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奇病論篇四十七-1,、胞絡(luò)絕,、疹原文:黃帝問曰,人有重身,,九月里瘖,,此為何也? 岐伯對曰,,胞之絡(luò)脈絕也,。 帝曰,何以言之,? 岐伯曰,,胞絡(luò)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zāi)I,系舌本,。故不能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無治也,,當(dāng)十月復(fù),?!洞谭ā吩唬骸盁o損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調(diào)之?!彼^,,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镵石也,。無益其有余者,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 倪師注釋:黃帝問,,有人懷孕到九個月時,突然無法說話,,這是為什么呢,? 岐伯回答,這是子胞的絡(luò)脈不通所造成的,。 黃帝問,,此話何意呢? 岐伯說,,子胞之絡(luò)脈,,連系在腎臓,足少陰之經(jīng)脈貫穿腎臓,,連系舌根,,所以不能說話。 黃帝問,,如何治療呢,? 岐伯答道,無法治療也,,當(dāng)在十月滿生胎后,,其病自愈。 《刺法論》有說,,不可增損其不足所在,,增益其有余之所在,如此只會使病情纏綿不去,,于此時再調(diào)理,,乃差矣,。常言所謂無損不足者,即如對身體瘦弱之人,,不采用砭石的刺法,。所謂無益有余者,當(dāng)腹中有硬塊,,而施予瀉法,,一旦瀉出,反令精氣失散,,病卻獨居其中而反蔓延,,這就是不當(dāng)?shù)闹委煟丛斐杉膊±p綿不去也,。 課堂筆記:1.“人有重身,,九月里瘖,……胞之絡(luò)脈絕也,?!庇械娜藨言械降诰艂€月,突然沒有聲音了,。岐伯說這是胞之絡(luò)脈絕,。 *此論奇恒之府而為奇恒之病也?!段宀貏e論》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名為奇恒之府,。是本篇之所論,,有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上逆于腦之腦髓骨病,,《脈解篇》之脈病口之膽病,,九月而瘖及母腹中受驚之女子胞病,皆奇恒之府而為病也,。蓋此六者,,地氣之所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與氣之通于天,,病之變化者之不同,故謂奇病也,。張兆璜曰:一因子以病母,,一因母以病子,妊娠子母,性命相關(guān),。胞之絡(luò)脈,胞絡(luò)之脈也,。絕,,謂阻隔不通也。蓋妊至九月,,胞長已足,,設(shè)有礙于胞絡(luò),即使阻絕而不通,。 2.“胞絡(luò)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zāi)I,,系舌本。故不能言,?!?span>少陰之脈貫?zāi)I,同時經(jīng)過肺,,系到舌本,。懷孕時胎兒壓到了這條經(jīng)絡(luò),所以孕婦不能講話,。 *聲音之道,,在心主言,在肺主聲,,然由腎間之動氣上出于舌,,而后能發(fā)其音聲,故曰舌者音聲之機(jī)也,。胞之絡(luò)脈系于腎,,足少陰之脈貫?zāi)I系舌本,胞之絡(luò)脈阻絕,,則少陰之脈亦不通,,是以舌不能發(fā)機(jī)而為瘖矣,。 3.“無治也,,當(dāng)十月復(fù),?!贬f,,這種情況不需要治,,小孩生下來就好了,。因為這不是病,。 4.“《刺法》曰:'無損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然后調(diào)之?!?span>這個“疹”,,是病情纏綿不去的意思。 *刺法,,謂《針經(jīng)》內(nèi)之法也,。疹,病也,。言毋損其不足,,益其有馀,使成其病而后復(fù)調(diào)治之,。 5.“無損不足者,,身羸瘦,無用镵石也,?!?span>針灸的刺法原則上,氣血不足的人,,不能用針石,。身體太虛,扎針也不會好,。因為此時病人的病氣比元氣還強(qiáng),,下針的話病氣不會走,而元氣會跑出來,,但元氣抵不過病氣,,就反而會傷到不足。 *镵,,謂針,。石,砭石也,?!夺樈?jīng)》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氣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藏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fù)矣。是以身羸瘦者,,不可妄用針石,。此章重在有馀而兼引其不足。 6.“無益其有余者”,,如果病人是有余或?qū)嵶C的,,此時如果去補他,,增益其有余,,就會造成病證更甚、更實,,病情延綿不去,。 7.“腹中有形而泄之,泄之則精出,,而病獨擅中,,故曰疹成也?!蔽覀兪褂霉缘乃?,是取它的速效,但它需要在一定的基本環(huán)境下使用,。例如病人元氣很盛,、體力很好的時候,你趕快攻,,一劑就好了,。但病人很虛時,就需要先滋補,,等體力恢復(fù)到一定程度以后,,看準(zhǔn)時機(jī)再下手。所以攻堅不能亂攻,,不然會造成疾病在體內(nèi)停留不走,,延綿不斷。 *泄,,謂用針瀉之,。《針經(jīng)》曰: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精泄則病益甚而恇。按腹中胞積,皆為有形,,在女子胞則曰無益其有馀,,在息積日不可灸刺,在伏梁曰不可動之,,是腹中有形者,,皆不可刺泄。刺雖中病而有形之物不去,,則反泄其精氣,,正氣出而邪病反獨擅于其中,故為疹成也,。朱圣公曰:女子胞腹中積皆為有馀,。 四十七-2、息積之因,、伏梁證,、疹筋原文: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 岐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積為導(dǎo)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 帝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huán)臍而痛,,是為何?。?/blockquote>岐伯曰,,病名曰伏粱,。此風(fēng)根也。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huán)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 帝曰,,人有尺脈數(shù)甚,筋急而見,,此為何?。?/blockquote>岐伯曰,,此所謂疹筋,。是人腹必急。白色黑色見,,則病甚,。 倪師注釋:黃帝問,有病脅下部脹滿短氣,,時常氣上沖胸,,常二、三年不會痊愈,,這是什么??? 岐伯答道,,這病叫做“息積”。因積不在胃,,故不礙飲食,,不可施予針灸。此積宜耐心練習(xí)導(dǎo)引氣功,,兼服藥物,。光是服藥是不會好的。 黃帝問,,有人大腿,、臀部及膝脛腫脹,環(huán)臍四周疼痛,,這是什么病呢,? 岐伯答道,此病名“伏梁”,。其始肇因于風(fēng),。邪氣自大腸出而附著于腸間油膜上。油膜之源頭在臍四周,,故有環(huán)臍而痛的癥狀,。此病不可施予刺法,一旦誤動,,必令邪氣影響小便澀止也,。 黃帝問,,有人尺部脈呈急數(shù)狀,且筋繃緊,,這是何?。?/p> 岐伯答道,,此病名“疹筋”,。此人小腹必拘急,望之如見面色白黑混雜,。此病重矣,。 課堂筆記:1.“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俊秉S帝問,,有一種病是氣在胸脅肋骨非常脹滿,,兩三年都不好,常常有氣往上沖,,是什么?。?/p> 2.“病名曰息積,。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贬f這個病叫做息積,,即平常有累積東西在里面,這個還是可以吃東西,。 3.“積為導(dǎo)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蔽覀冮_一些藥,,再讓病人開始練功夫,用導(dǎo)引法把氣導(dǎo)出來,,不要囤積在這邊,,人就好了。光是服藥是不會好的,。 *此肺積之為病也,。肺主氣而司呼吸定息,故肺之積曰息奔,,在本經(jīng)曰息積,。積者漸積而成,,是以二三歲不已。