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字“不花講故事”關(guān)注我哦,。 這個月讀了3本寫作相關(guān)的書,,分別是莉薩克龍的《寫作腦科學-如何打動人心的故事》(鐘達鋒譯),畢飛宇的《小說課》,,莫言的《講故事的人》,。 3本的風格有很大區(qū)別,第一本書看的最慢,,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半個月,,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原因,看的很累,。記得最清楚的是,,首先故事要打動人心,要合乎邏輯,,故事情節(jié)很重要,,比我們想像的重要。我們的大腦本能的傾向于從故事中認識這個世界,。 畢飛宇的《小說課》看的最快,,3天時間,總共花費時間4個多小時,。書中看他講一些短篇小說,,就像聽一個牛逼的中文老師給你分析文章一樣,他讓我學習到我正??葱≌f會忽略的細節(jié),,或者完全沒在意的內(nèi)容,聽他一解讀,,瞬間覺得:原來如此,,原來作者有這樣的意思! 不過他自己也說,,作家寫作和小說解讀是兩回事,,小說家寫作的時候常憑借著直覺去寫,直覺是小說家神奇的才華,,是最重要的才華,,說是天分也不為過,。但解讀是另一回事,是分析作者為何這么寫,,言外之意是什么,,他的好是好在哪里。 我看完后評價這本書:從作家的角度解讀小說,,趣味十足,也能學習到作家的著眼點,,關(guān)注的焦點,。仿佛在走一段夜路,有人拿著火把牽引著你,,帶你穿過不見五指的黑夜,。 當然,我們無法在一本書看完后就立馬獲得超能力,,畢竟火把在作家手上,。 他教我們?nèi)绾畏治觯绾稳タ?,算是照亮了前行的路?/span> 至于接下來怎么走,,要多讀多看。 莫言的《講故事的人》是一本演講集,,記錄了他多年在不同場合的演講記錄,。我花了一周時間看完。 莫言像一個“話癆”,,坦率真實且不厭其煩的介紹自己寫作的緣由,,寫作方法的嘗試,每本小說產(chǎn)生的原因,,素材的來源,,化用的人物等等。 高密東北鄉(xiāng)是他的小說里構(gòu)建的王國,,像馬爾克斯筆下的馬孔多,,福克納筆下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他坦誠受到他們的影響,,卻并不是模仿他們。 和我印象中區(qū)別很大的是,,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的評語并不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實際上應該叫“幻覺(夢幻)現(xiàn)實主義”更合適,因為如果同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他就不會獲得這個獎,。我們都知道“魔幻現(xiàn)實主義”是拉丁美洲以馬爾克斯為代表的一批作家的寫作風格,,而且馬爾克斯也是憑此寫法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說起馬爾克斯,,我最近也剛讀完他的《百年孤獨》,,花了10年時間,10年前我買這本書的時候,,當時想著要好好拜讀一下,,后來看了100多頁就一放10年,最近花了一段時間,,每天看一點,,終于看完。 我到現(xiàn)在沒有寫讀后感,,是因為我不知道怎么下手,,這本書他不是一本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小說,他里面人名的重復,,甚至人性的重復,,讓我邊看還得邊記,避免記錯,,即便如此,,看到最后,我還是搞混亂了,。我準備抽空去梳理下小說中的人物關(guān)系,。 我個人的感受是,這本書寫出了拉丁美洲被殖民的一段悲慘命運,,像被掩埋在塵埃里的歷史,。里面的女性人物尤其是烏爾蘇拉這個人,極有生命力,。他是不是在謳歌女性,,我不太好說,但里面的女性人物不少帶著人物弧光,,而男人在里面,,在這個家族里面,要么戰(zhàn)爭,,要么孤獨至死,,像是宿命一般。烏爾蘇拉到最后,,不知道是第五代還是第六代的人都死了,,她還在。作者的筆調(diào)看起來又非常冷峻,像是上帝在看著人間,,讓人想起《老子》中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我一直以為莫言很早就讀過馬爾克斯和福克納的書,,受他們影響甚深,,讀完《講故事的人》才知,實際上莫言2008年才看完《百年孤獨》,,而《喧嘩與騷動》他一直沒看完,。 沒看完不代表沒受影響,莫言坦率的說,,他翻了幾頁,,覺得原來小說還可以這么寫,一下子拓展了他的思路,,一下子過往的經(jīng)歷,,身邊的人物都成了可以寫的素材,。他嘗試過很多種寫作方式,,比如《檀香刑》主要用了戲劇的方式,像章回體小說致敬,;《生死疲勞》借用了佛家的六道輪回,;早期的《天堂蒜薹之歌》主要是新聞事件的影響;《紅高粱》里面有個人名都用的真實的人名,,只不過事件他做了再加工,;《豐乳肥臀》是寫母親的;《蛙》寫的是計劃生育相關(guān)的,,用的是書信體,;《酒國》則是看到別人的回憶錄,夾雜了作者自己在里面的通信,,真實與虛構(gòu)合成一體,,似真似假。 