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鹽船文 汪中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儀征鹽船火,,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時鹽綱皆直達,,東自泰州,,西極于漢陽,,轉(zhuǎn)運半天下焉,惟儀征綰其口,。列檣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隱若城廓,。一夕并命,,郁為枯臘,烈烈厄運,,可不悲邪! 于時玄冥告成,萬物休息,。窮陰涸凝,,寒威凜栗。黑眚[shěng ](災難,,疾苦)拔來,,陽光西匿。群飽方嬉,,歌咢宴食,。死氣交纏,視面惟墨,。夜漏始下,,驚飆勃發(fā)。萬竅怒號,,地脈蕩決,。大聲發(fā)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于斯時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光一灼,百舫盡赤,。青煙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氣以為霞,,炙陰崖而焦爇,。始連楫以下碇,乃焚如以俱沒,。跳躑火中,,明見毛發(fā),。痛謈[bó ]田田,狂呼氣竭,。轉(zhuǎn)側(cè)張皇,,生涂未絕。倏陽焰之騰高,,鼓腥風而一吷[xuè],。洎埃霧之重開,遂聲銷而形滅,。齊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長訣。發(fā)冤氣之焄蒿xūn hāo(祭祀時祭品所發(fā)出的氣味,。后亦用指祭祀,。),合游氛而障日,。行當午而迷方,,揚沙礫之嫖疾。衣繒敗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絕,。 亦有沒者善游,,操舟若神。死喪之威,,從井有仁,。旋入雷淵,并為波臣,。又或擇音無門,,投身急瀨,知蹈水之必濡,,猶入險而思濟,。挾驚浪以雷奔,勢若隮而終墜,。逃灼爛之須臾,,乃同歸乎死地。積哀怨于靈臺,,乘精爽而為厲,。出寒流以浹辰,目睊睊而猶視,。知天屬之來撫,,慭[yìn ]流血以盈眥,。訴強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剝支離,,漫漶莫別。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積埃填竅,攦指失節(jié),。嗟貍首之殘形,,聚誰何而同穴!收然灰之一抔,辨焚余之白骨,。嗚呼,,哀哉! 且夫眾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環(huán)之,氣絕寢床,。以死衛(wèi)上,,用登明堂。離而不懲,,祀為國殤,。茲也無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橫!游魂不歸,,居人心絕,。麥飯壺漿,臨江嗚咽,。日墮天昏,,凄凄鬼語。守哭迍邅(zhūn zhān,,難行貌;指遲疑不進;處境不利;困頓;欲進不進,,有如行路很艱難的樣子,。),,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尚騰哀而屬路?;蚺e族之沉波,,終狐祥而無主,。悲夫!叢冢有坎,,泰厲有祀。強飲強食,,馮其氣類,。尚群游之樂,而無為妖祟!人逢其兇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為而至于此極哉! 詞句注釋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1770年農(nóng)歷十二月乙卯日,?!都螒c揚州府志》作"乾隆三十六年十月",《道光儀征縣志》記為"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時間有異,。乙卯,即農(nóng)歷十九日,。 儀征:清代時屬揚州府,,長江下游重要河運轉(zhuǎn)運碼頭,今江蘇省儀征市,。 鹽綱:明清鹽業(yè)實行統(tǒng)銷,,由列名綱冊的鹽商赴鹽場運銷。這里指鹽綱運鹽船,。 泰州:鹽產(chǎn)地,,清屬揚州府。 漢陽:今武漢漢陽區(qū),。 綰(wǎn)其口:控扼鹽運之通道,。綰,鉤聯(lián),,綰結(jié),。 列檣蔽空:船上的桅桿排列,遮蔽天空,。 并命:同時喪命,。 郁為枯臘(xī):烤成干肉。郁,,通"燠",,烤,。枯臘,,干肉,。 玄冥:主冬令之神?!抖Y記·月令》:"冬季之月,,其神玄冥,。"告成:完成使命,。此句謂冬令將盡。 窮陰:指極其陰沉之氣,。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后,。"涸(hé河)凝:指陰氣極盛,幾至凝結(jié),。 黑眚(shěng):古代謂五行中由水氣而生的災禍,。五行中水為黑色,故稱,。拔來:突然而來。 歌咢(è):歌呼,?!对娊?jīng)·大雅·行葦》:"或歌或咢。"高亨《詩經(jīng)今注》:"唱而有曲調(diào)為歌,,唱而無曲調(diào)為咢,。" 視面惟墨:臉上呈現(xiàn)晦氣之色。墨,,黑氣,。 夜漏始下:黑夜剛來。夜漏,,因古代用銅壺滴漏計時,,故云。 飆(biāo):暴風,。 萬竅怒號:形容暴風大作,,地上千穴萬孔都發(fā)出吼叫聲。 地脈:地的脈絡,。此指長江,。蕩決:震蕩涌溢,。 摩木自生:《莊子·外物》:"木與木相摩則然(燃)。" 星星如血:形容星星之火顯明刺目,。 睒(shǎn)睒:光焰閃爍貌,。 熛(biāo)若沃雪:火焰迸飛入水,如同沸水澆雪一樣,。熛,,迸飛的火焰。沃雪,,枚乘《七發(fā)》:"如湯沃雪,。" 陰崖:陰暗潮濕的堤岸。焦爇(ruò):燒焦,。爇,,灼熱。 連楫:船連在一起,。楫,,船槳,代指船,。下碇(dìng):拋錨,。碇,停泊時為穩(wěn)定船身用的石墩,。 焚如以俱沒:一起焚燒而沉沒,。如,語助詞,。 痛謈(bó):疼痛地呼叫,。田田:哀哭聲?!抖Y記·問喪》:"婦人不宜袒,,故發(fā)胸、擊心,、爵踴,,殷殷田田,如壞墻然,,悲哀痛疾之至也,。" 張皇:慌張,驚慌,。 生涂:生路,。 