夫肝肺之積皆主脅下滿,,積在肝則妨于食,,此積在放不妨于食也。此病腹中有形,,不可灸刺,。凡積當(dāng)曰用導(dǎo)引之功,調(diào)和之藥,,二者并行,,斯病可愈。若止用藥而不導(dǎo)引,,則藥不能以獨治也,。 4.人體胸肋的地方,統(tǒng)稱為少陽,。這邊積聚了很多的三焦油網(wǎng),,所以肋骨也屬于三焦系統(tǒng)。當(dāng)少陽有病時,,一定會造成胸肋兩邊脹滿,。但它是脹在三焦系統(tǒng),即在腸胃的中間,,而不是在內(nèi)臓或腑(消化系統(tǒng))里面,,所以它不影響飲食,。 5.“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環(huán)臍而痛,是為何???”另外一個奇癥,是有的人的髀骨(環(huán)跳外側(cè)),、?骨(小腿脛骨)腫,,肚臍周圍一圈痛,這是什么??? 6.“病名曰伏粱。此風(fēng)根也,?!边@個病稱為伏粱,這是風(fēng)根,。以前的小孩生下來,,老人都會給他做個肚兜,,意思是四肢露在外面沒關(guān)系,但獨自一定要遮起來,。因為肚臍是神闕,,是任脈所在,是陰的地方,。它剛剛好凹下去,,成為一個風(fēng)口,所以它很容易感受到風(fēng)寒,。所以不管天氣再怎么熱,,肚臍一定要遮好。 7.“其氣溢于大腸而著于肓,?!眱蓚€腎的中間是命門,這里是三焦的源起,,從這里跑到人體前面,,就到了石門、氣海,,再往上連接到中焦的隔,。“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就是身上的油網(wǎng),,里面有黃油,,所以熱水在里面跑得很快,故它也是行氣的所在,。由于三焦與腎是靠在一起的,,所以治腎臓一定會去治三焦,這兩個同時都要去治它,。 8.“肓之原在臍下,。故環(huán)臍而痛也?!彪林?,你可以說在石門,可以說氣海,,這兩個很接近,,都沒關(guān)系,因為肓原范圍很大,。所以會造成繞著肚臍而痛,,因為這個伏梁證傷到了肓之原,。 9.“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也,?!?span>得到伏梁證時不可動它,動了就會令小便就會很艱澀,。因為三焦是熱氣的地方,,風(fēng)一吹,它就冷掉了——風(fēng)可以讓東西冷下來,。例如風(fēng)會傷肝,,如果拿著風(fēng)對著肝病的人一直吹,肝炎的也可能吹到肝癌,,不好,,害人。 *此其氣積于大腸之外而為伏梁也,。大腸為肺之府,,氣逆不通,是以身體髀股?皆腫,。此根因于風(fēng)邪傷氣,,留溢于大腸之間而著于肓。肓者,,即腸外之膏膜,,其原出于脖胦,正在臍下,,故環(huán)臍而也,。不可動者,不可妄攻以動之,。蓋風(fēng)氣留溢于臍下,,與水藏水府相連,動則風(fēng)行水渙,,而為水病矣。水逆于上,,則小便為之不利矣,。 張兆璜曰:奇恒之病,多因于積聚厥逆,,前論腹中,,此論奇恒,不可謂之重出而置之勿論,。應(yīng)曰:腹積有五,,止論肺與大腸者,,謂病在氣也。故在肺曰氣逆,,在大腸則曰其氣溢于大腸,。 10.“人有尺脈數(shù)甚,筋急而見,,此為何?。俊贝鐬殛?,尺為陰,。尺脈本應(yīng)沉在底下,且比較緩慢,。但現(xiàn)在它跳得很快,,這是什么病,? 11.“此所謂疹筋,。”只要你在中醫(yī)古籍里看到“疹”字,,就代表為久病,。久病傷到筋,就叫做疹筋,。 *此論諸筋之為病也,。夫奇恒之勢,診有十度:度脈,,度藏,,度肉,度筋,,度俞,,度陰陽氣。如心脈滿大,,肝脈小急,,脈來懸鉤,脈至如喘之類,,皆所以度脈也,;如肝滿腎滿肺滿則為腫,肝氣予不足,,木葉落而死,,腎氣予不足,去棗華而死,皆所以度藏也,;如肌氣予不足,,膚脹身腫,大肉陷下,,皆所以度肉也,;診筋之病所以度筋也;如十二俞之予不足,,水凝而死,,所以度俞也;如正月太陽,,三月厥陰,,五月陽明,十月少陰,,所以度陰陽氣也,,皆為病之異于恒常者也。夫內(nèi)有陰陽,,外有陰陽,,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是以筋病急而尺脈數(shù)也,。 12.“是人腹必急?!?span>寸關(guān)尺所對應(yīng)的人體部分,,分別是寸脈為胸,關(guān)脈為膈,,尺脈為腹,。故尺脈數(shù)甚、筋急,,則病一定在腹,。 13.“白色黑色見,則病甚,?!?span>在“望之色”理論中,黃,、赤代表熱證,,青、黑代表痛證,,白為寒證。