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論宗 - 三論宗以龍樹菩薩的 《中論》,、《十二門論》與 提婆菩薩的《百論》開宗立派 -- 宣揚: 空、 無相,、 無所得,、 八不中道 等的義理 - 是具有濃厚印度 傳承特色的宗派 - 以其 著重闡揚 諸法性空 - 故又稱法性宗 - 別稱空宗、無相宗,、 中觀宗,、嘉祥宗、 提婆宗,、般若宗等 - 公元三世紀初 龍樹菩薩作《中論》,、《十二門論》 倡導中道正觀要義、緣起性空之旨 - 而開本宗之基 即中觀學派 -- 龍樹之后 有二支派 一是龍智 一是提婆 -- 龍智下傳清辨 清辨?zhèn)髦枪?/p> 智光傳師子光 提婆傳羅睺羅多 羅睺羅多傳須利耶蘇摩 須利耶蘇摩傳鳩摩羅什 鳩摩羅什于姚秦時代 傳譯三論入中國 - 中國三論宗 思想的形成 - 溯自早期 般若思想與玄學結合 形成六家七宗格義之學 - 開啟本宗思想發(fā)展契機 - 繼由羅什大師譯三論 奠定我國三論基礎 - 羅什門人僧肇作《肇論》 確立空有無礙的 般若思想體系 - 開中國三論宗思想的先河 - 羅什門下僧叡 等多弘法江南 - 僧肇等則 宣教關中 - 形成三論宗 南北二大學派 -- 南朝劉宋時期(四○一-四八○) 北派因法將欠缺而漸趨消沈 南派亦受成實宗的影響 而未能發(fā)展 -- 六世紀時 高麗僧朗 以其卓越識見,,評破《成實論》 得梁武帝敬信,,稍振三論之勢 - 僧朗之后 僧詮繼起 - 門下有: 法朗、辨公,、 慧勇,、慧布 等四哲 - 其中,尤以 法朗為俊杰 - 其奉陳武帝之詔 駐錫京都興皇寺 - 大張講席,,常隨眾千余人 門下更有二十五杰出傳人 其中以嘉祥吉藏最為特出 - 吉藏精研大小二乘玄旨,, 三十三歲駐錫嘉祥寺, 大闡三論,,著: 《中論疏》,、 《百論疏》、 《十二門論疏》,、 《大乘玄論》,、 《二諦義》、 《三論玄義》 等重要的鉅著 - 融攝《涅槃》、《法華》大乘要旨 建立「不著二邊」,,「即假即空」 的中道理論體系 - 三論宗的思想 由此建構完成 -- 吉藏以后,,雖然有: 智凱、知命,、智實,、 寂師、慧遠 等高足繼起 然而因,,思潮變遷: 法相宗,、禪宗盛行 - 唐代中葉以后 本宗遂告沈寂 - 近代研究 三論特出者為印順長老 他對中觀緣起性空思想 有深入的闡揚 -- 而三論宗的 教義主要有: 破邪顯正、 真俗二諦,、 八不中道 等三科 ~ 一,、破邪顯正: - 「破邪」即破除 「有所得」的見解 - 「顯正」即彰顯 「無所得」的中道空理 -- 破邪即顯正 - 破邪之外 別無他立 ~ 二、真俗二諦: 為令眾生領悟 「無所得」中道的理體 于無名相中,,強設名相 而說「真俗二諦」 - 「真俗二諦」詮顯 無所得理的「言教」 以破除二邊的執(zhí)取 ~ 三,、八不中道: - 所謂八不即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 以此四雙八計破除: 「生,、滅、常,、斷,、 一、異,、來,、出」 八計有所得的邪迷 以詮顯,無得正觀 即系是,,八不中道 -- 本宗破除 諸「有所得」的執(zhí)見 以「無所得」為宗旨 - 故 不于佛陀 一代圣教 立權,、實、真,、假 或 分深,、淺、優(yōu),、劣 -- 然而 為了因應 眾生根機 - 仍立 二藏,、 三輪 的教判 - 二藏即: 聲聞藏、 菩薩藏 - 三輪: 根本*輪、 枝末*輪,、 攝末歸本*輪 -- 修習三論者 - 先須摒棄掉 物我表相的 種種對待 - 化否定為肯定 從出世到入世 變消極為積極 卻玄義重實踐 - 從否定中建立「有」 從肯定中了悟「空」 方能照見萬法實相 - 在三論空觀思想里頭 可以體悟身心,、自他 都是相依相待的存在 - 從而 發(fā)菩提愿 展現深切 入世關懷 - 為一切眾生 廣行菩薩道 勿急求解脫 - 空觀的建立 對現實人生 有積極向上 的正面意義 - 星云主張建立與 「空觀」相應的 人生觀: - 以退為進、以無為有,、 以空為樂,、以舍為得、 以眾為我,、以教為命 - 從體證解脫,、承擔中 徹見「同體共生」的 生命價值 - 才是 圓滿與 自在的 人生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