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的漢代開國謀臣張良,并非體魁雄偉,、英氣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婦人的文弱書生,。他身居亂世,胸懷國亡家敗的悲憤,,投身于倥傯的兵戎生涯,,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張良,,字子房,,祖父開地,連任戰(zhàn)國時韓國三朝的宰相,。父親張平,,亦繼任韓國二朝的宰相。張平卒后二十年,,韓亡失于秦,。韓國的滅亡,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yè)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并把這種仇恨集中于一點﹣-反秦,。
青年時代的張良,,懷著這種報國復(fù)韓的雄心,不顧弟弟的喪葬,,悉散家財,,訪求刺客。后來得一力士,,制鐵椎重百二十斤(約合今制五十斤),,趁秦始皇東游,與力士椎擊秦王于博浪沙,,誤中副車,,急速而逃,埋名隱姓,,藏匿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
此間,秦極刑苛法,,對人民進行更殘酷的統(tǒng)治,,激起了民眾的反抗怒火,爆發(fā)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nóng)民大起義,。張良聞之,認為滅秦復(fù)韓的時機已到,,遂聚眾百余,,響應(yīng)陳勝起義,。然勢單力薄,難以立足,,只好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途中碰到沛公劉邦,被劉邦拜為廄將(官名),。
他常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多被采納,乃視劉邦為'天授',。后來他隨劉邦歸屬項梁,,并薦說項梁立韓國后人韓成為王,目的是復(fù)韓,。
當(dāng)時項梁兵士六,、七萬,人多勢眾,,數(shù)敗秦軍,,為眾多農(nóng)民起義軍唯一有權(quán)威的領(lǐng)袖。他立楚懷王孫心為王,,因為秦滅六國,,楚國敗得最慘,不僅楚人恨秦入骨,,就是它國人士對楚亡也甚為同情,。立楚后裔為王,無異于為反秦樹立了一面旗幟,。分封諸王,,項梁有權(quán)定奪,故他無需奏請楚懷王同意就接納了張良的建議,。
韓王成為此拜張良為司徒(有的書或稱'申徒'),。司徒職掌邦教,、財政,,位似丞相,權(quán)大職重,。張良身居韓王的相位,,繼承了家世衣缽,光耀了先宗列祖,,'復(fù)韓'的政治目標(biāo)終于達到,,'復(fù)家'的奮斗夙愿亦得以實現(xiàn),因而張良竭盡全力扶持韓政,,跟隨韓王西復(fù)韓地,,攻下數(shù)城,,旋即復(fù)失,不得已而在穎川一帶打游擊,。韓王無地?zé)o兵,,不得不聽令于沛公劉邦。
劉邦兵士二萬,,西入武關(guān),,直指秦都咸陽,路上為秦軍所阻,。張良獻計:固壁堅守,,令少量部隊打先鋒,佯具五萬兵炊灶,,虛設(shè)旗幟于諸山上,,使秦軍心怯膽寒;又以重金收買秦將,,誘其反叛,。秦將果然率眾投降。降軍編制未變,,將士未易,,秦將投誠,士卒未必從服,。不服則危,,張良深知潛伏的危險,建議劉邦以武力相加,,迫其敗散,。劉邦遂趁其松懈之際,引兵圍擊,,大破秦降軍,。這樣劉邦進軍的道路暢通,直抵秦都,,秦王子嬰奉璽投降,,正式宣告秦王朝的滅亡。
張良椎擊秦王未遂,,被懸榜通緝,,不得不逃匿下邳,靜候風(fēng)聲,。據(jù)傳說,,有一天,張良在圯上(即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橋底,,滿意地對張良說:'小伙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xùn)老人,但礙于老人的年紀(jì),,不忍下手,,只好違心下橋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于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與我會此,。'
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為王者師,。后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后你會見我濟北(今山東西部),,穀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
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足智多謀、文武兼?zhèn)涞?智囊',。十年后果然陳勝起義爆發(fā),,十三年后張良去穀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yù)言神奇般地得到應(yīng)驗,。
