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醫(yī)醫(yī)學(xué) 2023-04-05 12:10 外三關(guān)三穴 取穴:在外踝尖與膝蓋外側(cè)高骨之直線上,。 主治: 扁桃腺炎,、瘤、癌,、喉炎,、喉癌(特效)、肺癌(有奇效),。 腮腺炎,、肩臂痛、各種瘤,、紅鼻子(特效),。 青春痘、粉刺(效佳),。 瘰癘(特效),。 以三棱針點刺出血效果卓著。 雙龍二穴 解剖:外側(cè)腓腹皮神經(jīng),、肺支神經(jīng),、肝支神經(jīng)。 取穴:一穴當(dāng)外膝眼下一寸五分,,脛骨外側(cè)骨陷中,,二穴在一穴下六分處取之,。 歸經(jīng):入肺,、肝二經(jīng)。 穴性:消腫止痛,,疏通經(jīng)絡(luò),。針刺法:直刺五分—八分。 說明: (一)雙龍一,、二穴在董公所著之一「董公針灸正經(jīng)奇穴學(xué)」一書中未列,,此乃是董氏七十二絕針要穴之一,,由胡師在其書中公開。 配穴: (一)乳癌,本穴配肩峰,、三重穴或外三關(guān)穴,,如未惡化可于背部心肺區(qū)及腳上放出惡血。(二)乳腺炎,,乳頭炎本穴配駟馬穴及相對應(yīng)背部放血有效,。應(yīng)用:本穴、肩峰,、駟馬穴,,都是對乳房起相對作用的穴位,在臨床上有互相配用,,以增強效果,,如有瘤或癌,不要忘了配合專治腫瘤要穴三重穴或外三關(guān)穴,。 雙靈二穴 取穴:掌面中指第一節(jié)與第二節(jié)之間,,橫紋中央(四縫穴)內(nèi)側(cè)二分半處。 主治:肺癌,、骨癌,、心臟內(nèi)膜炎、腎炎水腫,、肝癌,、肝硬化、血癌,、白疲風(fēng),、口腔炎、喉癌,、百日咳,、小兒瘠積、小兒消化不良,、心臟擴大,、狹心癥、心律不整,、胃腺炎,、及重癥急救。 以三棱針淺刺,、從針孔擠出少量透明液特效,。刺出黑血亦佳。 木靈穴
婦科穴 取穴:手背大拇第一節(jié)外側(cè),,從掌指橫紋起,,每上二分一穴、合計五穴,。(也有婦科2穴,,一說)
木火四穴 取穴:手背2 3 4 5 指第2、3節(jié)間橫紋正中央處,。
八關(guān)穴 取穴:手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一節(jié)正中央內(nèi)外側(cè)各五分的下二分半處,、共八穴,。(關(guān)為關(guān)節(jié)) 主治:中風(fēng)、半身不遂,、手臂不舉(特效),、腿痛(特效)耳鳴、痿癥,、五十肩配正會穴 下高穴 取穴:手解二穴(少府穴)(于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指尖所觸之處。距掌指橫紋一寸的上五分)上一寸半為下高穴
上高穴 取穴:手解二穴上五分為上高穴 (我經(jīng)常用三叉3,,一針到底,,管它有多少穴) 中白穴(又名鬼門穴) 取穴:在手背于無名指掌骨與小指掌骨下。(上一寸為中渚穴) 骨關(guān)穴 (也是32解針之一)
解剖位置:正中神經(jīng),、腎之神經(jīng),、肺支神經(jīng)。 21種疾病-董針的治療方法 木關(guān)穴 取穴:在手掌于腕橫紋正中央下五分偏內(nèi)側(cè)五分處。
