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的心事》 謝有順 著 海峽文藝出版社2022年11月 謝有順教授的新著《散文中的心事》近期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面世,該書分為“散文的寫法”“散文的神態(tài)”“藝術(shù)實現(xiàn)的方式”“記憶書寫的倫理”“散文背后的人”“話語的精神基座”六章,。正如謝有順老師所說,,“只有會讀散文了,才能了悟,、闡釋散文的精微和妙處,。”他把自己當(dāng)作散文的熱心讀者,,又自覺地承擔(dān)批評家,、理論家的角色,以點帶面,,以體探論,,探尋散文的理論內(nèi)涵。文藝批評今日選取該書第六章中一小節(jié)《筆墨從胸襟里來》,,推送給大家先睹為快,。 謝老師認(rèn)為當(dāng)代散文的困境,主要問題是規(guī)范太多,,不夠自由,,也不夠誠懇。另外,,散文境界一直上不去,,問題在人身上。散文所遇見的各種問題,,歸結(jié)起來都和寫作者內(nèi)心對世界,、自我以及對這種文體的體認(rèn)有關(guān)。散文的寫作,,不僅是為了讓這個世界多一篇文章,,而是要讓這個世界多一個有腔調(diào)、有力量的“我”。同時,,人即風(fēng)格,,人立起來了,才會有與之相呼應(yīng)的語言和文體,。 本文選自《散文中的心事》(謝有順著,,海峽文藝出版社2022年11月),感謝謝有順老師授權(quán)文藝批評轉(zhuǎn)載,! 散文自古皆有,,但把它作為一種文體提出來,還是五四以后的事情,。古代的文類劃分,,并無叫散文的一類,序跋,、論辯,、書說、奏議,、碑志,、雜記、贈序等等文字,,現(xiàn)在大約可以歸到散文里來,,但如此寬泛、蕪雜的門類,,與周作人所說的“美文”卻相去甚遠(yuǎn),。周作人把符合敘事與抒情這一審美特征的文章單獨歸類出來,以“美文”名之,,也就是后來我們所說的散文,。當(dāng)時,找到這個文學(xué)性很強的命名,,周作人多少是有點興奮的,,他說這種“記述的”、“藝術(shù)性的”“美文”,,“在現(xiàn)代的國語文學(xué)中,,還不曾見過這類文章”,接著馬上又說,,“古文里的序,、記與說等,也可以說是美文的一類”[1],,為自己的論斷留了余地,。只是,,他在性情上也許更接近晚明的公安派,故又稱“中國新散文的源流我看是公安派和英國的小品文兩者所合成”[2],。他一方面是不滿足于《新青年》上隨感錄式的憤激,、“滿口柴胡”、以議論為主的文字,,盡管他自己也為《新青年》寫這類專欄文章,,他心里希望文章能多一點藝術(shù)美感和抒情的成分,以區(qū)別于“論文”,,他在編選《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一集》的“導(dǎo)言”里就明確說,,“議論文照例不選”,只選了顧頡剛的一篇《古史辨序》[3],;另一方面,,他從西方的文論中得啟示,,想在新文學(xué)中創(chuàng)生一種以前沒有的文體,,并說對于這類“美文”,“治新文學(xué)的人為什么不去試試呢,?”[4]因此,,對于散文文體的歸類與定義,周作人是開路者,,后來還有人提出純散文,、絮語散文、文學(xué)散文,、小品文等說法,,延續(xù)的幾乎都是周作人的思路。
直至今日,,現(xiàn)代散文所劃定的基本疆界,,尤其是他們對散文的重要觀點,仍在影響中國當(dāng)代散文的寫作與研究,。 比之小說,、詩歌、戲劇對西方文學(xué)流派的狂熱學(xué)習(xí),、大膽移植,,這幾十年來,散文的守舊和惰性是明顯的,。諸多文體當(dāng)中,,散文的變化恐怕是最少的。也偶有人談散文革命,,但任何的文學(xué)革命,,我想都是為了讓文學(xué)能夠更真實地書寫、更有效地自我表達(dá),不然,,革命也不過是一種口號,,并無多少實質(zhì)的意義。如果把文學(xué)革命限定在文體和修辭層面,,小說,、詩歌、戲劇或許大有可為,,但對于散文,,卻未必必要。我也知道一些新銳散文家,,正在實踐一種新的話語方式,,他們希望由此獲得對散文新的認(rèn)識和重構(gòu)。