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蘇州博物館近代大家系列學(xué)術(shù)特展——印泉照古:李根源與蘇州11月22日的開展,,李根源被越來越多的人熟悉,。 李根源,字印泉,,這位近代名士,、辛亥元老,宦海沉浮,,在蘇州隱居的十余年期間,,處處訪古尋跡,留下了一部蘇州的古跡寶典——《吳郡西山訪古記》跟著李根源的足跡,,在蘇州城鄉(xiāng)進(jìn)行訪古之旅變成近段的熱潮,。 坐落在胥口的靜正寺,早先為靜正庵,,是李根源從蘇州城他的家出發(fā)到他隱居的小王山的必經(jīng)之地,。小王山是李根源買山葬母之地,他寄廬守墓,,大半時光居住于此,。閑暇無事,他時常漫步周邊,,環(huán)境優(yōu)美,、祥和幽靜的靜正庵令他駐足。在這里,,他和靜正庵的住持廣通上人交好,,留宿靜正庵也是常有的事情,。值此特展,李根源的后人也紛紛來此尋根,。圖為靜正寺住持德同和李根源孫女李成鎂,、孫子李成寧在寺內(nèi)合影留念靜正寺置身于合豐村內(nèi),,那一抹獨屬于寺廟的黃色非常鮮艷和顯眼,。山門不寬,上懸俞樾題匾靜正寺,,正對面有照墻,,照墻下,是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和阿彌陀佛三座雕像,。裊裊的煙霧從一旁的香爐中冉冉升起,彌散著檀香的氣息,。山門殿內(nèi),,是寺院通常的布局,正中是彌勒和韋陀菩薩,,左右為四大天王,。走過山門,便是另一個世界,。入耳是佛經(jīng)富有節(jié)律的唱誦聲,;入眼,是很多人為靜正寺而來的六塊古碑,。這六塊古碑,,整齊有序地置于墻面上,每一塊,,都被細(xì)心地添加了注釋和簡介,。民國十六年,住持廣通上人請夜宿上方山治平寺中的谷鐘秀為靜正庵題字從古碑上得知,,靜正寺建于唐代天寶年間,。民國十八年(1929年),廣通上人請周鐘岳為寺廟書寫幾經(jīng)興廢,,重又毀于太平天國禍亂,。在同治元年,法華寺僧人心慧來此駐錫,。心慧初來此地,,只有破屋三楹。心慧法師發(fā)愿募捐籌得善款,修建了大雄寶殿和韋陀殿,。廣通上人繼承其衣缽,,在此基礎(chǔ)上,又修建了般若堂,。李根源眼中的靜正庵正值此階段:距胥口二里,與太湖相近,,遠(yuǎn)處云煙飄渺,,沙鷗翻飛于風(fēng)帆左右,兩岸植被蔥蘢,,竹林茂密,。面對此情此境,才有李根源夜宿靜正庵,,留下了暗香疏影的匾額,這四個字,,不斷被人拿去拓片,,做了自家門上的匾額、書房的題字,。民國十六年李根源書住持德同法師招待了我們,。寺院占地面積不大,法師極大地利用了向上的空間,,這和別的同類的寺廟略有不同,。此碑文是一份李根源和他的胞兄李根云在小王山買地葬母的合同書從古碑的院落一路往內(nèi)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右側(cè)為一幢三層小樓,,一樓供奉藥師佛,,文昌菩薩和財神,二樓供奉西方三圣等菩薩,,三樓為念佛堂,。從樓梯口,一層一層走上去,,每一個拐角,,都有德同法師收集來和佛教相關(guān)的古碑刻拓片和字畫,一張一張看來,,也是賞心悅目的事情,。下樓,在大雄寶殿的另一側(cè) ,,相對的還有一幢三層小樓,,為新拆遷的農(nóng)戶留下來的,本著節(jié)儉的精神,沒有推倒重來,,而是加以利用,,稍加修飾,一樓便有了禪意的茶室,。 茶室內(nèi),,聽德同法師說著靜正寺的過往今生。文革中,,寺廟又再被毀,。上世紀(jì)九十年代,信眾募捐重建,。重興后的靜正寺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320平方米。 德同法師于2007年底來到這里,,住處是破舊的碾米加工廠,。他也向的兩任前輩一樣,從無到有,,一點一滴,,添磚加瓦,才有了從靜正庵到靜正寺的過程,。也就是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靜正寺發(fā)展有如此規(guī)模,也足見法師的用心,。時間過得真快,。我問了德同法師關(guān)于靜正寺和東晉的淵源,德同法師說,,寺廟修建時,,確實從房屋的地下挖出來東晉的古磚,還有一口古井,。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只能留待下次再來觀賞,故事也只能留待下次再說,。走出茶室,,以前的庭前小院被裝扮得令人眼前一亮。銀杏,、松柏,、草亭、流水,、沙地,,都有讓人小坐片刻的欲望。有幾盆我喜歡的多肉點綴其間,一大叢老樁的紫樂搖曳生姿,,映襯著靜正寺紅色的燈籠令人心生歡喜,。 院落內(nèi),山門觀音兜上題寫著李根源的弟弟李學(xué)詩提寫的一首詩:想當(dāng)年,,李根源他們乘船而來,我們是開車而來,,架構(gòu)在靜正寺門前的香花橋變成了停車場,,歸帆變成了汽車,但流水還在,,靜正寺還在,。不管世界怎么變換,不變的是我們追求內(nèi)心的恬淡與平和,,正如這靜正寺名所寓意的那樣,。在此感謝靜正寺德同法師提供的他和李根源后代的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