故當(dāng)看到白色和黑色時,,代表寒和痛,。所以你要把祛寒和止痛的藥開在一起,,病人才會好。 *諸筋之會,,聚于宗筋,。沖脈者,主滲灌谿谷,,與陽明合于宗筋,,是以筋病而腹必急也。夫十二經(jīng)之筋病,,惟手太陰甚則成息賁脅急吐血,,是少陰筋病甚者死不治。是以白色黑色見者,,則病甚也,。 四十七-3、寒證頭痛原文: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blockquote>岐伯曰,,當(dāng)有所患大寒,,內(nèi)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 帝曰,善,。 倪師注釋:黃帝問,,有人病頭痛且數(shù)年不愈者,此如何得之,?又叫何病呢,? 岐伯答道,此因患者得之大寒時,,為寒所中,,日久入侵骨髓造成的。腦為髓之海,一旦腦逆病,,令人頭痛齒亦痛,,此病名“厥逆”。 黃帝說,,答得好,。 課堂筆記:1.“人有病頭痛,以數(shù)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有的人頭痛,,好幾年都不好,這怎么得到呢,? 2.“當(dāng)有所患大寒,,內(nèi)至骨髓?!?span>在大寒天里被陰寒所中頭,,這個寒一直沒有去掉,慢慢嚴(yán)重了,,深到骨頭里,,就會頭痛幾年都不好。 3.“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腎主骨,,骨里面有髓,,腦又是髓海,牙為骨之余,,所以這個寒痛會從頭部一直痛到牙齒,。 *此論腦骨髓之為病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故所犯大寒之氣而內(nèi)至骨髓也。諸髓皆屬于腦,,故以腦為主,,髓邪上逆則入于腦,,是以頭痛數(shù)歲不已,。齒乃骨之馀,故齒亦痛也,。此下受之寒,,上逆行巔頂,故名曰厥逆,。 4.岐伯講的是大原則,,頭痛大部分是寒證。但頭痛也有熱證,。其中一種是熱中,,即胃很熱的時候,本來在任脈兩旁走的胃脈經(jīng)絡(luò),,會斜逆著走,,跑到印堂上,造成前額痛,。所以遇到前額痛的病人,,我們會在胃經(jīng)上留一針。 5.有的人頭痛是一直流鼻水,,擤清鼻涕出來,。鼻水是清的,清主寒,,代表頭痛是寒證,,我們要開祛寒的和止痛的藥在里面,他才會好,。如果鼻子里還塞了很多痰液,,我們還要用一些清利的藥,或者針灸外迎香到內(nèi)迎香,,或者用麝香凡石散把它清出來,。當(dāng)鼻子里的積去掉了,壓力減輕了,,痛就去掉了,。 6.諸位記得,在中醫(yī)的觀念里,,痛來自于壓力,,壓力來自于累積,,累積來自于寒。痛跟消炎沒有關(guān)系,,吃抗生素沒用的,。比如牙痛,吃抗生素不能止痛,。只有當(dāng)牙醫(yī)給你的牙齒鉆個洞,,把里面的膿清出來以后,壓力一減輕,,痛才沒了,。但是醫(yī)生把幫你清了牙,在做根管治療時,,才會給你吃抗生素,,因為牙里面還有炎癥。所以炎癥本身不會造成痛,,壓力才會造成痛,。 7.還有一種頭痛是因為脾濕盛。當(dāng)脾濕很重的時候,,人會好像孫悟空戴了緊箍咒,,頭圍一圈的痛。 四十七-4,、痹癉,、糖尿病(消渴)之成因及治法原文: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倪師注釋:黃帝問,,有一種會口中甘甜的病,其病名為何,?又如何得來的呢,? 岐伯答道,這是酸,、苦,、甘、辛,、咸五味溢出造成的,病名“脾癉”,。五味入口,,收藏于胃中,由脾臓為其運行精華到全身,。當(dāng)精華在脾中,,必令人口中甘甜。這是由肥美的食物所發(fā)生的,。此人必常食肥美的食物,。 凡味重者,會令人內(nèi)熱,;味甘甜者,,令人中焦阻塞脹滿。食物精氣無法運作正常,,反而上逆,,日久成為消渴(糖尿病),。此病可以蘭萆來治它,,以去除陳積之肥氣也。 課堂筆記:1.“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有病人說我怎么這么奇怪,,嘴巴里面每天都甜甜的,,這是什么病,? 2.“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中醫(yī)里的五味: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如果嘴里很甜,岐伯說這是五氣滿則溢,,稱之為脾癉,。