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 李林佳 不久前,,一條視頻風(fēng)靡網(wǎng)絡(luò)——超過70歲的俄羅斯大爺安德烈·迪杜赫在沒有任何保險措施的情況下,徒手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上攀巖——頭朝下下降到巖石的狹窄裂縫中,,像倒掛的蜘蛛俠一般“飛檐走壁”,。迪杜赫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上的常客,,被當(dāng)?shù)鼐用裼H切地稱呼為“安德羅尼奇”或“蜘蛛爺爺”,。 人們在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攀巖。 所有巖柱都有自己的名字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不止一處,,他們位于俄羅斯的一座國家公園內(nèi),,園內(nèi)壁立千仞,怪石嶙峋,。公園地處東薩彥嶺西北部,,靠近中西伯利亞高原,,面積近5萬公頃,里面被參觀最多的巖柱分布相對緊湊,,位于一條長約兩公里的山脊上,。凝固的巖漿經(jīng)過數(shù)百萬年風(fēng)霜雨雪的侵蝕,形成了如今的奇石怪巖,。 公園里幾乎所有的巖柱都有自己的名字,。人們根據(jù)山石的形狀、位置給它們?nèi)∶褐袊L城,、寶塔,、羽毛、麻雀,、野人,、堡壘、禿鷲,、僧侶,、罪人、守望者……甚至還有“一整個家族”——曾祖父,、祖父,、祖母,、孫子,、孫女等。例如,,“祖父巖”的輪廓就像一位戴著帽子,、留著胡須的老人。 這里是攀巖愛好者的天堂,。國家公園內(nèi)散布著許多巨石,,它們對抱石愛好者來說很有吸引力。抱石是指攀登者在無繩索的狀態(tài)下,,只靠自身力量完成攀爬,,被稱為“峭壁上的芭蕾”?!按笙蟆睅r是抱石界的明星巖,,雖然它不是很高,但是它有20條不同難度的攀爬路線,,東側(cè)是幾乎光滑斜面,,適合人們挑戰(zhàn)。 幾個世紀(jì)前,,這里幾乎是無人之境,,只有獵人、鄰近村莊的居民偶爾來針葉林里采集蘑菇和漿果、拾取柴火或探險,。由于這里不出產(chǎn)貴重金屬,,多年來一直“被人們遺忘”。1925年,,在攀巖愛好者的倡議下,,這里組建了自然保護(hù)區(qū),并于2019年變身為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國家公園,,如今,,這處國家公園不僅是當(dāng)?shù)鼐用竦捏w育活動場所,更是游人打卡的熱門之地,。 獨特的攀巖文化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的攀巖愛好者被稱為“斯托爾比人”,。這里曾誕生一種特殊的登山文化現(xiàn)象——“斯托爾比主義”,其精神是“好客,、互助,、友誼”。 許多登山和攀巖運動員都是在斯托爾比主義的文化環(huán)境下長大的,,如多次獲得攀巖和登山冠軍的俄羅斯人瓦列里·巴列津,、俄羅斯的登山冠軍葉戈爾·馬特文科等。斯托爾比主義的支持者赫沃斯堅科認(rèn)為,,斯托爾比主義的內(nèi)涵就是欣賞,、攀登、交流——你欣賞自然,、攀爬巖石并與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斯托爾比主義起源于1851年,當(dāng)時,,一群勇敢的人開始攀登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的巖石,。在隨后幾年里,這些愛好者征服了周圍所有的巨石和懸崖,。他們所用的方式在那個時代叫作“自由攀登”,,即沒有任何保險或特殊設(shè)備,僅使用手臂和腿的力量攀爬,。人們找到了自己的攀登技巧——將背靠在巖石上,,用腳趾支撐自己,從一處峭壁跳到另一處峭壁,,甚至沿著石頭滑行,,就像在兒童滑梯上一樣。這里的巖柱有自己的特性,,大多數(shù)石柱幾乎沒有裂縫或鋸齒狀邊緣,,攀登者通??磕Σ亮碇危鸪?,他們使用麻皮鞋,、粗亞麻制成的襯衫和工廠工人的褲子,后來才開始使用橡膠鞋,。 動植物種類極其豐富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巖柱國家公園只有5%左右的部分向公眾開放,,即使如此,人們也足以從中窺見這片森林的野性和生機(jī),。樹冠在頭頂閉合,,樹根在腳下纏繞,松鼠和花栗鼠在樹枝間跳躍,,完全不怕人,,游客還可以手拿堅果與它們互動。 在公園內(nèi),,人們除了可以選擇體驗刺激的攀巖,,還可以選擇在巖石間輕松漫步。有的步行道高低起伏,,可以用來挑戰(zhàn),,有的步行道寬闊平緩,適合推著嬰兒車悠閑散步,。喜歡沉思的人可以登上其中一座山峰,,靜靜地在巖石上坐上幾個小時,欣賞針葉林的秋美,。 除了游客,,這里對動植物專家也很有吸引力,。保護(hù)區(qū)內(nèi)的植物種類極其豐富,,維管束植物有740多種,苔蘚植物有260多種,,冷杉泰加林幾乎遍布整個保護(hù)區(qū),。保護(hù)區(qū)的動物也是多種多樣,包括50多種哺乳動物,,約200種鳥類和20多種魚類,。赤鹿、麝香鹿,、棕熊,、狼、猞猁,、狐貍和獾都能在這里找到,。嚙齒動物是保護(hù)區(qū)內(nèi)數(shù)量最多的動物,,主要為森林田鼠和花栗鼠?!?/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