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過,天越來越熱,,三伏天近在眼前,好多地方又出現(xiàn)了三伏貼的廣告,,這究竟是個啥,?干嘛用的?我適合嗎?要貼哪里,?又癢又疼發(fā)泡了怎么辦,?先了解一下“冬病夏治”:冬病,顧名思義,,冬季發(fā)作的疾病,。 冬季天寒地凍,,外界氣溫低,,陰盛陽衰。這時人體如果陽氣虧虛,,不足以御寒,,就容易受外界影響,感受寒邪,,發(fā)生疾病,。簡言之,寒性疾病,,冬季容易發(fā)作或加重,。 寒的特征為:冷,!寒性體質的人,怕冷,、喜暖,、倦怠乏力、容易犯困,。這類人,,即使在盛夏也怕吹空調,不敢喝冷水,,睡覺可能也要穿長袖睡衣穿襪子。為什么會這樣,?外界寒冷(冬季,,或夏季過度貪涼,外寒盛),,體質薄弱(體內陽氣不足)的人容易感受寒邪,。人的肌膚直接和外界接觸,鼻腔直接和外界相通,,所以寒邪入侵,,最容易首先侵犯體表和呼吸道,中醫(yī)稱衛(wèi)陽(表陽)不固。肺主表,、主皮毛,,開竅于鼻,所以陽虛受寒最常見于肺系,,出現(xiàn)怕冷,、感冒、咳嗽(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阻肺等)、過敏(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等呼吸道和皮膚方面的疾病。如果這人身體更差一點,,肌表和呼吸道的防御力不足,,寒邪會越過肌表和呼吸道直接進入體內(中醫(yī)稱“直中入里”)損傷化生陽氣的脾胃,引起腹冷,、腹脹,、食欲不振、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寒性病變,。 寒冷時,人體血行遲緩,、經絡不暢,,易緊張痙攣,出現(xiàn)頸肩腰腿等各種關節(jié)痛(骨性,、類風濕性等關節(jié)炎)以及痛經,、凍瘡等各種痛癥,中醫(yī)稱“寒主痛”,;寒邪內盛會出現(xiàn)明顯的畏寒癥,、老寒腿,更嚴重時,,陰寒阻閉陽氣,,免疫力持續(xù)低下,會出現(xiàn)心悸,、氣短,、紫紺、喘憋,、水腫,、嗜睡,稍稍活動上述癥狀加重等心腎陽衰的癥狀。夏荷 圖 | 蔥 上述呼吸,、消化,、免疫系統(tǒng)疾病及多種痛癥都有一個特點:稍微變天就出現(xiàn)或加重,天冷加重,,受寒加重,,天熱減輕,溫暖減輕,,惡寒,,喜暖,并且反復發(fā)作(宿疾),。因為冬天發(fā)病或加重,,所以稱“冬病”。這些病的發(fā)生都因為體內陽氣不足,、外界陰寒過盛,,容易感受寒氣。而盛夏天地陽氣旺盛,,中醫(yī)提倡“春夏養(yǎng)陽”,,所以,冬病可以:夏至過后,空氣濕度逐漸增大,,地表吸收的熱輻射增加,、散發(fā)卻減少,熱量疊加累積,,陽氣極盛,,是一年內最悶熱的時令。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為了避暑人也得潛伏起來,,稱為“伏天”,按時間分初,、中,、末三伏。受自然界充沛的陽氣影響,,三伏天人體陽氣浮于體表,腠理(肌膚)開泄,,人體機能旺盛,,經氣運行快。此時在體表腧穴操作,更容易激發(fā)經氣,,穴位效應容易顯現(xiàn),,療效更明顯,更能快速祛除體內的陰寒,,糾正陽虛陰盛,,使人體陰陽平衡,提高抗病力,,防治冬病,,可謂事半功倍。