倏(shū):迅疾。陽焰:明亮的火焰。 鼓腥風而一吷(xuè):腥風吹過,,發(fā)出一種輕微的聲音,。吷,輕微的氣流聲,?!肚f子·則陽》:"吹劍首者,吷而已矣,。"司馬彪注:"吷,,吷然如風過。" 洎(jì):及,,到,。 聲銷而形滅:火滅后,人不但沒有喊聲,,形體也消失了,。 焄蒿(xūn hāo):《禮記·祭義》:"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其氣發(fā)揚于上為昭明,,焄蒿凄愴,此百物之精也,。"注:"焄,,謂香臭也;蒿,謂氣蒸出貌也,。"此指死人的冤氣散發(fā),。 游氛:游蕩于空中的兇氣。氛,,兇氣,。 當午:正午。方:方向,。 嫖(piāo)疾:輕捷 衣繒(zēng)敗絮:指衣服的碎片???,絲織品的總稱。 查:燒焦的木頭,。查,,同"楂"。 雷淵:有雷神的深淵,?!冻o·招魂》:"旋(xuàn)入雷淵,靡散而不可止些,。" 波臣:猶言水族,?!肚f子·外物》:"(鮒魚曰)我東海之臣也,君豈有升斗之水活我乎?" 擇音無門:找不到避火的地方,。音,,通"蔭",遮蔽,,可以躲避的地方,。 急瀨(lài):湍急的水流。 濡(rú):沾濕,,這里指淹沒,。 思濟:希望得到援救。 隮(jī):上升,。 靈臺:指內(nèi)心,。《莊子·庚?!?"不可內(nèi)于靈臺,。" 乘:依恃。精爽:靈魂,。厲:厲鬼,。《左傳·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匹夫匹婦強死,,其魂魄猶能馮依于人,以為淫厲,。" 出寒流以浹(jiā)辰:謂遇難者的尸體從冰冷的江水中漂浮出來,,已有十二天了。浹辰,,古代以干支紀日,,自子至亥一周為十二天,稱之為浹辰,。浹,,周匝。 睊(juàn)睊:側(cè)目相視的樣子,。這里說死者死不瞑目,。 天屬:即天性之親,指父子,、兄弟,、姐妹等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撫:撫慰,悼念,。 慭(yìn)流血以盈眥(zī):說死者眼眶流血,。據(jù)說人暴死后,親人臨尸,,尸體會眼.鼻出血,,以示泣訴。慭,,又作"慭",,傷痛。眥,,眼眶,。 強死:橫死,暴死,。 意:表情,,示意。 焚剝支離:肢體被燒得殘缺不全,。支離,,分散。 漫漶(huàn):模糊不清,。 圜(yuán):同"圓",。 玦(jué決):環(huán)形而有缺口的玉器。 積埃填竅:尸體七竅充滿泥土灰塵,。竅,,七竅,指口,、鼻,、眼、耳七孔,。 攦(lì)指:手指折斷,。節(jié):骨節(jié)。 貍首:指形體殘缺,。韓愈《殘形操序》:"《殘形操》,,曾子所作。曾子夢一貍,,不見其首,而作此曲也,。" 聚誰何而同穴:謂不知姓名的人被同葬在一個坑穴里,。誰何,誰人。 然:同"燃",。一抔(póu):一掬,,一捧。 乘化:順應自然規(guī)律而死,。 妻孥:妻子和兒女,。 以死衛(wèi)上:因保衛(wèi)國君而死。 用:因而,。登明堂:指受尊敬,,享祭祀。明堂,,古代帝王宣政教,、行祭典的地方。 離而不懲:《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不懲,,不悔。 國殤:為國事而死的人,。 居人:留存者,。指活著的親人。 麥飯壺漿:帶著酒飯來祭祀,。麥飯,,麥子做的飯,引申為粗糲的飯食,。 迍邅(zhūn zhān):難行的樣子,。 血嗣:嫡親的兒孫。 騰哀:放聲大哭,。屬路:路上接連不斷,。屬,連續(xù),。 狐祥:彷徨,,徘徊無依之意?!稇?zhàn)國策·楚策》:"父子老弱俘虜,,相隨于路,鬼狐祥而無主,。" 叢冢有坎:那些無主的死者在亂葬的墳中也有自己的壙穴,。坎,,坑,,墓穴,。 泰厲:死而無后的鬼?!抖Y記·祭法》:"王為群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疏:"曰泰厲者,謂古帝王無后者,。此鬼無所依歸,,好為民作禍,故祀之也,。" 強飲強食,,馮(píng)其氣類:勉強吃點喝點,憑借著鬼友之間的氣味相投而度日,。馮,,同"憑",憑借,。類,,一致,投合,。這里是安慰鬼魂的話,。 尚群游之樂:表示勸勉之詞。祭中常用"尚饗"一語,,此即仿用,。 譯文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江蘇儀征縣運輸海鹽的船只起火,。焚毀的船只達一百三十多條,,燒死和淹死的人達一千四百多。當時運鹽的船幫都是直達的,,東起泰州,,西抵漢陽,轉(zhuǎn)運半個中國,。儀征聯(lián)結(jié)著各個口岸,,那里一排排的桅桿遮蔽了天空,船只繞江停泊,,遠遠望去,,仿佛一座城池。這么多人一夜間全都喪了命,,被燒成焦枯的干肉,。如此殘酷的厄運,,怎不令人悲傷! 當時,季節(jié)接近冬末,,萬物已停止生長。嚴冬時極其陰沉的天氣凝結(jié),,嚴寒的威力使人凍得發(fā)抖,,黑色云霧疾速卷來,太陽下山,。大家吃飽了,,正在嬉戲,宴席上又歌又唱,,死氣交纏著他們,,看上去滿臉晦氣。黑夜剛剛來臨,,狂風突起,。萬千孔穴呼嘯,江水震蕩,,堤岸決口,,劇烈的聲響發(fā)于空曠,水面波濤洶涌,,浪峰矗立如山,。 正在這時,火災發(fā)生了,。木與木相磨擦起火,,只見星星點點如血。在火光灼照下,,所有的船都成了紅色,。青紫色的光焰閃爍,飛火燒船,,如沸水澆雪,,火勢蔓延得十分迅速。烈火把天空中的云氣蒸烤成了紅霞,,背陽的陰濕河崖也被烈火燒灼得發(fā)焦,。因船與船連在一起拋錨停泊,所以都被燒毀沉沒,。船民紛紛跳竄徘徊于烈火中,,火焰映照出他們的頭發(fā)。痛楚的喊聲,,狂呼亂叫,,以至聲疲力竭;或翻來覆去,,轉(zhuǎn)身顧盼,驚惶失措,,逃生的途徑尚未斷絕,。忽然明亮的火焰騰空高升,腥風吹過,,夾雜著吱吱的燒灼之聲,。等到煙灰濃霧消散,聲音最終消逝,,軀體毀滅,。成千的人都在一瞬間喪失了性命,向人世永訣,。鬼魂發(fā)散的冤氣蒸發(fā),,匯合飄游的云氣遮蔽了太陽。將到第二天中午時,,這股冤氣就像迷失了方向一樣,,飛揚起沙礫,輕快隨行,。各種衣服碎片,,浮在水面的燒焦的木頭和炭火的碎屑,漂浮著順江面而下,。到海里也沒斷絕,。 也有一些能潛水、善游泳的人,,操縱舟船出神入畫,。如今冒著生命威脅,去拯救別人,,墜入水中,,同樣被溺死。還有無路逃生的人跳入急流,,明知投入水中會被淹死,,仍然冒險而企圖活命。