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趙曙卻對皇位連連拒絕,,說什么都不肯坐上龍椅,,最終在太監(jiān)強(qiáng)行拉扯下?lián)Q上了龍袍,連頭發(fā)都沒梳洗就邋里邋遢的接受了百官的朝拜,,趙曙就是日后的宋英宗,。
宋英宗
對于趙曙來說,這個皇位不要也罷,,看似光鮮的皇帝寶座卻是一個燙手山芋,,因為他有一個心病:自己并不是宋仁宗的兒子,,雖登皇位,,但大權(quán)卻被曹皇后等人掌握。
而在趙曙登位之前,,自己父親趙允讓也差點過繼成為皇帝,,當(dāng)初宋真宗因連喪五子,為了避免后繼無人,,將趙允讓抱回宮中撫養(yǎng)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誰料宋真宗不久就生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后來的宋仁宗,,這下子讓趙允讓的地位尷尬起來,。
作為曾經(jīng)的皇位繼承者,趙允讓對于歷史上廢太子的下場了然于胸,,為了能夠安然的活下去,,他選擇了韜光養(yǎng)晦、閉門不出,,如此規(guī)矩的意思就是能夠安安穩(wěn)穩(wěn)的過日子,,但自己躲過了,兒子卻沒躲過,。
宋仁宗一心想要把皇位傳給親兒子,,趙曙不過是個備胎
宋仁宗繼位后也是多年無子嗣,他也學(xué)著父親從宗室里挑選一位作為繼承人,或許是為了補償趙允讓,,宋仁宗選擇在趙允讓的兒子里挑選一位當(dāng)做繼承人,,而且趙允讓子嗣眾多,說不定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當(dāng)年父親就是抱過來后生了自己的,,說不定自己抱養(yǎng)后也會生出兒子。
景祐二年(1035年),,時年四歲,,名字還未更改趙宗實(趙曙)被抱入宮中養(yǎng)育,果然入宮不久,,宋仁宗就生下兒子趙昉,,可惜趙昉剛出生不久就病逝了,,趙宗實依舊被養(yǎng)在宮中,。
寶元二年(1039年),宋仁宗的次子趙昕出生,,趙宗實也和父親當(dāng)年一樣,,地位尷尬起來,不久就回到自己的府邸生活,,曾經(jīng)的皇位繼承人如今成為王府普通公子,,地位的落差不說,身邊的風(fēng)言風(fēng)語肯定不少,。
慶歷元年(1041年),,宋仁宗第三子趙曦出生,宋仁宗一下有兩個兒子,,不管怎么樣,,皇位似乎徹底輪不到趙宗實坐了,但沒想到世事無常,,先是趙昕夭折,,后是趙曦夭折,接連失去兩個兒子,,宋仁宗悲痛萬分,,眼下最好的辦法似乎還是把趙宗實喊回來。
宋仁宗子嗣眾多,,但大都早夭
但宋仁宗不太愿意,,他認(rèn)為自己還年輕,還能生下兒子,,皇位要傳給自己的親兒子,,但大臣們卻不樂意了,自慶歷之后,,宋仁宗的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而且似乎有家族遺傳的瘋病,,為了穩(wěn)定大宋江山的傳承,大臣們不斷上書提醒宋仁宗早日定下儲君,。
但宋仁宗就是不表態(tài),,就是拖,就是認(rèn)為自己能生皇子,,可惜后宮生的全是公主,,而時間也拖到了嘉祐六年(1061年),宋仁宗都快五十歲了,,他自己也知道沒法拖下去了,,終于同意立儲君。
但在立儲君上,,宋仁宗又玩起了心思,,雖然給趙宗實改名為趙曙,且封為鉅鹿郡公,,但并沒有將其立為太子,,身份只是皇子,顯然宋仁宗還未死心,,他就是希望自己能繼續(xù)生出親生兒子,,此時的趙曙不過是皇位的備胎一般,一旦親兒子出生,,趙曙立馬就會被趕走,。
少年趙宗實
顯然趙曙也是看明白了宋仁宗的用意,多次以生病為由拒絕入宮住在皇子的住所,,因為他看得明白,,自己并不是宋仁宗的子嗣,歷朝歷代為了爭奪皇位斗的頭破血流,,而且宋仁宗如此反復(fù)無常,,一旦自己沒當(dāng)上皇帝,日后的處境肯定艱難,,畢竟自己的父親的事情還歷歷在目,。
但最終他還是搬入宮中,顯然生病的借口只能用一次,,多了就會起疑心,,臨行前,趙曙特地叮囑舊邸侍從,,讓他們保持自己舊邸原樣,,萬一宋仁宗有了子嗣,自己還是要回來的,這一年,,趙曙三十歲,,從四歲到三十歲,趙曙的身份也一波三折,。
嘉祐八年(1063年),,趙曙最終還是登上了皇位,尊宋仁宗皇后為太后,,只是這個皇位并不是那么好坐,,自己是宗室身份不談,還要面對控制欲極強(qiáng)的曹太后和一幫能夠左右朝政的老臣,。
曹太后
一開始,,趙曙不管面對什么奏折都會先請示曹太后,唯有曹太后拍板他才會頒布,,雖然趙曙想有所作為,,改革仁宗朝留下的弊端,但曹太后的政治傾向,,明顯偏保守,,雙方矛盾不可避免,。