這樣的努力值得期許,。只是,,如果把散文革命只等同于如何使散文的語言更加奇崛、意象更加晦澀,、隱喻更加豐富,、結(jié)構(gòu)更加復(fù)雜,而在自我表現(xiàn),、靈魂審問上還是舊有的那套,,很多的探索也可能是一種話語泡沫??傮w而言,,散文更接近一種反對裝飾、修辭退隱的文體,,它的最高境界,,往往是樸質(zhì)、平實和淡定,,它傳遞給讀者的,,不應(yīng)是華麗的辭藻或迷途般的結(jié)構(gòu),而應(yīng)讓讀者觸碰到文字后面那顆真實,、淳樸的心,。 散文的后面站著一個人,一個成熟,、健旺,、坦蕩、執(zhí)著的人,,他感受著,,思想著,,他的記錄和書寫仿佛就是為了呈現(xiàn)這個感受著、思想著的人,,它的赤裸與真實,,常常是散文之所以能打動人心的重要原因。 至少,,文學(xué)史上普遍推崇的好散文,,多數(shù)是質(zhì)樸、清澈的,。寫散文的人,,多半也是為了表達(dá)自己的人生感受和自由心性,并沒有哪個人,,端著寫作的架子而能把散文寫好的,。散文作為一種自由主義的文體,是最做不得假,、最能照見寫作者容貌和心思的,。梁實秋在《論散文》里有一段話,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散文是沒有一定的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時也是最不容易處置,,因為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隱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的性格纖毫畢現(xiàn)地表示出來,?!盵5]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真實,,這成了散文寫作的核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林語堂提倡寫散文時“不說別人的話”[6],,在他看來,,“小品文即在人生途上小憩談天,意本閑適,,故亦容易談出人生味道來”[7]——“人生味道”四字,,說的正是散文的味道。散文很多是娓娓道來的,,他是一個人心跡的真實流露,。一個散文家,如果對生活和世界沒有觀察與思索,,對人生沒有覺悟,,他的文字里,就傳達(dá)不出個人的味道來,,語言多半也是單調(diào),、寡淡的。以前讀汪曾祺的散文,,讀著讀著就會停下來,,因為心里總有一種驚訝:他那么樸白的語言里,原來藏著那么深的感情和想法!——我停下來,,就是為了體會他文字里那種人生的味道,。汪曾祺的散文,有一種高明,,那就是在親切中,,不知不覺地讓你分享了他的人生。沒有一點壓力,,更不會強迫別人接受他的看法,,可以隨時拿起來讀,也可以隨時放下,,這樣的散文,,就是有境界的了。 當(dāng)代散文的困境,,主要問題還是規(guī)范太多,,不夠自由,也不夠誠懇,。什么是自由,?“'自由’在中國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歐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從外力裁制之下解放出來,,才能'自己作主’”[8]。胡適這話用來形容散文是很貼切的,。今天的散文要的就是“解放”,,就是“自己作主”。自己作主了,,就自由了,;自由了,才有為文的資格,。只是,,這話說起來容易,,真正落實到寫作實踐中,就難了,。就像當(dāng)代散文,,數(shù)量龐大得驚人,可屬于自己的話語太少,,附著在流行話語或者習(xí)慣性話語這一層面上的散文作家太多,,架子拉得很大,真切的東西卻是不多的,。說到底,,還是散文背后的那個人不成熟、不超拔,。郁達(dá)夫說:“五四運動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fā)現(xiàn)?!盵9]他這話是在給《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二集》的“導(dǎo)言”里說的,,意思是,以前的人,,要么為君而存在,,要么為道、為父母而存在,,直到現(xiàn)在,,才懂得什么叫為自我而存在了??