從這個故事看,,有人授張良兵書,或有可能,,但授書者成了人格化的神,,未免荒謬。很顯然,,這一故事純屬后人虛構(gòu),,經(jīng)民間傳說而成神話。它試圖說明張良聰慧過人,,是因為有'神授'的恩緣,。其實,這只不過反映了人民對張的崇拜和人民試圖從富有感召力的英雄人物中尋求一個'順從'的形象罷了,。
宋代蘇軾在《留侯論》中對張良'圯上受書'的評論,,就說明了這一點。他贊頌張良'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涵養(yǎng),,進而提倡尊老、耐忍的精神,??傊?圯上受書'說是張良的才智得到人們傳頌和緬懷的史證,。
劉邦進入咸陽后,,對秦宮室富麗堂皇的建筑,尤其是姿色無比的宮女所迷,,意欲留宿秦宮,,享受人間至樂。張良與樊噲及時地提醒他:秦所以亡者在于行無道,,今沛公事業(yè)未竟,,權(quán)位不定,宜編素儉樸為本,,不能安樂就快,,助桀為虐。劉邦接受了他們的意見,,還軍霸上,,封宮安民,約法三章,博得秦民擁戴,。
是時項羽力破秦主力軍于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聞劉邦已入關(guān)欲稱王,甚怒,,誓師旦日破劉邦軍,。他以四十萬大軍攻劉邦十萬之眾,顯然勝敗已明,。項羽的叔父項伯曾殺人,,隨張良隱匿,甚有交情,,不忍張良死于兵刃,,即夜馳入劉邦軍,私見張良,,催其速離,,否則身命難保。張良說:'韓王送我于沛公,,現(xiàn)在事情危急,,離去不忠不義。'于是他將這一情況告知劉邦,,并進計劉邦與項伯結(jié)義連姻,,再親赴項羽住的鴻拜見項羽,澄清'誤會',,因而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鴻門宴',,使劉邦及其軍隊幸免于難。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劉,、項矛盾的暫時和解,是爾后劉邦取勝的關(guān)鍵一步,。這一步是張良幫助他走的,。
'鴻門宴'后,劉邦被項羽立為漢王,,領(lǐng)地在巴蜀,。他賜張良金百鎰、珠二斗,,張良悉以贈項伯,,使其說情于項羽,為劉邦求得漢中(相當(dāng)于今天陜西秦嶺以南的大部分地區(qū))之地,。漢王就國,,依張良計,燒毀所過棧道,以表示自己無東向稱霸之心,,以解項羽之疑意,。此后,,張良仍跟隨韓王,,盡其忠心。但項羽鑒于張良從漢的緣故,,不遣韓王成就國,,置之軍中,并擅殺韓王,。張良扶韓不成,,遂慫恿項羽北擊齊王田榮,挑動項羽與諸侯的矛盾和戰(zhàn)爭,,使項羽無力顧及漢王劉邦的兼并擴張,,自己則乘亂西逃,復(fù)歸劉邦,,被封為成信候,。
張良在劉邦翦滅秦將三霸后,在下一步該怎么辦的問題上,,向劉邦獻計說:急促英布,、彭越兩諸侯起兵反項羽,重用善戰(zhàn)的大將韓信,,由其獨率一軍從側(cè)面擊項羽,。用此三人則楚必敗,漢必勝,。劉邦盡納,,馬上扭轉(zhuǎn)了楚漢戰(zhàn)爭中的被動局面,并由被動變主動,,取得最后的勝利,。
楚漢戰(zhàn)爭正處相持階段,雙方互有勝負,,彼此精疲力竭,。劉邦一時難以取勝,遂聽從儒生酈食其的計策,,效湯武立桀紂之后,,立刻封六國之后,欲以眾勝強,。張良聞之大驚,,數(shù)以九條不可依此而行的理由,認為復(fù)立六國,則將士謀臣各歸其主,,無人隨劉邦爭奪天下,,大事必去。劉邦頓悟,,大罵儒生壞事,,旋令銷印止議,避免了歷史分裂的重現(xiàn),,為爾后漢王朝的統(tǒng)一減少了不少麻煩和阻力,。不能不承認,張良是一位洞察秋毫的謀略家和富有遠見的政治家,。
韓信為將,,豁然大度,善謀略,,知彼知己,,攻則必破,守則能固,,每戰(zhàn)皆勝,,是楚漢戰(zhàn)爭中舉足輕重的中樞,為劉邦爭天下屢建大功,。他以奇計破齊后,,欲自立為齊王,使人稟告劉邦求封,。劉邦方戰(zhàn)不利,,日夜盼援,見韓信使者來要求封王,,大怒而罵,,張良急躡漢王后腳根,授意宜應(yīng)其所求,,而調(diào)其援兵,。劉邦亦精明,反應(yīng)亦快,,即刻改顏慷慨允諾,,并特派張良持印前往,封韓信為齊王,,征韓信兵保漢擊楚,,成功地解決了漢內(nèi)部的權(quán)位矛盾,贏得了楚漢天平上關(guān)鍵的一個籌碼,。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楚前方與劉邦對峙,,后方被彭越斷絕糧道,左,、右為韓信,、田橫等所腰擊,士氣沮喪,,料戰(zhàn)必敗,,遂與漢談和,以鴻溝(今河南鄭州西南)為界,,西漢東楚,,分割中國,,立約解甲歸國,,各不相犯。項羽如約而行,,劉邦也欲引兵西歸,。張良度此時不滅楚,放楚東歸,,如養(yǎng)虎于山,,遺患無窮。遂進說劉邦宜猛追窮寇,,痛打落水狗,,畢其功于此舉。劉邦聽納,,令諸侯出兵圍殲項羽軍于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沱河北岸),,致項羽于四面楚歌之中,終于贏得了楚漢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為漢王朝的建立掃清了最后的障礙,。