癉就是勞癥,勞動的勞,,這是腸胃在勞動,,吃太多了。 *五氣者,,土氣也,。土位中央,在數(shù)為五,,在味為甘,,在臭為香,在臓為脾,,在竅為口,。多食甘美則臭味留于脾中,脾氣溢而證見于外竅也,。癉,,熱也。按《金匱要略》曰:一者經(jīng)絡(luò)受邪入藏府,,為內(nèi)所因,;二者四支九竅,血脈相傳,,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若人能養(yǎng)慎,,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zāi)害,,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jié)其冷熱苦酸辛甘。如此人數(shù)食甘美而致口甘消渴者,,乃不內(nèi)外因之病也,,故列于奇病之中,。 3.“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span>脾癉的病人,一定是常常吃山珍海味,,很少運動,。太好的食物即味肥。肥就是味很重的食物,。生魚片味很淡,,但如果你把那個魚烤了再加佐料,就變成味厚了,,味厚就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果,。 4.“肥者令人內(nèi)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span>吃太多味厚之物,中焦會脹滿,,所以(甘味)氣會上溢,,反逆到嘴里,感覺很膩,,久而轉(zhuǎn)為消渴,。所以我一再告誡諸位,吃東西不要吃過飽,,睡覺前也不要吃東西,。這是讓胃腸在勞,日久了就會得糖尿病——這是生活習(xí)慣造成的,,不是DNA的遺傳,。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五味入口,,津液各走其道,,苦先入心,酸先入肝,,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美者香美,,肥者厚味也。厚味令人內(nèi)熱,,甘者主于留中,,津液不能輸布于五藏而獨留在脾,脾氣上溢,,發(fā)為口甘,,內(nèi)熱不清,轉(zhuǎn)為消渴,。 5.西方醫(yī)學(xué)現(xiàn)在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病哪里來的。這個很可怕,,你不知道病哪里來的話,,就算你把它治好,同樣的病還會再犯,。 6.臨床看到消渴病證時,,不要緊張,西醫(yī)如果血糖太高不控制的話,,你會得心臟病,。但美國現(xiàn)在最新的研究出來了,控制血糖的胰島素,,才是真正引發(fā)心臟病的元兇,,血糖高并不會引發(fā)心臟病。 7.吃降血糖的藥和打胰島素的后遺癥是什么——過胖,。人一過胖就更不想動,,然后更想吃啊,于是脾癉就越來越嚴(yán)重,。同時你的身體習(xí)慣了胰島素以后,,就不會再排胰島素出來了,因為脾臓胰臓都退化掉了,。你應(yīng)該教育身體:“你現(xiàn)在血糖高沒有關(guān)系,,是我吃太多了?!爆F(xiàn)在開始,,你晚上只吃一點點,多走路,,不要跑步,,調(diào)理飲食,自然就好了。 8.臨床上,,我有個病人打了二十年的胰島素,,當(dāng)場停掉。從停掉開始,,他就開始一直瘦,,因為脾主肌肉。這個病人的胰臓已經(jīng)退化掉了,,會不會得心臟?。坎粫?。為什么,?因為我們一直在維持他的腳是熱的。這代表著胃的陽氣能到達(dá)他的腳上,,此時他的血液會流得很好,,全身找不到一個地方有淤血塊。但吃降血糖和打胰島素的,,腳會越打腳越冷,,冷到后來整個腳冰掉、硬掉,,出現(xiàn)他們講的蜂窩組織炎這種東西,,然后破洞、截肢,。 9.“治之以蘭,,除陳氣也?!?span>蘭草是一味中藥,可以把陳舊的肥氣去掉,。你不治也沒有關(guān)系,,把生活習(xí)慣改一下就好了。 四十七-5,、膽癉,、有癃者原文:帝曰,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之為使,。