梢?,散文里是有一個自我的,這個自我,,需要散文家去發(fā)現(xiàn)。只有這個“自我”,、“個人”被發(fā)現(xiàn)了,,寫作才能說自己的話,才能談自己的人生感受,。 我認(rèn)為這是散文的根本問題——背后是不是站著一個人,?是不是站著一個真實、自由,、健旺,、有赤子之心的人?散文的寫作,,背后如果沒有人,,或者背后的人不成熟,,語言再華麗,修辭再絢爛,,都是俗的,、失敗的。 關(guān)于這一點,,我喜歡舉《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里寫的例子,。香菱姑娘想學(xué)作詩,向林黛玉請教時說:“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林黛玉聽了,就告誡她:“斷不可學(xué)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xué)不出來的,。”后來,,林黛玉向香菱推薦了《王摩詰全集》,,以及李白、杜甫的詩,,讓她先以這三個人的詩“作底子”,。林黛玉的詩寫得好,對詩詞她也有自己獨到的看法,,是一個心氣高,、才氣足的奇女子。以前讀《紅樓夢》,,讀到這里,,總是有點不明白,何以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是不可學(xué)的,,初看起來,對仗很是工整啊,,但林黛玉說“斷不可學(xué)這樣的詩”,,至于為何不可學(xué),她沒有作進一步解釋,。這個疑問,,直到讀了錢穆的《談詩》一文,才算有了答案,。錢穆是這樣解釋的:“放翁這兩句詩,,對得很工整,。其實則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沒有人,。若說它完全沒有人,,也不盡然,到底該有個人在里面,。這個人,,在書房里燒了一爐香,簾子不掛起來,,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寫字,或作詩,。有很好的硯臺,,磨了墨,還沒用,。則是此詩背后原是有一人,,但這人卻教什么人來當(dāng)都可,因此人并不見有特殊的意境,,與特殊的情趣,。無意境,無情趣,,也只是一俗人,。盡有人買一件古玩,燒一爐香,,自己以為很高雅,,其實還是俗。因為在這環(huán)境中,,換進別一個人來,,不見有什么不同,這就算做俗,。高雅的人則不然,,應(yīng)有他一番特殊的情趣和意境?!盵10]寥寥幾句,令人豁然開朗,。陸放翁這句詩的問題,,就出在“背后沒有人”。修辭是精到的,,可假若一種文字里,,看不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旨趣,,這樣的文字,如何感染人,?又如何不俗,? 《紅樓夢》 作者: [清] 曹雪芹 著 / 高鶚 出版社: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出版年: 1996年12月 筆墨是從一個人的胸襟里來的。胸襟小,,筆墨里的氣象就?。恢既に?,文字里的味道也俗,。詩歌寫作是這樣,散文寫作就更是如此了,。梁實秋說,,“有一個人便有一種散文”[11],余光中也說:“在一切文體之中,,散文是最親切,、最平實、最透明的言談,,不像詩可以破空而來,,絕塵而去,也不像小說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隱身衣,。散文家理當(dāng)維持與讀者對話的形態(tài),所以其人品盡在文中,,偽裝不得,。”[12]今天的散文,,境界一直上不去,,問題就出在人身上。人的胸襟窄小,、旨趣庸俗,,再加上知識的負(fù)累、人格的偽裝,,散文的精神命脈就斷了,。散文家是很容易跟著潮流走的,但我總以為,,散文家要把自己的姿態(tài)盡可能地放低,,不要被知識和史料嚇傻了,更不能落入流行話語之中,還是要說自己熟悉的話,、自己喜歡說的話,。張愛玲說,散文是讀者的鄰居,。