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墓在曾子廟的西邊,距離大約一公里左右,。我們參觀完了曾子廟,,便前往曾子墓,。我們到達(dá)曾子墓的時間是8月19日下午4:45。我們前往曾子墓的路上,,路過一個村莊,,那就應(yīng)該是南武山村。 曾子墓坊 也許是時間比較晚了,,我們到達(dá)曾子墓的時候,,感覺十分冷清,沒有游人,。曾子墓前的石板路上,,已經(jīng)長出了雜草,說明這里來的人不多,。路的前方有一4柱3間石坊,,上書“宗圣墓”3個篆字,有紅色圍墻向兩側(cè)延伸,。門前有一對文豹,、一對石羊和一對石馬,。門旁有一通山東省文物保護(hù)單位碑,,碑立于2005年。走過石坊,,便是享殿,,很普通的一棟房子,門前立著兩個翁仲,,殿內(nèi)什么也沒有。 文物保護(hù)碑 過了享殿,,就到了曾子的墓冢,,墓是一個很大的封土堆,墓前立有一碑,,碑上寫著“宗圣曾子墓”,。上款寫的是“大清康熙十九年歲次庚申孟冬”,下款寫的是“賜進(jìn)士第文林郎嘉祥縣知縣加一級后學(xué)弟子國陵”,。碑額上有二龍戲珠圖案,還有“宗圣公墓”4個篆書字,。此碑后還有一通一米高的小碑,,上書“宗圣公墓”,落款為“大明嘉靖叁拾伍年歲次丙辰貳月拾扒日丁未清明,,伍拾玖代裔孫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質(zhì)粹續(xù)立,?!边@個碑要比前面的那通碑早一些。 曾子墓享殿 曾子墓坐北面南,,南北長117米,,東西寬60米,,占地7000余平方米,。原來很有規(guī)模,,有一座中門,,兩座角門,內(nèi)建有更衣所,、齋房、饗堂各3間,。明弘治十八年(1505)重修一次,。清乾隆十九年(1754)于中門外墻建“宗圣墓””石坊一座,并造石馬,、石羊等羅列神道兩旁,。以上建筑,除石坊尚存外,,其余均在清末倒塌,。曾憲梓博士于2002年9月率家人拜謁曾子廟和曾子墓后,出資修建了曾子墓,,復(fù)原了享殿,,重鋪了甬路及林前廣場,,使曾子墓重現(xiàn)了昔日的規(guī)模,。 曾子墓 這是我們此行看到的第二座曾子墓,那一座在平邑縣魏莊鄉(xiāng),。兩地為爭奪曾子故里,,打得不可開交。 我在2011年7月12日山東平邑網(wǎng)站上查到了一篇題為《宗圣曾子故里“回歸”平邑》的文章,,說:“2009年8月,,縣史志辦給人民教育出版社寫信,指出該社出版的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43頁對曾子的注釋(指課文《論語十則》)'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嘉祥)人’有誤,,應(yīng)糾正為'春秋戰(zhàn)國間魯國南武城(現(xiàn)在山東平邑)人’,。人民教育出版社對此十分重視,,召集專家反復(fù)論證。2010年3月3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給縣史志辦復(fù)信,,確認(rèn)平邑縣提供的材料符合歷史事實(shí)。2011年3月31日,,縣史志辦,、魏莊鄉(xiāng)人民政府及平邑縣曾子后裔代表又專程赴人民教育出版社督促糾正;4月30日,,人教社派員到平邑縣實(shí)地考察,,進(jìn)一步確認(rèn)平邑縣為曾子故里。自2011年秋季開始,,中學(xué)語文課本中曾子故里修改為'平邑縣’,。縣史志辦通過20多年的努力,,將宗圣曾子故里由'山東嘉祥’糾正為'山東平邑’,。” 此消息一出,,讓平邑人歡欣鼓舞,,有報道說:“這段時間,平邑縣魏莊鄉(xiāng)南武城村80歲的張彥青老人心情比較舒暢: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終于聽到了宗圣曾子故里'回歸’的好消息,。張彥青告訴記者,與平邑縣爭奪曾子故里的主要是濟(jì)寧市嘉祥縣,。由于嘉祥縣早已修建了曾府,、曾廟、曾子墓等紀(jì)念性建筑,,以及其多年來大張旗鼓的宣傳作用,,很多人認(rèn)定曾子故里就是嘉祥縣。