于是某天,,趙曙突然瘋了,在大殿之上大吵大鬧,,扯下龍袍,,皇上突然病了,自然不能處理朝政,,眾大臣提議讓曹太后垂簾聽政,,對于這個決定,趙曙沒有任何異議,。
而在曹太后掌權(quán)期間,,本來關(guān)系就不怎么好的曹太后和趙曙關(guān)系更差,趙曙認(rèn)為曹太后視自己為小孩,,自己是一個傀儡天子,,借著發(fā)病不斷辱罵和埋怨曹太后,甚至寫了不少嘲諷曹太后的詩句,。
而曹太后也不甘示弱,,將趙曙辱罵自己的詩句拿給大臣們評理,甚至一度想要廢除皇帝,,另立新君,,眼見皇帝和太后鬧的越來越僵,韓琦、司馬光,、歐陽修等幾位重臣不得不出來和稀泥,,一邊勸趙曙行孝道,一邊勸曹太后放權(quán),,畢竟他們也不希望出現(xiàn)另一個劉娥掌權(quán)的事情,。
歐陽修
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垂簾聽政十三個月的曹太后迫于形勢終于同意歸政,,而趙曙的瘋病也突然好了,。
但沒多久,趙曙又想認(rèn)回自己的親爹,,將自己生父趙允讓升格為皇考,。
面對這個想法,以王珪,、司馬光為首諸多朝臣表示堅決反對,,畢竟趙曙是入了宋仁宗一系繼承大統(tǒng)的,理應(yīng)尊先皇為父親,,畢竟沒有宋仁宗收養(yǎng)趙曙,,趙曙怎么能當(dāng)皇帝?這可是亂了人倫和綱常的,,如此一來趙允讓只能是“皇伯”而非“皇考”,。
而韓琦、歐陽修等部分大臣認(rèn)為趙曙的要求合情合理,,畢竟出繼之子,,對所繼所生皆稱父母,稱趙允讓位“皇考”情有可原,。
雙方都是飽學(xué)之士,,引經(jīng)據(jù)典,各執(zhí)一詞,,吵吵鬧鬧的爭論了十八個月,。
一幫大臣吵了十八個月
以現(xiàn)在人看來,這不過是個認(rèn)爹的問題,,和大臣有什么關(guān)系,?說實話還真有關(guān)系,韓琦和歐陽修都是慶歷新政的骨干,,宋仁宗時期改革的失敗讓他們意識到皇權(quán)支持對新政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支持趙曙表面上是支持趙曙的孝心,實際上卻是大臣們之間的權(quán)力游戲,。
至于趙曙也是如此,,他想擺脫仁宗一朝的桎梏,,在古代,所有事情都需要講究名正言順,,尊宋仁宗為父親,,趙曙就必須頂著宋仁宗養(yǎng)子的身份處理朝政,更重要的是,,還在的曹太后可以利用仁宗皇后,、英宗養(yǎng)母廢掉他。
如果尊趙允讓為父親,,自己就沒有這些顧慮,,不僅可以成功削弱曹太后的勢力,而且還可以讓自己后代名正言順的繼承他的位置,,不再有法理上的問題,。
這也是曹太后為何極力反對這件事的原因,但在治平三年(1066年),,曹太后態(tài)度大變,,認(rèn)同趙曙在議定濮王為皇考的詔書上簽押了,當(dāng)然曹太后為何認(rèn)同趙允讓和自己丈夫平起平坐一直是個謎,,有人說她是在酒后被騙的而稀里糊涂畫押,,也有人說是身邊太監(jiān)說服了她,但不管如何濮議之論塵埃落定,,但留給趙曙的時間卻不多了,。
擺脫仁宗一朝的桎梏了,但留給自己的時間也不多了
至于趙允讓,,雖然得到了“皇考”的身份,,但既沒有獲得皇帝的謚號,,也沒有廟號,,和日后朱祐杬相比差遠(yuǎn)了,朱祐杬好歹被嘉靖給了一個明睿宗的廟號,,一個“文獻(xiàn)”的謚號,,陵墓還升為“顯陵”。
至于趙曙,,從治平三年(1066年)冬開始,,他就因重病纏身難以理朝,當(dāng)年十二月病情就加劇,,為了避免大宋再度出現(xiàn)權(quán)力交接內(nèi)耗的問題,,韓琦等人趁著趙曙清醒的時候把紙幣遞給他,要求他立潁王趙頊為太子,,此時趙曙已經(jīng)病的不能起來,,只能費力爬起來寫下立趙頊為太子的詔書,。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趙曙病逝,,年僅三十六歲,,廟號為英宗。
說實話宋英宗在位時間太短,,前期曹太后掌權(quán)一年多,,后為了濮議和大臣撕扯了一年半,真正能掌權(quán)的時間有限,,雖然想要有所作為,,但留給他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后人也無法得知宋英宗的能力到底如何,,只知道為了濮議鬧了一年半,。
私以為趙曙是有心改革仁宗以來的弊政的,在位期間任用仁宗時的改革派重臣韓琦,、歐陽修,、富弼等人,為自己的兒子宋神宗留下了改革的骨干,,也為宋神宗年間的改革奠定了基調(diào),,倘若留給他多一點的時間,或許變法會提前幾年也說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