挾裹驚濤洶涌,,拼命地劃水,,有些人看上去好像爬上了浪顛,但最終又沉沒了,。這些人雖然暫時逃避免了燒灼的痛苦,,但仍然難免一死。鬼魂積聚著哀苦在內(nèi)心,,魂魄不寧而興妖作怪,。十二天以后,,死尸漂浮出寒冷的江面,他們側(cè)視而沒有閉上眼晴,。死者知道親屬來慰告,,眼睛傷痛,流血盈眶,,向親人訴說橫死的厄運,,口不能言,以目示意,。人被燒死后,骸體破碎不全,,面目焦糊,,難以辨認。環(huán)繞的人像圈,,破損的人像塊,。口鼻眼耳塞滿了塵埃,,折斷了的肢體也每每缺少一節(jié),。可嘆形體殘缺不全,,互不相識的人同葬在一個墓穴里,。即使收取一捧燃灰,也難以分辨焚燒后是誰的白骨,。唉呀,,可悲啊! 人的病死和老死,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妻子和兒女環(huán)繞在周圍,,斷氣在睡床。為保衛(wèi)國君而死的勇士,,死后可以躋身于君主的宗廟而受到祭祀,,那些為國犧牲,身首異處而不屈的人,,被奉為烈士而受到祭祀,。但這些遇難者卻死得沒有意義,況且又非善終,。老天啊,,這些人有何罪過,非得遭受這樣的冤屈橫死呢?游蕩的冤魂不歸去,,家里的親人心里悲痛欲絕,。他們捧著祭奠亡魂的酒類,、食品臨江灑淚。天昏地暗,,凄凄鬼語,。死者的親人守在亡人身邊哭泣徘徊,心里希望能在陰曹地府同親人相遇,。而那些死者的嫡親子女相互攙扶著,,仍然哀聲載道。有的全家因大火落水而死,,死者的陰靈孤傷無依,,沒人主管祭祀。多么可悲啊!許多人葬在一處的亂墳,,泰厲有祭祀儀式,,希望死者的靈魂勉強自己多嚼點吃點,并找些氣味相投的鬼一起游樂,,希望他們喜歡群游的快樂,,而不要興妖作怪。是人遭遇不吉利呢?還是老天有意降下殘酷的災難呢?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悲慘至極的事故呢? 文學賞析 此文關鍵在于緊緊圍繞一個"哀"字,,調(diào)動多方面的藝術(shù)手法,,集中表現(xiàn)出作者那種極度悲憤的真情實感,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因而取得成功,。 首先,在結(jié)構(gòu)上,,作者采用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手法。不斷變換審視角度,,通過生動地描繪景象,,抒發(fā)情感,把哀憤之情逐步深化,,收到了感人肺腑的藝術(shù)效果,。第一段是全篇總冒,交待了慘案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和結(jié)果,其中特別提到"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并且是"一夕并命,郁為枯臘"。這樣突然的變故和悲慘的結(jié)果,,駭人聽聞,。全文起手就顯得突兀不凡,雖簡潔明了,,但一股悲憤之情,,卻直透人心肺。第二段轉(zhuǎn)入正面描寫整個大火場面,,極力渲染悲慘氣氛,。一開始,先寫出隆冬寒冷,、江中風大這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為大火的突發(fā)和猛烈設下伏筆。接著寫大火發(fā)生,,先是"星星如血",,緊接著是"百舫盡赤",然后是船民奔走狂呼,,而后是煙消火滅,"齊千命于一瞬,,指人世以長訣",,最后是"衣繒敗絮,墨查炭屑,,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絕",用濃墨重彩,。次第寫出了大火發(fā)生的經(jīng)過,,展示了整個火災的生動場面,而哀憤之情激蕩于字里行間,,給人以深刻的感受,。這是大筆勾勒、宏觀把握,,在第一段的基礎上大大深入了一步,。第三段又轉(zhuǎn)換筆觸,集中描寫船民奔走逃生的情景和被淹死,、燒死的慘狀,,是具體描寫、微觀透視,。作者寫了船民的仗義互救,,也寫了他們的奮力逃生,然而這一切都敵不過無情的大火和滾滾波濤,"乃同歸于死地",,尸體奇形怪狀,,無辜的船民死不瞑目。這些傷心慘目的描寫,,字字句句浸透著作者的血淚,,更深一層地打動著人們的惻隱之心。第四段更進一步寫死者的無辜和親人的祭奠,。那"麥飯壺漿,,臨江嗚咽。日墮天昏,,凄凄鬼語,。守哭迍邅,心期冥遇"的慘景,,幾乎令人心絕,。經(jīng)過層層描寫,不斷渲染烘托,,悲哀之情到此達到頂點,,整篇文章產(chǎn)生出感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力量,。全文各段,,整體看來顯得大開大合,上段末順勢收束,,而下段又掉換筆鋒,,推宕開去,看起來似乎是另起端緒,,實際上是亦宕亦接,,若斷還連,步步引進,,不斷深化,,使文章具有浩浩蕩蕩的宏大氣勢。這種結(jié)構(gòu)上的錯落有致,,獨辟蹊徑,,把悲哀之情表現(xiàn)得極為濃郁,極為深沉,,令人感動不已,。 其次,在細節(jié)描寫上,,細如毫發(fā),,生動逼真。為了表達對船民的滿腔同情之心,細節(jié)描寫即大多集中在船民身上,。第二段中以"群飽方嬉,,歌咢宴食。死氣交纏,,視面惟墨"寫火災發(fā)生前夕的船民,,前兩句表現(xiàn)平和安居生活,十分生動形象,,是對以后描寫大火的反襯;后面兩句又給這種暫時的平和生活蒙上陰影,,預兆災禍之將來,倍覺凄切,。以"跳躑火中,,明見毛發(fā)。痛謈田田,,狂呼氣竭,。轉(zhuǎn)側(cè)張皇,生涂未絕"寫火災發(fā)生時船民在火中的情形,,把船民在大火中倉皇奔竄,、痛苦呼號、奮力掙扎的動作,、聲音和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準確而又細致,繪聲繪色,,歷歷如在眼前,使人怵目驚心,。寫死難船民的尸體,,更加慘不忍睹:"出寒流以浹辰,目睊睊而猶視,。知天屬之來撫,,慭流血以盈眥。訴強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剝支離,漫漶莫別,。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積埃填竅,,攦指失節(jié),。"作者以較多的筆墨來詳細描寫尸體的形狀,深刻地展現(xiàn)這場悲劇的受害者的慘況,讓人們?nèi)缟砼R其境,,親眼看到了這些船民的不幸遭遇,,對這場災難有了更為深切的了解,從而產(chǎn)生出對受難者的無限哀痛和同情,。