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視頻整理) 已故李夢唐先生的詩,不獨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也具有極強的思想性,,這已為詩詞圈所公認。諸如“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卻睹棠紅心自憮,,事親不及一庭花”等句子,已經成為眾口贊譽的名句,,大概率會流傳于時間的長河,。 《詠史》是李夢唐先生最廣為人知的一首七絕:高閣垂裳調鼎時,,可憐天下有微詞。覆舟水是蒼生淚,,不到橫流君不知,。轉結兩句用“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典,,又新翻一層,巧妙地以“蒼生淚”喻“覆舟之水”,。在此基礎上,思不稍歇,,順勢再衍,提煉出“不到橫流君不知”的歷史結論,,藝術性思想性雙峰并峙,至為沉痛而又形象感十足,!以概括中國古代社會的治亂循環(huán)而論,我目力所及,,尚未見到超越此句的今人詩詞作品,。 但在信息、交通極為便利的當代,,社會控制力的全面,、精準、及時,,恐怕不是古代人君所能望其項背的,。“漁陽鼙鼓動地來”,,那種義軍已經起兵數月京師才有所察覺的事,,是不會再發(fā)生了。換言之,,“覆舟水”未必再是“蒼生淚”了,,更有可能是外部壓力或內部斗爭,或者說“蒼生淚”仍有可能是“覆舟水”中的一股,,但更大的可能是“未到橫流君已知”了。國外有些地方水深火熱,,多少年了,,水橫流了么,?舟覆了么? 《詠史》當然是難得的好詩,,但一首情景理俱在的好詩,不能要求它所概括的結論適用于一切時代條件和社會形態(tài),。有些好詩是歷史浩嘆聲,,有些好詩有現實針對性。有現實針對性的好詩,,必能提供新價值“以正時風習見”,。站在這個角度,我以為,,李夢唐先生最好的詩未必是《詠史》,,他的《上將與歌星死后哀榮有差,或有為將軍抱不平者,,遂賦》更能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 我們先看看全詩:民有鮮花黨有旗,,蓋棺各自禮如儀,。太平時節(jié)無多事,一將何須勝一姬,。 前些年,,一白發(fā)將軍以近九十高齡去世,同期一位三十出頭的女歌星患病去世,。當時,,民間自媒體對女歌星去世的報道量遠遠超過對將軍去世的報道量,有人對這一現象憤憤不平,,進而發(fā)出“將軍孤墳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的怒吼,。在這種貌似義正詞嚴,、風骨凜凜的質問之下,,一時之間,吃瓜群眾都懵了,,深夜自省,不排除有人為自己總也提升不了的思想境界和八卦心腸而羞愧難當——李夢唐先生此詩,,大約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創(chuàng)作的,。 先點個大大的贊!此詩大好之處在于,,為我們提供了“以正時風習見”的新價值,。 民有鮮花黨有旗,蓋棺各自禮如儀——開宗名義提出這是兩個不同的領域,,各蓋各的棺,。 歌星的去世,屬于民眾文娛生活的組成部分,。只有在和平,、寬松的社會氛圍下,文娛才會成為民眾的關注熱點,。有心情八卦的社會,不比睜眼閉眼都被樣板戲教育的社會香嗎,?文娛明星層出不窮并被評頭品足的時代,,不正是我們現實憂慮比較少的時代嗎?剛剛過去的三年,,有多少人會關注明星們那點兒小事,?普通民眾,在法律底線之上,,在自由邊界以內,,無拘無束地生活,愛我所愛厭我所厭,,追我所追棄我所棄,,有什么值得指責的呢?這難道不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的題中應有之義嗎,?況且,,“戲子家事天下知”中的“戲子”,這是多么陰損的用詞,,這用詞中所隱藏的,,是多么陳腐的價值觀。 將軍的去世,,屬于軍政評價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歷史上有許多將軍,有春秋無義戰(zhàn)的將軍,,有慷慨赴大義的將軍,,有兄弟鬩墻的將軍,有抗御外侮的將軍,有為創(chuàng)建新世界而浴血的將軍,,有為維護舊勢力而揮戈的將軍,,有俄羅斯將軍,有烏克蘭將軍,。戰(zhàn)爭是文明沖突或利益角逐的延伸,,其正義與否,,一般需要拉開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距離,,才有足夠的能見度。歷史常常是吊詭而復雜的,,將軍是軍事斗爭的重要角色,,對他們的蓋棺之論,,往往要由時間和后人來作。這個嚴肅的,、后置的評價,,不必非要去跟民眾茶余飯后的即時性文娛搶風頭。更何況,,由于歷史能見度尚不夠,,被要求的敬意還不能排除表錯情的風險,何必呢,? 所以,,“各自禮如儀”就好。 太平時節(jié)無多事,,一將何須勝一姬——以傳播規(guī)律為依據,,進一步從時空判斷的角度對“哀榮之差”作解讀,。 “太平時節(jié)無多事”,,這是一個時空判斷。換言之,,在和平年代,,在和平國度,就應該“外松”——相關組織或機構如果需要“內緊”,,那是職責所在,,那是另一回事。當紅青春歌星的突然離世,,就新聞性而言,,的確超過了白發(fā)將軍的壽終正寢。沒有必要因為某種貌似高大上的神圣目的,,去違背傳播規(guī)律,,去人為操縱出“一將勝一姬”的哀榮效果。多說一句,,如果是在戰(zhàn)時,,不管什么性質的戰(zhàn)爭,,我相信,不僅將軍的殉職,,哪怕將軍的負傷,,都會理所當然地成為熱點新聞,自然會“一將勝一姬”——這是由新聞傳播規(guī)律所決定的,。 順便說一句,,我還特別欣賞“太平時節(jié)無多事”里邊的去神圣化意圖,既是“太平時節(jié)”,,發(fā)揮社會各項功能的每一個行業(yè),、每一類工作,都是平等而必須的,,確保正常運轉就可以了,,沒必要為了某種宣傳需要,刻意“多事”地去給它戴一頂神圣的帽子——當然,,作者也可能沒這層意思,,也可能是我想多了,但“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真的,,我們這個國度,特別容易對職業(yè)意義和崗位價值進行神圣化加持,,比如,,對科學家、教師,、醫(yī)生,、護士、民警,、士兵,、清潔工、文藝工作者,、稅務干部,、扶貧干部等等的加持,數十年來,,還有未被加持過的“不神圣的職業(yè)”嗎,?“全社會都要尊重什么什么工作”,這是幾代國人耳熟能詳的句式,。其實,,恰如眾生平等一樣,眾職業(yè)也是平等的,各自按專業(yè)分工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并獲得報酬就好,,各自努力提高專業(yè)水準遵循職業(yè)道德去做就好,,真沒必要神圣化。 總有一些人抱著糊涂的認知不放,,不惜冒著犧牲難得的自由空間的風險,,以批評世風日下的憂國之心慷慨之姿,大聲呼吁著加強這加強那的,,這是有可能把我們拉回到過去年代的危險的社會思潮,。而這首詩以平民史觀、以簡煉詩語,、以“何須”之問,,對此提出了有力的反駁,并提供了建設現代平民社會所亟需的新理念新價值,。 我以為,,這是李夢唐先生最好的詩。 張慶輝1970年生,,重慶云陽人,,定居云南昆明,《小樓聽雨》詩詞平臺評論委員,。曾任某都市報評論部主任,,現自營傳媒公司。愛詩詞,,好交游,,性曠達。 編輯/章雪芳審核/小樓聽雨校對/馮 曉 |
|