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元結(719-772) 詩主諷規(guī)濟世憂,,憫荒憐婦示同儔。 舂陵亂后樸言記,,老杜欣然贊道州,。 元結早在天寶年間就寫《憫荒詩》和《貧婦詞》等詩揭露“盛世”表象下的人民苦難。安史之亂時他率族人自家鄉(xiāng)河南魯山南奔湖北大冶避亂,。后來召集人馬抗擊史思明叛軍,,不久被朝廷任命為道州刺史。在道州任上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反映道州百姓的傷亡疲敝,,譴責官府的橫征暴斂,。他的詩作得到杜甫的高度贊賞:“道州憂黎庶,詞氣浩縱橫”,。 二 顧況(727-820) 聲教力推諷喻章,,怨奢憫苦刺閹戕。 效經標目開先例,,樂府新詩是首倡,。 安史亂后李泌為相時,顧況入朝為官,,不到兩年就遭貶,。沒幾年他去官歸隱。他力倡作詩不能追求文采之麗,,而要起到“聲教”作用,發(fā)揮諷喻勸戒的社會功能他的四言體詩《上古之什補亡訓傳十三章》都體現自己的創(chuàng)作主張,。例如《囡》解法閩地官吏取貧家兒童做閹奴的暴行,。他還學習古樂府寫《公子行》《棄婦詞》等,開元白新樂府運動之先河,。 三 劉長卿(709-790) 傷今懷古賦謫情,,訪逸尋幽愛僻清。 白屋柴門風雪夜,,五言絕律是長城,。 劉長卿歷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勉王事,,曾得“有吏干”之評品,,然宦途多有波折。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曾自詡“五言長城”。詩多傷今懷古,,如《穆棱關北逢主人歸漁陽》,抒寫劫難后得荒涼凋敝,,《長沙過賈誼宅》托古喻今,感嘆大才難為世用,。此外多有紀游訪隱之作,,如《尋南溪常山人山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四 盧綸(739-799) 送別踐行盡有詩,,不若逢嘆病軍詞,。 答酬百首名尤著,塞下月黑林暗時。 盧綸雖屢試不第卻是“大歷十才子”之首,,其他九位是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湋、夏侯審和李端,。盧綸可為是社交達人,,有很多送別唱和之作。其中《和張仆射塞下曲》最為有名,,寫邊塞風情與將士的英勇,。他的《逢病軍人》感嘆軍人年老多病猶在邊疆,同情之心感動古今,。 五 韋應物(737-790,?)) 逆轉人生愧俸錢,同情百姓用詩言,。 田園山水尤沉醉,,成體一家多淡閑。 韋應物早年不羈為一方惡少,,國難家災之后人生逆轉,,折節(jié)讀書學詩,入朝為仕努力做清廉剛直的地方官,,曾寫詩說“邑有流亡愧俸錢”,。他常在詩中斥責奸邪官吏,同情百姓疾苦,,例如《雜體五首》《觀田家》和一些新樂府詩,。此外,他沉醉于大自然,,寫有不少清新淡雅的山水田園詩,,白居易稱贊“高雅閑淡,自成一家之體”,?!冻菸鳚尽肪褪瞧渲幸黄碜鳌?o:p> 六 李益(748-827) 秉筆兵間供教坊,,天山回樂月如霜,。 邊愁不作雄渾調,閨怨宮愁亦感傷,。 李益藉出隴西,,曾北游河朔,,又為幽州劉濟從事,居邊塞十余年,,所以他多有邊塞題材的詩作,,其中以七絕見長,有不少人教坊傳唱的名篇,。例如《夜上受降城聞笛》《從軍北征》等,,他也有寫邊塞的律詩,如七律《鹽州過胡兒飲馬泉》五律《喜見外弟又言別》等,。他的邊塞詩少見雄渾多含感傷,。此外,李益的閨怨詩也多有佳作,,例如《江南曲》和《宮怨》也傳誦千古,。 七 白居易(772-846) 為時合事行兼濟,刺世招來切齒人,。 樂府新詩老嫗解,,感吟長恨寄思深。 夜賞琵琶灑淚多,,琴聲變奏有余波,。 晚年樂命抒獨善,留取閑適千載歌,。 