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cè)”的旗號,,發(fā)動“靖難之役”,道衍和尚(姚廣孝)到北平郊外送行,。臨別前,,道衍突然跪下,向燕王低聲密語:臣有一事相托,。 朱棣問:什么事,? 道衍說:南方有個方孝孺,,素有學(xué)問操行,你打下南京,,他一定不肯投降歸附,,請不要?dú)⑺H绻麣⒘?,那么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斷絕了,。 道衍皈依佛門,卻精通儒學(xué),,與文壇知名人士交往密切,,說方孝孺是“讀書種子”,可謂確評,。 《明史·方孝孺?zhèn)鳌氛f方孝孺自幼機(jī)警聰明,,雙目炯炯有神,每天讀書厚達(dá)一寸,,鄉(xiāng)人稱贊他為“小韓(愈)子”,。長大后,他師從宋濂,。宋濂門下名士輩出,,無人可以和他比肩,先輩胡翰,、蘇伯衡也自嘆不如,。看來,,“讀書種子”是名副其實(shí)的,。他的學(xué)問好,卻對文藝不屑一顧,,而以“明王道,,致太平”為己任。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浙江寧海人,,濟(jì)寧知府方克勤之子,。父親因受“空印案”牽連被處死,他扶喪歸鄉(xiāng),,悲慟行路。喪期過后,,再從宋濂學(xué)習(xí),,成為宋濂門下的大弟子,。他一生對宋濂執(zhí)弟子禮,每每見到老師手跡,,或談及老師的事跡,,動輒涕淚滿襟。宋濂墳?zāi)乖谫缰?,方孝孺每次路過,,必定前往掃墓,痛哭一場才肯離去,。 洪武十五年(1382),,經(jīng)翰林學(xué)士吳沉、揭樞推薦,,方孝孺受到皇帝召見,,朱元璋問揭樞:你和方孝孺相比如何?揭樞回答很干脆:十倍于臣,。朱元璋很喜歡舉止端正的方孝孺,,對皇太子說:此人應(yīng)當(dāng)歷練老成以后再來輔佐你??上Щ侍又鞓?biāo)早死,,后來起用他的是皇太孫朱允炆。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剛繼位不久的建文帝,,把他從漢中府教授的崗位上提拔為翰林侍講。所謂侍講,,就是在皇帝身邊“備顧問”的機(jī)要秘書,。皇帝讀書有疑問,,請他講解,;或者在上朝時,臣僚奏請是否可行,,由方孝孺“批答”,。建文帝對方孝孺極為欣賞,采納他的建議改革官制(如提升六部尚書為正一品等),;編修《太祖實(shí)錄》《類要》等文獻(xiàn),,均由他任總裁。他的同鄉(xiāng)——漢陽知縣王叔英對他寄予厚望,,寫了一封很有政論色彩的信給他: 凡人有天下之才固難,,能自用其才者猶難,如子房(張良)之于高祖,,能用其才者也,;賈誼之于文帝,,不能自用其才者也。子房之于高祖,,察其可行而后言,,言之未嘗不中,故高祖得以用之,。賈誼之于文帝,,不察其未能而易之,且又言之太過,,故大臣絳,、灌之屬,得以短之,,于是文帝不獲用其言,。方今明良相逢,千載一時,,但天下之事,,固有行于古而亦可行于今者,如夏時周冕之類是也,;亦有行于古而難行于今者,,如井田封建之類是也??尚姓咝兄?,則人之從之也易;難行者行之,,則人之從之也難,。 這封信看起來玄虛高深,其實(shí)是在給方孝孺指點(diǎn)迷津,,不要書生氣太足,。方氏也深以為然,但一涉及朝廷政治,,他忍不住要發(fā)思古之幽情,,羨慕古代的文治,并且想見諸行事,。巧的是建文帝也有類似愛好,,兩人所見略同。因此焦竑《玉堂叢語》說,,方氏輔佐皇帝策劃國家大政方針,,過于泥古,所以“卒無成效”。 燕王朱棣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兵南下,,“銳意文治”的建文帝,,還在和方孝孺討論“周官法度”——《周禮》那套典章制度,軍事都交給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兼翰林學(xué)士黃子澄二人處理。建文元年(1399)年底,,按照皇帝旨意建成“省躬殿”,,安置古書圣訓(xùn),方孝孺遵旨撰寫銘文,,彰顯“省躬”的宗旨:“天下國家之本在君,,君之所以建極垂范四海者在身,而置此身于無過之地,,俾黎元蒙福,,后世承式者則以心為之宰?!笨磥碇煸蕿珊头叫⑷娑际抢硐胫髁x者,,意在長治久安,而忽略了眼前的危險(xiǎn),。 建文三年(1401)四月,,皇帝命方孝孺起草詔書,派大理寺少卿薛嵓前往北平,,當(dāng)面交給燕王朱棣,。詔書洋洋數(shù)千言,大意是:赦免朱棣的罪狀,,要他“罷兵歸藩”,。 朱棣問薛嵓:皇上說了些什么? 薛嵓回答:皇上說,,殿下早上罷兵,,朝廷晚上就撤回討伐之師。 朱棣根本不相信:這不是在哄騙三尺小兒吧,? 五月間,,燕王軍隊(duì)進(jìn)駐大名府,遭到守將盛庸的阻擊,,斷絕糧餉通道,。朱棣派軍官武勝前往南京,對建文帝說:朝廷已經(jīng)允許罷兵,,而盛庸等發(fā)兵斷絕我糧餉,,顯然違背詔書所言,背后必有主使者。