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在我的記憶中,,自童年起,一直到青年,,在那什罕一帶隨處都能看到一種生機(jī)勃勃的草花,,一片連著一片,自由而自然地生長著,,狹長四垂的碧葉是那么柔和而秀美,,直立于葉叢間的花莖又是那么剛勁而秀挺,莖端著生鮮黃色的花兒,,清婉宜人,。遠(yuǎn)看,恍若映著藍(lán)天的淡霞,,華而不艷,,樸而不嬌;近睹,,又依稀臨池照水的芙蓉,,雅而不質(zhì),潔而不濁,,縷縷清芬,,亭亭素練,。 記得最早是母親告訴我,這是黃花菜,,也叫金針菜,,是好吃的野菜,在牧區(qū)的草原上隨處可見,。 后來我知道這金針菜學(xué)名叫萱草,,又稱忘憂草,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曰:
這平易而純樸的金針菜(萱草),,秀麗美雅,,淑慎其儀,,柔嘉維則,,風(fēng)薰綺琴從五倫做起,香溢彩縷由六經(jīng)分來,,是中國的母親花,,體現(xiàn)了一種大愛,代表著忘記一切小我的憂傷,,《詩經(jīng)疏》中載:“北堂幽暗,,可以種萱”,北堂,,代指媽媽,,古時候當(dāng)游子要遠(yuǎn)行時,都要在北堂種萱草,,希望減輕媽媽對孩子的思念,,忘卻煩惱與憂傷。 唐代孟郊曾說:
溯源金針菜(萱草),,我國有幾千年的栽培歷史,,萱草又稱諼草,諼就是忘的意思呀,!《詩經(jīng) · 衛(wèi)風(fēng) · 伯兮》中曰:“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解釋說:“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又據(jù)《博物志》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其實,古人愛金針菜(萱草),,注入這忘憂的內(nèi)涵,,實是對母愛的一種由衷的贊美,因為母愛是無私的,。 然而,,這金針菜(萱草)更是一味中藥,據(jù)傳說,,在古時,,有一年翁牛特旗草原發(fā)生了大瘟疫,大部分人都染病,,面色蠟黃,,身體浮腫。有一個叫金針的中年女人,,祖?zhèn)鲿床?,精通醫(yī)術(shù),她就不辭辛苦給牧民看病之余,,風(fēng)餐露宿地奔走在草原之上,,采摘草藥,一天,,她正在草原上尋找草藥,,突降大雨,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上,,連棵樹都沒有,,根本無處躲避,她全身上下都濕透了,加上疲憊與饑餓,,便發(fā)了高燒,,渾身發(fā)冷打顫,不知不覺便暈迷過去,。 恰巧西王母出行看到,,聽到金針在暈迷之中還不斷說著尋找治療瘟疫的方子,就派隨身出行的玄女下凡,,將一株萱草放到她口中,,不一會功夫,金針蘇醒過來,,高燒也退了,,頓覺輕松了許多。 當(dāng)她看到站在云朵中的玄女,,連忙跪下磕頭致謝,,隨之又大哭起來,玄女問:“因何如此痛哭,!” 金針告訴玄女,,草原上流行瘟疫,許多人病倒了,,卻一直找不到對癥的中藥…… 玄女十分感動,,從袖中取出一把種子,撒了下來,,瞬間草原之上,,到處都是綠色劍葉,開著黃花,,金光燦燦的金針菜,。 玄女告訴金針,,這草花是金針菜,,你采了給人們吃,吃了就會好了,。 金針又一次跪下磕頭謝恩,,玄女駕祥云飄飄而去。 金針便采集金針菜,,把這金針菜挨門挨戶送去,,人們吃了金針菜,一下病就好了,,瘟疫隨之散去,,草原又恢復(fù)到往日的生機(jī)。 從此以后,,人們傳揚(yáng)著金針的事跡,,草原之上也就隨處可見金針菜,,然而,近些年,,草原上的金針菜少了…… 行文至此,,我想起母親,盡量寫的很淡很淡,,萱草花開了,,在季節(jié)里與我話別:萱室猶有清芬在,碧葉黃花舞霓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