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吳三桂,中國將領(lǐng)先世界五十年,。此話怎講,?
當英國轟轟烈烈開展工業(yè)革命之際,中國正處于明清交替之時,。后面的事情眾所周知,,清王朝的閉關(guān)鎖國致使中國落后西方國家五十年。
就在明清交替的重要關(guān)頭,,有一號關(guān)鍵人物在無形中推動著國運的走向,。
這個人就是吳三桂,,是他拱手讓出山海關(guān),,恭迎清軍問鼎中原,,一統(tǒng)天下。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這個假設成立嗎,?
一:明末重臣吳三桂
先來說結(jié)果,如果沒有吳三桂,,中國將領(lǐng)先世界五十年,,這句話只對一半。
基于客觀事實而言,,確實是吳三桂歸降清廷,,獻出了山海關(guān),國家的統(tǒng)治權(quán)才會落到清政府手里,,在清政府的統(tǒng)治下,,中國直接落后世界五十年。
吳三桂開門放清軍是因,,清廷封建統(tǒng)治誤國是果,。這是不容辯駁的事實。
且不說就算沒有吳三桂,,清軍入關(guān)也只是時間問題,。單說吳三桂的投降,其本質(zhì)是偶然和必然集于一體的結(jié)果,。
吳三桂推動國運的同時,,吳三桂本人也被屬于他的命運推動著。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吳三桂一開始壓根就沒想過歸順清廷,。
吳三桂是明朝最后的權(quán)臣和重臣!而在封建王朝,,任何一個手握兵權(quán),,位高權(quán)重的武官,他絕不希望淪為亡國奴,。
成為亡國奴,,意味著屬于他的階級利益統(tǒng)統(tǒng)作廢。放著世人敬仰,,高官厚祿,,圣上隆恩的好日子不過?巴巴地給清軍開大門,?這簡直不合常理,。
后人是上帝視角,,知道明朝亡了,崇禎自縊于煤山,,但是當年的吳三桂不知道啊,。
那么當年的吳三桂在做什么呢?在奮力抵抗清軍,,與八旗鐵騎頑強作戰(zhàn),。
而且命運的吊詭之處在于,吳三桂每每出手,,負責的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在明清對決的松錦之戰(zhàn)中,吳三桂的表現(xiàn)讓大明看到了最后的希望,。
吳三桂出身于武將之家,,父親吳襄是武進士,舅舅祖大壽是明末遼東軍事集團的重要將領(lǐng),。
松錦之戰(zhàn)中,,清軍全力與明軍爭奪寧錦防線,錦州首當其沖,,寧遠是僅次于錦州的戰(zhàn)略要地,。
前者由舅舅祖大壽負責防衛(wèi),后者由吳三桂負責防衛(wèi),。
期間,,皇太極,多爾袞,,豪格數(shù)次親臨前線,,雙方各自損兵折將,但吳三桂死戰(zhàn)不退,,甚至還能贏回幾局,。可到了戰(zhàn)役末期,,明軍后勁不足,,被清軍圍困,糧草枯竭,,戰(zhàn)況發(fā)生逆轉(zhuǎn),。
這個關(guān)頭,明末猛將吳三桂做了件昏了頭的蠢事——當逃兵,。
在洪承疇制定突圍計劃的中途,,總兵王樸怯戰(zhàn),撒丫子跑了,吳三桂第一個追隨王樸而逃,。
結(jié)果就是突圍計劃方寸大亂,,明軍一片潰敗,死傷慘重,。
戰(zhàn)場當逃兵本是死罪一條,,但吳三桂只是象征性地降了幾級,隨后便榮升遼東提督,,仍然讓他鎮(zhèn)守寧遠,。
而那個倒霉的王樸卻被拉來立威,,軍法處死,。
實際上,崇禎不治吳三桂的罪,,反而委以重任,,主要原因在于明朝實在沒人了。
就遼東守備而言,,明朝只能依賴以祖大壽為首的祖氏軍事集團,,吳三桂是祖氏舊部,還是祖大壽的外甥,,用崇禎的話說那就是:“三桂年方壯年,,勇冠三軍”。
在八旗鐵騎大軍壓境之際,,吳三桂年富力強,,還能打,是明末難得的青年才俊,,崇禎怎么可能在這個關(guān)頭治他的罪呢,。
吳三桂命運齒輪轉(zhuǎn)動的第一步,明朝氣數(shù)將盡的最后一步,,是明末將領(lǐng)集體向清軍投降,。
從崇禎十五年二月起,松山,,錦州,,杏山,塔山相繼降清,;連洪承疇,,祖大壽這樣的明朝重臣也投降當了清廷的臣子。
關(guān)外八城僅剩四座城池,,其中,,吳三桂的寧遠成了抗擊清軍的前沿堡壘。明朝雖失錦州重地,但只要寧遠尚在,,就不至于失去最后一道屏障,。
此時的吳三桂身兼提督全遼大將軍之職,雖然明朝日暮西山,,但吳三桂沒有上帝視角,,認為蝸居東北一隅的清軍只是夷狄,只要抗清成功,,他的前途不可估量,。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往,身為明末漢人將領(lǐng),,面對清軍入侵,,吳三桂不可能沒有愛國之心,但人性又是復雜的,,尤其在封建統(tǒng)治下,,階級利益大于一切。
吳三桂為階級利益而戰(zhàn),,也為階級利益而降,。
二:自取滅亡李自成
這邊東北重地明清打得火熱,那邊北京城出大事了——李自成殺進來了,。
等到大難臨頭,,崇禎緊急召回駐守寧遠的吳三桂,喚他速來護駕,,可惜為時晚矣,。
吳三桂得令后,率軍民撤防寧遠,,進入山海關(guān),,布置好防守任務后,這才揮師京城,。
然而行至中途,,就傳來崇禎自縊殉國的噩耗。
此時的吳三桂處境非常尷尬,,只好退回山海關(guān),,從長計議。
這時,,中國大地形成三股政權(quán),,一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quán),二是盤踞關(guān)外,,蓄勢待發(fā)的清政權(quán),,三是散落江南,茍延殘喘的南明政權(quán)。
吳三桂被夾在李自成和清軍之間,,與南明音訊阻斷,。而吳三桂自身的兵力不過三四萬,無論在政治上還是經(jīng)濟上都是孤立無援,,根本無法對抗大順和清軍,。
吳三桂想要獨立存活,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他只能在投降大順和投降清軍之間做出選擇,。
吳三桂選擇投降大順。
一是因為吳三桂原為明末猛將,,抗清有功,,殺了不少清軍,與清政權(quán)積怨頗深,,恐不能善終,。
二是因為李自成許以高官厚祿進行招降,,又送錢又送軍糧又說好話,誠意滿滿,。
三是因為吳三桂的父母以及愛妾陳圓圓等一家老小幾十口人全在京城淪為李自成的人質(zhì),。
就在吳三桂踏馬前行,準備歸順李自成之時,,他又突然調(diào)轉(zhuǎn)馬頭,,重奪山海關(guān),不降了,!