腕順二穴 腕順一穴:手背面,,小指掌骨尺側(cè)下緣,,腕橫紋下一寸五分處。 腕順二穴:手背面,,小指掌骨尺側(cè)下緣,,腕橫紋下二寸五分處,即腕順一穴下一寸處,。 針刺:直刺5分到1寸 主治:手腕關(guān)節(jié)痛,、膝關(guān)節(jié)疼痛、耳鳴,、耳聾,、腎虧之頭痛眼花、坐骨神經(jīng)痛,、腎炎,、膀胱炎、腰痛、四肢骨腫,、背痛,、骨刺、兩腿痛,、頸椎骨刺等等,。 臨床配穴:耳鳴:病位取穴+腕順穴+駟馬+三泉+足三重,效果不錯,。 骨刺:腕順一穴+腕順二穴+五虎+復(fù)原等等。 三叉三穴 【三叉一穴】在食指與中指叉口之中央點處,。 【三叉二穴】在中指與無名指叉口之中央點處,。 【三叉三穴】在無名指與小指叉口之中央點。 歸經(jīng):入腎經(jīng),,滋腎鎮(zhèn)痛,,益腎明目 針刺:1~1.5寸 主治: (一)角膜炎、眼睛酸痛,、腰痛,、坐骨神經(jīng)痛、眉棱骨酸,、脹痛,、視神經(jīng)萎縮、半身不遂,、痿癥,。 (二)胰臟炎、脾腫大,、半身不遂,、坐骨神經(jīng)痛、手腳麻痹,,肝弱,。 (三)頭暈頭昏、坐骨神經(jīng)痛,、長骨刺,、腰酸、腰痛,、腎盂炎,、腎臟病水腫、重感冒,。 三叉穴臨床運用: (一)三叉三穴入腎經(jīng),,因此五行上屬水,而視力減退的人,大都屬于腎水較虛,,因肝為木,,主目,木補其虛,,故刺腎水補肝木有滋腎益目之效,,加上木穴,二角明,,制污,、止涎等眼睛基礎(chǔ)方,療效顯著,。 (二)三叉三穴下針后,,亦可再加配腕順一穴,使成董氏交叉針刺法,,效果更好,。 靈骨穴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間,第一掌骨與第二掌骨接合處,距大白穴一寸二分,與重仙穴相通 針刺:針深一寸五分至二寸針,針深可透過重仙穴,針刺時貼骨進針,以治骨療效佳。 注意:孕婦禁針,,因此穴有收縮子宮之作用,、孕婦針之有流產(chǎn)之慮。 主治: 坐骨神經(jīng)痛腰痛,、腳痛,、半面神經(jīng)麻痹、半身不遂,、骨脹大,、婦女經(jīng)脈不調(diào)、經(jīng)閉,。難產(chǎn),、背痛、耳鳴,、耳聾,、偏頭痛、經(jīng)痛,、腸痛,、頭昏腦脹。各種手術(shù)麻醉,,靈骨穴配心靈穴后通電,。治療久年胃病、胃潰瘍配大白穴,、中白穴,。 心靈三穴 穴位:手掌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為心靈一穴;手腕橫紋上二寸五分為心靈二穴,;手腕橫紋上三寸五分為心靈三穴,。 解剖:橈側(cè)手腕曲肌腱和長掌肌腱中,淺層分布前腕內(nèi),、外側(cè)皮神經(jīng),、深層有正中及心臟支神經(jīng)。 取穴:掌面朝上,,手腕橫紋上一寸五分為心靈一穴,。一穴上一寸為二穴,二穴上一寸為三穴,。于橈側(cè)手腕曲肌腱和長掌肌腱之間取之,。 歸經(jīng):入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 穴性:通暢心絡(luò),,寬胸散滯,。 主治:心律不整,、心臟內(nèi)膜炎、狹心癥,、心臟擴大,、心肌梗塞、胸悶,、胸痛,、胃脘痛、腿痛,、前額頭痛,、頭暈、手腳麻痹,、咽喉痛,。 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半。亦可透刺手背,。斜度四十五度由下往上刺,,治心臟病。斜刺三十度由下往上刺一寸五分,,治胸部頭部疾病,。斜刺四十五度由上往下刺治手腳疾病。 針感:酸脹微麻感,。 說明:此為董氏奇穴中的要穴之一,,董公著作中遺漏了,胡師在其書中補上,,心靈穴下針的深度及其方向,,對主治效果不一樣,應(yīng)特別注意,。 配穴: (一)使用本穴治療心律不正,,可加配地宗穴。 (二)本穴配地宗穴,、通關(guān)穴,、通天穴、心門穴,、治療冠心癥,,效果顯著。 肝靈123穴 肝靈一穴:于手臂內(nèi)側(cè)無名指缐上距腕橫紋三寸處,。 