這些細節(jié)刻畫既對大筆勾勒作了補充,,又對表現(xiàn)全篇主題起了深化的作用。 再次,,在情感抒發(fā)上,,作者往往直抒胸臆,反復寫出自己悲哀的嘆息之聲和憤怒的抗爭之意,,把感情表達得蕩氣回腸,。第一段末尾,作者在剛剛點出這場悲劇后,,就情不自禁地喊出:"烈烈厄運,,可不悲邪!"悲愴之情,震蕩心魄,。到第四段,,作者的情感幾經(jīng)醞釀,愈加濃烈,,不斷地發(fā)出悲聲:"嗚呼哀哉!",、"天乎何辜,罹此冤橫!",、"悲夫!"直到最后,,作者的同情之心上升到極點,心情也更加沉痛,,終于爆發(fā)般地呼喊出:"人逢其兇也邪?天降其酷也邪?夫何為而至于此極哉!"可謂字字凝血,,句句含淚,把一個"哀"字表現(xiàn)得人木三分,,使讀者的心靈不能不感受到強烈的震動,。 最后,此文是一篇駢文卻擺脫了駢文"飾其詞而遺其意"的形式主義傾向,,沒有因用典,、對偶等方面的限制,而形成板重和呆滯的缺點;相反,,作者能舉重若輕,,控縱自如,把典故,、詞語化解在對場面,、人物的具體描寫中,,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李詳《汪容甫先生贊序》),,表達了作者真摯的思想感情,十分真切動人,。 名家點評 清代杭世駿《哀鹽船文序》:采遺制于《大招》,,激哀音于變征,可謂驚心動魄,,一字千金者矣,。 創(chuàng)作背景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十二月十九日夜,江蘇儀征沙漫洲港口停泊的鹽船突然發(fā)生火災,,煙焰張?zhí)?,嘶號動地,一夜之間燒毀鹽船一百三十只,,燒死和淹死船民一千四百人,。這一慘案發(fā)生后,作者悲憤難已,,于是創(chuàng)作此文,,以飽蘸深情的筆墨,用極為生動,、準確,、精練的文字,描繪了鹽船失火的慘狀,,表達了對遇難船民的深切悲哀和同情,。乾隆三十四年至乾隆三十六年間的3年內(nèi),儀征發(fā)生了三起失火事故,。其中乾隆三十六年的事故驚動了朝廷,。 (清)鄭板橋畫作《一帆風順》中的船只 朝廷并未派欽差細加調(diào)查,兩淮鹽運使李質(zhì)穎與兩江總督薩載的兩封奏折,,告訴了乾隆帝這起事故的一切“真相”,,盡管如此,,地方官員本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tài)度,處理畸輕,。然后,,各地鹽船又又又又失火了。 一,、輕視事故,,大事化小 1.兩年兩次鹽船失火,,其中一次傷亡人數(shù)達1400余人 清制,食鹽專賣,,官府壟斷鹽業(yè),,發(fā)給商人鹽引,商人繳納鹽稅,,持鹽引至各鹽場領取食鹽,而后再往各已劃定的鹽區(qū)販賣,不得跨界,。揚州儀征縣即屬于兩淮鹽運司治下的兩淮鹽區(qū)管轄范圍,。各鹽場運送來的食鹽,需經(jīng)過儀征縣販至江蘇,、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儀征的食鹽吞吐量占淮鹽產(chǎn)量的一半,,“轉(zhuǎn)運半天下”,儀征“綰其口”,,是為一大樞紐,。繁忙時,??績x征的鹽船等候批驗所檢查鹽引,,彼時“列檣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隱若城郭”,。船只停靠如此密集,,一把火便可以全部燒沒,。乾隆三十五年的那場大火發(fā)生在十二月,揚州學者汪中用一篇《哀鹽船文》記錄了下來,,文章成為后世名篇,。《哀鹽船文》說,,當時萬物休息,,寒威凜慄,而“有火作焉”,,大火發(fā)生在天寒地凍之時,,“炎光一灼,百舫盡赤”,,火勢延燒至各大鹽船,。船上的護送人員,,“狂呼氣竭”,有的跳入水中,,有的被活活燒死,,火勢“齊千命于一瞬”。等到火霧散去,,“聲銷而形滅”,,一片沉寂。如此驚心動魄的描述,,實是汪中所親見,。文中并沒有提到官府的救援、起火原因,,以及后續(xù)的調(diào)查,,但災難造成的后果他是知道的,“壞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130艘船被燒毀、壞,,死1400人,。《揚州府志》則稱事故造成的“死傷無算”,,并沒有確切的數(shù)字,。這一事故的處理尚未可知,《清高宗實錄》并未將這件“小事”納入,。一年之后,,同樣是十二月,當月十九日,,儀征縣鹽船又失火,。事故的詳情,隨兩淮鹽運使李質(zhì)穎的奏折一道上達于乾隆帝御前,。 2.原因:意外失火,,火借風勢,船只過于集中,,而錨繩相互繞結(jié)難以解開 恰如今天的工作通報,,李質(zhì)穎奏折的結(jié)構(gòu)大致可以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表功,,全力救火,。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他聽聞消息立即帶領屬下去救火,,大火正是因為他們“竭力撲救,,方能熄滅”。第二部分是匯報損失并調(diào)查原因,。同樣是以匯報工作的口吻,,先說自己派了誰誰誰去調(diào)查、查看,,而后再點明原因,。經(jīng)過調(diào)查,火起于一只“柴船”,。當時東南風大,,火借風勢,迅速延燒,,此時恰好遇到船只交接,,船只相互錨結(jié),“不能撐移”,,加之船員慌亂跳水,,未著火的船只“坐以待斃”。待救火官員趕來后,,用斧頭砍斷錨繩,,其他船只才得駛離。大火最終燒掉63只船,,奏折并沒有告訴乾隆帝燒死了多少人,。柴船因何失火也沒有說,李質(zhì)穎查問了幾位目擊者,,只排除他人故意點火報復船戶的嫌疑,。第三部分是匯報善后工作。那些被燒掉的鹽包,,請朝廷補給商人,。那些受傷的船員,官府已經(jīng)給錢給住,,而那些燒死的人,,官府只是“殮埋”處置。 3.兩淮鹽運使瞞報少報事故損失,、傷亡數(shù)字,,請求責罰屬下 第四部分是追責。李質(zhì)穎說,,失火之犯自應嚴懲,,但人都死了,建議免了,。而“淮南批驗所(檢核鹽船食鹽專賣許可證的機構(gòu),,)大使許執(zhí)中,,不能事先防范”,很多船都燒沒了,,雖然在場撲救,,“究屬疏防”,應“請交部議處”,。奏折的落款時期是乾隆三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事發(fā)十天之后,,才上達中樞。