此人者,,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治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 帝曰,有癃者,,一日數(shù)十溲,。此不足也。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余也,。太陰脈微細(xì)如髪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病,? 岐伯曰,,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謂得五有余,,二不足也。 帝曰,,何謂五有余,,二不足? 岐伯曰,,所謂五有余者,,五病之氣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內(nèi)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倪師注釋:黃帝問,有病人口中苦,,針取陽陵泉,,此口苦病名為何?如何得到的呢,? 岐伯答道,,此病名“膽癉”。肝臓是將軍之官,,其能決策乃因有膽為其腑,,咽喉為其出入之所。病此之人,,必多謀慮而猶豫不決,,造成膽虛,乃致氣上逆,,膽汁入口,,故為之苦(常人陽降陰升,如陽虛必?zé)o法降反而上升),。治在膽的募穴日月與膽俞穴,。詳載于《陰陽十二官相使》之中。 黃帝問,,有小便不出之患者,,即令一旦小便數(shù)十次,但量少不足,。其身熱如炭火,,頸項與胸部好像被分隔似的壅塞著。人迎脈數(shù)且盛大,,呼吸短促,氣由下往上沖,,這是有余之癥狀,。如寸脈呈微細(xì)如發(fā)絲狀,此為不足之癥狀,。此病原因何在,?病名為何? 岐伯答道,此病生在足太陰脾經(jīng),。由于胃熱過盛大,,肺氣不足,此病名厥,。乃死不治之病,。 這就是所謂五有余,二不足也,。 黃帝問,,何謂五有余,二不足也,? 岐伯答道,,所謂五有余者,乃五種病邪之氣太過,,如: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隔,。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二種正氣不足:一、癃病,。二,、肺脈細(xì)如發(fā)。 由于五邪氣之太過,,二正氣之不足,,無法令陰陽協(xié)調(diào),做適當(dāng)?shù)难a充與宣瀉,。此為死癥之由,。 課堂筆記:1.“有病口苦,取陽陵泉,,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黃帝說,,有人病在嘴里苦苦的——苦為肝膽,,取陽陵泉——因為筋會陽陵,那么口苦者叫什么病呢,? *膽病者口苦,。陽陵泉,膽之合穴也,。帝言有病口苦,,取陽陵泉而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按《靈樞經(jīng)》曰:其寒熱者,取陽陵泉,。夫寒熱,,實證也。此系膽虛氣溢,,當(dāng)取募俞,,不當(dāng)取其合穴,故口苦之不愈也,。 2.“病名曰膽癉,。”癉,,即久勞,,辛勞的勞。 3.“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于膽,咽之為使,?!庇心懽R的人、當(dāng)機(jī)立斷的人,,膽都很好,。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夫謀慮在肝,決斷在膽,,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于膽也,。肝脈挾胃貫膈,循喉嚨,,入頏顙,,環(huán)唇內(nèi),故咽為肝之外使,,是以肝病而亦證見于口也,。 4.“此人者,數(shù)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span>你記得,,任何東西一虛掉,陽氣就會逆,。膽是陽,,所以膽氣上逆,口味之苦,。 *謀慮不決,,則肝氣郁而膽氣虛矣。膽之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矣,。上節(jié)論脾氣實,此論膽氣虛,,虛實之氣皆能為熱而成癉,。 5.“治之以膽募、俞,?!?span>膽癉的治癥在膽的募穴和俞穴。 *王冰曰:胸腹曰募,,背脊曰俞,。