這話說得好,。和鄰居你能說些什么呢?無非是家長里短,,或者關(guān)于生活和人生的雜亂想法,,但無論說什么,一定都是親切的,、真實的,。 周作人也將自己的寫作,比作“尋求想像中的友人,,請他們聽我的百無聊賴的閑談”[13],。——寫作不僅是“閑談”,,還是“百無聊賴的閑談”,,這個時候,怕是裝不了假了,,因為對面坐著的是“友人”,,是你的知己。我不止聽一個散文家說過,,他們在寫作時,,總是設(shè)想有一個讀者,在傾聽自己說話,。這個人,,很可能是身邊的熟人。這一點,,是散文和小說不同的地方,。小說家也有假想的讀者,但那個讀者,,更多的是看戲的人,,可以是陌生人;散文所假想的讀者呢,,好像多是熟人,,因為你所說的,是你真實的人生和感悟,。作者可以隱藏在小說的背后,,但在散文中要隱藏是比較難的,,一隱藏就假了,,成了虛偽的文,。即便是一些比較知性的文字,也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的,。我讀周作人的散文時就常有這種感覺,。他當(dāng)年給《亦報》《大報》寫的隨筆小品,篇幅都很短小,,每篇也就五六百字吧,,雖然也有“文思枯窘”“不是乏味便多生湊”(周作人自語)的時候,可絕大多數(shù)篇章,,周作人都寫得自然從容,,情趣盎然,達(dá)到了散文隨筆這一文體的極高水準(zhǔn),。對于這些文字,,周作人自道:“原以識小為職,固然有時也不妨大發(fā)議論,,但其主要的還是在記述個人的見聞,,不怕瑣屑,只要真實,,不人云亦云,,他的價值就有了?!盵14]一九二三年,,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xué)》中論述晚清至“五四”前后的文學(xué)變化時,認(rèn)為周作人等人的“小品散文”,,“用平淡的談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卻是滑稽,。這一類作品的成功,就可徹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了”,。[15]胡適這話,,是指著白話文的發(fā)展而說的,但也道出了周作人這類散文最重要的特點,。周作人在談到自己的寫作時,,自定了兩個寫作標(biāo)準(zhǔn):“一是有意思,二是有意義,,換句話說也即是有趣與有用,?!盵16]——周作人的很多散文,如《故鄉(xiāng)的野菜》《喝茶》《鳥聲》《烏篷船》,,大約都是有趣也有用的篇章,,文字也并不難讀,面對這樣的散文,,如果批評家硬要用微言大義去闡釋它,,恐怕是多此一舉了。 《自己的園地》 作者: 周作人 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8年9月 有一種散文是只適合閱讀,、回味和享受的,,它未必適合闡釋。朱自清,、梁實秋,、周作人、沈從文,、汪曾祺等人的散文就是這樣,。我們都知道它好,但很難說清楚它好在哪里,。周作人的散文尤其如此,。不是有人說他的散文是閑適的嗎?但周作人自己卻說:“拙作貌似閑適,,往往誤人,,唯一二舊友知其苦味……”[17]貌似閑適實為苦澀,這可能才是周作人散文的真諦,??墒牵l能夠讀出周氏散文中的“苦味”,?有時并不是批評家,,而是讀者——那些以孤獨的心體認(rèn)世界、以樸素的眼光感受美的讀者,。批評家要想對散文進行有效的發(fā)言,,我想,他就必須重新成為一個用心的讀者,。許多時候,,散文里的心靈秘密,是用另一顆心去感受的,。好的散文里,,有情懷、有心境,,它需要另一種情懷和心境的回應(yīng)——散文的閱讀契約正是建基于此,。 人心的呢喃,、智慧的警覺、語言的美感,,這大約稱得上是散文寫作的話語倫理,。理解這三點,無論是對于散文的寫作還是閱讀,,都大有助益,。作為一種古老的文體,散文最初肯定起源于說話,,既然是說話,就必定是為了表情和達(dá)意,。情發(fā)于心,,而意通智慧。怎樣才能表好情,、達(dá)好意呢,?這就有了語言和修辭的講究?!靶揶o立其誠”,,誠者,心也,,關(guān)乎真實和誠摯——歸根到底還是講背后那個人,。