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恥不能忘,,國仇誓必報,。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日軍迅速組建了“上海派遣軍”,,先后增兵三次,動用艦船130余艘,,飛機400余架,,戰(zhàn)車300余輛,最終投入9個師團,,總兵力達30萬,,以此為借口,于8月13日向上海發(fā)起進攻,。 戰(zhàn)爭爆發(fā)當日上午10時,,位于閘北的上海中央造幣廠完全停工,之后工廠被迫內遷武昌,。由于事起突然,,而交通受阻,設備物料很多無法運往武昌內陸,,一些機器及鑄幣原料滯留在老廠房,。至10月27日,中央造幣廠被日軍全部侵占,,滯留的物資也就悉數落入日寇之手,。 在虹口集結的日本海軍陸戰(zhàn)隊士兵 8月11日,國民政府發(fā)表了《自衛(wèi)抗戰(zhàn)聲明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wèi)權以應之”,。國軍也開始總攻,,中國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zhàn),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zhàn)隊虹口基地發(fā)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 “八一三”淞滬抗戰(zhàn)由此展開。 “淞滬會戰(zhàn)”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三個月混戰(zhàn),,國軍戰(zhàn)敗了,,但表現出全中國上下凝聚出的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侵略,,中國“縱使戰(zhàn)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zhàn)?!边@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zhàn)。 “淞滬會戰(zhàn)”日軍累計戰(zhàn)死,、戰(zhàn)傷死,、戰(zhàn)病死共23104人,負傷約5萬人,,合計傷亡在7萬以上,。而國民革命軍傷亡33萬多人,為日軍傷亡的5.5倍,。 1937年(昭和拾貳年)和1938年(昭和拾叁年)合稱為“昭和拾貳叁年”,,日本為紀念所謂“征服支那”,以“昭和拾貳叁年日本上海派遣軍從軍”之名,,利用上海中央造幣廠的設備,,鑄幣模具和鑄幣材料鑄造并發(fā)行了多個版本的“征支紀念”幣,也為侵略罪行留下了鐵證,! 有許多同名紀念幣見諸報端: 1,、正面為雙桅船(仿孫像船洋),船左右兩側鑄有楷體漢字“壹圓”字樣,。反面為“征支紀念”,。 2、正面是孫先生頭像,,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反面為“征支紀念”。 3,、正面是袁世凱頭像,,民國三年,反面為“征支紀念”,。 4,、正面為嘉禾圖案和壹圓,反面為“征支紀念”,。 5,、直徑僅38mm,面為“征支紀念”,,反面被人為磨成光背,,邊齒被銼平的紀念幣。 而已知的有關“日本征服支那”的紀念幣有三大種,,其中: 1937年前發(fā)行一種,,即:“昭和六年至九年事變從軍記章”,為日本天皇頒發(fā)的軍功章,,頒發(fā)對象是參加1931至 1934年間侵華的日本陸海軍人員,。 1937年后發(fā)行的有關“日本征服支那”的紀念幣有兩大種: 1、帶綢帶的掛式“支那事變從軍記章”,為日本“賞勛局”發(fā)給其侵華日軍的軍功章,。日本政府于1939年7月27日發(fā)布496號帝國令,,決定發(fā)行“支那事變從軍記章”。