肝靈二穴:距肝靈一穴三寸處為肝靈二穴 肝靈三穴:距肝靈二穴三寸處為肝靈三穴,。 取穴方法:一寸針,直進5~8分,。 【主治】: (一)肝痛,、肝硬化、急慢性肝炎,,肝區(qū)脹滿,。 (二)膽囊炎、脅肋痛,,脾腫大,,脊椎骨質(zhì)增生。 (三)口苦,、咽干,、燥熱,眼睛視物不淸,。 【臨床配穴運用】,。 (一)本穴配中白下白,腎關(guān),,光明,,治療眼睛癢、眼睛痛,,視物不清有效,。 (二)本穴配木斗木留,,側(cè)三里側(cè)下三里,治療膽囊炎,,脾腫大,,脅肋痛,效果很好,。 (三)本穴配木穴,,上三黃,治療肝去脹滿,,肝炎,,急慢性肝炎等。 地宗穴 取穴: 屈肘測量,在上臂外側(cè),曲池與肩髃連線上,在后臂肱骨內(nèi)緣與二頭肌后部間之陷處,肘窩橫紋上六寸 主治: 能使陰癥起死回生,,腦溢血急救穴,,心臟麻痹,心絞痛,,半身不遂,,心臟疾病,肝昏迷,,手腳麻痹,,動脈硬化,胸痛背痛,,呼吸困難,,腦動脈阻塞等,。 針刺: 針深一寸治輕病,針深二寸治重病,兩臂之穴同時下針 注意: 下針時,偏外傷骨,偏里傷二頭肌,扎針部位應(yīng)特別準(zhǔn)確,。地宗穴的位置接近動脈,以脈治脈,促進血液回圈。所以治療心臟病,有起死回生的作用,。 肩中穴 取穴:中穴位于肩臂三角肌的正中央,。 針刺:針深五分至一寸, 運用:左肩痛扎右穴;右痛扎左穴。 主治:膝蓋痛(特效針),、皮膚病(頸項皮膚病有特效),、小兒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穴,、肩痛,。 肩中穴不在手三陽經(jīng)循行的經(jīng)絡(luò)上。 全息概念:手足順對,中穴對應(yīng)膝蓋,。此穴治膝蓋痛及肩痛具卓效,。 本穴適當(dāng)三角肌中央,,肩之肌肉豐富,以肉治肉兼治皮,,故治肌萎縮 及皮膚病甚效,,治下肢無力,半身不遂亦佳,。 正脊123穴 正脊一穴:于手臂肱骨上正中央,,肘橫紋直上二寸處。 正脊二穴:于正脊一穴直上二寸處,。 正脊三穴:于正脊二穴上二寸為正脊三穴,。 取穴方法:一寸針,直刺5~8分,,中途不行針不捻針,。 主治: 脊椎骨膜炎(骨刺)、脊椎骨質(zhì)增生癥,、僵直性脊椎炎,、坐骨神經(jīng)痛、頸項骨刺,。慢性腎炎等,。 臨床配穴: (一)本穴配腰靈穴,能治腰椎骨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等,。 (二)本穴配火陵火山火串,加病位放血,,對治療骨質(zhì)增生或僵直性脊椎炎,,效果更佳。 (三)本穴配肺心穴,,肺心穴,,制污穴,治療頸椎骨刺,,效顯,。 (四)本穴配曲陵建力中力,肩中建中,,治療腿抽筋痛,,療效確切。 三神123穴 取穴: 三神一穴:手臂肱骨之外側(cè),,肘尖直上一寸五分 三神二穴:三神一穴上一寸為三神二穴,,去肘尖二寸五分。 三神三穴:三神一穴上二寸為三神三穴,,去肘尖三寸五分,。 主治 :蛋白尿,、血尿、尿頻,、尿急,、尿痛、腎盂腎炎,、陽痿,、早泄、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期腰酸,、腰痛、腎結(jié)石痛,、支氣管炎,、老人咳嗽、老人夜尿,、老人流口水,、老人癡呆、慢性腎炎,、腎功能衰竭,。 臨床配穴: 1.三神穴、通腎通胃通背,、下三皇,、四花穴,對腎功能不全患者有改善作用,! 2.三神穴加腕順,、制污、止涎,,可以治療蛋白尿,、血尿,、尿路感染以及老人夜尿頻繁 神肩穴 穴位:在肩峰穴與云白穴連線之中央點,。 解剖:有鎖骨上神經(jīng)、腋窩神經(jīng),、肺分支神經(jīng),、心之分支神經(jīng)。 