原來,,奪取京城的李自成上演了一出追贓助餉的大戲。
簡單來說,,就是抄家,。抄京城大官富戶豪紳的家,補貼給起義軍充作軍餉,。
凡有不從者,,統(tǒng)統(tǒng)施以酷刑,打到交出錢財為止,。
這些投了降的明官明將,,本想著在大順朝繼續(xù)享受榮華富貴,沒想到錢財散盡,,還遭受一身皮肉之苦,。
這對躊躇滿志想要歸順的吳三桂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甚至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嚴刑拷打之列,,這是吳三桂不能接受的。
如此一來,,大順已經(jīng)沒有奔頭,,吳三桂要的是生存,是維護利益不受損,。
而李自成的做法等于在告訴吳三桂:來了也是白來,,你家的錢已經(jīng)進了我的口袋,來了也是當牛做馬,,啥也沒有,。
總有文人墨客喜歡拿“沖冠一怒為紅顏”說事,說吳三桂是為了陳圓圓才意氣用事,。
吳三桂對陳圓圓有情不假,,陳圓圓被奪一事,只能讓焦頭爛額的吳三桂更加糟心,,但這不是吳三桂降清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就是利益受損,。
李自成親手把吳三桂推向清人,,也招致了自身的滅亡。此后,,事態(tài)發(fā)展完全脫離人為控制,。
三:天意自有安排
吳三桂重奪山海關(guān)后,李自成憤怒不已,,親自率兵征討,。
在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吳三桂不得不寫信向清軍求援,,但只說是“借兵”,。
吳三桂是站在明末武將的立場上,和清軍商量著“借兵”,,事后允諾割地酬謝,,全然沒有投降的意思,更沒有把整個國土拱手相讓的意思,。
命運吊詭之處再次顯現(xiàn),,那就是李自成,吳三桂以及清方代表多爾袞,,全都沒有按照計劃行事,,三方共同促成歷史最后的結(jié)局,。
在信中,,吳三桂特意規(guī)定了清軍的入邊路線,,要求清軍從中協(xié),西協(xié)行進,,與自己的部隊匯合,,再一起攻打李自成。這些地方曾為清軍入關(guān)的老路,,根本不具備戰(zhàn)略價值,。
而山海關(guān)重地依然緊緊握在吳三桂手中。
第一個偶然出現(xiàn)了:李自成慢了腳程,,錯過了殲滅吳三桂的最佳時機,。
按理說,從京城到山海關(guān),,若急行軍最多只要三四天,,但李自成部走了七八天,給了吳三桂求援的喘息之機,。
第二偶然就是,,收到信的多爾袞也沒有按照約定走老路,更沒有與吳三桂匯合,,而是率領(lǐng)清軍直奔山海關(guān)而來,。
等到多爾袞的清軍抵達山海關(guān)時,趕來的李自成與吳三桂已經(jīng)在里面打了一整天,。
此時戰(zhàn)況膠著,,吳軍落于下風,,明顯不敵李自成,恰逢多爾袞來援,,吳三桂喜不自勝,。
多爾袞也是老狐貍,眼睜睜看著兩方廝殺,,他隔岸觀火,,并不出手相救,目的就是逼迫吳三桂投降,。
事已至此,,吳三桂別無選擇。
第三個偶然誕生了:本想著獨立“借兵”的吳三桂,,以歸降為條件,,換取了多爾袞的援兵,。
清軍有備而來,李自成卻全然不知有清軍參戰(zhàn),,結(jié)果大敗潰逃,,山海關(guān)落入清軍之手。
奪取山海關(guān),,中原門戶大開,,吳三桂開門受降,恭迎清軍,,清朝定都燕京,,天下一統(tǒng)指日可待。
當工業(yè)革命在西方國家如火如荼展開之際,,清王朝仍世代延續(xù)著閉關(guān)鎖國的封建統(tǒng)治,這一落后,,就是半個世紀,。
若說“沒有吳三桂,中國將領(lǐng)先世界五十年”,,這句話是偶然和必然共同促成的結(jié)果,,一切都是天意的安排。
說一千道一萬,,歷史洪流奔騰不息,,朝代更迭自有定數(shù),最該摒棄的還是吃人的封建帝制,。
參考資料:
《一次決定歷史命運的抉擇——論吳三桂降清》劉鳳云 清史研究
《論吳三桂降清的必然性與偶然性》蔡潔琳 哈爾濱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