對比道光《儀征縣志》的記載,,這封奏折對事故的損失匯報顯然有所保留,。《儀征縣志》說,,燒毀六十余艘船,,“客商舟楫無算,傷人極多”,,奏折所報63只被焚鹽船,,顯然并沒有包括客船。加上并未奏報死亡人數(shù),,李質(zhì)穎顯然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又不能毫無責任,他只是希望此事只追查到兩淮鹽運司治下的三級官僚許執(zhí)中為止,。乾隆帝的回復是“交該部議奏”,,并沒有明確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這與他一貫的坦率有別,。李質(zhì)穎的請求多予允準,。《兩淮鹽法志》的《官制·職名表》也只將許執(zhí)中的“批驗所大使”一職記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先李質(zhì)穎兩年離開了兩淮鹽運司,。 1876年武漢港情景。漢口港屬于兩淮鹽區(qū)管轄范圍,,鹽船搭載鹽包經(jīng)過漢口駛向湖北,、湖南北部等地。 二,、 事故再發(fā)生,,原因驚人一致 1.依然是大風、大火,、船只錨繩繞結(jié),,導致起火后燒毀90條船 盡管李質(zhì)穎看到了船只靠行過密、碼頭太窄,江底水流過急,,各船只錨繩容易互相繞結(jié),,遇到突發(fā)事故難以疏離的現(xiàn)象,他的奏折并沒有提供“如何防止類似事件發(fā)生”的辦法,,更未思考如何減少船只集中的議題,而朝廷也沒有注意,。事隔十三年之后,,乾隆四十九年,儀征縣的另一碼頭黃泥灘發(fā)生了類似事件,。大火燒在八月十八日,,當時的兩淮鹽運使全德上報給乾隆帝的奏折,關于失火的情形與李質(zhì)穎的描述幾乎一致:大火,、大風,、船只錨繩相互繞結(jié)、救火,、斧頭砍斷,。不同的是,火災事故后果相對李質(zhì)穎的奏報而言還要“輕”,,燒毀了90只鹽船,,鹽包被搶回一部分。雖然同樣沒有告知死亡數(shù)字,,然而全德強調(diào),,由于事發(fā)夏日白晝,不少船只“人口俱無傷損”,,只有起火的小船,,人船俱燼。原因也查清:火起一條“不知姓名的”小船,,在船上做飯時不慎失火。全德說“并非有心放火”,。 光緒年間的鹽票,類似今日的食鹽的專賣許可證,,上面記載領運官鹽多少、駛往何處等信息,。 2.沒有奏報傷亡數(shù)字,,提請問責的兩名官員并未受到責任追究 事故善后處理邏輯也與李質(zhì)穎相同,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給受損商人補償,,撫恤商人,,而對于傷亡船員,沒有在奏折中提到“撫恤,、殮葬”之意。全德要求追究淮南監(jiān)掣同知陳洪緒,、管子鹽知事程廷鏡“未能事先預防”的責任,,另一名批驗所大使,負有直接責任的縱翼,,因為任期滿了,,建議免責。奏折是事發(fā)7天之后上達朝廷的,,乾隆帝在奏折末尾批上“該部知道”,,并未直接表態(tài)。陳洪緒,、程廷鏡沒有受到實質(zhì)性懲罰,終乾隆一朝,,二人一直在任原職,。毋庸說,朝廷對此次失火事件的處理較乾隆三十六年發(fā)生的那起事故要輕得多,?!秲x征縣志》甚至并未將此事記入,,《兩淮鹽法志》中的《全德傳》于此事也不值一提。鹽船失火之事由,、教訓自然也談不上認真吸取了,。 3.事故未能倒逼改革,直到道光二十九年那場燒毀400條船的大火 實際上早在乾隆十五年,,??吭诤睗h江的鹽船,就曾“深夜失火”,,其后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稍后儀征的兩次失火事件驚人相似,船只同樣是“聯(lián)幫密靠,,不易移動”⑦,,導致火勢蔓延,,不易救護,。再過十五年之后,乾隆三十年,,漢江上再生鹽船失火事件,,大火還燒到了湖南岳州(今岳陽),燒毀了運糧船十三只,,死了七人,。當?shù)毓賳T惱羞成怒,抓住起火船只的船工,,請求重責,。然而并沒有什么卵用,道光二十九年,,湖北漢江上的鹽船再次失火,,四百余艘鹽船毀于一旦,被燒死的人數(shù)竟至無法清點的地步,。雖未見到責任人處理,,但這場事故的直接后果是推動了淮鹽的一項改革,即實行“票鹽法”,,商人領了鹽引后,,不必再往固定的鹽區(qū)行銷,可以跨界競爭,,這大大減輕了一些重要港口的壓力,,鹽船集中于一處檢核鹽引的現(xiàn)象也較以往少了很多。結(jié)語 鹽船失火這件“小事”,,很難進入《清實錄》,、地方志等官修史書的視野,無論傷亡多少。官員們更關心的是燒毀多少鹽包,、多少鹽課完成不了等影響官員仕途的要件,。于是,無論發(fā)生多少次事故,,反思原因并著手改革,,成為次之又次的東西,除非事故能夠打到利益階層真正的痛點,,以鹽課相博,,以傷亡相警。否則,,代價不大,,痛點不痛,沒有像兩淮鹽區(qū)——湖北鹽船失火燒掉400艘鹽船那樣的后果,,“改革”才不會來呢,。 “船”說 舟船起源 遠古之人,見到落葉和枯木漂浮在水上,,產(chǎn)生了浮水的認識,;為了漁獵**食物,產(chǎn)生了對水上或隔水對岸的向往,;當洪水泛濫或落入深水時,,留下偶然抓著漂木得以僥幸逃生的人們,這些現(xiàn)象逐漸啟發(fā)了遠古之人的聯(lián)想,,開始認識到水的浮力,,為了生存,有意識地利用葫蘆,、竹筏和樹木等可漂浮的天然物體,,終于,一些簡單而粗糙的漂浮工具被仿制出來了,。浙江河姆渡新石器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獨木舟與木漿,,是迄今我國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舟船文物,足以證明中國的舟船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年以前,。 一,、人類最早的水上工具——筏 用藤條、繩子將幾根樹干或竹子綁扎成片狀的漂浮物,,就叫筏,。它是用簡單的石頭工具加工制造的。早于獨木舟而出現(xiàn),,使用的時間也最長,,至今仍然到處可見,。 竹排(以石器削制,再用藤或竹皮捆綁而成) 二,、舟船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獨木舟是人類最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也是舟船的直系祖先。它利用木質(zhì)比水輕和挖空木材以增大浮力的原理,,來提高載重量,,并克服了筏會浸水的缺陷。在《周易·系辭》)中就有“刳木為舟”的制作方法描述,。(“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獨木舟也沿用了很長時間,,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至今還能看到,。