楚漢逐鹿,六年乃止,。漢王朝最終建立,。論功行封,多劉邦親朋故友,。將士不平,,亦屬難免。然昔日與劉邦有隙的功臣將士未得封一人,,這些人不僅存有怨言,,而且終日惴惴不安,唯恐禍罪,,常常聚語密議,。張良早有所察,,知道解決不好會引起叛亂,他急諫劉邦兼封仇隙,,以安定人心,,鞏固政權(quán)。昔日諸怨,,以雍齒最甚,,論其功績,亦以雍齒最多,,劉邦不得已,,詔封雍齒為什方侯,其他諸將也將漸行封賞,,群臣歡雀,,皆呼:'我們無患了!'
漢王朝已立,,首都地址未定,,有人建議都關(guān)中,有人建議都洛陽,。言都洛陽者,,皆山東故人,欲近便其實,。張良權(quán)衡取舍,,力陳都洛陽之弊,極贊都關(guān)中之利,。他分析說:洛陽雖居交通要道,,但其面積不過數(shù)百里,田地貧脊,,四面易受敵,,非用武治國之都;而關(guān)中,,左接骰函(即山與函谷關(guān)的合稱,,相當(dāng)于今陜西潼關(guān)以東至河南新安縣地),右鄰隴山,,南達巴蜀,,北抵胡苑,沃野千里,,且屏障三面而獨開一門,,以東制諸侯,諸侯制服,,天下安穩(wěn),,天府之國,,京師糧源,既為戰(zhàn)略要喉,,又為交通樞紐,,都關(guān)中善。劉邦對自己的謀士張良向來言聽計從,,當(dāng)即定斷,,西都關(guān)中。從張良的分析可以看出,,他考慮問題全面而又細致,。
首都地址已定,異姓諸侯也多被翦滅,,漢朝好似行舟于靜水河湖,,平安無事。劉邦這時又別出一念﹣﹣易太子,。當(dāng)時劉邦寵愛戚夫人,,并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故欲廢太子孝惠(呂后子),易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絲毫不能更改劉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遂求救于'智囊'張良。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guān)重要,,不可輕易更立,大儒叔孫通說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再加上當(dāng)時天下方定,漢朝統(tǒng)治根基還未穩(wěn)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只有順其現(xiàn)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wěn)保江山?;谶@個大局,,張良遂對呂后說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年皆八十余,節(jié)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張良言,,劉邦問知伴隨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數(shù)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終得嗣位,,呂后為此對張良也更加敬重。
張良扶劉邦立漢后,,既不功成身退,,亦不以功自居,而是繼續(xù)勸勉于漢王朝的統(tǒng)治,?!妒酚洝贰ⅰ稘h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后期的功績,。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后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yīng)該滿足,??吹綕h朝政權(quán)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biāo)亦已達到,,一生的宿愿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jié)局,,聯(lián)想范蠡,、文種興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fù)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yǎng)精,,崇信黃老之學(xué),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后還是聽從了勸告,仍就服人間煙火,。以往史家,,多以張良晚年消極引退,加以非議,。殊不知,,張良至死還傾問國事,參與朝政,,引退亦屬權(quán)宜利弊的深算,;健身益體、讓權(quán)于后人的遠慮,。
張良一生反秦扶漢,,功不可滅,;籌劃大事,事畢竟成,。歷來史家,,無不傾墨書載他那深邃的才智,極口稱贊他那神妙的權(quán)謀,。應(yīng)該肯定他的一生有助于秦亡漢立的歷史進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議、至少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動機及其暗殺秦王不正當(dāng)?shù)男袨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