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26日,美國將領馬修·邦克·李奇微匆匆奔赴朝鮮戰(zhàn)場,,接替陣亡的沃克,,出任美軍第八集團軍總司令官。 李奇微畢業(yè)于大名鼎鼎的西點學校,,二戰(zhàn)期間指揮過西西里島登陸戰(zhàn)役,。在沃克陣亡幾天后,,五角大樓便匆匆挑了這樣一位“老油條”到朝鮮,無疑是想挽救在朝鮮戰(zhàn)場的頹勢,。 而來到朝鮮戰(zhàn)場后的李奇微很快打起了自己的算盤,,他想趁勞師遠征的志愿軍立足未穩(wěn)之際,轉(zhuǎn)入戰(zhàn)略反攻,,獲得主動權,。 但李奇微很快發(fā)現(xiàn),志愿軍雖然遠道而來,,卻士氣高漲,,反而是連續(xù)遭受重創(chuàng)的第八集團軍士氣低落;尤其是在主帥沃克死后,,這支精銳美軍之中籠罩著一層抹不去的陰影,。 這一對比讓李奇微的心情比朝鮮的天氣還要陰冷。 他不得不悲哀地承認:“這是一支張皇失措的軍隊,,對自己,、對長官都喪失了信心,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無奈之下,,李奇微只好改變戰(zhàn)術,,轉(zhuǎn)入防御階段,企圖阻止志愿軍南下,。 1950年12月31日,,新年來到之際,志愿軍發(fā)起了被美國媒體稱為“除夕攻勢”的第三次戰(zhàn)役,。 在美國人出版的有關朝鮮戰(zhàn)爭的書籍中有這樣的記載:“那是朝鮮最為寒冷的時候,,可是中國軍人渾身掛滿冰凌,頑強地沖鋒,。中國軍人唯一的防凍措施,,不過是用豬油和牛羊板油把腳糊住以防凍傷,但他們卻展現(xiàn)了人類戰(zhàn)爭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勇氣和意志力,。數(shù)十萬官兵在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下,,徒步跋涉雪原冰河,穿越彈幕火海,?!?/p> 短短一天內(nèi),南朝鮮第一,、第二師全線崩潰,,漢江以北的美軍第一、第二軍陷入背水作戰(zhàn)的危險境地,。 這種潰敗讓李奇微目瞪口呆的同時又深感無能為力,。 他在日記里說:“我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向上帝祈禱,不要再目睹這樣的情節(jié),?!?/p> 1951年1月2日,李奇微下令放棄漢城,。 面時任南朝鮮總統(tǒng)李承晚在得知美軍決定放棄漢城后,,氣得破口大罵,指責李奇微言而無信:“他說過會長久駐扎在朝鮮的,,結果不到一周就要撤離漢城,!” 當時的南朝鮮第一師師長白善燁面對這種恥辱的局面,想要自殺謝罪,,結果被美軍顧問陰差陽錯拉到了吉普車上,,最后撿回了一條小命。 這次失敗帶給李奇微的心理陰影是長久的,。 很多年以后,,他在自己的回憶錄里記載了南朝鮮軍隊撤離漢城的那一幕:“那天早上,我開車出城,,看到的是令人無比沮喪的畫面:南朝鮮的士兵們坐在卡車上,,慌不擇路地向南逃跑。他們毫無秩序可言,,丟盔卸甲,,恨不得離中國軍隊越遠越好,?!?/p> 與南朝鮮士兵的急于逃命相反,美軍第八集團軍走得不是很匆忙,。直到擔任后衛(wèi)的美軍第二十七團撤退之后,,李奇微才離開指揮部。 走之前,,李奇微把自己平時穿的睡衣釘在了墻上,,然后在旁邊寫了一句讓人意想不到的話——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志愿軍收回漢城,,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一個輝煌勝利的標志性事件,。 消息傳到中國后,舉國歡騰,,大街小巷鞭炮煙花徹夜不絕,,國內(nèi)報紙也都是意氣風發(fā)地高呼:“向大田前進!向釜山前進,!把美國侵略者趕下海,!” 但在這種喜氣洋洋的環(huán)境下,,有一個人保持了絕對的冷靜。