取穴:當(dāng)肩峰穴與云白穴連線之中央點處是穴,。 歸經(jīng):入心肝兩經(jīng),。 穴性:舒筋活絡(luò),通關(guān)利竅,。 主治:小兒麻痹,、腦出血,、腦血栓之后遺癥(半身不遂)、手臂麻痹,、大腿內(nèi)側(cè)疼痛,、麻痹。 針刺法:直刺三分—五分,。斜刺五分—一寸,。由上往下刺。 針感:局部酸脹感,。局部脹痛感,。 配穴: (一)治療嚴(yán)重失眠癥時,本穴配心靈一穴,、正會穴,、鎮(zhèn)靜穴特效。 (二)治療中風(fēng)后遺癥本穴配正會,、上三黃,、通天穴、靈骨穴特效,。 (三)治療中風(fēng)后遺癥中,,對于患處手臂不能動彈,五指不能伸屈者,,連續(xù)針五次左右即能運動自如,,不愧是董氏七十二絕針之一。 三靈穴 取穴:位于肘窩橫紋,,即十四經(jīng)尺澤穴上五分,、外5分、內(nèi)5分,。 三圣穴 穴位:在腳底正中央點處,,即十四經(jīng)涌泉學(xué)后二寸(往足跟方向)。是三圣二穴,。21種疾病-董針的治療方法三圣二穴往前上一寸是三圣一穴,。即十四經(jīng)涌泉穴后一寸。三圣二穴往后一寸是三圣三穴,。即十四經(jīng)涌泉學(xué)往足跟方向后三寸,。解剖:腳底神經(jīng)分枝,、心之神經(jīng)、腎之副神經(jīng),、腦神經(jīng),。歸經(jīng):入肝腎兩經(jīng)。穴性:平肝益腎,。取穴:同穴位,。主治:高血壓(特效)、低血壓過高癥(特效),、腦溢血,、腦腦血栓癥。針刺法:直刺五分—一寸,。針感:局部酸脹疼痛感,。經(jīng)驗:本穴為治療高低血壓過高之特效穴。木黃穴 解剖位置:大腿神經(jīng)前皮枝,、膽總神經(jīng),、脾之神經(jīng)、肝神經(jīng),。 金營上,、下穴 火府,、火梁,、火昌穴 火府穴:臀下橫紋正中直下三寸(即,承扶穴直下三寸)處是穴,。 火梁穴:臀下橫紋正中直下七寸(即,,火府穴直下四寸)處是穴。 火昌穴:后腿橫紋正中直上四寸(即,,火梁穴直下三寸)處是穴,。 入心、腎,、膀胱三經(jīng),。 行氣活血、通經(jīng)化瘀,。 脊椎骨刺,,坐骨神經(jīng)痛,頸椎骨刺,,腰痛,,背痛,后腦部挫傷,,腦神經(jīng)痛,,項頸痛,偏頭痛,,胸悶?zāi)I炎,,痔瘡,半身不遂,,冠心病,。 直刺 1~2.5 寸?;蛉忉槾萄?。 臨床常用刺血,配病灶處刺血,,配一一,、二二,、七七部的穴位針刺。 木府,、木梁,、木昌穴 木府穴:火府穴向內(nèi)橫開二寸,。 木梁穴:火梁穴向內(nèi)橫開二寸,。 木昌穴:火昌穴向內(nèi)橫開二寸。 神耳上穴 取穴: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上緣,、距內(nèi)側(cè)1/3處是穴。 特效配穴:心臟麻痺(特效),、眩暈(特效),、胸悶(特效) 神耳中穴 取穴: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中央偏內(nèi)側(cè)二分處是穴,。 解剖位置:肝之神經(jīng),、心之神經(jīng),。 神耳下穴 取穴:在耳廓背面,,降壓溝下緣.距內(nèi)側(cè)1/3處是穴。 金耳穴 取穴:當(dāng)耳殼背之外緣上端取之。 解剖位置:肺之神經(jīng)。 外耳穴 取穴:在金耳穴(在耳殼背之外緣上端)直上三分,、偏外側(cè)二分處是穴,。 解剖位置:腎之神經(jīng)、肝之神經(jīng) 土靈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