三,、古老而具特色的少數(shù)民族舟船 生活在祖國大家庭中的各個少數(shù)民族,不僅沿用了古老的筏和獨木舟,,而且就地取材,,巧妙地創(chuàng)造了各種奇特的船只,,為中華舟船文明增添了異樣的光彩,。
據(jù)載,,毛板船是清嘉慶四年(1799年),,由湖南寶慶府新化縣洋溪河邊洋溪鎮(zhèn)船民楊海龍發(fā)明,那時,,資水兩岸古木參天,,煤窯遍地,盛產(chǎn)木材與煤炭等山貨,。楊海龍常年經(jīng)營煤炭,、木材販運生意。而資水下游,,以長沙為中心的湘江流域和以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qū),,對煤炭、木材需求巨大,。于是他以當?shù)亍叭孀印贝蜑榛A,,融入其獨特的“一次性”使用理念,研制出第一條造價低廉,,工藝簡單,,運載量大的特種運煤專用船,。這種船,用松木鋸成的毛板榫接而成,,用馬釘加固,,做工比較毛糙,縫隙處僅抹些桐油石灰膏防漏,,船表連桐油都不上,,因而叫毛板船。且毛板船只運煤一次,,是“一次性使用”,,不必返航。船到達目的地后,,船體拆下的木板與煤一同銷售,,因松木耐水浸,敲掉船身上的馬釘,,船板還是新木板,,因此銷路很暢通。毛板船運輸成了特定時期湖南精神的一個符號,,它打破了傳統(tǒng)的經(jīng)營模式,,預示著資水流域封閉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開始解體,商品經(jīng)濟開始萌芽,。
海南島黎族用椰子桿繩子扎成的船,。海南,四面臨海,,島上,,江河縱橫、湖泊眾多,?!袄枳迦嗣看合呐R溪而漁,在《瓊志鉤沉》中記載了海南船文化,,或刳木為舟,,或編竹為排,網(wǎng)罟釣竿隨人所用,?!?/span>
在駕駛獨木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尖形頭部的獨木舟比方形頭部的獨木舟省力,,速度快,,于是,將獨木舟的頭部加工成尖形,,并逐漸使它起翹,。獨木舟殼變薄后,,舟船的橫向穩(wěn)固性變差,于是發(fā)明了加固梁的方法,,就是在獨木舟的凹槽間加多道橫梁,,這既增加了舟體的結(jié)構(gòu)強度,又可以供人乘坐,,至此獨木舟已初步具備了船舶的雛形,。 四、劃時代的木板船 而真正意義的船——木板船要到4000年前的夏王朝才誕生,。木板船是由獨木舟演變而來的,。在獨木舟兩側(cè)加上觸板,又在船體內(nèi)增設橫向支撐物,,就成了初始形態(tài)的木板船,。它必須用金屬工具加工成木板,用鐵釘進行船板組合,是金屬工具發(fā)明后的偉大成果,,這是劃時代的重大進步,,標志著人類已能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對原始材料進行加工,,制造真正的船只,,是人類造船史的重大突破。
漿是最原始的船舶推進工具之一,,大概在舟產(chǎn)生之后才出現(xiàn)的,。有人認為最早的漿是人的雙手,因此初時人們是抱著一根樹干或乘坐在獨木舟上,,利用兩手劃水,,舟的漂流速度更快,,所以,,漿是手的延伸。漿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浙江余姚河姆渡曾出土了七千年前的古木漿,。
1951年在長沙西漢墓出土的西漢木船模型就有16把漿,古時稱為長棹,。操作方法是將漿柄穿過舷板上的圓孔,,這圓孔實際上構(gòu)成漿的支點,這是運用了杠桿原理,。行船時,,漿手必須站立著劃水。
而在在廣州出土的西漢木船上有兩個木俑就可以各持一把短漿,,坐在船凳上劃槳,,不需要站立,。
到了東漢時期,航海技術(shù)進一步發(fā)展,,造船技術(shù)越來越發(fā)達,。從廣州的漢墓中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木船和陶船的模型,而這件東漢陶船于1954年在廣州東漢墓出土,,是隨葬的明器,,它是依照真船的結(jié)構(gòu)、形狀按比例縮小制作的,,被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只之一,。這只船有三個艙室,前艙低矮寬闊,,篷頂是兩面坡形,,可能是個貨艙。中艙比前艙稍高一些,,上面有一個頂部微微凸起的圓形篷蓋,,兩側(cè)各有一門,便于人員出入,,這大概是船工的住處,。后艙也叫舵樓,艙頂也是兩面坡形,。它的旁邊有一個低矮的小屋,,還開著一個門,這是船上的廁所,。船頭還有一個小篷,,這是防浪用的,非常引人注目,。船頭是十字形的船錨,,船尾那件長方形的,是船舵,。這個舵的裝置是非常關鍵的,,而且,在世界造船史上,,船舵是由中國發(fā)明的,。 在古代典籍中,舵又寫作柁,,對于它準確的問世時間,,目前還沒有結(jié)論,可是就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實物資料看,,這只陶船上的舵是年代最早的,,它比歐洲的船舵早了1000多年,。舵面是不規(guī)則的四方形,舵桿用十字狀結(jié)構(gòu)固定,,在舵桿的頂端有個洞孔,,用來安裝舵把。人們利用杠桿原理,,通過轉(zhuǎn)功能舵把使舵面偏轉(zhuǎn),,從而調(diào)節(jié)、控制船航行的方向和線路,。船舵的發(fā)明有個漫長的過程,,最初的船,由于船體不大,,吃水也不深,,用撐船的篙或劃船的槳就能控制船的方向。隨著船體加大,,僅靠篙和槳就不能控制船的行進方向,。大船要在深水里行走,用篙就撐不到河底,,使不上勁,。再者,大船要用好多只槳,,需要許多人來劃,,大的槳需要幾個人才劃得動,這時候再用槳既管劃水又控制方向,,就太不容易操作了,。于是分成了專管劃水的槳和專管控制方向的槳。后一種槳由船身的兩側(cè)移到船的尾部,,就成了船舵,。這是中國人對世界航運史的一個杰出貢獻。 五,、千姿百態(tài)的江河舟 中國幅員遼闊,,江河湖泊縱橫交錯,地理環(huán)境復雜多變,。即使同一條河流,上游和下游以及江海交匯處,,其河道之曲直寬窄與深淺,,其水流之湍急與平緩,均千差萬別,。正是這種自然地理條件的差異,,為先民們提供了創(chuàng)造各種舟船的想象空間和舞臺,,使中國擁有了世界上最豐富多樣的江河船型。 1黃河船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之一,,舟船的起源十分久遠,。秦漢以來,尤其是隋代大運河的開通,,黃河的漕運有了很大的發(fā)展,,至唐宋達到了高峰。此時,,以汴河船為代表的無數(shù)結(jié)構(gòu)優(yōu)良的內(nèi)河船,,給黃河流域帶來了經(jīng)濟的繁榮。 黃河條船