白居易字樂天,,自言“仆志在兼濟,行在獨善”,。29歲后三登科第躋身官場,。,兼濟的信念促使他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面對社會現實,他堅持“惟歌生民病”“但傷民病痛”,,用新樂府詩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社會弊端。寫出了諸如《觀刈麥》《秦中吟》《杜陵叟》《賣炭翁》《上陽白發(fā)人》《紅線毯》《輕肥》等等優(yōu)秀作品,,招來許多當政者的切齒痛恨,。他的這些詩平易通俗老嫗能解。白居易三十五歲時寫的《長恨歌》,,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寄托時世感慨,,四十多歲貶謫江州時寫的《琵琶行》,用各種精妙的比喻寫琴聲變化之美,使得琴聲流傳千古,。白居易晚年田園閑放,,詩酒逍遙,多寫閑適詩,,這類詩體現獨善情趣,。 八 元稹(779-831 諷弊刺時元白連,,田家織婦著名篇,。 連昌宮里有長恨,嘆詠悼亡萬口傳,。 元稹參加新樂府詩寫作,,與白齊名時稱“元白”,,他的諷喻詩《田家詞》《織婦詞》《估客樂》等揭露現實弊端,,同情人民疾苦。他的《連昌宮詞》是與《長恨歌》并稱的揭露唐明皇荒淫生活的長篇敘事詩,。元稹的悼亡詩《遣悲懷》情真意切,,小詩《行宮》,含蓄有味,,皆千古傳揚,。元稹與白居易終生相善,相互唱和的詩也很頗得古今讀者稱道,。 九 張籍(約772-830)王建(約766-830) 張王樂府世人稱,,憫苦哀貧刺侈淫。 野老水夫留怨憤,,七言換韻有知音,。 白居易贊張籍“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王建說“君詩發(fā)大雅,,正氣回我腸”。張王二人是最早寫新樂府詩的兩位詩人,,世稱“張王樂府”,。張籍《野老歌》《征婦怨》,王建的《水夫謠》《織錦曲》等等作品,,同情百姓的痛苦,,痛憤統(tǒng)治者的奢靡。張王樂府慣用七言歌行,,且都好換韻,,通俗而又凝練,得到后世的好評。 十 李紳(772-846) 新題樂府二十篇,,元白相酬一代歡,。 傳世卻為憫農句,勸人珍重盤中餐,。 李紳早年曾與白居易一起倡導新樂府運動,,一起寫出“新題樂府”二十首,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則擴充到五十首,,并改名“新樂府”成為一時佳話。然而李紳的新樂府詩未得留傳,,為人記住的倒是他的兩首不屬新樂府的憫農詩,,一首寫出農民的悲哀,一首勸人珍重盤中之餐不可浪費,,千多年來傳誦不衰,。 十一 韓愈(768-824) 宗承李杜有雄心,議論抒情近散文,。 險怪奇崛耽成慣,,雕肝嘔肺語求新。 決意詩壇新辟路,,從來毀譽兩相分,。 佳篇妙句真未少,朝奏山石傳古今,。 韓愈發(fā)起中唐古文運動,,是“文起八代之衰”的杰出散文家。詩壇上也是一位卓絕的革新者,。他推崇李白的自由豪放和杜甫的體格變化,,著意開拓詩歌發(fā)展道路。以散文入詩,,敘事中融合抒情議論,。例如他的《汴州亂》《嗟哉董生行》等等。他性耽奇險詩風,,詩歌寫作越來越向奇崛險怪方面發(fā)展,,用險字押險韻,拗折韻律,,雕肝嘔肺,,造句生新。對于他的這一詩歌實踐,,歷來毀譽參半,。他的一些詩光怪陸離,,但也的確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獨具風格的好作品,例如《八月十五夜酬張功曹》《山石》等等,。他的絕律也有不少平易清新和韻律嚴整的佳作,,例如《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助教》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等等。 