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看到某位學(xué)者在《顓頊活動地域地理新證》一文中說“空桑又叫窮?!被颉斑w居高陽,,在今河南杞縣高陽鎮(zhèn)”。[1]謬矣,!特意再次考證,,權(quán)作拋磚引玉,恭請有興趣的專家學(xué)者參與稽考論證,,各抒高見,。 戰(zhàn)國時期史家撰《帝王世本》曰:“顓頊?zhǔn)屈S帝之孫。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又曰:“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2] 西漢史學(xué)家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jì)》曰:“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集解]皇甫謐曰:“都帝丘,,今東郡濮陽是也,。”[索引]宋衷云:“顓頊,,名,;高陽,有天下號也,?!睆堦淘疲骸案哧栒撸d地名也,?!?sup>[3] 魏晉史學(xué)家皇甫謐《帝王世紀(jì)》曰:“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庇衷唬骸把椎圩躁悹I都于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后徙曲阜,。顓頊?zhǔn)级几F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或云窮桑即曲阜也,。”又曰:“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景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呿溣谌羲,!庇衷唬骸邦呿?zhǔn)献愿F桑徙商丘,,于周為衛(wèi)?!省洞呵飩鳌吩唬?衛(wèi),,顓頊之墟也,謂之帝丘,?!駯|郡濮陽是也?!?sup>[4] 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古樂》曰:“帝顓頊生自若水,,實(shí)處空桑,乃登為帝,?!?sup>[5] 《辭海》對“窮?!睕]有解釋,,對“空桑”解釋說:“古地名,。在今河南開封陳留鎮(zhèn)南?!?sup>[6]《辭源》解釋“空?!闭f:“地名?!幽祥_封縣陳留鎮(zhèn)南有空桑城,。”解釋“窮桑”說:“傳說古帝少皞氏居于窮桑,,故亦號少皞為窮桑,。《左傳》昭二十九年:'世不失職,,遂濟(jì)窮桑,。’晉杜預(yù)《注》,、皇甫謐《帝王世紀(jì)》皆以窮桑在魯北,,謐引或說云即曲阜?!?sup>[7] 通過以上正史資料可知:顓頊帝生于今天雅礱江入金沙江處的若水,,實(shí)際居住生活在今天開封市祥符區(qū)陳留鎮(zhèn)一帶,稱帝于今濮陽市和曲阜市一帶,,后來遷都商丘,。這也正是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睢水注》“蘇林曰:高陽者,陳留北縣也,。按在留,,故鄉(xiāng)聚名也。有《漢廣野君廟碑》,?!h有鉼亭、鉼鄉(xiāng)”[8]及清代楊守敬《水經(jīng)注圖》將“高陽故亭,、廣野君廟”標(biāo)注在陳留縣東南,、雍丘縣西北的歷史依據(jù)。[9]所以說“空桑并不是窮?!?,而在唐代以前陳留城周邊有高陽縣、高陽鄉(xiāng),、高陽亭等城邑或地名,。 《史記·高祖本紀(jì)》曰:“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⒐ゲ兀匚窗?。西過高陽,。酈食其為監(jiān)門?!?sup>[10]這個“高陽”,,就是陳留縣城北邊的高陽縣或高陽鄉(xiāng)城邑,,酈食其是個看守城門的官吏。理由有三: 第一,、《史記·酈食其傳》曰:“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sup>[11]《漢書·地理志》曰:“陳留郡……縣十七:陳留,、小黃、成安,、寧陵,、雍丘、酸棗,、東昏,、襄邑、外黃,、封丘,、長羅、尉氏,、鄢,、長垣、平丘,、濟(jì)陽,、浚儀?!庇衷唬骸盎搓枃h九:陳,、苦、陽夏,、寧平,、扶溝、固始,、圉,、新平、柘,?!?sup>[12]由此可知,,在西漢時,,雍丘縣屬于陳留郡,,而圉縣屬于淮陽王國。又根據(jù)《開封簡志》和《杞縣志》記載:雍丘縣轄區(qū)是今杞縣縣城以北,,圉縣轄區(qū)是今杞縣縣城以南。所以說酈食其是西漢初期陳留郡高陽縣或陳留縣高陽鄉(xiāng)人,即今開封市祥符區(qū)陳留鎮(zhèn)一帶人,。 第二,、昌邑,《辭源》解釋說:“縣名,。秦置,。……故城在今山東金鄉(xiāng)縣西北,?!?sup>[13]金鄉(xiāng)縣在陳留鎮(zhèn)東北,正西正是蘇林所說的“高陽者,,陳留北縣也”,。