胡適還有一篇文章,就叫《什么是文學(xué)》,,是為“答錢玄同”而作的,,他明確提出:“文學(xué)有三個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動人,,第三要美,。”論述的過程中,,胡適舉了不少古人的詩文為例,,旨在說明很多寫作為何失敗,無不因為寫得不明白,、不動人,、不美。我相信,,胡適寫作此文時,,暗中所比對的,肯定是散文,。他自己的散文,,實踐的就是明白,、動人和美的主張。什么是“明白清楚”,?就是要“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決不會誤解”,。什么是“有力能動人”,?就是“懂得了,還要人不能不相信,,不能不感動,。我要他高興,他不能不高興,;我要他哭,,他不能不哭;我要他崇拜我,,他不能不崇拜我,;我要他愛我,他不能不愛我,。這是'有力’,。這個,我可以叫他做'逼人性’”,。什么是“美”,?不存在孤立的美,“美就是'懂得性’(明白)與'逼人性’(有力)二者加起來自然生的結(jié)果”,。[18]因為是與友人通信[19],,胡適說的都是大白話,道理也簡單,,但這種簡單似乎今天讀來還有用,。 經(jīng)過了一個世紀(jì),判斷散文寫作成功與否的標(biāo)志,,仍可參考胡適這三個詞:明白,、有力和美。今天散文在數(shù)量上繁盛了,,品質(zhì)卻低迷,,不在于知識不夠、文化匱乏,,而恰恰是在這樣一些簡單問題上疏忽了,。有些年,散文界盛行“文化大散文”,,目的就是想補上知識和文化的課,,以為有了文化,,散文就會前進,實際情況如何呢,?好文章很少,,多了不少新八股文,散文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公共寫作的時代:無論從經(jīng)驗類型,,還是話語方式上,,都有點千人一面,無非就是歷史考據(jù)和人文山水,。這場最初發(fā)端于余秋雨的散文革命,,被諸多平庸者所模仿之后,頓時變成了一場盛大的文化撒嬌和集體出游——淳樸的有感而發(fā),,這原本屬于散文獨有的話語方式,,反而不太受人重視了。 明白,、有力、美的散文,,太少了,。這里面固然有散文革命上的誤區(qū),恐怕也有批評家的責(zé)任在里面,。很長一段時間來,,散文的寫作是受批評家影響的;而多數(shù)批評家,,他們的閱讀興趣,,包括他們樂意進行闡釋的,大多集中在那些意義結(jié)構(gòu)比較復(fù)雜的散文上,。以魯迅的散文為例,,他的雜文、隨筆,,特別是《野草》,,充滿著精神的迷途結(jié)構(gòu),多義而龐雜,,每一個人,,都能從中讀出不同的感悟來,這樣的散文,,自然適合闡釋了,。他的一句“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秋夜》),,我們就可從中讀出無窮的孤獨和意味來;他的一篇《女吊》,,篇幅并不長,,里面的灰暗和絕望卻著實令人驚心動魄。魯迅這種思想個性鮮明,、語言充滿隱喻的散文,,確實是適合闡釋的(哪怕是誤讀);或者說,,他的許多散文,,只有被充分闡釋之后,才能為一般讀者所理解,。魯迅的這種散文傳統(tǒng),,在當(dāng)代已被簡化為意義型的寫作,成了某種革命的精神象征,??墒牵⑽娜绻挥嘘P(guān)乎革命,、意義一類的文字,,顯然就過于單調(diào)了。散文的魅力和價值,,也許就在于它的文體的豐富(葉圣陶在《關(guān)于散文寫作》中說,,“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外,,都是散文”)和內(nèi)容的廣闊(林語堂在《人間世》的“發(fā)刊詞”中說,“包括一切,,宇宙之大,,蒼蠅之微,皆可取材”),。我喜歡魯迅的尖銳與沉重,,但我也重視輕松、有趣的閑筆文字,,它們都能讓人看出一個作家的心性,。試想,如果《魯迅全集》沒有《朝花夕拾》里那些涉筆成趣的篇章,,作為“戰(zhàn)士”的魯迅形象豈不是要比現(xiàn)在堅硬許多,? 魯迅的散文,具有精神和時代語境上的不可重復(fù)性,這決定了他的話語方式是不可模仿的,。他的文字,,比如《野草》,大約算得上是散文中的異端,。