建文帝信以為真,,竟然想撤回討伐之師,。方孝孺極力勸阻:討伐之師一旦撤回,就不可能再次聚集,,假如燕師長驅(qū)直入,,進(jìn)犯京師,怎么抵御呢,?果然,,朱棣派都指揮李遠(yuǎn)率領(lǐng)六千輕騎直奔南京而來。 這時薛嵓回到南京,,向皇帝報(bào)告:燕王語直而意誠,,其將士同心同德,南軍雖然數(shù)量眾多,,但驕傲懶惰,,缺乏謀略,決無勝算,。建文帝聽了,,躊躇不決:誠如薛嵓所說,難道朝廷理屈,?難道齊泰,、黃子澄誤我?方孝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薛嵓為燕王游說,,千萬不可上當(dāng),。方孝孺的分析是對的,朱棣進(jìn)入南京后,,薛嵓立即倒戈投降,,即是明證。 方孝孺一介文人,,不能指揮軍隊(duì),,只能在計(jì)謀上出力。他知道朱棣的三個兒子之間矛盾很深,,長子朱高熾作為“世子”,,是法定繼承人,因?yàn)檫^于仁恕,,不為朱棣所喜愛,;次子朱高煦酷似父親,隨父征戰(zhàn),,最受朱棣喜愛,;三子朱高燧也覬覦“世子”的位子,,勾結(jié)太監(jiān)黃儼暗中監(jiān)視朱高熾的一舉一動。方孝孺對此了如指掌,,使用反間計(jì),,代替建文帝寫了一封信給朱高熾,信的主旨是“令以燕自歸”,,勸導(dǎo)他歸附朝廷,,事成之后封為燕王。朱高熾為人正派,,深知在此敏感時期,,不可私自與朝廷交往,沒有拆閱這封信,,把來人和信件一并送到朱棣軍中,聽?wèi){父親發(fā)落,。太監(jiān)高儼偷偷向朱棣密報(bào),,世子朱高熾私通朝廷。朱棣頗為懷疑朱高熾,,在身旁的朱高煦乘機(jī)進(jìn)言:“世子故與建文善厚,。”朱棣大為惱怒,,正巧這時信使押到,,朱棣拿起信件一看,還未拆封,,便問來使:世子說了些什么,?來使回答:世子說“臣子無私交,何敢發(fā)私書”,。朱棣恍然大悟,,拍著桌子流著眼淚說:啊呀,差一點(diǎn)殺了我的兒子,! 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的軍隊(duì)從瓜洲渡過長江,逼近龍?zhí)?,京師震驚,。朱允炆焦急地徘徊于殿廷間,向方孝孺問計(jì),。當(dāng)時廷臣都勸皇上遷都浙江或湖廣,,再圖光復(fù)。方孝孺力排眾議,,說:城中尚有禁軍二十萬,,完全可以堅(jiān)守,,以待援兵;即使時勢不濟(jì),,國君為社稷而死也是正道,。 朱棣率軍攻陷南京,立即公布“奸臣榜”,,下令追捕建文舊臣,,重金懸賞告發(fā)與扭送者。其中有文臣二十九人:太常寺卿黃子澄,,兵部尚書齊泰,,禮部尚書陳迪,文學(xué)博士方孝孺,,御史大夫練子寧,,右侍中黃觀,大理寺少卿胡閏,,大理寺丞鄒瑾,,戶部尚書王鈍,戶部侍郎郭任,、盧迥,,刑部尚書侯泰、暴昭,,工部尚書鄭賜,,工部侍郎黃福……戶部主事巨敬,。這些建文舊臣落網(wǎng)后,,都是要?dú)⒌模í?dú)方孝孺例外,,朱棣想借重他的名聲,,為自己起草即位詔書。 當(dāng)然,,建文舊臣并不是鐵板一塊,,有一些人本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觀念,紛紛“叩馬首迎附”,,并且“上表勸進(jìn)”,。名氣較大的有吏部侍郎蹇義,戶部侍郎夏原吉,,侍講王景,,修撰胡廣,編修楊榮,、楊溥,,待詔解縉,,給事中胡濙、金幼孜等,。燕王入城時,,楊榮等前往迎接,謁請道:殿下是先謁陵,,還是先即位,?朱棣恍然大悟,次日舉行拜謁孝陵的儀式之后,,再在奉天殿舉行即位儀式,。被捕的“奸臣榜”中人,如鄭賜,、王鈍,、黃福等,都為自己辯解,,自稱“為奸臣所累”,,乞求新皇帝恕罪。 方孝孺非等閑之輩,,把士大夫氣節(ji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忠臣不事二主”是最起碼的一條,,當(dāng)然不肯屈服于“犯上作亂”的朱棣,,披麻戴孝在午門外號啕大哭。錦衣衛(wèi)把他關(guān)入監(jiān)獄,,他的學(xué)生廖鏞,、廖銘奉朱棣之命前往游說。方孝孺義正詞嚴(yán)地斥責(zé)道:小子跟隨我多年了,,還不知道忠義是非,? 朱棣把建文帝趕下臺,自己當(dāng)皇帝,,必須由知名人士起草即位詔書,,顯示名正言順,最佳人選自然是建文朝第一筆桿子——方孝孺,。于是把他從監(jiān)獄中放出來,。方孝孺偏偏不識抬舉,為建文帝披麻戴孝,,在宮殿中放聲哀號,。 朱棣為自己的軍事政變辯護(hù):我是仿效周公輔佐成王。言外之意,,不是反叛而是來輔佐侄兒當(dāng)好皇帝,。 方孝孺知道他說的是假話,,追問:你要輔佐的“成王”在哪里? 朱棣回答:他自焚而死,。 方孝孺追問:既然你是來輔佐“成王”的,,現(xiàn)在“成王”已死,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兒子,,而自己當(dāng)皇帝,? 