由日本造幣局制造,,頒發(fā)給從戰(zhàn)爭爆發(fā)直至戰(zhàn)爭結束所有赴中國參戰(zhàn)的日本軍人,。紀念章為圓型,直徑30毫米,,厚2.8毫米,,重約15.8克。 2,、“上海派遣軍從軍征支記念”相當于民國“壹圓”銀幣大小的錢幣形制,,分有面值和無面值兩類。 日軍開始將上海造幣廠做堆放武器彈藥的倉庫用,。后來,,為鑄造“上海派遣軍從軍”“征服支那”紀念幣, 則強令造幣廠中的中國工匠和技師為其設計雕造了一具占領軍文字圖案的銀幣鋼模,,利用廠里遺留的孫像船洋背面鋼模并另外鐫刻了袁大頭背面的嘉禾幣模,,再用原廠的白銀原料,鑄造了數個版本的“征支紀念”幣,,作為軍方特制的慰問幣(或稱賞錢),,發(fā)給那些于1937—1938年間參加“上海派遣軍”對華作戰(zhàn)的日軍官兵。等到廠里的白銀原料都用完后,,再使用銅料繼續(xù)鑄造,,直到把廠里的銅料也耗用殆盡為止。因此“上海派遣軍從軍征支紀念”(章)幣,,有純銀和銅兩種質地,,總鑄造量有限的。 又因鑄材不同,,其尺寸重量參數也不同,。 我見到的,經鑒定均是真品的參數有以下幾種: 1,、一枚昭和拾貳年征支紀念銀幣拍賣,,直徑5cm,重111.6克,,無面值,。是日本造幣廠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全面侵華之初制造、發(fā)行的紀念幣,。 此種錢幣采用沖壓工藝制成.表面呈銀白色,,章面為圓形,、高浮雕。紀念幣正面圖像為一正在沖鋒的日本軍人,,面部表情兇狠,,一副典型的武士道形象,其腳下是一位身背大刀的中國抗日戰(zhàn)士尸體,。紀念章背面雕刻著一架日本雙翼重型轟炸機,,飛機右下方寫著“支那事變紀念昭和十二年”,;飛機正下方是兩幅交錯的圖案,,一幅是萬里長城,一幅是當年的河北省地圖,,北平,、天津、保定,、滄州,、張家口、大同等城市名稱隱約可見,;幣外緣有8顆炸彈圍成整個畫面,。 2、重26.4g徑39.2mm厚2.6mm,。 3,、重22克 徑40mm厚2.0mm。 4,、重26.58g徑39.25mm厚2.6mm 5,、重25g徑39mm厚2mm。 6,、重25.74g徑39.2mm厚2.6mm 由于鑄造材料不同,,錢幣的聲音自然也不同。純銀的品相質地,、手感都與普通銀元差不多,。銅鎏銀的聲音就與銅幣一樣,音尖,,余音短促,,手感也是。 1944年以后,,日本國內吃緊,,物資非常匱乏,這些銀銅幣除用于入市流通外,,銀質紀念幣還被熔煉移做它用,。 大量金屬物件被取材以作軍品,,此時這些銀銅幣可能的出路就是被熔煉銷毀。 而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為消滅侵華罪證又大量回收并銷毀,,令其存世稀少,目前僅在我國大陸及臺灣地區(qū)民間尚有極少數量的實物留存至今,。 本人藏有兩枚“昭和拾貳叁年日本上海派遣軍從軍征支紀念”壹圓幣,。 該幣正面圖案是: 上刺刀的步槍和軍刀交叉、中間上方一頂鋼背面圖案則充滿了侵略氣焰,,軍刀和步槍呈“X”形狀交叉排列,,交叉部位的上方是一個日軍鋼盔,圖案右邊有“征支”二字,,左邊有“紀念”二字,,幣的上半弧鑄有繁體隸篆書“昭和拾貳叁年”,下半弧則有繁體隸篆書“上海派遣軍從軍”字樣,。 背面鐫刻著民國孫中山像銀幣背面的“三帆船”圖案,,左右鐫刻楷書“壹圓”幣值,“壹圓”二字與孫幣相同,,應是用造幣廠中現成的鋼模直接拿來鑄造而成,,是“征支記念”的一種版別。 藏幣參數: a.直徑39.7mm厚度2.8mm重量27.17g b.直徑39.7mm厚度2.8mm重量26.46g 鑄造材質銅鍍銀或含量很低的銀幣,。 邊齒:直齒,。 狀態(tài):“征支紀念”面內齒由短齒夾一齒組成,帆船面內緣無齒,。 幣文及幣圖深峻,,壓力十足,表面有銀質包漿和泛銀光澤,。 此幣是研究八一三(上海)日本侵華事件和南京大屠殺史的又一鐵證,! 2023年11月1日撰稿于成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