還是專門攔路打劫,、惹事生非的各路妖邪,個個都長得面目猙獰,,皆非等閑之輩,,特別是前者,不管是齊天大圣,、天蓬元帥還是卷簾大將,、龍?zhí)樱巳诉€都有一個值得炫耀的出身。神妖之間道行不一,,法術各異,,即使是其中的功夫平平者,其本領也非一般俗人所能望其項背??善驮谶@個神通廣大,、各有絕活的神仙、妖怪堆里安置了這么一位手無縛雞之力,、文質彬彬的僧人,,而且還是一位需要大家馬前馬后圍著忙乎的核心人物,這也許就是佛家所說的命中注定的緣分吧,。這種極不協(xié)調,、反差很大的人物設計和配置不僅為增加了全書的戲劇效果,,同時還是小說展開故事的一個基本前提,。否則,如果唐僧也像電視劇《西游記后傳》中所描寫的那樣,,武藝商強,,騰云駕霧,三五個妖怪近不了身,,小說自然也就寫不下去了,,勉強寫出,也會寡淡無味,。有了這個前提,,也許我們就能對這位僧人的無能和懦弱多了一分理解和同情。何這么一幫上天入地,、法力無邊的仙佛神怪整天圍在身邊,,再威猛的凡人也會顯得無比低能,何況唐僧并不成猛神勇,,只是一位文弱善良的僧人,,他的長處在文而不在武,我們不能從武的一面來苛求他,。
在作品中,,佛祖如來第二高徒的光榮出身并沒有給不斷陷入人生困境的這位僧人帶來多少實惠,因為是肉眼凡胎,,自然也就無從知道自己前生的顯赫地位,,聽別人談起,也只是像聽一個古老的傳奇故事,,似乎跟自己沒有多大關系,,畢竟曾經擁有的種種法術神通都留在了靈山,遠水解不了近渴,。相反,,唐僧是伴隨著種種不幸來到這個世上,還要帶著諸般苦難回到佛界。為一點上課不用心聽講之類的細小過失竟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人生代價,,由此可見佛門戒律的森嚴,,不過細究起來,這似乎也有些不合佛教的慈悲情懷,,也許佛界對不同層次的僧人有各自的要求吧,。除了對佛教的誠信與對經典的爛熟外,這位僧人似乎連人人都有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不具備,,這有西天路上獨自化齋的碰壁惹禍為證,,更別說什么武功之類。就是這么一位在俗人看來也有些窩囊的僧人卻偏偏有著一副無比高貴希奇的肉體,,他的肉可以使所有的生靈長生不老,,他的元陽具有使女妖一步登天的奇效。
平凡與神奇,、無能與尊貴就這樣巧妙地融合在一個人身上,。這就構成了全書展開故事的第二個前提。否則,,如果唐僧沒有這身無比奇妙的肉體,,而是和一般人沒有區(qū)別的話,西天路上的妖怪們也就沒有必要費那么大功夫,、挖空心思地想得到他,,隨便找個替代品就是。有了這么一位肉眼凡胎卻又對妖怪有著強大吸引力的師父,,十萬八千里的西天取經之路無疑會變得格外坎坷漫長,。因為是個凡人,自然會顯得無能,,既不能降妖除怪,,也不能騰云駕霧,離了徒弟,,就只能是任人宰割,,處于時時受保護的尷尬境地;因為是個圣徒,,在眾妖邪看來是個魂牽夢繞的寶貝,,但對幾位徒弟來說,不過意味著無窮無盡的麻煩和災難,。自然,,這一切都是命運緣分的安排和聚合,怨不得這位老實本分的僧人,。就像年輕漂亮的女孩子雖然容易招惹是非,,但罪過并不在其美貌本身一樣,。因為是肉眼凡胎,當然看不出妖邪惟妙惟肖的變化,,不光自己看不出,,就連身為神仙的豬八戒、沙僧也看不出,,更不用說像孫悟空那樣能看會聞,;因為處在神仙堆里,自然就顯得懦弱無能,。但肉眼凡胎本身并不是錯誤,,不能將因降妖除怪受挫帶來的怒氣全撒在這位無辜的僧人身上。
?。▉碓矗喊俣任饔斡涃N吧)
編輯:蒲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