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河北省館陶縣城在三國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時期,也是陽平郡的郡治所在,。陽平郡設(shè)于魏文帝黃初二年(221年),,撤銷于隋開皇初(581年始),共存世360年,。不過對于陽平郡何時治于館陶縣,,在歷史記載中卻有爭議:
從魏文帝黃初二年到后趙,,有120多年的時間,,為何有如此多年的誤差,究竟是開始就設(shè)治于館陶,,還是后趙移治于館陶呢,,這兩種說法哪種正確? 要想證明這件事情,,其實很簡單,,把始有陽平郡,以及陽平郡廢止后相關(guān)史書的記載一一查找羅列出來就可以得知了,。 先來看看哪些史書中記載有“陽平郡”,,以成書時間線為序:1,、《三國志》,成書晉太康元年(280年) 《三國志》中關(guān)于陽平郡的記載 《三國志》由西晉史學(xué)家陳壽所著,,是記載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的紀(jì)傳體斷代史,,書中《卷二·魏書二·文帝紀(jì)第二》記載:
此記載僅有設(shè)置時間及置郡名稱,,但沒有顯示治所在哪。 《三國志》成書距設(shè)置陽平郡時間不到60年,。 2,、《水經(jīng)注》,成書于515年至524年 《水經(jīng)注》中關(guān)于館陶縣是魏陽平郡的記載 《水經(jīng)注》是北魏酈道元所著的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其《卷九·淇水》記載:
《水經(jīng)注》成書距置陽平郡時間在300年左右,和《三國志》比起來,,明確記載了陽平郡治是館陶縣,。 3、《魏書》,,成書于550年至559年 《魏書》中明確記載了陽平郡治是館陶縣 《魏書》是北朝北齊人魏收所著的紀(jì)傳體斷代史書,,記載了南北朝時期北魏的歷史。該書中《卷一百六上·志第五·地形二上》的司州中記載有陽平郡詳細(xì)情況:
《魏書》成書時間比《水經(jīng)注》稍晚,距離設(shè)置陽平郡330多年,,比《水經(jīng)注》記載的更為詳細(xì),,既有置陽平郡時間,又有陽平郡治館陶縣,。 4,、《隋書》,成書于貞觀十年(636年) 《隋書》中在館陶縣下記載有舊陽平郡 《隋書》是唐代魏征主編的紀(jì)傳體史書,,該書成書時陽平郡雖然已經(jīng)消失了55年左右,,但是仍然在《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武陽郡下“館陶縣”中找到了有關(guān)“陽平郡”的記載:
《隋書》成書時,,以館陶縣為治所的毛州,、陽平郡均已撤銷,因此該記載中用了“舊”字,。 5,、《晉書》,成書于貞觀二十年(646年)之后 《晉書》中并無明確的陽平郡治所記載 《晉書》是唐代房玄齡等二十一人人合著,,該書于貞觀二十年由唐太宗下詔修撰,。雖然《晉書》是記載的起于東漢末年,止于東晉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中國北方則為北魏泰常五年)的一段歷史,,反映的時間要早于《水經(jīng)注》《魏書》《隋書》等史書記載,但該書的成書時間卻要晚于以上三書,。該書《卷十四·志第四·地理上》記載:
在該記載中,,并沒有明確陽平郡的郡治在哪,,所轄7縣中,把元城縣列為了第一個,。在古代編修地理志書中,,有個未被明確認(rèn)可的原則,就是在府,、州,、郡所轄縣的列表中,第一個縣會被認(rèn)為首縣,,也是府州郡的郡治所在,。因此編修于唐初的《晉書》中這個記載,,就讓在唐朝中晚期《元和郡縣志》的編修者李吉甫,誤認(rèn)為陽平郡治始置于元城縣,。 6,、《元和郡縣志》,成書于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 《元和郡縣志》中的館陶縣與元城縣 該書《卷第十六·河北道一·魏州》記載:
此書與《晉書》相比,明確記載了陽平郡最初設(shè)置于元城縣,,而館陶縣則是石趙(即后趙,,因國君為石姓,故稱石趙)移治后才成為陽平郡治所的,。 從以上幾個有關(guān)“陽平郡”記載的史書中來看,,一共有6部涉及到陽平郡,其中3部具體指出了陽平郡治就在館陶縣,,其朝代分別是北魏的有2部,、唐朝初期的有1部。而明確指出陽平郡由后趙遷到館陶縣的僅1部,。從史籍記載的數(shù)量這一方面來看,,陽平郡治館陶無疑是最權(quán)威的答案。 那么為何后來陽平郡治由后趙時期移治到館陶的說法卻大行其道呢,?這是因為《元和郡縣志》關(guān)于陽平郡的記載造成的,。在我國歷史上的地理總志中,《元和郡縣志》具有極高的地位,,開我國總地志的先河,,清朝《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評價它:“輿地圖經(jīng),惟此書為最古,,其體例亦為最善,,后來雖遞相損益,無能出其范圍,?!