而對于每一名土生土長的南武城村人,,對當(dāng)?shù)亓鱾鞯脑託⒇i,、曾子鋤瓜、簡葬其父以及曾子學(xué)堂等傳說都耳熟能詳,。在南武城古城墻內(nèi)外的多個村子里,,曾挖出曾子生活時代的泥瓦罐等物品,以及刻有'曾子墓’的石碑,。這些事實(shí),,讓張彥青和村人都堅信曾子故里就在平邑縣?!?/span> 不過此消息一出,,嘉祥人不高興了。有一篇報道說:“對于擁有曾廟,、曾林,、南武城故址的嘉祥縣來說,宗圣曾子故里在嘉祥,,是堅定不移的事情,。'我們本以為曾子故里之爭早已有了定論,沒想到突然被人從背后放了黑槍,?!蜗榭h一位研究曾子文化多年的老者的話音中透著無奈和氣憤?!?/span>65歲的嘉祥縣原政協(xié)副主席楊存義氣憤地說:'曾子故里在嘉祥,,這是不爭的事實(shí)。我們有南武城遺址,、曾廟,、曾子墓,并且《史記》,、《左傳》有明確記載,,難道這也能造假?’”從語氣上看火氣挺大,。 平邑和嘉祥關(guān)于曾子故里之爭,,據(jù)平邑人講:“在明朝以前,曾子故里是平邑縣魏莊鄉(xiāng)南武城,,本無異說,。但隨著明王朝對曾子后裔'照孟、顏二氏例,,授翰林五經(jīng)博士’之議的提出,,與漢代流寓江南、后來又遷居山東嘉祥的曾子后裔之間為爭奪封襲,,奪取權(quán)勢,,相互攻訌,從此,,宗圣曾子故里之爭——平邑說與嘉祥說愈演愈烈,。” 爭論圍繞著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關(guān)于曾參和澹臺滅明二人的籍貫展開,。該書把曾參的籍貫寫為“南武城”,,而澹臺滅明則為“武城”。 清代費(fèi)人王雅量《曾子費(fèi)人考》一文指出:“遷《史》作《仲尼弟子列傳》,,于曾參下著曰'南武城人’,,于澹臺滅明下著曰'武城人’,,而缺一'南’字,遂啟后人以'南武城’與'武城’為二邑,。而吉安永豐曾氏之后,,因索嘉祥縣有南武山者而立廟而家焉,不知費(fèi)縣西南關(guān)陽之武城即南武城也,。于曾參下著一'南’字者,,以左馮翊有西武城,清河郡有東武城,,而費(fèi)之武城在泰山之南,,故別之曰'南武城’。杜預(yù)曰:'泰山郡南武城縣,。即費(fèi)關(guān)陽地也,。’漢晉相仍,,原不少'南’字,,然遷《史》于澹臺滅明不著'南’字者,因此二傳相連省文耳,,非謂曾參與滅明兩處人也,。蓋表滅明之里,亦可以稱南武城人,,稱曾子而省文,,亦直曰'曾子居武城’而已?!彼J(rèn)為南武城和武城為一地,。此說若成立,則嘉祥之說為非,。 嘉祥人沈效敏《曾子故里考實(shí)》則認(rèn)識:“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載有兩武城,。文中分別介紹:'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39;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同一文中,一說南武城,,一說武城,,顯然是兩地。有人說,,澹臺滅明不稱南武城人,,是連書省略之故。眾所周知,,司馬遷寫《史記》治學(xué)是嚴(yán)謹(jǐn)?shù)模瑳Q不會為省一字而讓后人產(chǎn)生異義,。況且,,雖一文而分別傳二人,前后人,、事,、義都毫不相連,也毫不相關(guān),,根本沒有連書省略的語言環(huán)境,。”此文力辯南武城和武城為二,。此說若成立,,則平邑之說為非。 就像平邑人會找出許多證據(jù)證明曾子故里在平邑一樣,,嘉祥人也找出許多證據(jù)來證明曾子是嘉祥人,。唐貞觀三年(629),由左丞相杜如晦作序的《重修武城譜系》卷一載:“曾子故里古跡考云:曾參家武城……西有曾參之墓,,西北有忠孝祠,。”北宋嘉祐元年(1057)由蘇東坡作序的《曾氏重修族譜》卷一載:“曾子故里在武城……西有曾參墓,,西北有忠孝祠,,魯哀公十四年夫子西狩獲麟亦在于此,不知何時改為阿城,?!泵髀c《曾氏大成宗譜》載:“五世參,字子輿,,孔門高弟,,封郕國公。葬嘉祥南四十里,?!泵魅f歷十二年《曾氏大成族譜》卷一載:“曾子故里在南武城,今嘉祥阿城,西有宗圣公墳,,西北有曾子廟,,古曰忠孝祠?!?