膽募在乳下二外,期門下,,同身寸之五分,。俞在脊第十四椎兩傍,相去脊中各一寸五分,。其所治之法,,在《陰陽十二官相使》中,今經(jīng)已亡,。愚謂七十二篇系《刺法論》,,抑或在此篇中,,今所補遺經(jīng)二篇,乃后人偽撰者也,。 6.“有癃者,,一日數(shù)十溲。此不足也,?!庇械娜藭欢螘r間小便不出來,有時又一天小十幾次,,這個是不足之證,。 7.“身熱如炭,頸膺如格”,,脖子是氣之海,,“膺”即胸,胸為陽,?!叭绺瘛币馑际遣弊雍托厍缓孟穹珠_來了,因為中間有隔到,。 8.“人迎躁盛,,喘息氣逆,此有余也,?!?span>人迎脈是胃氣的所在,氣很盛,,它燥熱起來時,,會喘息氣逆,這是有余的之證,。 9.“太陰脈微細(xì)如髪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為何?。俊碧幟}即脾脈,,在右手的關(guān)脈,。 *此論陰陽二氣生于太陰陽明,陰陽不和而為死證也,。夫水谷入胃,,脾主行其津液,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為之行氣于三陽,,太陰不足則陽明甚盛,,太過不及則陰陽不和,陰陽不和則表里之氣皆絕矣,。夫入胃之飲,,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今太陰病而不能轉(zhuǎn)輸于上,頗在肺而不能通調(diào)于下,,則病癃矣,。 夫地氣升而為云,天氣降而為雨,,今地氣不能上升而惟下泄,,是以一日數(shù)十溲,此太陰之不足也,。陽明者表也,,身熱如炭,陽明盛也,。陽明脈挾喉,,其腧在膺中,頸膺如格,,胃氣強(qiáng)也,。陽明盛強(qiáng)則人迎躁急,頗關(guān)在肺,,故喘息氣逆,,此陽明之有馀也。陽明盛強(qiáng)與脾陰相絕,,太陰不得受水谷之精,,是以脈微如髪,此太陰之不足也,。 10.“病在太陰,。其盛在胃,頗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span>胸是陽,,脖子是氣,。正常情況下,陽和氣是溝通的,,所以我們可以扭脖子,。當(dāng)陽和氣分開了,這就很危險,。因為陽和氣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陽氣往下走也是常態(tài)。結(jié)果現(xiàn)在氣往上走,,陰和陽要相隔,。陰陽分隔的話,大部分都是死證,。 *此病在太陰與胃肺也,。夫陽明乃燥熱之經(jīng),從中見太陰之濕化,,太陰不足,,則胃氣熱而人迎躁盛矣。胃氣上逆,,頗關(guān)在肺,,而為喘息氣逆矣。胃氣盛強(qiáng),,不能游溢精氣,,而太陰不足矣。太陰不足則五藏六府皆無所受氣,,而為厥逆之死證也,。兆璜曰:《傷寒論》云:胃氣生熱,其陽則絕,。蓋胃氣生熱,,則陽明與太陰絕而太陰不矣。太陰不足,,則太陰與陽明絕而胃中燥盛矣,。陰陽表里之相關(guān)也。 11.“所謂五有余者,,五病之氣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氣之不足也,?!?span>五有余如:一、身熱如炭。二,、頸膺如隔,。三、人迎躁盛,。四,、喘息。五,、氣逆,。二種正氣不足:一、癃病,。二,、肺脈細(xì)如發(fā)。 *此言有不足之皆為病也,。五有馀者,謂身熱如炭,,頸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而氣逆,,此五病氣之有馀也,。二不足者,病癃一曰數(shù)十溲,,太陰脈微細(xì)如發(fā),,亦病氣之不足也。兆璜曰:在陽明曰五病氣,,在太陰曰亦病氣,,是先因有馀而致病不足也。 12.*“今外得五有余,,內(nèi)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标柮髡撸硪?,外得五有馀,,不能行氣于表之三陽矣。太陰主里,,內(nèi)得二不足,,不能行氣于里之三陰矣。此其身之表里陰陽皆為斷絕,亦正死也明矣,。 13.在西醫(yī)看來,,這就是病人心肝肺衰竭了,在死之前所看到這種現(xiàn)象,。你在加護(hù)病房就會看很多這樣的情形,。 