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善增先生的《還吾老子》系列作品,,曾在學界,、宗教界引起震蕩,多家央媒為此展開討論,,褒貶不一,,廉道長因此感嘆當下學術“鬼神雜駁,蛇鼠同穴”,。 沈善增先生是上海知名作家,,按說法,沈先生是晚年開始研究老莊的,,并一發(fā)不可收拾,,相繼出版了老莊、孔孟研究的系列書籍,。學界不少名家在接受采訪時,,稱之為“當代王弼”,其作品為“新道家的奠基之作”“新經(jīng)學的奠基之作(周錫山)”,。 湖北玄妙觀的廉張舟道長則與佛門高僧覺真老和尚,,以及中國道教研究所副所長,、八旬耆宿王家佑觀點相反,他認為沈先生的見解是“擅為訓詁的支離破碎的夢囈意淫”,,就以沈善增采用的帛書《老子》為例,,看看他對“天下皆謂我大”一章是如何訓詁、解讀,,如何“顛覆了千年舊注,、公認結(jié)論(沈善增自言)”的。 《老子》原文:
廉道長:沈善增的譯文游走于文字表面,,借訓詁而扭曲老子思想,主要問題如下: 孔子不像孔子才能成為孔子,,盜跖不像盜跖才能成為盜跖,,這話說得通嗎?【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 沈善增把它理解為:天下的人都說我“大”,但“大”又不像大,。其實,,只有不像大,故而能成為大”,。 這是什么邏輯,?成為“大”的前提,就是不像“大”,?孔子不像孔子才能成為孔子,,盜跖不像盜跖才能成為盜跖?常識告訴我們:這是文字游戲,,不是老子思想,。 老子本義是說:天下人都認為道是虛無廣大的,大到了什么事物都不像,。正因為他什么事物都不像,,所以才“大”的。 大道虛無,又至大無極,,獨立無匹,,不是具體事物,當然什么也不像,,如果像具體事物,,他就只能是某一事物,而不能是虛無廣大的“道”了,,也就不能是“象帝之先”“萬物之宗”了,。 “道”如果與“大”相似,,那么道就會變得細小,這句話啥意思,?【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沈善增的譯文是“如果像大,時間久了,,還不變成細小了嗎,? ”這又是什么邏輯?“道”乃天地根,、萬物母,,莊子云“先天地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大道因為時間久而變細小嗎,? 老子說的“不肖”是指“道不像具體事物”,而不是“道”不像“大”,,老子云“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與“大”本就一回事,,只是一個是“字”,一個是“名”而已,,所以老子的原意,,只能是“道”不像具體物,而不是“道”不像“大”,,這跟“李太白不像李白”有何區(qū)別,? “久矣其細也夫”,“久矣”是副詞前置,,即“其細也夫久矣”,,列子《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副詞前置,,表示感嘆之重。老子原話在于表達:大道如果像什么東西,,那就失去了稱它為大的緣由了,,所以說如果道像什么具體事物,它早就渺小了,。 圣人的“三寶”是治國之法寶,,它可以交易嗎,?【我恒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沈善增的譯文是:“我長期以來擁有三樣寶物,不舍得與人交易,,因為我把它看得極其貴重,。” 什么叫“長期擁有”,?“慈儉讓”這些圣人之德也可以拿到市場交易,?既然是“三寶”,還用說“把它看得極其貴重”,? 在老子語境下,,“我”通常代指“道”或者為道的“圣人”,“恒”表示亙古如斯,,恒常不變,。“我恒有三寶”是說大道從來都無所不有,,在治理社會方面給圣人提供三件寶物:“慈,、儉、不敢與百姓爭先”,。 而沈善增通過“訓詁”,,把“恒”作為“《老子》哲學體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指的宇宙的本原,、本體”,,以修飾副詞“恒”取代了“道”,“道”反而成了“法則”,。 他以個案代替普遍,,把古籍上的偶然現(xiàn)象截取出來,,以“市”訓“持”,就此,,他的譯文就悄無聲息地完成了從老子思想向“新道家”思想的轉(zhuǎn)變,,與他“還吾老子”的初衷背道而馳。 老子這句話的原意是說:(圣人)我有三件寶物,,始終保持并珍視它:一個是慈愛,,二個是儉嗇,第三個是不敢與天下人爭名利,。 4,、“不敢為天下先”就是不進取嗎,?“不進取”為何就能“領先于天下民眾”?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 “慈”者,茲幼,,愛幼,,《周禮·大司徒》注:長愛幼,上愛下,?!蹲髠鳌でf公二十七年》:慈愛,戰(zhàn)所畜也,?!豆茏印ば蝿萁狻罚捍日撸改钢咝幸?。老子所謂“慈”是圣人“皆孩子”的上愛下之“慈”,。 韓非子《解老》、帛書甲本均是“為成事長”,,帛書乙本是“為成器長”,,均比傳本《道德經(jīng)》多了一個“為”字。這里的“成事”或“成器”相當于今天的“成人”即“大人”,,具體案例不再引述,。所以韓非子解為:“處大官之謂'為成事長’”。 沈善增把“不敢”訓為“不進取”,因此把這段話翻譯成:由于柔慈,,得到民眾的支持,,故而能決斷大事,。由于檢點,小邦來聚,,民眾來歸,,故而國土、人口,、財富都能增多。由于不進取所以能領先于天下民眾,,故而能成高官顯爵的首領,。 由于譯文脫離了老子思想,造成三個“由于”與三個“故”之間條件因果關系被切斷,,何況老子的“不敢為天下先”是“知其雄守其雌”的為道要求,,與消極、不進取有何關系,?把不與百姓爭利理解為“不進取”,,那意思“與百姓爭利”才算進取,? 所以,,“慈故能勇”猶如“為母則剛”。韓非子《解老》說:圣人對待百姓,,猶如慈母對待幼兒,,因為愛而無所猶豫,無所畏懼是謂勇敢,。故云:慈愛,,所以能勇敢;儉嗇,,所以能富足,;不敢為天下百姓爭,所以能成為天下的君長,。 限于篇幅,,不涉及老子核心思想的未做比較?,F(xiàn)將全文大意簡述如下: 本章大意天下人都說道大,大得什么事物都不像,。正因為什么都不像,,所以才成為大的;若是像具體的事物,,那么它早失去大的緣由而渺小了,。 我有三件寶物,,始終保持并珍視它: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儉嗇,,第三個是不敢與天下人爭名利,。 對百姓慈愛,所以能無所畏懼,;因為儉嗇,,所以能富足;因為在利益面前“后其身”“外其身”不與民爭,,所以“天下樂推”而為官長,。若是舍棄慈愛而選取勇敢,舍棄儉嗇而求取富足,,舍棄居后而與民爭先,,那定是死路一條。 “慈愛”這個寶物,,用于防御戰(zhàn)(唐玄宗理解為“拒戰(zhàn)”)則能獲勝,;用來守衛(wèi)國家則天下安穩(wěn)。天道人心將要建立的,,就先用慈愛把他保護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