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來到清華大學(xué)???,這是清華大學(xué)的校門,,多白?!?/span>
簡簡單單一條追星視頻,,卻讓李雪琴這位東北姑娘意外走紅,大家戲稱她為“追星錦鯉”,。
本以為她跟一眾陡然爆紅的草根博主一樣,,熱度過后便消失在大眾視野里。
沒想到她再度爆紅,,紅到熱搜一個接一個,。
原因是李雪琴參加了第三季《脫口秀大會》。本以為是陪跑,,沒想到她卻成了本季大會的一匹黑馬。
大家最喜歡看她調(diào)侃自己的生活,,每一句都令人捧腹不已,。
“在我媽眼里,宇宙的盡頭就是鐵嶺,?!?/span>
“宇宙都有盡頭,北京地鐵沒有,?!?/span>
可誰也想不到,這位給眾人帶來歡樂的姑娘,,曾自曝患有抑郁癥,,還因此退學(xué),甚至嘗試過割腕自殺,。
抑郁癥是一種精神疾病,,大眾往往將它與低落、悲傷等負面情緒聯(lián)系到一起,。然而事實卻是:看似開朗樂觀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不僅李雪琴,,一些喜劇明星也是抑郁癥患者,,如:卓別林、憨豆先生,、金·凱瑞等,。
為何眾人眼里的“開心果”,都患上抑郁癥,?
加拿大著名心理醫(yī)生羅伯特·戴博德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里,,為我們揭示了以下三個原因,。
一、壓抑憤怒情緒是傷己的利刃
羅伯特·戴博德醫(yī)生認(rèn)為別人眼里的“開心果”,,之所以容易患上抑郁癥,,是因為他們不擅長釋放憤怒情緒。憤怒情緒積攢過多,,最后傷害的只有自己,。
李雪琴上初中之后,父母離婚了,。她媽媽因此大受打擊,,情緒失控。每每這時,,她就是媽媽的“出氣筒”,。
有時候她寫完作業(yè),無聊看會電視,,媽媽都能把她罵一頓,。她只能忍氣吞聲,等媽媽罵完,,她還得哄媽媽開心,。
高考結(jié)束后,她覺得考得不理想,,有些沮喪,。可是見到媽媽比她更沮喪,,她還得假裝開心,,寬慰媽媽。
李雪琴后來坦言,,她感覺自己與媽媽互換了身份,,再不能像小時候那樣想哭就哭,想鬧就鬧,。心里難過的時候,,她就在外面哭,哭完回到家,,還得打起精神安撫媽媽,。
心理學(xué)上稱這樣的狀態(tài)為“適應(yīng)型兒童”。是指一個人在兒童時期壓抑了自己的本能情緒,,去適應(yīng)父母的行為狀態(tài),。它與“自然型兒童”一起,組成了“兒童自我狀態(tài)”,。
“自然型兒童”狀態(tài)是指處于快樂,、悲傷,、憤怒、恐懼等情緒時的狀態(tài),。這兩種兒童狀態(tài)不單是孩子身上才會有,,很多成年人身上也會有。
我們進入兒童狀態(tài)后,,感受和行為與小時候的自己如出一轍,,與實際年齡并無關(guān)系。那些在公眾場合,,稍不如意便大吵大鬧的人,,便是處于“自然型兒童”狀態(tài)。
而處于“適應(yīng)型兒童”狀態(tài)的人,,他們習(xí)慣壓憤怒情緒,,不將其表露出來。但憤怒情緒如同煤氣罐里的煤氣,,要么越攢越多,,最后爆發(fā);要么換種方式釋放,。
比如孩子撒潑就是釋放憤怒情緒的一種。當(dāng)父母對孩子說:“不行,,你不能這樣,!”的時候,這種命令式的語氣讓孩子感到十分憤怒,,他又不能用暴力或攻擊性的行為去回應(yīng),,唯一能做的就是躺倒在地,撒潑打滾,,又吵又鬧,。
而李雪琴釋放憤怒情緒的方式是傻笑。媽媽罵她的時候,,她傻笑,;老師罵她的時候,她也傻笑,。哪怕被罵哭了,,她也是邊傻笑邊哭。
但隨著情緒的積攢,,這樣的排解方式開始不管用了,。她于是自殘,在手腕上割口子,,以此來緩解內(nèi)心的痛楚,。這時候的她,,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抑郁癥的深淵,。
而推她入深淵的,,是她的父母還是老師?
