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這篇文章嗎 在這篇文章中,,我講了7.62x54mmR這種子彈的歷史及其相關(guān)內(nèi)容,也提到了它眾多的特種彈,,也是時候介紹介紹它們了... 普通曳光彈曳光彈應該算是最接近普通彈的彈種了,,所以先說它... 資料最多的曳光彈是7.62x54mmR T-30曳光彈,這也是7.62x54mmR里最早的曳光彈型號 先說外觀吧,,這個彈頭頭部涂綠漆與普通彈區(qū)分,,彈頭重9.3~9.8g,整體特別特別長...大約是37.8~38.2mm 該彈頭采用覆銅鋼被甲,;內(nèi)部前半段為鉛芯,后半段為黃銅制,、尾部開口的曳光管,,內(nèi)部為曳光劑,;擊發(fā)以后,火藥燃氣會在推動彈頭向前的同時點燃尾部的曳光劑產(chǎn)生亮光,,飛出彈膛以后彈頭一邊飛后面一邊燒,,產(chǎn)生明亮的光路來指示彈道 在現(xiàn)在,,有更先進一點的,、曳光劑更好一點的T-46曳光彈;實際上差不多,,因此不做介紹了 那好了,,這玩意的彈道和普通彈差別是不是很大呢? 答曰,,有效射程內(nèi)基本一致,,沒啥區(qū)別... 這些曳光彈設(shè)計的時候就充分考慮了燃燒造成重心變化的問題,因此它們的彈道都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這也是外形差距巨大的原因,,所以不要被什么曳光彈打中就是普通彈全打偏這樣的錯誤言論誤導了,它和普通彈差別不大... 亞音速彈7.62x54mmR的亞音速彈主要是配合BRAMIT消音器使用的,,這種消音器有在納甘左輪上用的,,也有在莫辛-納甘步槍上用的;里面有多層橡膠墊,,可以層層降低氣壓來消音 這種亞音速彈資料不多,,其初速度約260m/s,彈殼里只有0.6~0.8g裝藥,;自1940年被開發(fā)出來以后就被裝備于毛子的NKVD特種部隊,,據(jù)說有不少好評 為了和普通彈區(qū)分,該彈彈頭全部涂綠,,彈頭,、彈殼底部涂黑 常規(guī)穿甲彈(AP)/穿甲燃燒彈(API)7.62x54mmR中最早的穿甲彈應該是M1916,不過其爭議我覺得有點大,,畢竟這玩意的資料里寫它是在1914年被投入使用的 不過問題不大,,咱們來看看子彈本身...... M1916主要針對的是敵方戰(zhàn)壕里那些甲比較高的;其彈頭重12g,,使用白銅被甲,,其中包裹一段尖頭的鋼芯侵徹體;在彈頭頭部那個是用頓巴黃銅制成的被冒,,防止鋼芯擊中硬目標以后崩裂,,起緩沖作用的 M1916在一戰(zhàn)和之后的蘇俄內(nèi)戰(zhàn)中使用過,但是具體效果不確定,因為資料太少了... 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蘇聯(lián)整了一種實驗性穿甲彈,,即7.62x54mmR Boyno-Rodzevich AP(按照部分資料來看,它并沒有后綴名字,,Boyno-Rodzevich在一些資料上表述為其制造者,,具體不清楚) 這種子彈彈頭重11g,為尖頭,、平底,、白銅被甲彈,類似當時的輕尖彈,;其彈芯為鋼-鉛復合彈芯,,前面是錐形鋼芯,后面是鉛,,該彈在1929~1930年左右被少量生產(chǎn)過,,然后就沒信了... 到了1930年,,B-30穿甲彈出現(xiàn)了,,而它也終于正式服役并開始大量生產(chǎn) 這種子彈采用船尾的外形,彈頭長36.2mm,,重約10.55~10.80g,;使用覆銅鋼被甲,內(nèi)包一用淬火過的Y12A工具鋼制成的,、被鉛套包裹的尖頭硬質(zhì)侵徹體,,侵徹體重5.38~5.41g。