2汴河船 江河船的杰出代表汴河船,,汴河是流經(jīng)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黃河支流,是國家重要的漕運交通樞紐,。大約在公元1111-1125年間,,北宋宮廷畫家張擇端完成了中國美術(shù)史上的空前巨作------《清明上河圖》。全圖長5.25米,,高25.5米,。圖面大體由當時京城開封、近郊和汴河三部分組成,。特別是對汴河上各類船舶繁忙的運輸和船工活動均有細致入微的描繪,,從畫中汴河上的24艘客船、漕船,、客貨船,、貨船、渡船與漁船,,能夠窺見宋代船舶發(fā)展的許多技術(shù)成就,,是汴河船群的千古絕唱。著名船模專家陳守成先生精心研制的汴河船模型,,重現(xiàn)了汴河船昔日繁榮面貌,。
汴河漕船
汴河漁船 汴河客貨船 3長江船 長江,中國第一大河,。它與黃河都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歷史上曾經(jīng)孕育過絢麗多彩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長久流域的舟船,,其種類之多,性能之優(yōu)越、造型之奇特,,早已舉世聞名,。在這許多不同形態(tài)的船舶中,沙船是下游的主要船型,,駁船是中游的主要船型,,行駛在上游險惡河段的則是各種各樣的特型船。
蛇船(明、清)長江上游支流烏江水系的典型客貨船 歪屁股船(明,、清)長江上游支流龔灘河的運鹽船 4美哉江河游船 隨著造船技術(shù)的日漸成熟,,船舶已不僅僅是運輸工具。游船是古代帝王,、官員或富人雅士在江湖上游樂的船,,不但行駛平穩(wěn),舒適雅致,,而且造型優(yōu)美,,裝飾華麗。帝王的游船更是極盡奢華鋪張之能事,。此等游船堪稱江河船的精品之作,,無論是船型設計、平面布局,,還是上層建筑,、裝飾藝術(shù),均達到很高的水平,。
明輪(明,、清)以腳踏明輪為驅(qū)動器的游船
花尾渡是由機動拖輪拖帶的優(yōu)質(zhì)木船,這種船的尾部飾有華麗的龍,、鳳,、花卉等圖案而故名為花尾渡。是中國內(nèi)河航行的客貨平底木駁船,,比較平穩(wěn),,載客較多,大的船可載客三四百人,,稍小的也可載一兩百人,,還可載幾十噸貨物。同時花尾渡船體雄偉,,裝潢非常漂亮,,穿行在珠江三角洲彎彎曲曲的河道上,,猶如一座活動的水上宮殿,,為華南獨有的一景,。據(jù)考究,花尾渡在全世界只在廣東和廣西才有,,獨具嶺南特色,。 六、歷代戰(zhàn)船 兩千多年前,,無論在世界的西方還是東方,,都是一個充滿激情和創(chuàng)造性的年代。在東方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造船技術(shù)首先在水網(wǎng)密布的地區(qū)得到發(fā)展,。南方的吳、越,、楚諸國和北臨東海的齊國,,造船技術(shù)各有千秋?!拔灏浴焙汀捌咝邸钡闹蹘熞褜幇缘膽?zhàn)場從廣闊的陸地原野延伸到了江河湖泊,。
戰(zhàn)國時的大翼船長十二丈,寬一丈六尺,,可載91名戰(zhàn)士與劃槳手,。戰(zhàn)卒在船上人員中只有26人,約占全員的三分之一,,但劃槳手卻多達50人,,又有3人專職掌握航向。這樣的戰(zhàn)船在水面活動是相當快速,、靈便的,。中翼船長九丈六尺,寬一丈三尺五寸,,載員86名,。小翼船長九丈,寬一丈二尺,,載員80人,。這三種戰(zhàn)船都是當時的主力戰(zhàn)船,人們將它們合稱為三翼船,。另一方面,,戰(zhàn)國時期的越國有一支訓練有素的潛水兵,常從水下偷襲敵船,。為了防范越國的潛水兵,,其他諸侯國的船隊唯有在船下安裝戈矛,,可見當時的水戰(zhàn)已十分激烈。 漢朝時期水軍的規(guī)模更加巨大,,戰(zhàn)船更趨完備,,已經(jīng)能制造帶舵的樓船。當時既有4層艙室的巨型樓船,,也有200斛以下的艇,。在漢魏時期不僅船型眾多,船舶裝具也相當齊備,,出現(xiàn)了櫓,、舵及其他船具,帆亦迅速發(fā)展,。至此,,中國古代船舶技術(shù)的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在有名的赤壁之戰(zhàn)中,,雙方使用的船舶數(shù)以千計,足以說明當時水戰(zhàn)的巨大規(guī)模,。
到了宋朝,車船在戰(zhàn)爭中有很大發(fā)展,,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戰(zhàn)車船長20~30丈(約合60~90米),,有23~24個車輪槳。在其所制十幾種車船中,,雙車船和四車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戰(zhàn)車船,。而車輪舟的首制者就是祖沖之,宋朝祝翌《猗覺寮雜記》曾說:祖沖之千里船“不因風水,,施機自運”,,即車輪舟。其的出現(xiàn)將人力推進動力的劃槳轉(zhuǎn)化為輪漿,,使車輪舟運轉(zhuǎn)能夠進退自如,,提高了舟船的機動性。