二,、誰在對我們進行審判和懲罰
羅伯特·戴博德醫(yī)生說,,令我們陷入抑郁癥深淵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
這很令人不可思議吧,?估計不會有人愿意承認(rèn)這一點。但只要我們回顧一下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便會發(fā)現(xiàn)真相就是如此殘忍,。
李雪琴在采訪中說道,自從家里出事之后,,她就暗下決心,,自己一定得撐住。她不希望別人同情她,,說她被家庭給耽誤了,。尤其不希望媽媽有這樣的負罪感,她擔(dān)心媽媽會崩潰,。所以她要求自己,,每次都要考第一名。
所幸她的學(xué)業(yè)之路頗為順暢,,高中讀的是省重點,,大學(xué)讀的是北大,之后又考上了紐約大學(xué)的研究生,。
但這并不能給她帶來喜悅之情,,反而因為身邊有太多精英,她認(rèn)為自己資質(zhì)平庸,,缺乏才華,,難成大器。
這種感受在紐約讀研的時候尤為深刻,。
她說曾遇到過一位老鄉(xiāng),,起初相聊甚歡。后來老鄉(xiāng)得知她學(xué)歷,,嫌她學(xué)歷低,,不再搭理她。這讓她很受傷,。慢慢地,,她變得不愛與人交往,,把自己封閉起來。她的狀態(tài)也越來越不穩(wěn)定,,常常因一點小事自責(zé),。自殘行為也時有發(fā)生。
長期的自我施壓之下,,她崩潰了,。她給媽媽打電話,說她扛不住了,,想休學(xué),。媽媽說,那就回來吧,。
回國后,,她開始跟朋友創(chuàng)業(yè),但一直不溫不火,。直到成為“追星錦鯉”,,再到脫口秀大會的黑馬,她徹底火了,。
火了之后,,大家都開始夸她,捧她,,說她干啥都能行,。這些追捧帶給李雪琴的不是驕傲,而是恐慌,。她說,我不行,,這一切全憑運氣,。
這不是她在自謙,真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想法,。哪怕在脫口秀大會上,,她講得最多的也是“我要被淘汰了”。
其實說到這里,,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直在否定李雪琴的,不是別人,,正是她自己,。為何她會跟自己過不去呢?
羅伯特·戴博德認(rèn)為,,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除了住著“兒童自我狀態(tài)”,,還住著“父母自我狀態(tài)”,。它來自我們童年時候從父母那學(xué)到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而“父母自我狀態(tài)”里,,有“挑剔型父母”,。“挑剔型父母”就像一位法官,,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審判和懲罰,。有的人拿它審判別人,而李雪琴,,拿它審判自己,。
“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yán)苛,?!?/span>
在“挑剔型父母”的挑唆下,我們審判自己,、懲罰自己,、折磨自己。嚴(yán)重者會自殘,,甚至自殺,。哪怕是輕判,這種譴責(zé)和懲罰也極可能伴隨一生,,如同無期徒刑,。
如果我們的體內(nèi)也住著一位“挑剔型父母”,我們該如何與之決裂,?
