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 篆書節(jié)錄《太公金匱書銘》 立軸 水墨紙本 175.5×41.5 cm, 約6.6平尺 (每幅) 癸未(1883年)作?? 吳昌碩藝術成就以金石篆刻為重要礎石,諸書體中尤以篆書為世所重,,沙孟海曾言:“篆書,,最為先生名世絕品”。先生篆書出入秦權量,、嶧山碑,、泰山石刻、瑯琊刻石,,后致力于石鼓文,,窮其畢生精力,汲古出新,,于書畫篆刻多能兼擅,,對后世產(chǎn)生巨大影響,是為中國傳統(tǒng)書畫篆刻藝術在轉型期之重要杰出代表性人物,。 1883年,,吳昌碩在上海認識了畫家任伯年,并與虛谷,、任薰締交情誼,;另在蘇州與收藏家潘祖蔭結識,得觀其所藏的歷代鼎彝及古今名家手跡,,開闊眼界,,格局日益宏闊。此四條屏正作于吳昌碩廣交游,、博覽金石雅藏,、深積功力時期,內容錄寫姜子牙為周武王處世座右銘所作之《太公金匱》,,以秦篆為根基,,用筆凝煉,遒古樸茂,,雖仍是循守繩墨,,但法度中見變化,線條方中寓圓,,圓中有方,;字形偏向方正,但在結字上一定程度的打破左右對稱,,線條圓渾然垂腳尖細,,即便是書于界格,亦是規(guī)整中有錯落,,而部分筆畫收尾任筆鋒掃出突顯飛白效果,,增添視覺變化,,具活潑氣息,。 《太公金匱》乃關于君王生活起居的隨身訓誡篇,,提供了先秦時的多條行為準則和道德規(guī)范,使周武王得以成為超越個人賢能,、適用百世的“道”治宗祖,,事事洞察、人情練達,,修身齊家,、兼濟天下。于此治世格言,,吳昌碩鄭重以待,,手工打朱絲欄界格華麗典雅,且襯托墨色書法,,使之具突出的裝飾性視覺效果,,不僅備受喜愛,且顯得敬重,,絕不茍作,。又,題款書以端正楷體,、取父輩“年伯”尊稱,、寫著“即求誨正”等,皆顯其恭謹萬分,。 釋?文 節(jié)錄《太公金匱書銘》,見于《丹書十七銘》外者,。筱云年伯大人命篆,,即求誨正。癸未霜降后四日,,年侄吳俊卿作于缶廬,。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別忘記分享給好友,,并點亮下面的【贊】和【在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