莫言在里面提過很多次,,小說要“盯著人寫”,,化用了沈從文教汪曾祺的“貼著人寫”。他說虛構(gòu)的東西要描述細節(jié),,細節(jié)描寫的越多,,就越真實。他說在《爆炸》這部小說里光打一巴掌,,他就寫了1800字,,著實是震驚到我了。他還有部小說《四十一炮》,,描寫四十一炮,,寫了1萬多字,。 和同時代的先鋒作家,比如余華,、馬原等作家相比,,他還是有些區(qū)別的,像馬原一直在嘗試小說寫作方式的探索,,敘述的探索,,故事不是很重要;早期余華的作品其實也是敘述和寫作方式的嘗試,,像《細雨中呼喊》《河邊的錯誤》等小說,,確實你看不到什么故事,里面連人物名字幾乎都沒,,但余華的文字很有魅力,,你只要看了,就想著一直看下去,,不知不覺看完,,雖然他并沒講什么故事。他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18歲出門遠行》,,5000多字,,都沒有完整的故事,但看完后,,又覺得充滿了荒誕和真實感,。 莫言的小說卻一直是重視故事的,雖寫作方式做了很多種嘗試,,但他和先鋒小說又有很大的區(qū)別,。 莫言的小說我很早之前看過一部《紅高粱》,其他的一本沒看過,。幾年前看《蛙》沒有看下去,,實話說我覺得他的語言很密很“啰嗦”,接下來我會去看下,。 莫言的演講非常的謙虛直率,,常自嘲甚至自黑,他自謙是個講故事的人,,實際上他是有天分的人,,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聽說書人講完故事后,,復述給家人聽,,并常在里面添油加醋,改編故事情節(jié)。 他從小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饑餓困頓的生活,,對他來說既是痛苦的回憶,又是深埋在地底的寶藏,,就像是待發(fā)掘的礦,。直到他去了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他目睹了巨大的圖書館,,發(fā)現(xiàn)原來世上有這么多書,,他原本以為世上的書他都讀完了。再加上80年代的思想解放,,外來的小說,、藝術(shù)一下子像海浪一樣涌了進來,他如饑似渴的學習,,發(fā)現(xiàn)原來身邊有那么多可以寫的素材,,有那么可以調(diào)用的記憶。在這之前他還常陷入寫什么,,怎么寫的問題,。他一下子覺得小說像一群狗追著他,一本(篇)還未寫完,,新的就已經(jīng)追著他讓他快寫,,你說氣不氣人,? 總結(jié)一下他的寫作思路: 1,、書寫自己熟悉的,學會用大量的比喻,,并充分調(diào)動想象力,。 2、盯著人寫,。 3,、描述細節(jié),細節(jié)越多越真實,。 4,、學會在多個藝術(shù)領(lǐng)域獲取靈感、能量,,比如書法,、音樂、繪畫,、建筑,、電影等等。他說自己年輕的時候就常看塞尚,、梵高,、高更的畫冊。 藝術(shù)的領(lǐng)域精神是相通的,,他會激發(fā)你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在畢飛宇的《小說課》中也有提及,里面提到畢加索特別喜歡看愛因斯坦的物理書,,啥也看不懂,,不過讓他明白了別的東西。 “讀讀不懂的書不愚蠢,,回避讀不懂得書才愚蠢,。”看到這句話,我好像找到我有時也喜歡自虐的理由了,,我有時也會嘗試讀看不懂的小說,,看看不懂的電影,我想的是挑戰(zhàn)自己的大腦,,有時也不免自大,,覺得自己能看懂,一看就瞬間打臉,,我高估了自己,。不過被難度沖擊了大腦,也能產(chǎn)生另外的快感,,這種快感把我陷入一種深刻的思考中,,一種意義的尋找中。雖然看起來也沒啥意義,,但偶爾挑戰(zhàn)一下自己,,才知道自己知道的多么少,不明白的事情又何其多,。 不知不覺寫了這么多,,好像并沒提到如何寫小說。實際上我也在尋找如何寫小說的方法,,三本書無一例外的都提到要多寫多練多閱讀,。 引用下書中的一些話: 杰克倫敦說:你不能坐等靈感上門,,你必須拿著筆去追它,。 海明威說:每天都要寫作。 畢飛宇說:結(jié)構(gòu)永遠是具體的,,它離不開具體的作品,。學習小說的結(jié)構(gòu)一定要結(jié)合具體的作品,,讀多了,,寫多了,你就會結(jié)構(gòu)了,。你一不讀,,二不寫,你讓畢老師給你講“小說結(jié)構(gòu)的技法”,,那個是沒有的,,我也不會講。 莫言說:需要廣泛的閱讀,,從他們那里偷,,從他們那里學,把別人的東西拿過來變成自己的東西,;或者把幾個人的思想通過自己的頭腦,,加工、整理,、提高成你自己的東西,,然后灌注到小說人物形象里去。 看完這幾本書,,我有個簡單的想法:小說是個手藝活,,需要多看多練。 看了這幾本書,,立馬就會寫小說了嗎,?我覺得并不會,但至少可以讓我們了解一些作家寫作的思路和想法,,因為每個人的經(jīng)歷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寫的東西肯定也不一樣,。 我現(xiàn)在覺得好像還差個窗戶紙待捅破,,捅破的前提我覺得應該是得先大量的閱讀,。 對寫小說有興趣的人,,希望能帶給你點滴的啟發(fā)。 |
|
來自: 尋夢向天歌 > 《轉(zhuǎn)載:悅讀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