十二 孟郊(751-814) 自詡詩濤涌退之,,踵韓瘦硬有奇詞,。 詩囚肺腑窮寒痛,更有清新游子詩,。 孟郊早年屢試不第,,46歲始成進士50歲后方任小官,志不能展,,一貧徹骨,,故有很多詩自述困境窘態(tài),如《秋懷》等,。自己窮苦,,也就同情百姓的疾苦,憤恨朱門貴族的驕奢淫逸,。例如《寒地百姓吟》《貧女詞》《傷春》等,。孟郊接踵韓愈,,用字造句力避平庸追求瘦硬,,為此苦吟不已,被稱為“詩囚”,。但他也有平易清新的詩作,,例如《游子吟》。 十三 賈島(779-843) 一日無詩心井廢,,磨詞煉句當三餐,。 推敲千載傳佳話,尋隱留篇后世傳,。 賈島早年為僧,,在京洛結識韓愈之后還俗舉進士,曾官長江主薄,。他比孟郊更加苦吟,,以寫詩代替生活,曾自云:“一日不作詩,,心源如井廢”,,詩作題材較為偏狹,如禪房,、蟻穴,、螢火,、怪禽等。傳說他在長安街上琢磨自己“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這句詩中“推”字是否改“敲”字更好,,一路作推敲狀沖撞了京兆尹韓愈的車駕,韓愈非但不以為忤,,還幫他確定“敲”字為好,。賈島有不少佳作,其中《尋隱者不遇》素為后人激賞,。 十四 劉禹錫(772-842) 刺今懷古兩驅馳,,病樹沉舟稱妙辭。 幾度劉郎吟道觀,,詩豪還喜唱竹枝,。 劉禹錫入朝為官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遭到失敗后,一直貶放外地,,對時政多有不滿,,發(fā)而為詩。例如《飛鳶操》以風箏諷刺高官妒害賢能,;《秋螢引》以秋螢蚊蟲表現出對權奸小人的痛恨,。他托物言志的同時,還寫了許多著名的懷古詩,,借古諷今,。如《西塞山懷古》《金陵五題》等等。他貶官多年兩次被召回京師,,每次都借玄都觀桃花時影射諷刺新貴而再招打擊,。他在揚州與好友白居易相逢酒席上題詩感嘆身世,其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表現出豪邁之情,,他很多詩例如《秋詞》充滿豪氣,因為被人稱為“詩豪”,。他還寫了不少民歌體小詩“竹枝詞”放映農民生活地方風物,,得人喜愛。 十五 柳宗元(773-819) 連貶蠻荒抒郁憤,,寓言托物嘆遭逢,。 沉吟山水偏潔簡,冷峻千秋雪釣翁,。 柳宗元少年得志,,但自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失敗之后,一直被遠貶蠻荒之地,,故而詩多抒寫離鄉(xiāng)去國的憂郁與悲憤,。例如《別舍弟宗一》《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周》等,。同時托言禽鳥或借用神話自況身世遭遇,諷刺現實,。例如籠鷹詞》《放鷓鴣詞》等,。他對社會現實也多有反映,如《田家》三首抒寫農民的貧困與官吏的兇殘,。他是山水散文大家,,山水詩也很優(yōu)秀,寫得深沉而簡潔,,其中五言絕句《江雪》尤為后世傳誦,。 十六 李賀(790-816) 懷才不遇多哀怨,異想奇思多幻心,。 幽峭凄清追鬼怪,,邊塞現實亦警人。 李賀雖屬皇室后裔,,由于封建禮教的限制不能應進士試,,只做了一個微末小官,懷才不遇,,心情憂郁,。故寫了不少抒發(fā)憤懣的詩作,例如《馬詩》《開愁歌》等,。他特別富有異想奇思,,時常沉浸在幻想之中,乃至進入荒誕凄清的幽靈世界,,例如《金銅仙人辭漢歌》《夢天》與《蘇小小墓》等等,。因而有“詩鬼“之稱,。他也有寫邊塞和現實的詩,,例如《雁門太守行》用奇麗的氛圍描寫戰(zhàn)斗環(huán)境;《老夫采玉歌》描寫采玉人的悲慘命運,,為后世稱道不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