三,、青春叛逆期,一段我們不能缺席的人生歷程
羅伯特·戴博德醫(yī)生告訴我們,,一定不能忽略青春叛逆期,,這是脫離“兒童自我狀態(tài)”和“父母自我狀態(tài)”的一個關(guān)鍵時期。
很多父母提起青春叛逆期,,就會心驚膽戰(zhàn),,生怕孩子進入這個階段。但其實成長的過程就是脫離對父母的依賴,,獲得獨立的過程,。青春叛逆期,就是這一過程的體現(xiàn),。
而李雪琴,,缺的恰是這個過程。她曾說:“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可以說在小學(xué)就結(jié)束了,。”父母離婚的時候,,也是她長大的時候,。她變得懂事,不再逃課,,學(xué)習(xí)也特別好,,在初中一直是第一名。
她努力活成“別人家的孩子”,,一點都沒讓爸媽操心過,。這是一位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姑娘,她把生活的難題,,都攬到了自己肩上,。
李誕說過:“生活足夠倒霉的話,你不需要創(chuàng)作,,說就好了,。”
李雪琴做到了。她把痛苦當(dāng)成段子一樣說出來,,博大家一笑,。她謙虛地說,自己不會說脫口秀,,到這兒純屬丟人現(xiàn)眼,,大家千萬別對她抱有期待。
在她的世界里,,她認(rèn)為自己不好,,別人好。這個好不是道德上的好壞,,而是指一切意義上的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yī)生》這本書里,將這種人生觀劃到“我不好,;你好?!钡娜松鴺?biāo)里,。作者在書里說道,在這個人生坐標(biāo)里的人,,很喜歡玩幾個心理游戲,。
第一個游戲是“我真不幸”。在這個心理游戲里,人們總是認(rèn)為自己是不幸的,,不小心打碎一個杯子,,都是他們不幸的證明。
第二個游戲是“可憐弱小的我”,。在這個游戲里,,人們會認(rèn)為其他人都找他的茬,都在欺負自己,。
這個游戲往往會引發(fā)第三個游戲——“不論我做什么都要愛我”,。很多人有意無意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一團糟,或是惹上各種麻煩,,就是想看看別人能容忍他們到什么程度,。如果別人因此排斥他們,他們就會說:“你看,,我早就說過你會這樣對我,,我真是太失敗了?!?/span>
如果想從這種糟糕又混亂的境地里走出來,,就需要進入“成人自我狀態(tài)”。
“成人自我狀態(tài)”與“兒童自我狀態(tài)”,、“父母自我狀態(tài)”一起,,組成我們的人格。而“成人自我狀態(tài)”相比于其他兩個狀態(tài),,更為理智和成熟,。它能讓我們從悲傷和不幸中振作起來,能控制沖動,,也能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進入“成人自我狀態(tài)”的關(guān)鍵是反抗對父母的依賴,,這也是青春叛逆期的開啟,。
李雪琴曾說:我媽媽是我?guī)Т蟮模沂俏覌屛ㄒ坏木裰巍?/span>從她的描述中,,好像是母親更依賴她,。其實在母女相依為命的這些年里,已經(jīng)分不清誰更依賴誰了,。
從北京辭職回鐵嶺,,她說是想念鐵嶺的鐵鍋燉大鵝了。但我們都知道,,鐵嶺不僅有鐵鍋燉大鵝,,還有她的媽媽。
但即使是母女,也是彼此獨立的個體?,F(xiàn)在媽媽已經(jīng)再婚,,有了自己的幸福。而李雪琴,,也學(xué)著離開母親,,重新上路。她又回到了北京,,開啟了她的事業(yè)新旅程,。
李雪琴曾是不幸的,但她又是溫暖的,,她承受著痛苦,,卻給別人帶來歡樂。雖然她的內(nèi)心住著壓抑住她情緒的“適應(yīng)型兒童”,,還有嚴(yán)厲審判她的“挑剔型父母”,,但她也在慢慢擺脫依賴,追求內(nèi)心的獨立和強大,。我們也衷心祝愿這位“又喪又真實”的姑娘,,擺脫抑郁癥,迎來她的“成人自我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