逼渚帉戵w例對宋代《太平寰宇記》,以及元,、明,、清各代《一統(tǒng)志》,以及各地的地方志都有著很大影響。 《元和郡縣圖志》中的圖失傳于南宋,,因此現(xiàn)在只稱《元和郡縣志》 正因為如此,,《元和郡縣志》中對于陽平郡治先在元城縣,石趙移至館陶縣的結(jié)論,,引發(fā)了后世大面積的謬誤,,從那之后的無論是全國總志,還是地方志中,,都引用了這個結(jié)論,。甚至連《館陶縣志》也是如此。 先以元城縣為陽平郡治,,后趙時移治到館陶的這個說法究竟對不對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從以下兩點來分析: 1、從時間線方面來分析,。對于歷史記載,,當(dāng)然是越接近當(dāng)時時代的越是最真實、可靠的,,距離越遠(yuǎn)則謬誤越多,。明確記載陽平郡治館陶縣的3部史書,其成書年代均早于模糊記載,、明確記載陽平郡治為元城縣的《晉書》《元和郡縣志》,,尤其是明確記載后趙移治至館陶縣的《元和郡縣志》,其成書年代距離三國曹魏黃初二年設(shè)置陽平郡之時已近600年時間,,其記載的準(zhǔn)確性比起距離黃初二年僅300多年的《水經(jīng)注》《魏書》當(dāng)然相差太多了,。 2、從本文所列出歷史記載上來分析,。對陽平郡治在館陶縣,,《水經(jīng)注》《魏書》《隋書》有非常明確的記載,。而對陽平郡治在元城縣,,《晉書》的記載沒有明確,《元和郡縣志》中受《晉書》影響給出了錯誤的答案,。簡單對比之下,,孰對孰錯、孰真孰假,,答案顯而易見,。 《水經(jīng)注》中的“魏陽平郡治”結(jié)論中的“魏”,究竟是“曹魏”,,還是酈道元所在的“北魏”網(wǎng)絡(luò)上有文章考證陽平郡治是否在館陶縣,,其最終結(jié)論是陽平郡治所最初在元城縣,在后趙時期移到館陶縣,。而對于有明確記載陽平郡治館陶縣的《水經(jīng)注》中“魏陽平郡治”一句,,這篇文章中認(rèn)為:《水經(jīng)注》所言之“魏”實系后魏,,而非曹魏。 之所以說這句話,,是想通過說明酈道元所說的“魏陽平郡治”中的“魏”是北魏時期的陽平郡治所是館陶縣,,而不是曹魏時的館陶縣,來證明曹魏時期的陽平郡治不在館陶縣,,那么就自然在元城縣了,,從而證實出其文章結(jié)論。對于這一點該如何來看呢,? 網(wǎng)絡(luò)中查找關(guān)鍵字“魏”,,方便又快捷 對《水經(jīng)注》卷九進(jìn)行具體分析,該卷中“魏”字共使用了40個,,其中說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有5個,,說三國曹魏的有10個,說地名“魏郡”“魏縣”的有7個,,有7處引用《魏土地記》記載時涉及“魏”字,,涉及北魏的“魏”有7個,僅占整個卷九使用“魏”字的六分之一,,如果從這個數(shù)據(jù)來推斷,,“魏陽平郡治”的“魏”有很大機率不是北魏的“魏”,而是三國的曹魏,。 當(dāng)然,,在《水經(jīng)注》里也有“魏滄州治”“魏浮陽郡治”的記載,其中的滄州是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置,,浮陽郡則是于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很顯然這兩個地方的“魏”就是指北魏。 和這兩地相比,,“魏陽平郡治”也是“魏+某某治”的格式,,相似的詞語結(jié)構(gòu),是不是意味著“魏陽平郡治”中的“魏”也有可能是指北魏呢,? 楊守敬《歷代輿地沿革圖》中三國圖與西晉圖中,,陽平郡治所分別在館陶和元城 滄州、浮陽郡均是北魏時期置,,但是陽平郡治不管是在館陶還是元城,,卻是有確切證據(jù)證實置于漢代,這一點和滄州,、浮陽郡是有所不同的,,是否還適用“魏+某某治”格式來套用到陽平郡,說館陶是北魏時期的陽平郡治,就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對陽平郡治所的標(biāo)注和楊守敬圖相同 其實歷史上矛盾的記載,,不只是讓我們對陽平郡究竟先治于元城還是館陶產(chǎn)生困惑,就連歷史學(xué)家也不例外,,比如清末民初杰出的歷史地理學(xué)家楊守敬,,以及當(dāng)代的中國歷史學(xué)家、歷史地理學(xué)家譚其驤,,也對這件事沒有研究透徹,,這一點在他們各自編著的《歷代輿地沿革圖》和《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可以看得出來,在反映三國時期的地圖上,,陽平郡治館陶縣,,而在西晉的地圖上,陽平郡治元城縣,,這種矛盾的標(biāo)注可能也是兩位歷史學(xué)家對歷史最無奈的一種敘述方式吧,。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