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浙地》妙山 妙水 妙高臺 奉化溪口是一個建置達千余年的山鄉(xiāng)古鎮(zhèn),這里群山環(huán)抱,,氣勢雄偉,,逶迤壯觀。一脈剡水溪流橫貫東西,,武嶺與剡溪南岸的筆架山遙相對峙,,形成溪流溢口,故名溪口,。 素有“四明第一山”美譽的雪竇山,,海拔六百多米,山岙靈秀,,巖壑雄奇,,瀑布絢麗,林泉幽深,。山上乳蜂呈竇,,山泉如乳從竇溢出,故名雪竇山,。山上有:入山亭,、御書亭、含珠林,、錦鏡池,、商量崗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尤其以雪竇寺,、妙高臺和千丈巖瀑布引人矚目,。 千丈巖位于雪竇山東西邊山脊之上,崇巖壁立,,高達千仞,,故名千丈巖。千丈巖瀑布是從雪竇山中峰白龍洞和屏風山玉龍洞流出的兩股山泉于雪竇寺前的伏龍橋相匯合,,再流經錦鏡池,,穿過關山橋,沖出崖口而形成,。 由于山泉流經的地勢險峻,,急流騰飛,,氣勢磅礴,如玉龍凌空翻滾,,直下千丈,,撞擊懸崖中突出的巨石,頓時水花四濺,,如千萬珠玉落盤,,又像雪花飄舞。崖中巨石又將瀑布分成上下兩段,;上段像玉龍飛舞,,騰云駕霧;下段如珠簾垂地,,又像銀絲倒掛,;經過陽光折射,形成五彩繽紛的彩虹,,氣象萬千,,蔚為壯觀。王安石觀千丈巖瀑布題詩:“拔地萬生青嶂立,,懸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機絲掛,映日還成五色文,?!?/span> 宋真宗趙恒觀瀑布后曾賜名千丈巖為“東浙瀑布”。宋代在此建有“飛雪亭”,,供游人俯覽飛瀑,。從御書亭經百步石階,可到達千丈巖底,,水擊成潭,,潭水碧透,寒氣襲人,。下到瀑底,,聽得陣陣悶雷響聲,仿佛從天邊滾動而來,。抬頭看飛瀑,,空中飄下水珠,直撲潭底,。以雄奇,、壯觀而名聞于世。旁邊磨崖石上刻有“煙聲”兩字,,為一六四二年,,即明崇禎十五年奉化縣令胡夢泰所題,。崖壁上“樂不”兩字,為一九一六年亭下人沈皆誠手書,。詩人樓鑰站在潭邊看千丈巖,,見水氣彌漫,有如飛雪飄舞,,眼花繚亂,,坐潭邊寫下“驚見銀河空外翻,,湍流千丈有余寒,;下流不用長勞望,祗向懸崖頂上看”的著名詩句,。 遠遠望去,,山巖垂直而下,巖石的右側刻著“千丈巖瀑布”五個紅色大字,,在巖石上面特別醒目,,山的夾凹處,一泓泉水從山上噴瀉而下,,水沖擊著巖石,,直入人心,頓時讓人想起李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水聲清脆,水沫揚花,,此情此景,,直惹人醉。 經千丈巖往上不足千余臺階,,到達妙高臺,。妙高臺位于雪竇山,因有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稱“妙高臺”,又名“妙岑嶺”或曰“天柱峰”,。 妙高臺,,妙不可言,高聳入云,,臺閣生風,。又稱妙高峰、天柱峰,。在雪竇山上,,因其峰突起,,截出萬山之表,峰頂有坪如臺而名,。妙高臺有多高,,有人寫過一首詩:“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讀詩后,,知道妙高臺有多高了吧,。 妙高臺峰頂坪臺東西約十三米,南北加倍,。前為懸崖峭壁,,三面峭壁凌空,云霧四合,,如置仙境,。臺周松柏蒼翠,有黃山松之美,。煙雨空濛,,人在云霧中。云霧初開,,憑欄四眺,,爽風迎面,松濤盈耳,,近巒遠崗,,儀態(tài)萬千;臺下亭下湖嵌鑲群峰間,,山光嵐影,,別有風情。下臨深淵,,站在臺邊向下望去,,頭暈目眩。 登雪竇山絕頂俯視,,唯見坪臺不見峰,;涉山下仰望,唯見山峰不見臺,,妙趣橫生,。臺左有伏虎洞,臺右有消凡臺,曾有老虎聽經的美麗傳說,。臺海拔七百余米,,周圍松樟翠竹蔽日,氣候涼爽,。堪稱雪竇山勝景中的一絕,。 站在妙高臺,憑欄而立,,臺下湖水如玉,,群山四合,不知是湖水染藍了山,,還是山染綠了湖水,,腳下的山水奇特的遮上了一層藍瑩瑩、綠澄澄的紗,,雖極力想看明白,,但總是看不真切,,心中不禁起疑:那山那水是真的嗎,?莫不是哪位山水畫大師忘記收走而懸掛在天地間的一幅山水畫作?如果說是畫作,,油畫的彩顯得太厚重了,,畫不出它的清靈;水墨畫的墨顯得太單薄了,,畫不出它的美艷,。也許是大自然的故意賣弄,不多時,,一陣清風掠過山峰,,遮蓋青山的霧紗被吹得了無影蹤。山水頓時還原了本色,,連瑕疵都暴露在你眼里,。 妙高臺又名曬經臺,“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 宋代樓鑰作《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 妙高臺始建于唐代。