那就是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 李奇微率部撤出漢城后,,彭德懷進入美軍指揮部,看到了這位美軍統(tǒng)帥留在墻上的那句“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 他沉思了很久,然后果斷給50軍軍長曾澤生發(fā)了一封電報,,命令當時正在追擊美第八集團軍的50軍停下腳步,,將已經(jīng)推進到“三七線”的軍隊全部撤回到水原以南,從進攻轉(zhuǎn)入防御狀態(tài),。 曾澤生接到這個電報后十分不解,,心想這個時候不乘勝追擊,怎么還反倒停下來了,。 其實彭德懷下這個命令,,背后有著長遠的考慮。 在戰(zhàn)火中歷練了幾十年的彭德懷,,對于“聯(lián)合國軍”撤出漢城的勝利,,并沒有多少喜悅。相反,,經(jīng)驗豐富的他從中敏銳地嗅到了一絲不祥的味道,。 志愿軍在攻打漢城時殲滅的部隊其中絕大部分是韓軍,而“聯(lián)合國軍”主力基本完好,。美軍在主力軍尚存的情況下,,不惜放棄漢城這樣具有重大政治意義的城市,必然另有所圖,。 另一方面,,志愿軍攻入漢城后已經(jīng)相當疲憊了。隨著戰(zhàn)線的逐步南移,,后勤運輸線被大幅度拉長,,后勤補給變得非常困難。如果再乘勝追擊第八集團軍,,會面臨著極大的風險,。 誰也不能保證,李奇微會不會假借撤退為名,,誘敵深入,,再來一次仁川登陸那樣的反攻。 在這種情形下,,彭德懷于1月6日24時命令志愿軍各軍結束戰(zhàn)役,,轉(zhuǎn)入休整,,養(yǎng)精蓄銳。 可是這個深謀遠慮的決定,,引起了金日成的不滿,。 在志愿軍停下腳步后,金日成來到了中朝聯(lián)軍司令部,。他一進門就興師問罪:“好戲才開場,,雙方剛接觸不幾天,怎么就鳴金收兵了呢,?” 彭帥耐心地解釋道:“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已整整70天,,已傷亡5萬余人,這個代價是巨大的,。還有制空權沒有解決,,運輸困難,戰(zhàn)士們在冰天雪地里赤著腳,、餓著肚子,,叫他們怎么再追擊?” 金日成聽聞,,沉默不語,。 彭帥又接著說出了自己對美軍下一步行動的擔憂:“敵人退到洛東江,是想利用天然屏障,,誘我南進,,加以殲滅?!?/p> 可是金日成還是不滿意,,覺得應該縮短休整時間,一邊休整一邊追擊,。 雙方對這個問題僵持不下,。在這個關鍵時刻,斯大林的一封電報起到了化解矛盾的作用,。 斯大林在電報里說,強行南下的觀點是錯誤的,,并稱贊彭德懷為久經(jīng)考驗的指揮員,,今后一切要聽彭德懷的。 在這種情況下,,金日成放棄了自己的想法,,中朝雙方一致同意就地補充休整后,再發(fā)動第四次戰(zhàn)役,。 而事實證明,,彭德懷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因為根據(jù)后來的情報分析,李奇微曾經(jīng)組織過一個專門針對對志愿軍作戰(zhàn)的參謀團隊,。經(jīng)過這個團隊分析研究,,找到了志愿軍的“軟肋”所在——志愿軍每次進攻只能持續(xù)七八天。 這個時長是由后勤補給能力所決定的,。在“聯(lián)合國軍”猛烈空襲下,,志愿軍無法保證物資補給,開戰(zhàn)之后由每個戰(zhàn)士自己攜帶補給物資,,而七天的糧食和彈藥,,已經(jīng)是單兵隨身攜帶物資的極限了。 在這個基礎上,,李奇微的策略就是避開志愿軍最初的凌厲攻勢,,等七天之后,對手彈盡糧絕之際再發(fā)動反攻,。 果不其然,,1月7日,李奇微就命令第8集團軍發(fā)起了全線反擊,。面對來勢洶洶的“聯(lián)合國軍”,,志愿軍不得不轉(zhuǎn)入防御,開始了第四次戰(zhàn)役,。 可以想見,,如果當時彭德懷沒有作出停止追擊、就地休整的決定,,而是乘勝追擊,,很有可能落入李奇微的圈套,使志愿軍遭受重大損失,。 在多年后回憶起此事時,,彭帥還心有余悸:“我打了這么多年的戰(zhàn),從來沒有害怕過,。但是一過了漢城,,我就感到害怕?!?/p> 在那個生死攸關的時刻,,彭德懷保持了足夠的冷靜,識破了敵人的詭計,,不愧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軍事指揮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