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病特點> 痄腮是由痄腮時邪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西醫(yī)學稱為【流行性腮腺炎】,,以發(fā)熱,、耳下腮部腫脹疼痛為主要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冬春兩季易于流行,。多發(fā)于3歲以上兒童,,2歲以下嬰幼兒少見,一般預后良好,。少數(shù)患兒因素體虛弱或邪毒熾盛,,可見邪陷心肝、毒竄睪腹之變證(青春期可合并睪丸炎,、附睪炎,、卵巢炎)。感染本病后可獲終生免疫,。 <病因病機> 本病為感受痄腮時邪所致<病因>,。 病機:邪毒壅阻【足少陽經(jīng)脈】(A型)<兩條經(jīng)加選足厥陰肝經(jīng)>,與氣血相搏,,凝滯于耳下腮部,。 <診斷要點> 1.發(fā)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觸史。 2.發(fā)熱,,<病位>【以耳垂為中心的腮部腫痛】(A型)邊緣不清,,觸之有彈性感,壓痛明顯,。常一側先腫大,,2~3天后對側亦可腫大。腮腺管口紅腫,。有時頜下腺出現(xiàn)腫痛,。 3.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可正常,,或稍降低或稍增高,,淋巴細胞可相對增加(病毒感染)。 4.血清,、尿淀粉酶增高,。 5.可疑病例應做血清學檢查及病原學檢查以明確診斷。 <痄腮病證鑒別> 痄腮VS化膿性腮腺炎:化膿性腮腺炎中醫(yī)名發(fā)頤,。腮腺腫大多為【一側】,;表皮泛紅,疼痛劇烈,,拒按,;按壓腮部可見口腔內(nèi)【腮腺管口有膿液溢出;無傳染性】,;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痄腮=流行性腮腺炎 發(fā)頤=化膿性腮腺炎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以【經(jīng)絡辨證為主】,,同時辨常證、變證,。 常證:發(fā)熱,,耳下腮腫,無神志障礙,,無抽搐,,無睪丸腫痛或少腹疼痛,病在少陽經(jīng)為主,; 變證:高熱不退,,神志不清,反復抽搐,,或睪丸腫痛,、少腹疼痛,病在少陽,、厥陰二經(jīng),。 治療原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本病治療宜采用藥物內(nèi)服與外治相結合,,有助于腮部腫脹的消退。 <分證論治> 2常證2變證 趣味串記:龍撲青菜(網(wǎng)絡引用) 常證少陽柴胡葛,,熱毒壅盛普濟方,,心肝清瘟睪腹龍。 <1-1>常證-邪犯少陽證(表熱)→疏風清熱,,散結消腫→柴胡葛根湯加減→輕微發(fā)熱惡寒,,脈浮數(shù)。 <1-2>常證-熱毒蘊結證→清熱解毒,,軟堅散結→普濟消毒飲加減(大頭瘟)→高熱,,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尿少而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滑數(shù),。 <2-1>變證-邪陷心肝(厥陰)<病毒性腦炎>→清熱解毒,息風開竅→清瘟敗毒飲加減或涼營清氣湯→高熱,,神昏,,嗜睡,反復抽搐,。 <2-2>變證—毒竄睪腹→清肝瀉火,,活血止痛→龍膽瀉肝湯加減→腮部腫脹消退后,,一側或雙側睪丸腫脹疼痛,或脘腹,、少腹疼痛(卵巢),,痛時拒按。 <其他療法> 藥物外治:外敷腮部,,適用于腮部腫痛(馬齒莧,、仙人掌); 針灸療法:燈火灸法,、針刺法,; 激光療法:氦-氖激光穴位照射。 <預防與調(diào)護> 預防: 1.痄腮流行期間,,易感兒應少去公共場所,。幼兒園及中小學校等集體單位要經(jīng)常體檢,有接觸史的可疑患兒,,要進行隔離觀察,,并用板藍根15~30g煎湯口服,每日1次,,連服3~5天,。 2.未曾患過本病的兒童,可給予免疫球蛋白,。 3.出生后14個月可給予減毒腮腺炎活疫苗接種,。 調(diào)護: 1.發(fā)病期間應隔離治療,直至腮部腫脹完全消退后3天為止,?;純旱囊卤弧⒂镁叩任锲肪鶓蠓邢?。居室用食醋加水熏蒸進行空氣消毒,,每次30分鐘,每日1次,。 2.患兒應臥床休息直至熱退,,并發(fā)睪丸炎者適當延長臥床休息時間(避免誘發(fā)病毒性心肌炎),。 3.給予易消化,、清淡流質飲食或軟食為宜,忌吃酸,、硬,、辣等刺激性食物。每餐后用生理鹽水或4%硼酸溶液漱口或清洗口腔,,以保持口腔清潔,。 4.高熱,、頭痛、嗜睡,、嘔吐者密切觀察病情,,及時給予必要的處置。睪丸腫大痛甚者,,局部可給予冷濕敷,,并用紗布做成吊帶,將腫脹的陰囊托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