至清初,,妙高臺北首,,建棲云庵,筑石奇禪師舍利塔,。妙高稱臺在清代,,那時妙高臺建有棲云庵,,高僧石奇禪師在此圓寂,筑舍利塔,。 相傳蔣氏的第二代始祖蔣宗霸是布袋和尚的嫡傳弟子,,跟隨布袋和尚云游四方,雪竇寺自然是日常駐足之處,。信奉佛教便成了蔣家傳統(tǒng),,直到蔣介石的祖父蔣玉表一代,虔敬信佛更到了專心修行,、世事不問的地步,,連日常維持生計的玉泰鹽鋪也交付兒子蔣肇聰照管。蔣介石的生母王彩玉一生茹素禮佛,,記誦經書,。在其前夫去世后,發(fā)愿出家三年,,拜雪竇寺果如禪師為師,,住金竹庵。三年后返俗嫁蔣家,,生下蔣介石后,,常帶年幼的蔣介石來雪竇寺禮佛誦經。這使年幼的蔣介石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甚至在其顯赫后,,每一次回鄉(xiāng),必到雪竇寺瞻拜,。 據(jù)《武嶺蔣氏宗譜》記載,,蔣介石8歲時“始上雪竇山見妙岑嶺愛之”,“中華民國十六年蔣介石先生建山莊于其地”,,自題門楣“妙高臺”,。山莊為中西合璧,大門內兩旁平房各1間,,平頂曬臺,。天井后3間2層樓房,總建筑面積436平方米,。樓上走廊與曬臺相連,,芳草綠樹環(huán)回縈繞,青山碧水擁來眼前,,用賞心悅目絕不足言其妙,。據(jù)說1949年5月蔣氏逃離大陸以前曾來此登臨,風光依舊,山河不再,,蔣介石不由“神采黯然”,。他此時想的已經不再是他的軍國大事,熟悉的鄉(xiāng)音和汩汩流淌的奉化江水,,勾起的只能是英雄末路的慘淡和背鄉(xiāng)離井的憂傷,。 蔣介石1928年在此建別墅,自題匾額“妙高臺”,, 蔣宋曾來此消夏避暑,。“文革”時期,,建筑被毀,,現(xiàn)建筑為1986年重建。重建復原,,但原放在正門入的石塔被換了位置,,放在了中間。這座石塔是清末民剛開始的時候雪竇寺的住持和尚的浮屠,,因蔣介石很是敬重他,,故在造妙高臺時把它移了過來 現(xiàn)懸掛于正廳的匾額據(jù)導游說是蔣介石的真跡,此匾額是一位蔣家族人于“文革”期間偷偷拿回家中,,當作家庭“案板”才得以保留下來,,重建妙高臺時捐出,。 妙高臺現(xiàn)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思襯著:它除了風景秀美之外,同蔣介石的政治生涯不無關系,。 風云突變,,山雨欲來,我急順原路下山,?;厥酌罡吲_,面目依稀可辨,。 其實,,妙高臺的山勢并不算太高,海拔僅600多米,,其名稱取自“妙不可言,、高不可攀”。因蔣介石曾在那里修建別墅而聞名于世,,所以,,去溪口不能不去妙高臺。 妙高臺的傳說:妙高臺,賞月佳處,,當?shù)?/span>流傳著名士蘇東坡曾在此賞月的軼事,。 據(jù)傳“梁紅玉擊鼓戰(zhàn)金山”的故事也發(fā)生在這里。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用四千水兵將幾萬入侵的金兵圍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臺親擂戰(zhàn)鼓,,鼓氣助陣,大破金兀術部眾,。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戲劇舞臺,,英風千載,流芳百世,。 很早以前,,雪竇寺有個和尚,名叫知和,,每日天沒亮就爬到妙高臺,,坐在平臺的大青石上做功課。其他和尚念經時仿佛口含核桃,,念的經含混糊涂聽不清,,知和和尚念經牙口清亮,抑揚頓挫,,有聲有色,,很是好聽。因妙高臺地勢高,,聲音傳得遠,,方園十里都能聽得清知和和尚的念經聲。 對面高山上有一只老虎,,剛生了小虎,,聽到念經聲,心生煩燥,,恨不得竄上高臺把和尚一口吃掉,,但又怕小老虎受驚嚇,只好趴著不動,,每日聽經,。過了半個月,老虎竟然聽出味道來,,越聽越想聽,。 一日清早,知和和尚正念一段觀世音從珞伽山跳到普陀山除蛇妖經,,感到耳朵背后有些癢癢的,,便伸手去抓,,卻碰著一個毛茸茸,粘乎乎的東西,,回頭一看,,一只老虎在其后頸頭。知和和尚心想,,今天橫豎是個死,,索性死得爽氣點,便閉上眼睛,,繼續(xù)念經,。念了幾遍,并沒有覺得老虎有動靜,,回頭去看,,原來老虎也象和尚一樣盤坐著,豎著耳朵,,閉著眼睛聽經,。和尚心想:佛法無邊,老虎也畈依,。于是念經念得更加有勁,。第二天一早,和尚還沒到來,,老虎已經坐在前一日坐過的地方,,和尚索性把老虎收做徒弟,給其做一只滕籠,,讓老虎坐在籠里聽經,。直到老和尚坐化,老虎也就失蹤了,。 妙高臺,,僧人棲魂之地,,風景秀麗,清凈空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