[14]兵法曰:“兵貴神速?!?sup>[15]劉邦襲擊陳留城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帶領(lǐng)大兵轉(zhuǎn)繞到今天杞縣大西南的高陽鄉(xiāng),。范曄《后漢書·章帝紀(jì)》曰:“(章和元年八月)壬午,遣使者祠昭靈后于小黃園,?!崩钯t注:“小黃,縣,,屬陳留郡,,故城在今汴州陳留縣東北?!稘h舊儀》曰:'昭靈后,,高祖母,起兵時死小黃北,,后為作園廟于小黃柵,。’《陳留風(fēng)俗傳》曰'沛公起兵野戰(zhàn),,喪皇妣于黃鄉(xiāng),。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梓宮招魂幽野,,于是丹蛇在水,,自灑濯之,入于梓宮,,其浴處有遺發(fā),,故謚曰昭靈夫人?!庇帧犊尽り惲艨ぁば↑S》李賢注:“《漢舊儀》曰:'高祖母起兵時死縣北,,為作陵廟于小黃,。’”[16]所以說漢高祖劉邦“西過”的“高陽”,,應(yīng)該是蘇林所說的陳留郡北部的高陽縣,。 第三、《史記·酈食其傳》說:“后聞沛公將兵略地陳留郊,,……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酈生?!?sup>[17]郊,,《辭海》解釋說:“邑外為郊,,后泛指城外,、野外?!?sup>[18]可見這個“郊”,,指的是陳留城邑周圍,不可能“郊”到今杞縣西南的高陽鄉(xiāng),。傳舍,,《辭海》解釋說:“古時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舍,;客舍,。《漢書·酈食其傳》:沛公至高陽傳舍,?!?sup>[19]劉邦攻城略地來到陳留城郊區(qū),應(yīng)該住在城北的高陽縣驛站指揮攻城作戰(zhàn),,不可能住在遠(yuǎn)離陳留城150里開外的今天杞縣高陽鄉(xiāng)指揮戰(zhàn)斗,。所以說當(dāng)時劉邦是在陳留城北面的高陽縣驛站召見的酈食其。 蔡邕《讓高陽侯印授符策》曰:“詔制:'左中郎蔡邕:今封邕陳留雍丘高陽鄉(xiāng)侯,,下印綬符策,,假限食五百戶,歲五十萬谷,?!?sup>[20]蔡邕這個陳留郡雍丘縣高陽鄉(xiāng)侯的封地就在今天開封市祥符區(qū)陳留鎮(zhèn)附近,理由有三: 第一,,南朝劉宋史學(xué)家范曄《后漢書·郡國志三》曰:“陳留郡十七城:陳留,、浚儀(本大梁)、尉氏,、雍丘,、襄邑,、外黃、小黃,、東昏,、濟(jì)陽、平丘,、封丘、酸棗,、長垣,、己吾、考城,、圉(故屬淮陽,,有高陽亭)、扶溝,?!?sup>[21]東漢時雍丘縣和圉縣同時隸屬于陳留郡,可見蔡邕封的是雍丘縣高陽鄉(xiāng)侯,,封地應(yīng)該在雍丘縣西北的高陽鄉(xiāng),,即今開封市祥符區(qū)陳留鎮(zhèn)一帶,絕對不可能是今天杞縣的高陽鄉(xiāng),。如果當(dāng)時蔡邕封地在今杞縣高陽鄉(xiāng),,詔書就應(yīng)該寫成“陳留圉高陽亭侯”,而不應(yīng)該是“陳留雍丘高陽鄉(xiāng)侯”,。所以說蔡邕的高陽鄉(xiāng)侯封地在今開封市祥符區(qū)陳留鎮(zhèn)一帶,。這也正符合開封市史志研究學(xué)者程子中先生曾經(jīng)指出的“隋代以前之陳留在今陳留北20多里處即初留村一帶”之意。 第二,,通過《漢書》與《后漢書》的記載,,明顯告訴人們在漢朝雍丘縣和圉縣都有高陽之地名。雍丘縣的高陽鄉(xiāng),,指的是今天開封市陳留鎮(zhèn)一帶,;圉縣的高陽亭,指的是今天杞縣西南的高陽鄉(xiāng)一帶,。 第三,,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雍丘縣和圉縣,,原雍丘縣的南部,、中部與圉縣的北部、中部合并為杞縣,。由于原雍丘縣西北部的高陽鄉(xiāng)劃歸浚儀縣,,后又改名為祥符縣,、開封縣,高陽這個地名不知何時何因消失了,,隨著歲月的流逝,,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深深隱藏在了古籍史料之中,,致使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相反,杞縣西南的高陽鄉(xiāng)之名有幸保留到現(xiàn)在,,卻被后來歷朝歷代個別由于失察欠考,、不明真相的注釋家、著述者望文生義,、牽強(qiáng)附會而將其混為一談了,。這不僅是歷史的悲哀,也是讀者的悲哀,,更是酈食其,、蔡邕本人的悲哀! 注 釋 [1]馬世之《顓頊活動地域地理新證》,,《黃河科技大學(xué)學(xué)報》2006年9月,第8卷第3期,,第29頁,。 [2]《世本》佚名撰,周渭卿點(diǎn)校,,第2頁,,《二十五別史》第1冊,濟(jì)南:齊魯書社1998年版,。 [3]《史記》(漢)司馬遷撰,、(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jié)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第1版,第1冊,第11頁,、第12頁,。 [4]《帝王世紀(jì)》,[晉]皇甫謐撰,,陸吉點(diǎn)校,,第4頁、第9頁,、第11頁,,《二十五別史》第1冊。 [5]《呂氏春秋》,,第五卷,,(漢)高誘注,(清)畢沅校,,徐小蠻標(biāo)點(diǎn),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1版,,第104頁,。 [6]《辭海》(1979年版)縮印本,,辭海編輯委員會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8月第1版,第1792頁,。 [7]《辭源(修訂本)》,,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wù)印書館編輯部編,,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1年12月修訂第1版,,第3冊,第2323頁,、第2331頁,。 [8]《水經(jīng)注·睢水》原文參考三個版本:《水經(jīng)注》,譚屬春,、陳愛平校點(diǎn),,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月第1版,第355頁,;《水經(jīng)注校證》,,[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校正,,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第1版,,第566頁,;《合校水經(jīng)注》,[北魏]酈道元著,,[清]王先謙校,,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第1版,第360頁,。 [9]《水經(jīng)注圖(外二種)》,,清楊守敬等編繪,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第1版,,第298頁,。 [10]《史記》第2冊,第357頁,、第358頁,。 [11]《史記》第8冊,第2691頁,;《漢書·酈食其傳》:“酈食其,,陳留高陽人也?!薄稘h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第7冊,,第2105頁。 [12]《漢書》第6冊,,第1566頁,、第1567頁及第1635頁、1636頁,。 [13]《辭源(修訂本)》第2冊,,第1406頁。 [14]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證》第298頁,。 [15]《孫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十一家注孫子校理》,,(春秋)孫武撰,,(三國)曹操等注,楊丙安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3月第1版,,245頁; 《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神速,?!?span>《三國志》,(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金名、周成點(diǎn)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79頁。 [16]《后漢書》(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3月第1版,上冊,,第108頁,、109頁;下冊,,第2348頁,。 [17]《史記》第8冊,第2691頁,、第2692頁;《漢書·酈食其傳》曰:“后聞沛公略地陳留郊,,……沛公至高陽傳舍,,使人召食其?!?span>《漢書》,,第7冊,第2105頁,、第2106頁,。 [18]《辭海》第447頁,;《辭源》:“郊,,距都城百里謂之郊。泛指城外,、野外,。”《辭源(修訂本)》,,第4冊,,第3101頁。 [19]《辭海》第214頁,。 [20]《蔡中郎集》,,《四部叢刊·集部》,上海涵芬樓景印明蘭雪堂活字本,,卷八,;《蔡邕集編年校注》文字略異:“制詔:'左中郎將蔡邕:今封邕陳留雍丘高陽鄉(xiāng)侯,下印綬符策,,假限食五百戶,,歲五十萬谷?!?span>《蔡邕集編年校注》,,(漢)蔡邕著,鄧安生編,,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下冊,第412頁,。 [21]《后漢書》,,下冊,第234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