無底船,,是一種奇形戰(zhàn)船,,船后截中部無底,只有兩舷和站板,,加以偽裝,,引誘敵軍躍入溺死。民兵領袖張貴曾在保衛(wèi)襄陽的戰(zhàn)爭中,,制造了一百多艘無底船,。無底船中部無底,,卻豎有旗幟,兩舷設有站板,,用來引誘元軍,,這種特別的戰(zhàn)船在宋元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一定的作用。 進入明朝時期以后,,中國古代戰(zhàn)船的發(fā)展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隋唐五代兩宋時期多用于錘擊敵船的拍竿已經(jīng)消失,,而改以戰(zhàn)船本身犁沉敵船,,這說明船舶制造和駕駛技術(shù)的進步;二是從明初起,,戰(zhàn)船上配備了火炮,。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范圍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蜈蚣船(明)以外形和色彩恐嚇敵人的戰(zhàn)船 聯(lián)環(huán)舟(明)一種兩舟環(huán)聯(lián)可自動脫開的攻擊性戰(zhàn)船 鴛鴦船(明)兩舟相扣也可分開的戰(zhàn)船 明朝還制造了兩頭有舵,、進退神速的“兩頭船”,,以及特種戰(zhàn)船聯(lián)環(huán)舟和子母舟。明朝茅元儀在《武備志》中記載了一種與今日的人操魚雷相仿的“聯(lián)環(huán)舟”,,“其舟約四丈許,,外視之若一舟,分則為二舟,,前半截三之一,,后半截三之二,中聯(lián)以環(huán),,前截載火炮,、神煙、神砂,、毒火等器,,首裝大倒須釘數(shù)枚,銳向其利,,后截二夯施數(shù)槳,,載兵士”。沖撞敵船時,,舟首倒鉤釘牢敵船,火器爆炸后與敵船同毀,。撞擊時,聯(lián)結(jié)前后截的鐵環(huán)自解,,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駛,。 清朝由于閉關鎖國,,仍然使用木制船舶。造船業(yè)在1800年時已經(jīng)遠遠落后于西方蒸汽船和鐵船了,。中國水師一般以70~108尺長的趕繒船為主力戰(zhàn)艦,,次則以長50~70尺的沙船和雙篷艍船用于攻戰(zhàn)追擊,再次為長20~50尺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且同安梭船一般船只只有 8 至 10 門炮,,小型的只有 4 至 5 門,因此在鴉片戰(zhàn)爭中全軍覆沒,。 新中國成立后,,船舶工業(yè)有了很大發(fā)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拓洿?、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后,,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xù)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fā)船舶,、海洋調(diào)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shù)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制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現(xiàn)今世界上擁有水軍的國家和地區(qū)有100多個,。隨著國際貿(mào)易和航運的日益擴大,,海洋開發(fā)的擴展,國際海洋斗爭日趨激烈,。因此我國需要不斷運用科學技術(shù)的新成果,,發(fā)展新武器、新型艦船來鞏固海防邊界,。 中國護航編隊驅(qū)逐艦 艇,舟,艦,船,航母的區(qū)別 船,,指的是:舉凡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fā)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子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 民用船一般稱為船(古稱舳艫),、輪(船),、舫。 軍用船稱為艦(古稱艨艟),、艇,,小型船稱為舢舨、艇,、筏或舟,。總稱為艦船,、船舶或船艇。 艦的定義主要是指軍用大型船只:航空母艦,、驅(qū)逐艦,、艦艇、軍艦,。 嚴格定義是500噸以上軍用的船只,,在某些方面中泛指大型排水量大的可移動武器平臺。 艇指小型船,,原意為輕快小船,,現(xiàn)一般指小型的船,如游艇,;救生艇等,。 艇是軍民都用的稱呼。也有習慣上稱艇的大船,,如潛艇等,。 用機器推進且速度高的叫快艇。軍事上指水面船只500噸以下為艇 ,。 還有不是船但是具有一定載荷,,速度較慢可半比喻為艇,如飛艇,。 船的藝術(shù) 寧靜的小船,,有人看到是在水上,有人夢見是在天上……你呢,? 1,、船到橋頭自然直 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3、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5、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6、沒有目標的生活,,就象沒有舵的船,。 7、把舵的不慌,,乘船的穩(wěn)當,。 8、船頭坐得穩(wěn),,不怕風來顛,。 9、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10,、人在福中不知福,船在水中不知流,。 11,、撒網(wǎng)要撒迎頭網(wǎng),開船要開頂風船,。 12,、水大漫不過船,手大遮不住天,。 13,、行船趁順風,打鐵趁火紅,。 14,、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唐王灣《次北固山下》 1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唐李白《早發(fā)白帝城》 16,、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17,、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清張繼《楓橋夜泊》 18,、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荊門送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