朱棣訕訕地說:國家仰賴年長的君主。 方孝孺緊追不舍:為什么不擁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無話可說,,從寶座上下來,軟硬兼施地說道:這是我們家的事,,先生不必過于操心,。我的即位詔書,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絕非為了身家性命而瞻前顧后的人,,拿起毛筆在紙上寫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把筆狠狠地摔到地上,,一面哭一面罵:死就死,,詔書決不起草! 朱棣厲聲喝問:你難道想快點(diǎn)死,?難道不怕株連九族嗎,? 方孝孺毫不猶豫地回答:即使株連十族,也奈何我不得,! 朱棣終于失去耐心,,命武士把他的嘴巴割破,傷口直至耳朵,,再度關(guān)入監(jiān)獄,。然后四處逮捕方孝孺的親屬、朋友,、門生,,每逮捕一人,就讓他過目,,來考驗(yàn)他的毅力,。方孝孺根本不為所動。朱棣無計(jì)可施,,把逮捕來的人當(dāng)著他的面,,一一處死。朱棣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紀(jì)錄,,把“誅九族”擴(kuò)大為“誅十族”,。歷史上的“誅九族”,,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所謂“誅十族”,是在九族之外加上朋友,、門生一族,。 據(jù)《殉國臣傳》記載,此次株連而死的除了父族——方氏宗支以外,,還有母族林彥法等人,、妻族鄭原吉等九族人。此外的第十族——朋友,、門生,,有開國功臣德慶侯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廖銘兄弟,,他們二人曾經(jīng)受業(yè)于方孝孺,,有師生之誼。老師死后,,他們?yōu)橹畵焓斑z骸,,埋葬于聚寶門外山上,因此受到株連,,被逮捕處死,。御史鄭公智、陜西僉事林嘉猷,,是方孝孺的同鄉(xiāng)與學(xué)生,方孝孺曾經(jīng)說過:將來能夠幫助我的就是你們二人,。刑部侍郎胡子昭,,由于方孝孺推薦,參與《太祖實(shí)錄》的編修,;河南參政鄭居貞,,是方孝孺的朋友。這些人都被扣上“方孝孺黨羽”的罪名處死,?!堆硣紓鳌愤€說:“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外親之外,,親族盡數(shù)抄沒,,發(fā)充軍坐死者復(fù)千余人?!?o:p> 面對令人膽戰(zhàn)心驚的大屠殺,,方孝孺坦然處之,,當(dāng)他目睹弟弟方孝友將要被處死時,禁不住淚如雨下,。弟弟口占一詩安慰道: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后,,旅魂依舊到家山,。 堅(jiān)貞不屈的方孝孺最終被押往南京聚寶門外,凌遲處死,。他慷慨就義,,賦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計(jì)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fā)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時年四十六歲,。他的妻子鄭氏與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自縊而死,,兩個女兒在押解途中,,聯(lián)袂投秦淮河而死,可謂一門忠烈,。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去世,他的長子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十一月,仁宗就為慘遭殺戮的建文舊臣平反昭雪,,他對大臣們說:“建文諸臣已蒙顯戮,,然方孝孺輩皆忠臣也?!钡诙炀拖逻_(dá)詔書:建文諸臣家屬發(fā)配到教坊司,、錦衣衛(wèi)、浣衣局以及功臣家充當(dāng)奴仆的,,全部釋放成為良民,,歸還家產(chǎn)田地。 兒子代老子象征性地還了一筆孽債,,雖然無補(bǔ)于屈死的冤魂,,也已經(jīng)難能可貴了。 注:本公號所推送的圖文如侵犯到原作者的權(quán)益,請與我們聯(lián)系(qq:2434476002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內(nèi)刪除,。所推送的文章并不代表本公號觀點(diǎn),請和諧留言,。投稿請至:[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