為了和普通彈區(qū)分,,其彈頭涂黑 B-30穿甲彈的設(shè)計很合理再加上侵徹體賊硬,,初速度815~830m/s的彈頭能在400m距離擊穿7mm厚的裝甲鋼板 1932年,,人們又在B-30的基礎(chǔ)上整出了B-32穿甲燃燒彈 B-32彈頭長36.8mm,,重約10g,這東西和B-30的結(jié)構(gòu)基本一樣,,不過鋼芯和被甲之間塞了能擠壓發(fā)火的燃燒劑,;子彈射入目標以后,侵徹體擠壓發(fā)火,,帶著燃燒劑一起打進去,,毀傷力遠大于B-30。為了和普通彈識別,,其彈頭涂黑-紅色標,。 到1940年,,蘇聯(lián)弄出了一種試驗性的BS-40穿甲彈,這種子彈采用的是碳化鎢侵徹體,,整個彈頭涂紅,,彈尖、彈底涂黑色,,并沒大量生產(chǎn)過 現(xiàn)在大量使用的穿甲燃燒彈是B-32M,,實際上也差不太多,不多做介紹 ShKAS航空機槍專用彈 emmm...1932年,,蘇聯(lián)人研制了ШКАС航空機槍,,即ShKAS,該槍使用的就是7.62x54mmR這個規(guī)格的子彈... 不過這把槍很暴力,,其槍機運動速度極快,,而且抽殼也很暴力,一般的7.62x54mmR在這玩意上容易被拉掉彈頭甚至是拉斷底緣,;所以毛子也設(shè)計了不少專用于它的子彈 首先,,專用彈的彈殼都采用了更厚的覆銅鋼,保證強度,;加強了底部底緣保證抽殼穩(wěn)定... 為了應付掉彈頭的問題,,ShKAS專用彈的彈殼上有兩道輥溝,普通彈上尤為明顯,,這樣可以增大拔彈力,,增強可靠性 為了與一般的陸軍常用彈相區(qū)別,,在專用彈底部都印有一個“Ш”,,這就是ShKAC的簡寫,其底火大多涂紅色密封漆 對于部分特殊的子彈,為了適應航空機槍及其應用場景,,蘇聯(lián)人也對它們進行了改造... 比如一般的陸軍T-30曳光彈用的是鉛芯,、侵徹力不夠,換成鋼芯吧,,所以就整出了BT穿甲曳光彈...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玩意只是夠打穿當時薄鐵皮的飛機而已,侵徹力其實沒有B-32那么強。其彈頭涂成紫色 不過這種子彈貌似不是專門用于ShKAS的,,所以后來又出現(xiàn)了BZT-44穿甲燃燒曳光彈 這種子彈是在BT彈基礎(chǔ)上改進而來的,。在這種彈頭中,鋼芯與被甲間為燃燒劑,,能增大毀傷效果....該彈彈頭涂紅黑色標 不過BZT-44對槍膛的磨損太大了,,所以人們對其進行改進,主要是增加了三道環(huán)槽,,可以減少彈頭與膛線的接觸,、降低磨損,這種新彈叫ZB-46,,同樣是紅黑色標 1940~1941年,,蘇聯(lián)人又開發(fā)了一種內(nèi)部裝RDX和燃燒劑的爆炸燃燒彈,這種子彈沖擊目標以后,,RDX被引爆,;不過這玩意安全性差,所以沒怎么生產(chǎn)也沒有列裝 這種爆炸燃燒彈的概念其實在1914年就有了,,那時候的毛子就造了一種內(nèi)裝黑火藥的子彈,頭部開口裝一個火帽,,撞擊的時候火帽發(fā)火引燃里面的黑火藥,;主要用來打氣球,因為它能引燃氣球里的氫氣,;可惜沒找到圖片... 燃燒彈真正意義上的燃燒彈在1933年服役,,叫做PZ燃燒彈,該彈的設(shè)計借鑒了德國的7.92x57mm燃爆彈 這種子彈的結(jié)構(gòu)是彈頭前段是燃燒劑,,后面有一個火帽,,火帽后是一個被黃銅套固定住的擊針。 當子彈擊中目標的時候,,擊針在慣性作用下擠開黃銅套,,然后沖擊火帽引火爆炸 這種子彈空戰(zhàn)可以用,擊中目標以后爆炸的火光還能提醒飛行員已經(jīng)命中,;它還可以引燃易燃物,,所以現(xiàn)在也在被裝備使用 7.62x54mmR還有很多種,不過我是寫不過來了...就先這些吧...... 求三連,!求轉(zhuǎn)發(fā),!求關(guān)注,!求充電,!討論相關(guān)知識可以加群:①群:1018585195②群:68488988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