當(dāng)然,,魯迅也有很多淳樸的文字,記述自己童年生活的那些,,尤為動人,,只是,這些文字的闡釋空間遠(yuǎn)不如其他一些散文,、雜文大,。拿當(dāng)代散文來說,很多批評家,,更愿意去闡釋余秋雨,、王小波、張承志,、史鐵生,、韓少功、劉亮程等人的散文——這些人的散文,,都是優(yōu)秀的,,更重要的是,它們都事關(guān)一些大的精神話題,,批評家在他們身上很容易就能找到用武之地??闪硗庖恍┥⑽哪?,比如沈從文、汪曾祺,、于堅,、陳冠學(xué)等人的散文,他們的文字多為大白話,,在這樣的文字里,,你總結(jié)不出大的散文話題,但作者的心境,、想法,、對語言的講究都蘊含在一字一句里了。汪曾祺在《小說的散文化》一文中說,,散文具有“大事化小”[20]的功能,,這表明,有一類散文所深入的是個人情趣和個人瑣事的世界之中,,它不像那些革命性散文或思想性散文那樣,,一眼就能讓批評家識別出作者在散文里的話語追求——許多的散文好像是沒有多大追求的,,它們僅僅是為了呈現(xiàn)個體的狀態(tài),個人內(nèi)心那點微不足道的情趣,。汪曾祺自己的散文就是這樣,。事無論大小,情無論深淺,,在他的散文里都慢慢道來,,不動聲色,文辭樸白,,卻韻味悠長,,那種閑心和風(fēng)度,確實不是一般人所能學(xué)得到的,。 《朝花夕拾》 作者: 魯迅 出版社: 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 副標(biāo)題: 朝花夕拾(插圖本) 出版年: 1979年12月 這個時候,,批評家還有什么用?他還能找出怎樣的理論語言來闡釋這樣的散文,?一切的闡釋似乎都是多余的,,面對這樣的散文,惟一需要的是閱讀,,是用心去體認(rèn),,用智慧去分享。當(dāng)代散文界實在是“批評家”太多,,“讀者”太少了,;“闡釋”散文的人太多,“讀”散文的人太少了,。這樣的局面,,今天應(yīng)該改變了:我們都需要重新做一個散文讀者。 ——這話同樣也適合散文作家,。做不了好的散文讀者,,也成不了好的散文家。如果散文讀者要求用心和智慧來感受美,,來洞悉文字里的情懷,,散文寫作者就更要擴展自己的胸襟,提升自己的旨趣,,并學(xué)習(xí)在真實和信念里,,讓內(nèi)心真正有所行動。真的背面是假,,心的背面是僵死的知識,,而散文所有的努力,其實不過是要讓靈魂在這個世界上發(fā)出獨立、有力的聲音,。這個聲音要讓人看得懂,,這個聲音要感人,這個聲音要富有美感,,這就是散文的話語容量:廣大,、無限、喧囂,,但有著堅定的心靈指向和精神坐標(biāo),。并非它沒有歡樂和游戲的權(quán)利,而是出發(fā)的前提,,必須服從于那顆淳樸的心,。在眾多的文體中,我認(rèn)為,,散文是對人心最忠誠的守護,。它的話語邊界可以廣博,但精神的通道卻極其狹??;它所描繪的實感世界可以龐雜,但它對心靈的注釋卻往往清澈見底——因為它的“逼人性”,,排斥一切虛假,、夸張和裝腔作勢。 散文的話語方式,,最重要的一途,,應(yīng)是優(yōu)雅和富有美感的。周作人在給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作跋時,,稱贊俞平伯的散文是“最有文學(xué)意味的一種”,。他把這種文學(xué)意味概括為“雅”:“我說雅,這只是說自然,,大方的風(fēng)度,并不要禁忌什么字句,,或者裝出鄉(xiāng)紳的架子,。”[21]自然大方的風(fēng)度,,指的是人心,,也是話語,是散文特有的松弛和本真,,是一種寫作的狀態(tài),,是人心和文心的合一。王統(tǒng)照則在《純散文》中說,有一種散文,,“沒有詩歌那樣的神趣,,沒有短篇小說那樣的風(fēng)格與事實,又缺少戲劇的結(jié)構(gòu)”,,但能夠“使人閱之自生美感”[22],。這種美感的生成,同樣關(guān)乎一個人心世界的展示,,而不僅是一種修辭風(fēng)格,。散文由于最大限度地承擔(dān)了對自我世界的塑造,它就不能像小說家那樣,,以虛構(gòu)和想象為能事,,相反,它需要向我們出示更多的真實和確信,。