無論肺衛(wèi)陽(表陽)虛,、脾陽不足,、心腎陽衰、抑或實寒內阻,,只要是反復發(fā)生的寒性宿疾,,都適合在夏天尤其三伏天溫陽通脈,療效會比其他季節(jié)效果好,。艾,,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是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或略半灌木植物,。艾草喜陽光,、耐干旱、耐寒,,在夏季成熟,,具有濃烈的香氣,這些特性使艾有“日為天之陽,,艾為地之陽”的美譽,,被稱為“純陽之草”,艾溫陽功效卓著,。艾氣辛走竄,,味苦燥濕,辛香濃烈,,滲透力強,,善于“入里”,能“深入”人體內部溫陽,,由里到外剔除體內盤踞的寒邪,。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艾絨燃燒時會產生短紅外線,對人體的滲透力在10mm以上,,是普通紅外線的3~4倍,,因此,艾對于體內深在不化的寒濕最為合適,。在一年中陽氣最旺的三伏天,,用純陽的艾草,加上火的燒灼,,選擇補陽的腧穴,,多陽相加,能有效祛除深藏的陰寒,,培補陽氣,,扶正祛邪,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病力,。艾通行十二經,回陽,、逐寒濕,、理氣血。以艾葉制成艾絨,、艾柱或艾條,,于相應腧穴灸灼有很好的溫經、散寒,、去濕,、平喘、止咳,、安胎,、止血、消炎,、抗過敏等功效,。艾,作為名詞指艾草,,作為動詞有“終止,,斷絕”之義(如:方興未艾),意指消除疾病,,所以歷代醫(yī)家均認為艾主灸百病,,說明艾療效卓著。肺系咳嗽,、鼻炎,、哮喘,可以選擇肺俞,、天突、大椎,;脾胃系出現(xiàn)胃痛,、泄瀉,選擇中脘,、足三里,、天樞,如果是倦怠乏力,、畏寒,,關元、氣海很有效,;心腎陽衰,,可以選擇心俞、定喘,、膏肓,、內關。天,,天然,、自然。和艾灸不同,,天灸不用火,,用的是天然的、對皮膚有刺激的藥物,,如斑蝥,、毛茛、蒜泥,、白芥子等,。將這些藥制作成丸、散,、膏,、貼,直接貼在穴位上,,局部皮膚受藥物刺激,,會自然(天)充血,、潮紅或起泡,達到穴位刺激的目的,,所以稱“天”灸,。天灸常用藥 圖 | 網絡 這些藥性質溫熱,不僅刺激皮膚,,還能取藥物辛熱之性除寒,,同時有不同的藥理作用,如芥子,,燥熱,,還能利氣化寒痰。三伏天,,?選擇與疾病相應的腧穴,,用刺激性藥物敷貼,就稱為“三伏貼”,。三伏貼治肺系病 圖 | 網絡 這就是為什么你一貼三伏貼就會又癢,、又疼甚至起泡的原因,,畢竟,,這就是我們需要的穴位刺激的效果,所以天灸還稱“發(fā)皰灸”,。要知道,,穴位貼敷引起的發(fā)泡,事實上正是需要的穴位刺激的過程,,是不是有效果,,和發(fā)不發(fā)泡關系密切,甚至要發(fā)泡了效果才好,。這是經典的發(fā)皰灸的內容:發(fā)泡灸又稱直接灸,、化膿灸、瘢痕灸,,是灸法的一種,。是人為有意造成的灸瘡,通過微損傷引發(fā)機體產生一系列免疫變化而提高抵抗力,,其療效遠非溫和灸所能比擬,。化膿灸 圖 | 網絡 國內外眾多中醫(yī)實踐證明,發(fā)泡灸不僅用于哮喘,、痹證(痛證,、麻痹)、慢性腸胃病,、陽虛等頑固性疾病的治療,,還可以用來防治瘟疫(如風靡日本的足三里化膿灸),。曾有新聞曝出某醫(yī)院三伏貼引起患者局部發(fā)泡而下架的消息,我看是沒有弄清治療原理,,大可不必,。