/span> 以上材料,,即指出了曾子故里,也指出了曾子墓,。但關(guān)于曾子墓的最終確定,,則源自《明史·曾質(zhì)粹傳》中的一段話:“成化初,山東守臣上言:'嘉祥縣南武山之東麓,,有漁者陷入穴中,,得懸棺,碣曰曾參之墓,?!t加修筑?!?/span> 此外經(jīng)過多次的考古調(diào)查,,最終確定了南武城的具體位置:位于今嘉祥縣城南22.5公里滿硐鄉(xiāng)南武山村東南1000米,東靠青龍山,,南距阿城鋪村約500米,。故城遺址呈方形,子午向,,面積約250000平方米,,殘存的東城墻南北長約100米,寬約8米,,高4米,。經(jīng)過對城墻局部剖析發(fā)現(xiàn),夯土層夯土堅硬,,夯層分明,,夯窩密集清晰,呈圓形圜底狀,。墻中段夯窩直徑約3厘米,,深約0.2厘米,約七八個為一組,。夯土層中包含少量西周晚期和春秋時期的陶片,。 現(xiàn)在平邑與嘉祥都在自說自話,沒有人充當(dāng)裁判,,因此,,這兩說只能并存,,估計沒有落幕的時候。但這是件好事,,因為他們在爭奪的過程中,,必然都要加大對曾子的宣傳力度,這樣就會使曾子的學(xué)說和思想深入人心,。因為曾子在孔子的弟子中地位十分重要,,在傳承儒家文化體系中,曾子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論語》中,,孔子弟子被稱“子”的只有兩個人:有若和曾參。有人認(rèn)為《論語》為曾子及其弟子所編,,此話不無根據(jù),。《論語·泰伯》中有兩條關(guān)于曾參病重的記載,,其一:“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其二:“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e豆之事,,則有司存,。’”這兩段話,,應(yīng)該是曾參的臨終遺言,。 曾參少孔子46歲,是孔子的晚期弟子,。16歲時拜孔子為師時,,孔子已經(jīng)63歲。曾參享年70,,在他去世時,,距離孔子去世已經(jīng)過去了半個多世紀(jì),若不是他的弟子參與編纂《論語》,,別人是不會把這兩段話放進(jìn)《論語》里去的,。有人說《論語》的最后定稿應(yīng)該是子思,這更能說明《論語》成書于曾子及其弟子,。因為孔子去世時,,曾把他孫子子思托付給曾子,子思因此成為曾子弟子之一,。 曾子故里坊 孔子去世以后,,由曾參扛起了傳承孔子思想的大旗。他積極推行孔子學(xué)說,,傳播儒家思想,,著述《大學(xué)》、《孝經(jīng)》等,,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dú)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等,,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現(xiàn)實(shí)意義,。他上承孔子之道,,下開思孟學(xué)派,對孔子的思想一以貫之,,在儒學(xué)發(fā)展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4日第一稿 2014年5月29日第二稿 2014年6月18日第三稿 梅吉慶簡介: 著名孔子研究專家,跟著孔子去游學(xué)項目創(chuàng)始人,。自2012年以來,,曾先后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師范大學(xué)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學(xué)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記《跟著孔子去旅行》(上下冊),,攝影集《孔子周游地域影像志》《梅慶吉跟著孔子去旅行展覽專刊》《跟著孔子去游學(xué)·曲阜七日》等著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