也就是說,,只有當(dāng)我們在倫理上確認(rèn)了一個散文家所說的和他的內(nèi)心有著某種一致性,我們才能開始一種有信任感的閱讀——這樣的閱讀,,正是為了證實一個在俗世里活躍的心靈有著怎樣的趣味,、困惑、行動,、理想和未來,。這是散文極其獨特的話語權(quán)利。 一個好的散文家,,一定要有一顆世俗心,,同時兼具一種靈魂的視力。他必須能夠在世俗里安妥自己的心靈,,必須對實感世界有切身的了解,,他才能寫出有心靈質(zhì)量的好散文——所謂的好,就是要從俗世中來,,到靈魂里去,;所謂的文雅和美感,就是來自靈魂對俗世的覺悟,。散文的語言,,往往服從于寫作者的心對這個世界的領(lǐng)會——在散文中,一個人的語言往往會描述出他心靈的形狀,。比如,,魯迅的語言是銳利、冷靜而峻急的,,說明他的內(nèi)心隱藏著巨大的沉痛,、悲哀和絕望,;沈從文的文字是唯美、溫潤的,,說明他的心里仍相信人性里還有美,,生命里還有純樸與莊嚴(yán),所以他說自己的寫作只是希望建造一座小廟,,這個廟里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是一個對人性存有希望的作家,而魯迅更多的卻是絕望,,這從他們的語言風(fēng)格中,,就可辨識出來。 由此可見,,散文所遇見的各種問題,,歸結(jié)起來都和寫作者內(nèi)心對世界、自我以及對這種文體的體認(rèn)有關(guān),。要把自己擺進去,,要不害怕袒露自己,要找到一種合身的語言來澄明這些,。散文并不缺題材,,也不缺文體變革的資源,但寫作者內(nèi)心若沒有力量,,無法在知識與經(jīng)驗之間穿行,,也不能化合歷史與現(xiàn)實的沖突,也就是說,,不能在散文里建構(gòu)起一個足夠強大的自我來消化這一切,,所有關(guān)于散文的夢想,都難以在話語實踐中實現(xiàn),。知識崇拜和語言失范,,使散文的話語形態(tài)變得繁雜、冗余,、堆砌,、蒼白;價值游離與思想貧乏,,使散文的意義形態(tài)變得混亂,、輕浮、濫情,、陳舊。散文的變革不能求助于外面的花樣翻新,,還是要尊靈魂,、養(yǎng)心力,,讓散文中生命氣息的流轉(zhuǎn)健旺、有力,,讓散文背后的那個人不再匍匐在地上,、真正挺立起來。人即風(fēng)格,,人立起來了,,才會有與之相呼應(yīng)的語言和文體。 散文的寫作,,不僅是為了讓這個世界多一篇文章,,而是要讓這個世界多一個有腔調(diào)、有力量的“我”,。 本文選自《散文中的心事》 (謝有順著,,海峽文藝出版社2022年11月) [1] 周作人:《美文》,《晨報副刊》1921年6月8日,。 [2]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一集〉導(dǎo)言》,,俞元桂主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3頁,。 [3]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一集〉導(dǎo)言》,俞元桂主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8頁。 [4] 周作人:《美文》,,《晨報副刊》1921年6月8日,。 [5] 梁實秋:《論散文》,《新月》第一卷第八號,,1928年10月10日,。 [6] 林語堂:《插論〈語絲〉文體——穩(wěn)健、罵人及費厄潑賴》,,《語絲》第57期,,1925年12月。 [7] 林語堂:《與陶亢德書》,,《論語》第28期,,1935年9月。 [8] 胡適:《不朽——我的宗教》,,《新青年》第六卷第2號,,1919年2月15日。 [9] 郁達(dá)夫:《〈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散文二集〉導(dǎo)言》,,俞元桂主編:《中國現(xiàn)代散文理論》,,廣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45頁。 [10] 錢穆:《談詩》,,《中國文學(xué)論叢》,,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111—112頁,。 [11] 梁實秋:《論散文》,,《新月》第一卷第八號,1928年10月10日,。 [12] 余光中:《散文的知性與感性》,,《余光中集》第八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335頁,。 [13] 周作人:《自己的園地·序》,《晨報副刊》1923年8月1日,。 [14] 周作人:《關(guān)于身邊瑣事》,,陳子善、鄢琨編:《飯后隨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7頁。 [15]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xué)》,,《申報》五十周年紀(jì)念刊《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2月。 [16] 周作人:《拿手戲》,,陳子善,、鄢琨編:《飯后隨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頁,。 [17] 周作人:《藥味集·序》,《周作人自編文集·藥味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頁。 [18] 胡適:《什么是文學(xué)——答錢玄同》,,《胡適文集》第二冊,,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頁,。 [19] 這封信收入《胡適文存》前并未發(fā)表,,從信后所署日期知道本文是寫于1920年10月14日。 [20] 汪曾祺:《小說的散文化》,,《晚翠文談新編》,,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33頁。 [21] 周作人:《燕知草·跋》,,《周作人自編文集·苦雨齋序跋文》,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124頁,。 [22] 王統(tǒng)照:《純散文》,《晨報副刊·文學(xué)旬刊》第三號,,1923年6月21日,。 ▲《散文中的心事》,謝有順著 海峽文藝出版社,,2022年11月 第一章 散文的寫法 第一節(jié) “有什么話,,說什么話” 第二節(jié) “有藝術(shù)的紀(jì)律” 第三節(jié) “處處不忘有一個我” 第四節(jié) “可以談天說地” 第五節(jié) “非這樣寫不可” 第二章 散文的神態(tài) 第一節(jié) 有“我”的散漫 第二節(jié) 美在適當(dāng) 第三節(jié) 理智與曠達(dá) 第四節(jié) 文類與自由 第五節(jié) 和往事從容交談 第三章 藝術(shù)實現(xiàn)的方式 第一節(jié) 自然與雕琢 第二節(jié) 閑筆和閑心 第三節(jié) 沒有偏見的敘述 第四節(jié) 回望文章的傳統(tǒng) 第五節(jié) “寫一切”的雄心 第四章 記憶書寫的倫理 第一節(jié) 給予歷史一種意義 第二節(jié) 寫作的幻術(shù) 第三節(jié) 理解歷史的方法 第四節(jié) 回憶就是想象力 第五節(jié) 散文的常道與變道 第五章 散文背后的人 第一節(jié) 細(xì)節(jié)與情理 第二節(jié) 靈魂的重量 第三節(jié) 存在的沖突 第四節(jié) 背負(fù)重?fù)?dān)的反思 第五節(jié) 漂泊者的心靈 第六章 話語的精神基座 第一節(jié) 在人間的寫作 第二節(jié) 回到事物本身 第三節(jié) 地方視角的意義 第四節(jié) 筆墨從胸襟里來 后記 為不理解、不確定而寫作 ● 文藝批評 | 謝有順 :是不確定的想象在重塑這個世界 ● 文藝批評 | 謝有順 : 批評應(yīng)該多一些專業(yè)精神 ● 文藝批評 | 汪雨萌:“散文的心”與作為思想史方法的現(xiàn)代散文 ●文藝批評︱南帆:散文——文體,、視角與重組世界的內(nèi)在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