當然,發(fā)皰灸會造成皮膚損傷,,會出現(xiàn)疤痕,,現(xiàn)在很多人不愿接受這種治療罷了。艾炷直接灸 圖 | 網絡 艾炷直接灸當然也可以發(fā)皰,,人直接是發(fā)皰灸的鼻祖。相比之下,,貼敷最大的好處是:貼上你就可以走了,,方便行動。所以,,三伏貼的關鍵,,不是你艾灸還是貼敷,而是你是否是寒證,,是不是適合性質溫熱的灸法: 冬病夏治,,利用的是盛夏的陽氣,治療的是寒性疾病,,針對的是體寒的病人,。反過來,熱性病人不適合,。體內沒有寒濕,,沒有陽不足,甚至還陽熱過盛(實熱),,或者反過來,,陰血虧虛(虛熱),是熱性體質,,這類人,,無論呼吸、消化,、免疫系統(tǒng)還是痛性疾病,,只要屬于熱性,都不能用熱法,,不適合溫陽,,否則火上澆油。如咳嗽:咳黃稠濃痰,、胸痛,、高熱急性期(痰熱郁肺的實熱咳嗽),,或者,干咳,、痰帶血絲或咳血(肺陰虧耗的虛熱咳嗽),,這類病人,三伏天,,無論艾灸還是天灸,,都會溫燥傷血,會加重病情,,都不適合,。冬病夏治其實不稀奇,這是中醫(yī)“正治”法的運用,。所謂“正治”,,就是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治法,這是臨床最常用的治療法則,,說白了,,就是“寒者熱之”,“以熱療寒”,。可以看出,,除了腧穴的特殊功效,冬病夏治更多是補充機體陽氣,,提高免疫力,,屬于“緩圖之”的保健類和支持類治療。什么意思,?就是你在進行三伏貼或者三伏灸了,,原發(fā)病的藥不能停。比如哮喘,,你貼三伏貼了,,該用的藥一樣得用。穴位天灸主要是調理體質的,,當然也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這么復雜的病,,你渴望用一個白芥子加幾個穴位伏天貼幾次就給你治好,?杯水車薪哈。另外,,無論那個季節(jié),,生了寒病,都可以用熱法。也就是說,,夏天三伏貼沒貼上,?沒事!別過度懊惱,,沒那么玄,。難道冬天就不能用熱藥了嗎?我們治療的始終是人,,三伏貼是因時制宜的臨床實踐,,三因(因時、因人,、因地)制宜最終落腳點始終是生病的個體,,是人。所以,,你只要得了寒病,,冬天一樣可以用熱藥,只不過夏天伏天效果會更好,,如此而已,別迷信,。夏 圖 | 蔥 另外,,所謂灸法,一定要持之以恒,,久火,,指需要的時間長,療程長,,你可能聽說過,,三伏貼要貼幾年,這是真的,。主要原因是那么深在的寒氣,,也不是一次兩次就能排出。所以,,療寒以熱,,不只是生病了如何治,更為關鍵是預防受寒,。寒疾夏治,,除了艾灸、三伏貼,、進食性熱的藥膳,,更重要的是通過飲食起居調理,避免寒邪內生,要做到:夏 圖 | 蔥 一,、避免過度貪涼,,避免空調冷風直吹,避免反復冷水洗浴,,減少夏季陽氣損傷,,避免寒氣內積;二,、食飲有節(jié):就算天再熱,,也節(jié)制生冷冰凍食品,避免暴飲多水,,少吃肥甘厚膩,;三、適當運動,,動則陽氣生,,讓整個人身體精神都興奮起來,和夏天萬物茂盛的狀態(tài)一致,,但不要過度勞累,,避免大汗淋漓,就可以養(yǎng)陽氣,。養(yǎng)生,,只知道用藥,如同斗而鑄錐,、渴而穿井,、亡羊補牢,已經落入下乘,。所謂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預防為先,如是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