四十七-6、癲癇由來,、腎風(fēng)原文: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 岐伯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騖,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巔疾也。 帝曰,,有病痝(máng)然而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blockquote>岐伯曰,,病生在腎,,名為腎風(fēng)。腎風(fēng)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 帝曰,,善。 倪師注釋:黃帝問,,人有生來即患癲癇者,,病名為何,?怎樣得到的? 岐伯答道,,此病名“胎病”,。得到是在母體中時,其母孕時受到極大驚嚇,,陽氣上于頭而不下降,,致令胎兒的精氣亦居頭上無法下降,造成出生后即發(fā)癲病也,。 黃帝問,,有病其腫脹如有水在其中狀,按脈則成大而緊之脈,,全身又無痛處,,身形不瘦,但無法入食,,食量極少,,此病名為何? 岐伯答道,,此病生在腎,,病名腎風(fēng),腎風(fēng)能令人無法入食,,易驚。受驚后,,心氣必痿弱,,此為死癥。 黃帝說,,答得好,。 課堂筆記:1.“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患癲癇,,這是什么病呢,?岐伯說這是胎病。這個不是遺傳,,跟遺傳沒有關(guān)系,。 2.“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騖,,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fā)為巔疾也?!边@個胎病,,是因為胎兒在媽媽肚子里時,母親受到驚嚇,,氣上而不下,,精氣和陽氣并居在一起,生下來的小孩子就會發(fā)癲癇,。 *此女子胞之為病也,。有所大驚則氣暴上而不下,夫精以養(yǎng)胎而精氣并居者也,,母受驚而氣上,,則子之精氣亦逆,故令子發(fā)為巔疾也,。愚謂巔當(dāng)作癲,。按嬰兒癲癇多因母腹中受驚所致,然癲疾者逆氣之所生也,,故因氣上逆而發(fā)為癲疾,。兆璜曰:胎中受病,非止驚癇,,妊娠女子,,飲食起居,大宜謹(jǐn)慎,,則生子聰俊,,無病長年。 3.我們在針灸課時有介紹過癲癇怎么治,,即晝發(fā)灸申脈,,夜發(fā)灸照海。所謂上病治在下,,上病下治,。 4.“有病痝(máng)然而如有水狀,切其脈大緊,,身無痛者,,形不瘦,不能食,,食少,。名為何病,?”有的人全身腫起來,,里面積水很多,,脈又大又緊——正常的腎脈應(yīng)該是沉而細(xì)的,同時身體不消瘦,,全身又不痛,,吃東西沒胃口,只能吃一點點,,這是什么?。?/span> *痝(máng)然,,浮腫貌,。如有水狀者,水氣上乘,,非有形之水也,。是少陰寒水主氣,大則為風(fēng),,緊則為寒,,故其脈大緊也。夫病風(fēng)水者,,外證骨節(jié)疼痛,,此病在腎,非外受之風(fēng)邪,,故身無痛也,。水氣上乘,故形不瘦,。風(fēng)木水邪乘侮土氣,,故不能食,即食而亦不能多也,。兆璜曰:邪干上焦則不能食,在中焦則食少也,。 5.“病生在腎,,名為腎風(fēng)?!贬f這種病叫做腎風(fēng),。腎有風(fēng),即身體里面感覺到水的時候,,形還不會變,。腎臓真的出問題時就不是腎風(fēng)了,例如腎積水,,那個脈會盛,,陽不足,,所以水會累積起來。 *腎為水藏,,水生風(fēng)木,,此腎藏自生之風(fēng),非外受之邪,,故曰病生在腎,。兆璜曰:天有六淫,人亦有六氣,,奇恒之病,,多不因于外邪。 6.“腎風(fēng)而不能食,,善驚,。”腎為胃之關(guān),。所以腎有風(fēng)時,,關(guān)口不開,人就吃不下東西,,容易受到驚嚇,。 7.“驚已,心氣痿者死,?!?span>如果持續(xù)地受到驚嚇而沒有接受治療的話,病人的心臓會萎縮,。因為心是火,,腎是水,常態(tài)是水來克火,。即腎病一直沒好的話,,代表著水代謝不出去,就越來越盛,,然后就傷害到火,,故心氣就要萎。 *水者火之勝,,不能食者,,水邪直入于上焦也。善驚者,,水氣薄于心下也,。夫心不受邪,驚已而心氣痿者,,心受邪傷也,。 注:標(biāo)記*的句子為補充譯注,,摘自張志聰版《黃帝內(nèi)經(jī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